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身心出現奇特的變化,原本容易情緒起伏,敏感度很高的我,好像進入了寧靜的內在核心。
不是無感麻木的平靜,比方說,前幾天因為家裡私事跟人交涉,遇到推卸責任的回應,我理直氣和的重申立場周旋半天,最後總算處理完了,回去還是火大怎麼有這麼不可理喻的人,狠狠捶了幾下棉被,哇哇大叫幾聲,把蓄積的能量甩開,就好了。
就好像是我曾聽過,草原上的羚羊被獵豹追趕逃命,生死一線地脫離險境後,會劇烈顫抖釋放壓力,接下來又像沒事一樣繼續吃草,那樣的本能,那樣的不受大腦恐懼牽制,那樣的活在當下。
我當時的感覺很像這樣,有壓力,也有憤怒,也會不耐煩,但是那個憤怒不傷及內在核心,還是能夠保持理智好好處理,不會失控指責或是吵起來,事後在找個地方抖落情緒的餘波,又像沒事一樣繼續好好吃飯做事。
***
以前我不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高敏感族很容易遇到刺激就內傷,也沒什麼底氣,明知道是別人不講理也會往心裡去,糾結半天以後罵了對方也罵了自己,對方傷我一成,我傷自己十分,遇到一點衝突就要花很多時間恢復元氣。
我好奇問問自己做對了什麼,最近能夠幾次遇到讓我焦慮或火大的事,心裡都能緩過一個餘裕,讓自己呼吸,舒服,大腦的杏仁核不要暴衝,冷靜輕鬆地處理好事情?
後來我找到答案了,就是前幾天文章寫的:自我照料。
***
「我的價值,不在於能贏過誰,而是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得好。」
當時我在錄脈輪一年療癒計畫,透過牌卡覺察到,自己很容易把「爭贏」當成「自我價值」的來源──但是這樣的價值是虛的,而且一旦別人表現出不悅,我就會覺得他不喜歡我、感覺自己沒有價值,馬上就想要討好,或是容易配合對方的主張,把自己的立場讓出來。
但是當我覺察到這一點,並且把「討好」的能量,有意識地轉向「自我照料」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
***
在那次交涉的過程中,我察覺到對方講話提高了音量,言語隱含著攻擊性,我會馬上注意到身體的緊繃,然後告訴自己,呼吸,稍微動一下身體,把糾結起來的筋膜鬆開,舒服了嗎?好,呼吸,用呼吸幫一瞬間緊起來的胃部按摩,用呼吸安撫開始緊繃的胸口,...
如果是以前,情緒一旦感受到外力威脅,大腦馬上會進入警戒模式高速運轉,身體也會進入戰鬥狀態──但這是個極度消耗的反應,尤其高敏感族原本就很容易進入警戒模式,又用恐懼推動大腦運作,一下就把自己推入鑽牛角尖的死胡同,連危機解除了、或其實根本沒有危機,自己還是可以在腦內反覆鑽個不停,那被拖著跑的身體根本沒有一刻是鬆懈的,隨時隨地都在備戰狀態。
我在這個反應快發動前,很快地覺察到身體的訊號,立刻告訴自己:好囉,身體開始緊繃了,我們先放鬆、呼吸、讓身體舒服,其他事情不重要,等等再說。
然後在身體慢慢被鬆開的過程,情緒也會跟著緩下來,這前後可能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大腦也會因為沒有被情緒影響而狂踩油門,更能理智地工作,像個清醒的軍師告訴我,喔這個情境該怎麼回答比較好,或是,欸其實對方沒這個意思,換個方式說就好,不必用對抗的口氣嗆回去。
或就算對方有那個意思、口氣也不好,也會因為身體舒服了,情緒不受攻擊了,那股帶刺的能量就從旁邊穿透過去──有聽到,也知道對方不友善,但不覺得受傷,那不覺得受傷,就更不覺得需要討好來維護自我價值,能穩穩地用自己的立場站好。
***
每次不舒服,都先照料自己,而不是向外討。自己穩了,能量舒服了,更不需要討什麼,而會自成一個吸引人的場域,讓美好的人事物想親近。
不好的事還是會發生,但能量場越穩定,那些不好的事不會傷及核心,傷害過了也很快就能恢復。甚至因為維持舒適的能量久了,圍繞在身邊、質感好的外援也多,那些人也會來幫你度過,恢復得又更快。
幾次下來會發現,人只要學習把能量留在自己身上,就是最大的滋養。什麼多餘的都不用做,內在就開始安定舒適起來,人也會越來越愛上這樣的日子。
願你也走上這樣的自我照料之路。
(前幾天的覺察文章放在留言處)
***
★ 今天(9/25)晚上10:00,即將釋出十月上旬心靈問路/靈氣療癒名額。
★ 〈脈輪一年療癒計畫〉和雪莉的快閃合作,再五天就截止囉!只要透過她的連結報名〈脈輪一年療癒計畫〉,不但享有完全相同的上課內容與優惠,還可以享有雪莉線上直覺式牌卡解讀15分鐘乙次免費哦!
