【🎁抽獎贈書活動】《#失控的群體思維》x2本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others/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失控的群體思維》的作者是心理學及人類行為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群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使用得當可以帶來凝聚和團結的好處,但若不稍加注意反而會引起激烈的衝突和極端的偏激。
我認為在個現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更顯得有趣,兩派陣營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也延伸到台灣社會繼續發酵。兩派彼此攻訐,政論節目也推波助瀾,替對方貼上琅琅上口的標籤,支持川普的人就是「跟魔鬼交易」、支持拜登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針對事實的艱難討論,往往不敵同溫層裡的互相取暖。
「群體會影響個體」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是跟我們每日的生活之間,有什麼具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理論之中學到什麼?我們常聽到的「同儕壓力」和「同溫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身為團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群眾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獨處時找回理智?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作者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團結,帶給人類個體一種安定、愉悅和滿足的感覺。但是反過來說,當人們往同溫層不斷靠攏,也可能發展出激進的思想,引法許多爭端和衝突。人類的「群性」有其演化的必要性,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和戰爭撻伐,形塑了當今的社會。
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容易令人分心的數位時代,虛擬世界推陳出新的資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而且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什麼時候該順應群眾?什麼時候又該當個獨行俠?如何號召群眾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這本書試著指引一些方向。
.
1.為什麼容易被別人影響?
.
研究指出,人類有一種「社會模仿」的特性,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另一個人的動作;另一方面,人類也會讓自己接受對方的「情緒傳染」,以便建立更親近的人際關係。所以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們,平均起來就是你的樣貌,這也是在一起相處很久的伴侶會有「夫妻臉」的原因。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聯想到股票市場的漲跌,最近因為疫情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關係,市場上不斷出現劇烈的波動,社群媒體上更充斥著大量的市場情緒。但如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所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與其著急做出買賣決定,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還是那些公司本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才影響你的決定?
.
2.為什麼要懂群眾心理學?
.
歷史上一些最擅長操控人心的極權領袖,例如列寧、史達林、希特勒,是最熟悉「群眾心理學」的人。他們利用三種工具來鼓動群眾:認同肯定、反覆宣傳、傳染擴散。也就是說,把一件事情簡化並且清楚描述,不斷地反覆宣傳讓消息不脛而走。再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輕易就能收服人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試著瞭解群眾心理學背後的科學,避免自己變成極權領袖口中所謂「奴性深重的羊群」。至於,我們該如何辨識政治人物談話的弦外之音?我推薦另外一本探討群體知識的書《知識的假象》,在這本書中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指引: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他們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剛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
3.惡的平庸?平民也能變英雄?
.
書中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解析。以往的我會認為,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一定是精神狀態或心靈思想極端邪惡;挺身而出的英雄一定具備非凡的高尚情操。然而,作者以「群性」的角度去解讀,發現「英雄就與惡人無異,往往都相當平凡。」
首先,他發現促使恐怖分子走上絕路的主要推手,是來自社會的驅動力。例如巴勒斯坦的社會,營造出一種自殺炸彈客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我的氛圍,街道上張貼炸彈客的照片彰顯榮耀,整個社群也會共同讓炸彈客的遺族獲得更好的照顧。在群體的影響下,炸彈客可以是任何一個剛好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反過來看,作者爬梳歷年來接受過勳章表揚的戰爭英雄,以及在社會事件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發現他們也是平凡無比的一群人。若真的要說英雄之間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對於別人的關懷更多一些,也比較無私,在剛好的時機選擇幫助別人、挺身而出。反而是大眾對他們的過度期待,常常忘了他們也是有缺點的凡人,有時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作者才會說:「自殺恐怖主義和戰爭英雄主義,是一體兩面。」一旦瞭解人類有多麼容易受社會力量的影響,我們才會將目光放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改善,而不單純妖魔化個人故事、或對英雄產生盲目崇拜。
.
4.為什麼太過團結反而有害?
.
