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古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說。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未出土前便有節,待到凌雲仍虛心。」「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此三句詩自況。
松竹梅
合稱
「歲寒三友」
出處:
元· 白樸《朝中措》
松竹梅紫砂壺
泥色特異,青藍色中略泛綠光
簡介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古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說。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
以松竹梅命題而造的紫砂壺,也稱松竹梅。市面上流行的紫砂壺有350CC,也有180CC的。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准縫嚴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每一把都是上等佳作。
松四季常青,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松石醜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天寒地凍,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這三位「朋友」欣欣向榮,一派生機。在舊社會結婚時,多在大門左右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這是因「筍」與子孫的「孫」字同音、同聲。將松、竹、梅圍成團狀;分作三個團狀,以簡潔的線條代表松、竹、梅,構成圖案:以松、竹、梅組成的洞門。
出處:
蒼松隱映竹交加,千樹玉梨花,好個歲寒三友,更堪紅白山茶。——元· 白樸《朝中措》
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明·無名氏《漁樵閒話》四折
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篁為歲寒友。——宋·林景熙《五雲梅捨記》
松、竹、梅向稱「三友」。或譖竹於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與君友?」松、梅怒曰:「惟空空,故能為我友,所謂此中空洞常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也!」嗚呼!為君子者能如松梅之無信讒言,而為小人者自知其讒言之無益,而不入於君子之耳,則交道庶乎其有終矣! ——清·吳莊《吳鰥放言》
來由: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年),大文豪蘇東坡遭到權臣排擠,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初到黃州時,蘇東坡遠離親友,非常苦悶,唯有寄情詩歌,以解煩憂。《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當時心情的最好寫照:「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稍後,家眷來伴、朋友來訪使他的情緒漸漸好轉,然而生活上的拮據仍然是很大的問題。為瞭解決經濟困難,蘇東坡自己開墾了一片荒地,種植稻、麥、桑、棗等農作物。不久,他又在田邊築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畫上雪花,取名為「雪堂」。蘇東坡在院子里種上松、柏、梅、竹等花木。整個寓所被他裝扮得素淨典雅,十分切合蘇東坡當時的心境。一次,黃州知州徐君猷特意來雪堂看望他,見他的居所冷清蕭瑟,便打趣地問他坐臥起居,滿眼看見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蘇東坡指著窗外搖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說,清風吹拂和泉水淙淙的聲音就是兩曲優美的音樂,枝葉常青的松柏、經歷寒冬而不雕謝的竹子和傲雪綻放的梅花,便是相伴嚴冬最好的朋友。徐君猷見蘇東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從此對他更加敬仰。
後來,松、竹、梅被世人合稱為「歲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潔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將其視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徵。而歲寒三友也逐漸演變成為雅俗共賞的吉祥圖案,流傳至今。
松竹梅紫砂壺
簡介:近天青泥色調,玩家易感迷惑,常誤雲「綠泥」,綠泥者,澹草綠色也;「本山綠泥者緞泥之原礦矣,泥色青藍略泛綠光而(無灰色調),始稱「墨綠泥」。」
窯溫:約1120度。
收縮比:約14%。
礦產地: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泥性:黏性佳,張力尚可,細膩密實;制壺光、花均宜;為優質泥礦,產量不豐。
難度:較易變形,對窯溫要求高,窯溫足則色澤溫潤,不足則色嫩枯燥,原料收集不易,練制困難與繁復。
特點:泥色特異,青藍色中略泛綠光,清秀獨特;稍一泡養,色調更形穩實,溫潤透明,變化甚巨,玩賞深具成就感。
衝茗特性:茶性溫順滑膩,味香凝聚,衝泡時間易掌控,能以輕鬆心情泡杯好茶,實為品茗之最佳幫手。
作者簡介:花貨專家。1966年生於宜興陶藝世家,父母都是紫砂紫砂工藝廠老藝人。從小耳濡目染制壺之術,並受蔣蓉大師的悉心指導,壺藝日益漸長,專攻花壺。二十多年來,對壺藝之道已頗有心得,作品工藝精細,形象逼真,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所製作品得眾多名家和收藏家的青睞,深受業內人士及海內外收藏家的賞識。