要透過特殊報名連結才有,網址放在留言處,歡迎之前觀望的同學把握機會,偷偷說,雪莉的解牌很準哦:)
===========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Taisiia Stupak on Unsplas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焦慮 #緩解心慌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嘉玲」來了嗎? 從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到解封之亂,為了防疫及保護最愛的家人,大家每天盯著新聞報導,不免感到擔心、焦慮,甚至心慌!但疫情當前,緩解焦慮,讓情緒穩定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們在焦慮中掙扎時該怎麼辦?今天就讓宜婷和雅惠一起帶大家解鎖焦慮!🔜🔜 #分...
「杏仁核焦慮」的推薦目錄:
杏仁核焦慮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居家防疫後遺症: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台灣從5月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防疫在家,靠打電玩渡過漫長時光,轉眼間暑假過去了,即將開學,你家裡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宅在家期間對我們身心的長遠影響,似乎現在才浮現。例如,螢幕成癮問題。疫情爆發前,家長們從來不用擔心螢幕時間的問題。不是因為紀律嚴明,而是因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天氣好的日子可以游泳、可以跟朋友打球,天氣不好的日子也有各種室內遊戲場、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區可供選擇,家裡兩個小小孩,七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壓根兒不會主動想去看電視或玩電玩。
但是疫情爆發後,這些活動都沒有了。居家防疫期間,兒子開始跟同學連線玩「太空狼人殺」,女兒開始在迪士尼頻道上看「米奇妙妙屋」。我跟女兒約法三章:「每個週末可以看三集米奇妙妙屋」,但每次關掉電視時,她總會撲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哭至少半小時。兒子的談話內容也總是圍繞著狼人殺遊戲打轉,好像對生活中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跟媽媽朋友們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孩玩電玩、看電視上癮了。她們都表示有類似的困擾,我們互相表示同情,但都解決不了問題[1]。
■電玩的回饋造成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酬賞物質,當我們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玩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2]。
■「成癮症」有兩大條件: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耐受性
指的是成癮者必須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玩遊戲,才能帶來快樂感,這代表主掌情緒中樞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經受損。
▸戒斷症狀
則是指只要不打遊戲,就會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暴力、自殺傾向。
不過,與菸癮、酒癮、毒癮這類的「物質成癮」不同,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成癮」並沒有讓人體攝入像尼古丁、酒精這樣的額外成分,但在精神醫學上看來,也確實影響到大腦運作,達到精神疾病的等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正式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也追隨WHO的腳步,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之內,加以預防及推廣相關輔導治療[3]。
■「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說,「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大帥,被媽媽帶來安南醫院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但媽媽卻一直駡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因此日益嚴重。
個案中的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4]。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為了解國內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情形,「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113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手機成癮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手機遊戲成癮的國小學童中,有21.4%願意花錢購買手遊點數或寶物,國中生為36.3%,高中生更高達42.2%,遠遠高於一般學生的消費意願。
▶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只要回答4個問題,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成癮風險。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題目如下:
1.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2.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
3.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4.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5]。
■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
▶「網路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