「團體迷思」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說所謂的「團結」有時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團結會帶來愉快的感受,強化個人自尊,感覺充滿力量,使得眾人產生強烈動機,不惜犧牲一切也要維護群體向心力。但是,大家往往更不願發表可能危害群共識的意見或分享相關資訊,因為團體內任何人只要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排擠。」
甚至,當我們面臨恐懼的時候,過度的團結就會演變成「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越感到恐懼,越會緊密地依附自己的小團體,並且藐視敵對者。」此時,若媒體也跟著提油救火,用羶腥色的影像報導刺激流量和銷量,會更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
5.孤單和獨處的差異?
.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孤獨」的解析。同樣都是「一個人」孤獨相處的情境,卻能分成兩種心境:「孤單」是一種自認為孤立無援的感受;「獨處」則是一種心懷社群連結的美好時光。前者表達的是孤獨的痛苦,後者彰顯的則是榮耀。作者認為,人類對於社群連結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行動控制權、遭到監禁、斷絕外界聯繫,讓他覺得再也沒人關心他、也沒有人值得他關心,很快地,精神狀態跟心智能力會大幅受損。反而,在極地求生的氣象觀測員、或在荒島待援的人們,無論遭逢幾個月的與世隔離,最終獲救時的心神狀態都屬正常,因為他們感覺精神上仍與隊友相繫、總有一天能見到家人,這種無形的社群連結幫他們維持了心智的穩定與健康。
這讓我回想起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科學家艾米莉亞在登陸第一顆星球失敗後說的話:「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主角庫珀最後獨自進入立方體空間,雖然獨自漂流而且看似毫無生存機率,卻堅持向女兒傳遞訊號(無論她是否接收的到)。這種無形的連結讓他心繫仍在地球上的女兒,也成為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的關鍵。
如同作者所說的:「孤單是通往內心深沉的痛楚,形成抑鬱苦悶的情形;獨處則是朝向外部的覺知,通往更大的自我意識。」當我們與他人脫節、斷絕外界的聯繫,我們通常會變得相當耗弱;但換個角度評估,更樂觀的看法也同樣成立:即使是孤身一人,還是有可能建立連結,在自我之外找到慰藉。
.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委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
【後記:面對資訊洪流的心得和做法】
.
在讀《失控的群體思維》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同步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妙趣橫生的書,裡面談到「普通人民對於專家的排斥」,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兩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不難發現群體思維的影響,總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除了周遭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之外,現代人受群體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每天接觸的媒體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當「新聞、娛樂、社群」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是「實事求是」,而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和「寓教於樂」(其中樂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多),篩選資訊的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
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我想可以改寫成這樣:「你最常接觸的五家新聞媒體,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這些資訊來源,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而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新聞媒體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
除了偶爾閱讀《華爾街日報》和《報導者》這兩家媒體之外,我也漸漸地「少接觸新聞、多讀書籍」。因為,我發現了透過書籍採取主動性、結構性的理解方式,可以用相對平穩的心境學習到更紮實的知識。
或許逃避新聞只是我的暫時解藥,我仍然好奇是否有「優質的閱讀新聞方式」是我還不知道的。如果你有任何推薦的資訊或文章,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說不定也能幫到跟我有一樣疑惑的朋友們。願我們在失控的資訊洪流裡仍保有一絲理智。
.
