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在左翼思潮下 (李怡)
1948年春,我們一家告別北平,在上海稍作停留,再坐載客輪船經數日航行到香港。之後六年,即從我12歲到18歲,我所接觸到中國局勢的消息,所閱讀的中文書,包括那時候廣泛流傳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作家作品,中共延安時期的作家作品,艾思奇著的通俗簡明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讀物《大眾哲學》,我進入左派學校香島中學所接受的教育陶冶,形塑了青年時代的我,並以這樣的思想、身份、面貌走進左派文化圈。
那時候當然不知道,新文化運動以來左翼思潮的氾濫,包括文藝創作和思想理論的傳播,它的社會意識基礎,是國共兩黨在政治上的主導和鬥爭,並共同扭曲了北洋時期和汪政權南京政府時期的真相所形成的,也是在日本侵華的背景下,愛國主義的救亡意識壓倒了啟蒙、社會主義新思想壓倒了自由主義的傳播所導致的。總之,我和許多追求進步的青少年一樣,被這種左翼思想洗腦了。
近日接到《九十年代》時的專欄作者殷惠敏的來訊。他介紹我看兩本書,一本是今年98歲的老記者龔選舞的回憶錄,另一本是南京曉莊學院教授邵建在台灣出版的書《倒退的時代》。殷來訊說:「汪精衞治下的上海、南京,龔選舞的回憶錄有細緻深入的描寫。1946年審判漢奸戰犯時期,他是剛出道的《中央日報》記者,在審判汪政權的行政院副院長周佛海時,他進入南京高院特別審判庭去聽審、採訪。據他說當時數以萬計的老百姓在庭外為周聲援,周答辯時一番為了百姓生存福祉的慷慨陳詞,也令庭內旁聽者為之動容。龔不能不承認,那是『人心思漢(奸)』。他看得心驚膽顫,當晚寫稿時,也曾閃過學洋人的新聞報道一五一十和盤托出的念頭,最後還是秉持了『春秋大義』。龔自己也承認,如果他做了如實報道,一來恐怕無法登出,二來可能提早三十年就被炒魷魚了。」
《倒退的時代》有一段講自由派學者周德偉1937年同汪精衞就抗戰問題談過兩次話,汪當時擔任國民黨政治會議主席,多次發表主張議和的言論,受到中共和左派的攻擊,周問他為何不稍作緘默。汪回答說:「日軍實力及裝備均遠優於國軍,故國軍每戰必敗,國際聯盟及英美只作壁上觀,……左傾分子,高唱抗戰,實欲師列寧故智,以德軍之力量消滅沙皇之俄軍,然後奪取政權。共產黨亦欲假日本軍隊之手,消滅國軍,然後奪取政權,再圖後計。……共產黨之為禍,更甚於日本。余不忍孫先生之事業毀於一旦,故余寧跳火坑以救國。」
日後歷史證明了汪精衞的先見之明。中共果然成功地「師列寧故智」,而且毛澤東還因此感謝日本侵華呢。
據周德偉的兒子說,他父親抗戰後在上海理髮,隨口問理髮師對蔣介石和汪精衞的評價,這位居住在淪陷區的理髮師說了十個字:「蔣介石愛國,汪精衞愛民。」汪政權的成立,使淪陷區人民減少了日軍的破壞和擾亂,汪政權的「保境安民」,淪陷區的人民是感受到的。
國難當頭,「愛國」與「愛民」孰重?見仁見智。中國古代典籍說:「民為邦本,本固邦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重人民的權利、福祉,如何能固國興邦?
當時,我得不到這些資訊,也沒有這樣的認知。在內戰烽火熾烈燃燒的時期,1948年在香港每天接收的大陸資訊,都使我感到腐朽的舊中國會成為過去,充滿希望的新中國將誕生。(24)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
李余典父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妻子不滿丈夫外遇,持刀試圖切下他的那話兒不成,轉而走去兒子的房間,將之當作替罪羊。痛失命根的兒子憤恨不平,還遭受同學霸凌,頓時自暴自棄,捲入刑案入獄。自責的父親苦心想要為兒子找到洩慾之道,他看見一個網站上寫著斗大的字眼──人體本身就是一根陽具。原來透過自殘,人類一樣能夠獲得高潮之感。
.
如果光看完上述一段就已經感到不適,那你恐怕不是《莫比烏斯 Moebius》(2013)的觀眾。向來以挑戰禁忌聞名的金基德向來不以取悅觀眾為志,雖然這個故事確實可能會為某部分的觀眾帶來相當程度的娛樂。因為整個故事的進展太荒謬、太獵奇,甚至有點黑色幽默成分。不過即便是向來把「屌」放在口中開玩笑的男性,都會不由自主地在觀影全程夾緊雙腿。
.