根據世衛網站的資訊,包括打線上遊戲(digital-gaming)或電玩(video-gaming)的行為,連續長達12個月以上,已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學習和工作等,並危及身心健康者,就可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症。
「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問題」,「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說,令人擔心的是,臺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上網時間早已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根據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民國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可發現,全球青少年網路成癮高風險比率約為4.6%,台灣的網癮高風險族群,國小為9.9%、國中19.2%、高中職19.4%,均較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以假日實際上網時數來看,國小平均3.5小時、國中5小時、高中職6小時。
研究「網路遊戲障礙症」的林煜軒醫師,曾以8000名青少年網路玩家為分析對象,發現經過專業診斷後,被確診的比例是3.1%。[6]。
■遊戲成癮具體有哪些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
1. 完全專注於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的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7]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8]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邱献章院長表示,網路遊戲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林峯立醫師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林峯立醫師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親子天下)「居家防疫後遺症:我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857
[2](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為什麼別人小孩打電動不會成癮?彭菊仙:把孩子從電玩拉走,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488
[3](數位時代)「電玩成癮「5年增3成」!不上網就無法生活,科技發展何以讓網路難以戒斷?」: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99/internet-addiction
[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電玩成癮症 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醫呼籲尋求專業幫助回歸正常生活」:http://www.tman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96
[5](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10分以上即有成癮風險!」: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989
[6](Yahoo 新聞)「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 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https://bit.ly/3jwva2a
[7](風傳媒)「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427615?page=3
[8](健康醫療網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39
[9](健康2.0)「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6168
➤➤照片
[2]
[10] (Yahoo新聞)「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https://bit.ly/38vDWXy
▶圖說:網路遊戲成癮症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精神疾病 #成癮 #成癮症 #遊戲成癮 #電玩成癮 #螢幕成癮 #手機成癮 #手機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遊戲障礙症 #多巴胺上癮
衛生福利部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衛福部心口司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署立桃園療養院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杏仁核焦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讓孩子看到他的優勢」
朋友的孩子索尼申請到美國的大學就讀,由於是隻身前往,我不怎麼放心,就幫他介紹了當地的朋友就近照顧。
索尼到了當地,還沒有和我介紹的朋友見面就先跟我報了平安,而我也詢問他一切是否安好。
索尼淡淡的說:「在火車站碰到流浪漢,他上上下下的拉著褲檔的拉鍊,繞著我轉。我趕緊上了出租車,上了車才發現自己的手機不見了,回頭一看,剛剛那位流浪漢正追著車跑,手上揮舞著我的手機要還我。」
我一聽之下五味雜陳,心裡盤算著,我現在該安慰他說,只有車站附近才會這麼亂嗎?我擔心他以為當地都這麼恐怖,害怕到難以安心讀書。
然而轉念一想,重要的不是我該怎麼做,而是他怎麼想。
我問自己:他說完了嗎?我知道自己不能為了緩解焦慮就急著說點什麼,這會句點他說下去的動力。我得勒住舌頭好好聽他說才行。
我說:「如果是我,我一定嚇壞了。你呢?你怎麼看這件事?」
索尼說:「我很感謝他拿著手機追過來。」
我的長輩魂立馬上身,心裡想著,這孩子會不會太沒有危機意識啊?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感謝。我是不是該引導他認識真正的世界是有壞人的?
但我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在杏仁核很腫脹的時候下結論說這是個天真的孩子,我得先聽完。
我問:「後來去學校順利嗎?」
索尼說:「都很順利。不過去辦事情時,碰過一個遊民走過來,舉起拳頭對我說 go back to where you come from.]
聽到這裡,擔心讓我的杏仁核快爆炸了。意識到自己各種要他小心的話快衝出口,我趕忙勒住舌頭。叮嚀有可能會讓他懷疑自己,弄不好還會讓他覺得我輕視他的危機處理能力。我們被叮嚀的時候,不也是這樣的感受嗎?