【抽獎辦法】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1、抽出「2本」《失控的群體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例如:「我想知道孤獨的人如何保有社群的連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1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18(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林崇傑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回儒交融外一章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一般認為,伊斯蘭教的傳播東南亞,主要是因印度穆斯林商人的傳播,經蘇門答臘北部傳到馬六甲,再以馬六甲為中心,促成東南亞群島的伊斯蘭化。然而,我們應當留意的是,自元朝以來至明朝初年,中國穆斯林商人亦已流寓此間。他們在爪哇和舊港一帶聚集,有的更充任「港主」,共同經營穆斯林商人的海貿事業。
明代馬歡《瀛涯勝覽》〈爪哇〉條有記:「國有三等人:回回人、唐人和土人。一等回回,皆是西蕃流落此地 ⋯⋯ 一等唐人,皆是廣、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食用亦美潔,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
這條史料相當重要。馬歡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隨員,也是一名穆斯林。其著作所記華人定居東南亞的實錄,相信至少是元末以來就已存在。王賡武在《南洋華人簡史》中更推測,華人穆斯林在14世紀以來,東西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東南亞土著改宗以前,就已落居於此。另外,近來甚至還有人推說,13世紀馬來半島東海岸吉蘭丹和丁加奴的伊斯蘭教遺跡文物,可能是當年由福建泉州傳過來的。海洋文明的交涉,就是這般傳奇。
這些「華人穆斯林」的因緣從何而來?我們不得不回溯到中國回族族源裡去探尋。根據林松、和龑合著的《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1992),中國回族的族源有多種成份,約形成於元明兩代。但追本溯源,探索它的由來,於唐、宋之際陸續來華並落戶定居的部分穆斯林,就是他們的「先民」之一。該書還論證說:「漸趨漢化的穆斯林是回回民族族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是重要發祥地之一。」簡言之,回族就是散居中國,通用漢語,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一般說來,福建泉州為中國回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最初還得追溯自唐宋元以來海上長程貿易的興勃,一批一批的大食商人到來中國,定居、通婚、生子,「土生蕃客」、外僑後裔逐漸成為中國居民,甚至「回儒交融」,漢化後成了「華裔回族」。
在泉州,如今還有一些他們的後裔。最著名的有泉州晉江陳埭丁氏和泉州惠安白奇郭氏。例如陳埭丁氏的四世祖丁善,號仁蓭(生於1343年,元代),是丁氏移居陳埭的奠基者,他的妻子莊氏積極贊助此事。丁仁菴是阿拉伯或波斯人的後裔,莊氏則是泉州名門望族。另外,白奇郭氏先祖德廣貢也是波斯人。他們都是元代外來穆斯林娶妻生子後,中外融合形成回族的兩個實例。
如今,他們不僅存有族譜,還有丁氏宗祠和郭氏家廟,回儒交融相當明顯。其族裔也散播在今天的新馬。新加坡郭氏宗親會當中有一個福泉和組織,在檳城海墘的姓郭橋,都有泉州惠安白奇郭氏(回族)的衍支。晉江陳埭丁氏家族在怡保也有其後裔。陳漱石在《撥開雲霧見清真》中說:「其實,馬來西亞華裔的族源不論是福建、廣東或海南,除漢族外都有不少回族。」這話是頗具寓意的。
除了泉州南門外晉江陳埭丁氏和惠安白奇郭氏,今之泉州西門外南安豐州黃姓、塗關門外法石的金、夏、郭諸姓、塗關外雲麓鄉卜姓、東門外的鐵、夏、蘇諸姓、城內塗內街一帶的夏、蒲、葛、丁、馬、黃、郭等諸姓,都是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
當年協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明朝開國功臣之中,也有不少回回人,例如常遇春、藍玉等。明中葉,剛正不阿的清官海瑞,也是瓊山(今海南島海口)的回族。還有那個明代著名的異端思想家李贄(號卓吾),也具有阿拉伯血統。其祖原是河南固始人,元末遷居福建泉州晉江,世代從事海外貿易。其二代祖在明朝洪武年間曾去波斯灣的忽魯謨斯經商,娶當地女子為妻,信奉伊斯蘭教。李贄讀儒書,研究佛學,但臨終前仍希望按伊斯蘭教規埋葬。再來,清代那位在瓜棚下怪譚的山東佬:《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本也是祖籍福建的蒲姓回族後裔。