松竹梅歲寒三友對聯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清代皇帝怎麼過年?年夜飯吃東北菜,三清茶宴會好友
【隨著2020年到來,北京故宮也迎來600歲的生日,這一回,北京故宮特別製作了一系列以年節為主題的節目,找來特別來賓話家常,講述當年皇家過年的禮節和典故,由故宮專家全程參與策劃、撰稿,擔任學術顧問及監製,經過考證的內容,再找貼近民眾的明星藝人們來遊故宮,重現當年紫禁城裡的故事,這樣的方式,已成為北京故宮近幾年最有效的宣傳】
{內文}
你想過,住在紫禁城裡的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嗎?北京故宮推出一系列的賀歲片,前進神秘的宮殿深處,一探究竟。
過年期間,乾隆皇帝會在重華宮舉辦私人聚會
(故宮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王志偉)
重華宮它對於乾隆個人來說,在紫禁城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他還在皇子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地方度過了八年的時間,所以這個重華宮是他登基以前的潛邸
紫禁城的一個小角落,是乾隆私生活的重要場所,有別於別處的金碧輝煌,陳舊的宅邸反而有生活化的溫馨。
(故宮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王志偉)
清代皇帝從康熙時代開始就和臣子舉行宴會,當時這些大臣是喝酒的,能喝的還要多喝,導致了當時有一些參加宴會的一些大臣,是通過太監扶著才出去的,(喝高了),所以說,這個宴會還要作詩,有些人當時就無法作出詩來,甚至康熙皇帝本人也是在第二天他才寫出這個詩來,所以後來到了乾隆時代,從酒宴就變成了茶宴
重華宮茶宴成了皇帝過年期間固定的文人聚會,參加的除了內廷大臣.翰林學士,曾有幾年,還出現了過外籓王公,宗室和家人。
(這就是重華宮的正殿明間,曾經安放的是皇帝的寶座)
由專家帶領,及大陸知名的主持人竇文濤等來賓串場,像聊天式的陳述當年皇帝過年場景,一播出就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熱烈討論,這是北京故宮向外界宣傳的新手法。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從實體展覽向數字的一些節目轉化,通過最嚴謹的學術作為基礎,來闡釋我們過年的禮俗,我們還有這個延伸的叫故宮賀歲辭典,我們把相關文物都給大家呈現,也有我們的專家予以解說等等,金甌永固杯 比方說還有這個對聯 門神,還有皇帝可能紅包等等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在茶宴方面,更多的是他需要和這些大臣聯情,他是要表示他比較尊重賢才,需要在他很私密的,重華宮真正的別人都不怎麼去,他最重視的一個地方他家,我把你們大臣請來,咱們喝茶吃點心
表達了皇帝的重視,同時也表明了,在不談國家大事之餘,乾隆也有自己的兄弟朋友,這是他私下真實的一面。而這茶宴中的茶,也和一般的不同。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可以說是乾隆皇帝的發明吧,在這之前別人沒這麼喝過茶,它把這麼特殊的三種東西放在一起了,三清,一是他用了梅花,一是用了佛手 還有松子來泡的茶。(他為什麼不用茶葉泡呢),我覺得一是梅花,是有文人的高潔在裡頭的,(松竹梅 有這個
歲寒三友),佛手 福壽 佛福同音,佛手 福壽 諧音,這個松子呢,一是北方來的,我們東北老家的,紅好多產松子,這一是他老家的食品,第二呢,以前早年的書上會寫,有神仙吃了這個(松子)比較長壽等等
過年以茶宴會友,而皇帝團圓飯必吃的是餃子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皇帝有一頓最重要的餃子,就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給他就端一點,最少的時候可能就端四個,多的時候可能端六個或十二個,(啥餡的),早年的文獻沒有特別明確的記載,但是晚期的我們看到檔案裡有記載,吃豬肉和菠菜,(豬肉和菠菜)和馬齒莧
(但是它裡面擱錢嗎),他會包,你像乾隆四十八年那次元旦,那天早晨大早上給他送了四個餃子,裡頭包兩個錢,兩個包錢,他吃三個至少吃出一個錢,吃出錢就表示這一年吉利嘛
皇帝吃餃子的場景只能想像,而裝餃子的器皿現在倒是還看得到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就叫飛龍宴盒,是一個雕漆的,那一小盤餃子是放在這裡頭,從膳房裡端來
過年這天其實皇帝的禮儀性的活動非常非常多,排得非常滿,比方說要和大臣舉行像團拜一類的,在太和殿接受大臣的朝拜,如果皇太后還活著的時候,他要帶著大臣去給皇太后拜年等等,節奏非常的密,所以他這些吃飯都是比較儀式化的
除了餃子,從保存下來的菜單中,也可看出,清代皇帝所吃的年菜,大多是東北菜色為主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
這是他乾隆四十八年的時候,他跟后妃在這個重華的金昭玉粹吃的,比方說拉拉就是黃米飯,拉拉一品黃米飯,(大金碗),這用大金碗盛的,然後這個燕窩掛爐鴨子,這是掛爐肉野意熱鍋一品,(這個挺有意思),(為什麼叫野意呀熱鍋),指的是那個野味,(這個肉是野意,就是兔子 鹿都算,只要是野地的),燕窩芙蓉鴨子熱鍋一品,這個是萬年清酒燉鴨子熱鍋一品,(平常感覺皇宮裡的菜,不都是名字特別玄虛的嗎),這個特實在,這個很直白是吧,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燉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聽到燉酸菜,這是滿族的東北菜。(到底好不好吃,咱們很難研究了,以及現在的宮廷菜到底是什麼),其實都是演義成分,其實能有多好吃呢?我覺得可能都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好吃,因為撼們現在物質極大豐富,我們每個人吃的食材的廣泛性,都超過了過去的皇帝
由故宮專家全程參與策劃、撰稿,擔任學術顧問及監製的節目,所有問題和資訊,都經過了嚴密的查證,透過專家的分享,紫禁城裡的年味,也拉近了與平民百姓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