索尼繼續說:「後來有一個人過來阻止他。」
太神奇了!我好奇的問,那個人是不是警察?還是社區的巡邏或認識的人?
索尼說:「應該都不是。感覺那個人就是路人,看到了趕過來給我解圍。」
這個時候同理他應該是個好選擇,然而有時候可能會同理錯,因此我還是核對了一下:「我第一個念頭還是,如果是我,我一定嚇壞了。你呢?你怎麼看這件事?」
索尼說:「很感謝那位幫我擋下來的人。當初逃太快,來不及跟他說謝謝。」
又是感謝!這下我的杏仁核快爆炸了,這個孩子怎麼一直在感謝,會不會太沒有危機意識啊?
覺察到自己快要爆衝起來,我再度告訴自己,停!我不能驟下結論這個孩子沒有危機意識,他的確有逃走,不是沒有危機意識。
我得多問問,才能了解索尼是怎麼想的,他會這麼樂觀一定有原因。
我問:「從你對這兩個事件第一個念頭都是感謝,我感覺你沒有因為這樣就對這個城市失望。我很好奇為什麼你的反應不是想要離開這個不友善的城市?」
索尼搖搖頭說:「從銀行行員、商店店員的友善與跑過來解救我的陌生人,可以看出來這個城市對於非白人是友善的。況且,這兩位流浪漢看得出來都是精神病患,第一位只是行為怪異,還會追著車子跑要還我手機,我看不出來為什麼要對這個城市失望。」
我跟索尼說:「索尼,你知道你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嗎?即使親臨兩次危機,你仍然能夠鳥瞰全景,沒有被事件所造成的恐懼所綁架,而是公平的依據觀察所得的資訊,做出結論。」
索尼笑笑說:「我隱約知道,但你是第一個說得這樣直接的人。」
家長與長輩因自我認同為保護者,經常不經思考的就阻止孩子冒險。
然而孩子真的在險境中嗎?到底是我們沒問清楚之下的想像,還是他們真的在險境中?
就算孩子在險境中,或許孩子從來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而且早已頗有應付危機的能力了。
況且,孩子終究要進入無處不是挑戰的社會,如果不歷險,孩子是要怎麼練習應變能力?
擔心難免,只要反應不過當就好了。
家長與長輩或許可以試著把注意力的焦點從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是如何看待他所經歷的。單純的勒住舌頭,別讓自己的杏仁核綁架,好好的看眼前的孩子,好好的聽他怎麼想,好好的看他怎麼處理。
然後,你會像我一樣,在擔心的迷霧散去後,看到孩子的優勢。
當他知道你是如此看待他,如此欣賞他的優勢,他於是變成更有自信的人。
這就叫做empower–賦能。
***********************
想參加郭葉珍正念溝通工作坊但老是被秒殺,怎麼辦?
只要您登記了想上課的意願,每次我有開課,我就會依照登記的順序來詢問您上課的意願。
課程內容一樣,只是參加的人、遠距或實體上課的差別而已。您只要登記一個就好。
1. 父母專屬正念溝通工作坊的意願登記: https://forms.gle/B4Ffic9Y2Wo5uHkz8
2. 正念溝通工作坊(非父母專屬)的意願登記:https://forms.gle/pEzNsrWsgLKjahgc8
3.實體的工作坊:您可以到台灣正念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MindfulnessCenter )的粉絲頁私訊您的意願。
~[時時正念]line貼圖(文字版)~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6284967/zh-Hant
~[時時正念]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6210111/zh-Hant
~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723qf8r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杏仁核焦慮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疫情焦慮 #緩解心慌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嘉玲」來了嗎? 從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到解封之亂,為了防疫及保護最愛的家人,大家每天盯著新聞報導,不免感到擔心、焦慮,甚至心慌!但疫情當前,緩解焦慮,讓情緒穩定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們在焦慮中掙扎時該怎麼辦?今天就讓宜婷和雅惠一起帶大家解鎖焦慮!🔜🔜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關注及處理!