中國回回有傑出的人物,也有傑出的貢獻。他們對儒佛道思想有選擇和品評。對佛教的空寂和道教的清淨無為、尋求長生的思想不表贊同,卻對儒家學說中的天命觀、倫理道德和積極進取精神,表示尊崇。(可參見楊懷中、余振貴《伊斯蘭與中國文化》,1995)
明代陸容在其著作《菽園雜記》卷二中說:「回回教門異於中國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屍,所尊敬者惟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聖人。」
我們一般對伊斯蘭教的認識是相當膚淺的。伊斯蘭教其實有一套道德原則和倫理學說的行為準則。除了信奉上蒼,穆斯林的美德還強調公正、寬恕、堅忍、順從、虔誠、廉潔,實與儒家思想有許多可以相互交融之處。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林崇傑學歷 在 賴義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慈濟作家 眼中的 賴義鍠」傑出校友賴義鍠 用心譜奏生命美章
文/梁玉燕 (2017/04/16)
2月13日,當夜幕罩落,盞盞華燈點亮台中市太平區每一道街衢。一群「空大人」來到育德路民意代表服務處,原因無他,希望從這位德高望重的市議員身上,學到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和一路堅持探求知識領域的治學功夫……
入夜後的服務處與一般打烊的店面無異,但外觀張掛著顯眼的活動看板,讓初來乍到的我,很快洞窺今天的受訪者--賴義鍠學長,是一位熱衷於服務人群的民意代表。
◎撥冗接待談心路 點滴釋放正能量
當他從行程忙碌的外頭抽身趕回來,馬上用最大的熱情,接待我們這群提早抵達的「空大」家人:人文學系指導老師黃啟川和另一半--茶藝社吳林豫老師、社聯會林文章會長、茶藝社張暐麟會長,以及慕名而來的加拿大華僑陳文和與我。
從漫談中,我們傾聽義鍠學長分享他超過半百歲月的人生路。娓娓敘述中,一點一滴釋放正能量,我感覺高壯的他就像一位胸懷遠大,德性高超,求學、就職、從政、辦道、做志工、當講師、顧家業等領域樣樣優秀的巨人。
◎大學之路波折多 前後走了十五年
「我是彰化縣大村鄉人,年少時礙於家計困苦,無法順利升學,直到出了社會,聽聞空大開啟了一道方便求學的管道,一學期只需參加4次面授、2次考試,這對上班族而言是一大福音。」義鍠當時任職於美商公司,學號783400348,也就是民國78年入學。不過,空大是「入學從寬、考試從實、畢業從嚴」,那段期間他一面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一面讀書,有時難以兩全,曾經被當了好幾科。加上後來工作職場的變遷,只好輟學。
從16歲開始茹素迄今36年,佛堂的「養學教育」讓義鍠比起一般空大生耐苦、耐操、更有學習韌力。他說:「雖然工作忙碌,我還是念念不忘學業,告訴自己必須有始有終,一定要達成這階段性的目標。」
果然,選上太平市的市民代表後,便全職服務鄉親,可以有較多的閒暇衝刺,全力以赴學習。想起當年發憤讀書的情景,義鍠說:暑假我都還選課,手不釋卷的程度連去郵局寄個信、上洗手間,都還不放過「隨時用功讀書」這一回事,終於在民國93年畢業,這條大學之路,我前後走了15年。
◎再接再厲上高峰 回饋母校情義長
通過挑戰之後,有志向學的義鍠再接再厲,不但考進中興大學研究所,也選上台中縣議員,這已經夠忙了,但他還是孜孜矻矻求進步,取得碩士學位。他回憶讀研究所時,常聽到有些學生因為沒路牌指示,找不到「空中大學」在哪裡而錯跑到他校讀假日班。「當時我是以台中縣議員的身分,尋求台中市議員幫忙,找到法律的立基點--空大創立於民國75年,為臺灣第10所國立大學,而促成『國立空中大學』路牌的設置。」
興大研究所畢業之後,受劉仲容副校長與台中指導中心林連聰主任的器重,義鍠應聘回母校任教,從而促成空大進入社團的因緣。黃啟川老師讚嘆用心的義鍠,辦道、辦學同樣熱情,對母校的回饋如漣漪般不斷擴展,只要能力所及,必付諸行動。100學年度第2學期,短短幾天內,協助空大在一貫道道場成立崇正分班,一口氣開設22個專班,一年內就有400人次報讀,讓道親們有就近學習的機會,弭補失學的缺憾,解決「在家自學卻無法得到學歷證明」的問題。
「我們成立領隊導遊班,我是召集人,也擔任班長,和八十幾位學員一起上課。越接近考期,越擔心倘若沒通過的話會很沒面子,所以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甚至讀到得了『老花眼』。」義鍠沒想到那一期的學員,居然有80%考到證照,令其他補習班刮目相看,他也感到很欣慰。
◎以身作則做教育 影響深遠成典範