此外,這部片另一難得之處在於全片沒有任何對白,只有嘆息聲、嘶吼聲、呻吟聲(無論是愉悅還是痛苦的),這樣的嘗試更挑戰了敘事編排的技巧,以及演員表演的精準度。觀眾也等同像是受到邀請一般,加入了創作的過程,能跟著揣想現在的劇情發展。奇妙的是,只要足夠專心,不會有看不明白的可能。對性慾的探索一向是金基德的創作母題之一,如此形式,還原了人性的獸性(野獸本不會言語)面向,沒有對白的「干擾」,整體呈現反而讓成品顯得異常純粹。
.
另一妙處,在於母親與父親的情婦一角,都是由李恩宇一人飾演,而父親與兒子雖然是不同演員詮釋,但他們卻共享同一個性器。片中象徵陰莖的不僅是男人本身,還包括用來傷人的刀具。金基德告訴我們,傷害所造成的疼痛,可以神奇地轉化成愉悅感,但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BBC便曾刊出〈喜歡疼痛的人是變態狂嗎?〉一文,內容提及我們神奇的中樞神經會在疼痛時釋出等同嗎啡等麻醉劑效用的內啡肽(endorphins),帶給痛者一部分的愉悅感來降低疼痛。
.
文中還提及,有醫生為了降低癌症患者的疼痛,切除了脊髓中的部分神經,結果導致他們從此喪失享有性高潮的能力,也提到性高潮的面部表情與疼痛的表情幾乎不能區隔。既然疼痛與高潮只有一線之隔,不也顯示《莫比烏斯》的大膽嘗試確實有其醫學深度,金基德就是要讓觀眾分辨不出來人物的感受是痛苦、還是爽快。
.
再換一個方法來論述,或許也可說男性下體也代表著男性的尊嚴。已經被剝奪尊嚴之後,還必須以自虐、或等待別人傷害自己來拾得認同,這樣週而復始的病態行徑,卻也宛如資本主義社會底下許多社畜、被剝削者的共同經驗。只是無論表述手法存在如何高深的藝術構想,本片種種弱智化女性的處理仍難逃厭女指控。在劇中,男性固然並非完人,但女性角色明顯有欠具體刻畫,導演僅賦予瘋婦、蕩婦兩種形象,而且幾乎沒有什麼理由。
.
金基德在2017年捲入#MeToo風波之中,一名女演員供稱原本自己被安排飾演母親與情婦一角,卻在演出過程中遭到金基德掌摑,甚至被要求加上劇本中不存在的床戲情節,後來她憤而辭演。由於擔心自己未來難以繼續立足,她黯然離開演藝圈。
.
這已經不是金基德第一次捲入類似爭議,其導戲方式向來具有爭議性,在韓國業界之內早有臭名。百口莫辯之下,他失去了在韓國繼續發展的機會,只得遠赴歐洲創作。無獨有偶的,在2018年,在本片中飾演父親的曹在顯也被控性侵多名女性工作人員,而他最終坦承指控,離開了演藝圈。《莫比烏斯》剛好由兩位掠奪者(Predator)執導與主演,真的只是一個巧合?
.
在金基德於2020年因為罹患COVID-19病逝之後,許多影迷的心情無疑相當複雜。很多人曾經愛過他的作品,卻未知他在創作這些傑作的過程中,造成了他人的傷害。不過如果以此為由無條件抵制他的作品,卻也要面臨一項令人苦惱的事實,即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名家皆並非完人,道德淪喪、殺人放火者大有人在。若要堅持此項標準,那恐怕每欣賞一部作品之前,都得先對創作者做完身家調查。
.
文學家余華曾說,許多經典文學在誕生之時都充滿爭議,之所以後來仍成為經典,是因為它遠離了出版之時的是是非非。究竟金基德的作品在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後會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其獸行是不是會被記住,在此皆無法預料。然而作為一個評論者,我只能在每次論及其作品時不厭其煩地再說一遍他的爭議行徑。至於創作本身與創作者的道德是否該分開來談,則應該交由觀眾自行論斷。
.