🔸焦慮出現時,該怎麼做?
🔸焦慮在我們的大腦及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影片大綱
🔸什麼是焦慮
▫個人對於外界壓力反應的主觀感受,會伴隨擔憂及害怕
▫適當的焦慮:激發行動力
▫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出現身體症狀,進而影響日常生活
🔸焦慮的腦科學
▫和先天(基因、體質、個性)及後天(環境、生長背景)有關係
▫腦科學中,目前研究和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及杏仁核有密切關係。
▫杏仁核:負責情緒部分,如害怕、緊張、焦慮、恐懼
▫海馬迴:提供記憶情境
▫前額葉皮質:控制中心,抑制情緒及衝動
▫當海馬迴及前額葉皮質調節能力變差,杏仁核接受刺激的閾值降低,會對外部環境威脅的敏感性增加,導致情緒調節異常。
▫時間一久,身體壓力荷爾蒙Cortisol會不正常分泌,進而影響免疫功能、血糖血壓調節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
🔸當出現焦慮時,需要處理嗎:適當的焦慮是健康的,但焦慮若出現身體症狀,如胸口緊悶、腹瀉、緊繃疼痛等,或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及生活。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維持規律作息:尤其睡眠及飲食
▫學習新的因應方式:選擇適當正確的新聞來源,及用具體及理性的方法面對處境,重新獲得控制感。
▫規律有氧運動:讓大腦有更多資源,使情緒穩定。
▫練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或呼吸練習,以減少焦慮時間。
🔸焦慮是身體重要的保護機轉,我們都要覺察焦慮,不讓過度的焦慮干擾我們的生活及健康,一起從容不迫地面對焦慮吧!
TalkShow :賴宜婷 Bear Lai。汪雅惠 Zona Ya-Huei Wang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後製剪輯: 黃詠荃。 Festiva Hsieh 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疫情焦慮症 #睡眠 #杏仁核 #緊繃 #疼痛 #負面情緒 #正能量 #集體焦慮 #團結抗疫 #台灣加油 #情緒管理 #訊息轟炸 #呼吸運動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杏仁核焦慮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今日影片介紹 ☆
容易情緒失控,其實與你的大腦有關。
當我們受到外在刺激的時候,
在主導理智、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之前,
掌控情緒的杏仁核,就已經搶先一步發出警訊,
將訊號傳送到掌管記憶的海馬迴,
接著,就會勾起你以前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開始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
這是大腦中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
可以在威脅發生時,救我們一命。
例如:面對朝你衝過來的長毛象。
問題來了,
當杏仁核過度活躍的時候,
就會對人際關係帶來傷害和負面影響。
例如:
今天有一位「看起來」不好相處的客戶朝你走過來,
杏仁核會馬上想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雖然,過去的事情,你有點忘記了,
但是,大腦早已經編碼成一串敏感的神經元。
客戶的幾樣特質,讓這串神經元又活躍起來,
杏仁核會快速發出危險訊號,讓你產生莫名的暴怒、敵意。
杏仁核是很原始的區域,
他是一觸即發、不經思考的。
他不知道你是在面對長毛象,
還是,你的手機故障
還是,你的老闆要找你
還是,你的另一半約會遲到
還是,你的公婆站在你家門口
還是,你的小孩在大哭
還是,你正要進行高空跳傘
在不斷惡性循環下,
會讓人陷入容易情緒失控、長期焦慮不安當中。
科學證據指出,
我們能透過鍛鍊大腦,調節像杏仁核如此原始、又重要的區域。
麻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針對不同領域的人進行研究,
邀請研究對象進行鍛鍊大腦訓練,
最後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對腦部進行掃描,
研究發現,參與者們的杏仁核活躍程度降低了。
神經科學家,邀請接受過鍛鍊大腦訓練的人,進行科學實驗。
過程中,向研究對象進行各種情緒刺激,例如:怒吼、聽負面的聲音。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時,他們的杏仁核比一般人來得較不活躍。
同時研究指出,當人們鍛鍊大腦的時數越來越多時,杏仁核的活動量就會越低。
想要改變容易情緒失控的自己
就去調節大腦中的杏仁核吧!