其實,天地本是一所大課堂,只要願意汲取新知,隨時都是讀書好時光。讀經、背經,驅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是義鍠一直以來的好習慣。他以身作則的態度,帶動道親一起精進,也薰陶了家人、子女、學生和對他擁護有加的選民們。
服務選民時,遇到有人面臨學歷問題,他會指點迷津,告訴他們報讀空大,既可以讀得自由自在,更能約束自己善用光陰,充實內在。值得一提的是,義鍠早年失學的哥哥和弟弟,今年聯袂報名空大,傳為校園佳話。
當有學生想要打退堂鼓,擔任「公共行政」面授老師的義鍠會現身說法給予勉勵:「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老天不公平,其實每件事都有前因和後果。我們應該停止抱怨,積極思索在每一個階段的我,能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做什麼?只要全力以赴去做該做的事,就能從中取得平衡點。我當民意代表期間,腳程忙碌,都可以完成學業,你們也要堅持,持續學習,不要輕言放棄。」
◎子女學習依樣做 代父宣言好幫手
有感於社會亂象頻仍,義鍠好感恩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支持他的妻子和一雙孝順懂事的兒女。他說:我不是政治世家,是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從政,現任太平區台中市議員。我習慣於佛堂的清淨祥和,不適應外面的紛紛擾擾。所以不走一般政客走的路線--不交際、不應酬、不包工程,三餐一定在家吃飯,照顧重度殘障的妻子。我的家庭信念是:教育不是要求子女做什麼?而是要做好什麼榜樣給子女看。
一旁始終笑意盈盈的賴珮宣,是義鍠的寶貝女兒,她向在場的長輩們告白:父親是我最欽敬的榜樣。選舉期間,我和弟弟跟在爸爸身邊學習,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拜票,最開心的是聽到選民對他的評價「你的服務效率比叫瓦斯還迅速。」
「在外時熱心關照鄉親,回家時親力親為陪伴媽媽,我的父親是新好男人!」珮宣感念在還沒請外傭之前,父親服務選民,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深夜還要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他轉述媽媽曾經說過:「我應該是上輩子燒好香,所以生病這麼多年了,妳爸對我還是不離不棄。」
另外,義鍠鍾情於孝道之類的書,口袋總是擺放一本《弟子規》,而且利用零碎的時間,隨時學習。受父親影響,讀大學夜校的珮宣,也是善用上班或通車時間讀書,珍惜寶貴光陰。
◎捐熱血598次 做志工6000小時
義鍠沒有豐厚的經濟基礎,從政路上,他不花錢,只花體力,做別人不做的選民服務,過年不忌諱往喪家慰問,一步一腳印踏實做事。「所以『騎機車的議員』是義鍠學長給自己的封號。」林文章會長讚譽他是很虔誠的道親,配合執行台中市政府社會局福利政策,勤於跑基層,致力於濟弱扶貧,改善社會風氣,在一貫道崇正基金會開設兒童讀經班,為人很踏實,講課很幽默、很親和,修身養性也利益他人。
在吳林豫老師心目中,同是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小她一屆的義鍠「學弟」是很有毅力的人,禮儀和孝道都是徹底生活化,是我們的典範,求知的標竿!
「世間財,世間用,離開世間無路用。」手腕戴著念珠,用台語引用證嚴上人的智慧語,義鍠認為錢財夠用就好,無須盲目追逐,把時間用在「自學」或服務他人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以前身體不好常生病,投入寶光崇正基金會、五所學校等單位做志工之後,讓身心靈都得到最好的療癒。他從18歲至今33年,捐血計598次,累積志工時數超過6000小時,去年(2016)曾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志工5000小時銀牌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義鍠學長身上,大家見證這位傑出校友的特質:
只要肯學習,不用在乎時間長或短,要在乎我們是否有一顆持續求知的熱能;
只要肯付出,不用在乎財富體能,要在乎是否把握當下付諸行動--做,就對了!
林崇傑學歷 在 EP119 - 臺北新創生態圈的轉變與發展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講者介紹: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林崇傑 局長。具有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學歷 以及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以及都市發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