☆ 今日名人 ☆
尼采(知名哲學家):
「壞脾氣的消失,可以準確地反映智慧的增長。」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6yingweitv@gmail.com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6yingweitv@gmail.com
杏仁核焦慮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如何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https://goo.gl/i4ELio
喜歡影片請給我讚和分享喔 o(≧v≦)o
你也想問問題嗎?
☞ 請點擊 http://goo.gl/forms/L7THoHbujEtGK5nK2
今天要回答,一位跳躍高手的問題:
「恐慌症,會真的沒命嗎?」
恐慌發作時,我們常因感覺呼吸困難,而拼命呼吸。
這樣的行為,反而促使身體產生頭暈目眩、發麻等反應。
恐慌症「不會使人心臟病發」、「不會使人停止呼吸」。
恐慌症發作時,只要改變面對的方式,身體自然會因為我們停止刺激,而恢復平靜。=D
= = = = =
哈囉哈!我是6 Yingwei,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
過去,我曾擁有 16 年的焦慮症,以及社交恐懼症。
現在,我已痊癒,成為祥和平靜、充滿活力的自己。
我希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幫助身處在焦慮的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了解,而不再只是盲目地尋找、因為錯誤的知識與方法,使健康、金錢乃至人生活在「盲、忙、茫」的循環。
協助更多人認識與運用專注力激活身體自癒力,改變大腦產生情緒的中心「杏仁核」、將失調的平衡系統「自律神經」恢復平衡,促使焦慮自然消失,並且回到祥和平靜、活力、開朗自信的自己。
祝福你 和我一起成功跳躍焦慮!:)
*國際焦慮管理協會(IAAM)會員。
*國際自律神經失調組織(DI)會員。
*化解衝突協會(ACR)會員。
*曾於國立清華大學授課,教導師生運用專注力減壓訓練。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了解焦慮是每個人都必須經過的冒險歷程。不想了解焦慮,只會在焦慮中滅頂,對焦慮一無所知,也無法存活。人活著,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了解焦慮。」
■□■□■□■□ 6 Yingwei TV □■□■□■□■□
是「奇妙配音」和「情緒處理」為主題的頻道
影片將在每週 6 更新 =D
■□■□■□■□■□■□■□■□■□■□■□■□■□■
( .0.) < 每週定時收看!
┏━〇〇━━━━━━━┓
┃ 如果覺得有那麼一點好看
┃ ♥ 記得要訂閱我唷 ♥ ┃
┃ https://goo.gl/AAUV7i┃
┗┳┳━━━━━━┳┳┛
┗┛ ┗┛
1句話看完好萊塢女星:亞曼達·塞佛瑞(Amanda Seyfried)走出焦慮症的秘訣│《焦慮症名人堂》EP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8qqZHpX3I
愛黛兒(Adele) 召喚內心強悍的自己│《焦慮症名人堂》EP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DjQdUwYOM
16 個容易焦慮的痛苦 - 只有妳/你知道:床戲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mL5mogNV4
20秒 跟馬雲學:化解焦慮的秘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g08Y0aKAQ
杏仁核焦慮 在 大腦的警鈴與總司令-有效調控焦慮的三三法則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了解大腦的用途&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運用它哦。今天分享跟焦慮有關的大腦兩個部位,警鈴-杏仁核/總司令-前額葉,還有我們怎麼讓他們發揮更好的 ... ... <看更多>
杏仁核焦慮 在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社交焦慮症(SAD)的生理成因(一)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結果發現有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在演講時,大腦中的杏仁核(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恐懼反應有關)會出現活化的情形,而一般正常人則是在大腦皮質才有活化的跡象,這結果顯示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