只是如果要我撇開一切爭議,單純評價金基德的創作才氣,除了大嘆:「真是該死的天才!」之外,也沒有其它多餘的見解了。
李余典父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趣談古代租房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 陸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吃穿住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四大項,很現實,誰也逃離不了。其中住這一項,從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剛需族」苦於高房價,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實在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的,故而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哀嘆。
出租房已有五千年歷史,買房與租房本是孿生兄弟
中華民族的住房史,如果上推,可推到遠古時候的有巢氏。「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聖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有巢氏發明了房子,被後人尊稱為巢皇,雖然是巢居,和鳥兒一樣,但至少可以躲避洪水、野獸等。隨著華夏族人口的增加,巢居改到了地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住自己的房子,於是有富餘房子的人,出租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便成為可能。
歷史上最早的租房客,可以追溯堯帝時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時代著名的賢士,那個時代實行禪讓制,堯帝想將帝位禪讓給許由,結果許由不想當,聽了堯帝禪位的話去洗耳朵,認為是這侮辱了他的耳朵。史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逆旅就是旅館的意思,五千年前的日租房。舍就是住的意思,許由是有歷史記載的住宿第一人,既然那時候有了原始的旅館,短期的出租屋,很有可能也會同期出現中長期的出租屋。
夏商周時期,出租屋開始興旺起來,《周禮》上記載了周朝出租業的盛況:「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裡有候館,候館如積」。漢朝時出現了私人旅館「郡邸」和專供外國人租住的「蠻夷邸」,南北朝時出現了門面出租房「邸店」,寺廟也開始對外提供租住,宋代出現了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也叫「店宅務」,相當於房管局,分管出租房子和修造房子,元朝時為瞭解決公務員租不起房的問題,出現了「系官房舍」,給官員們分房住,明朝時出現了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可以說,買房與租房是一對孿生兄弟,五千年來一直共同存在。
歷史上那些租房的名人們,出人意料
和現代買不起房子的許多剛需族一樣,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買不起房子,又得上班,只好選擇租房住。可見古代的房價也是很高的。
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生地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曾到過中國的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實現了全國各地的遊學夢想。這麼多地方,李白不可能買房住,只能租房住或蹭房住,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在旅館寫的。李白的一生,是租房的一生,最後投靠族叔李陽冰,住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其次的租房客,則屬詩聖杜甫,杜大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時代,比李白還窮,買房子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傑作,因為沒有錢,杜甫非常同情像他這樣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吶喊;第三個有名的租房客,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雖然是進士,當了朝廷公務員,但掙得錢少,在他的官宦生涯中,竟然租了十八年的房子,直到五十多歲才攢夠錢買了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在京城遠郊。於是作詩一首感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宋朝時的租房客,最著名的就是三蘇。蘇洵在京當了十幾年官,買不起房子,只得租住。蘇東坡與蘇轍來到京城後,布了父親的後塵,照樣買不起房子。蘇洵到老死,除了家中老宅,沒有在京城購置一住房產,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是借的朋友房子完婚;最幸運的還是蘇轍,拼盡一生財產買了一幢房子,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晚年了。
在什麼地方租房,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
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與宋朝的三蘇來看,即便是盛世,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房子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史上有個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買房還是租房,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根據分析,租房的可能性比較大,孟母又不是「房姐」,哪有那麼錢財搬家。孟母的租房需求,是選擇一個好的鄰居和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讓孟子安心學習。和孟母同樣看法的,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宋季雅,他留下了「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當然,宋季雅是屬於買得起房子型。古有「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的說法,這個說法適用於買房,也適用於租房。
第二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書香氣的地方,為了借書方便。古時候出版業沒有現代這麼發過,租房子選擇一個就近借書、讀書的地方,也是首選之一。「整娖牙籖萬卷余,誰言家具少千車。僦居會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書。」,這首詩說的是清朝大名士朱彝尊家中藏書非常多,金庸的先祖查慎行租房時,就選擇了在朱家附近。
第三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伯樂的地方,當然這樣就比較功利了,但更實際。清初名臣徐乾學深得康熙寵幸,於是有許多學子就選擇租房在他家附近,「其所居繩匠胡衕,後生之慾求進者,必僦屋於旁」。這些學子一是為了巴結徐乾學,萬一被收為門下呢?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習。
第四種租房類型,是圖個上班方便。清朝的大臣們,在宣武門租房的比較多,名臣曾國藩就在騾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條胡同租的房子,為了就是上朝方便。
至於租房價格,各朝各代都有不同。以宋朝為例,當時公租房的月租金為一百七十文,而一個當差的員工,月薪只有四百文,也就是說,拿出一半的工資來租房。宋仁宗時,大臣張永和建議宋朝政府將租房的費用分出三分之一作為軍費,可見宋朝的租金是不少的,名相晏殊家裡有錢,他用錢都蓋了房子出租出去,因為房子多,成為當時的「房叔」。而名相歐陽修就屬於沒錢型,買房子肯定買不起,租房子也租不起好的,所以寫詩發牢騷:「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
這可真是,上下五千年,租房一樣難。今人的痛苦,古人已經都嘗過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租房 #古代租房 #出租房 #出租屋 #古代住房史
李余典父親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李余典父親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李余典父親 在 Sax Rub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父親節到囉
一首感謝爸爸的歌曲
來自筷子兄弟的「父親」
獻給所有辛苦的爸爸們!
❤️喜歡Ruby的朋友可以購買專輯首收藏囉❤️
『云中月圓 - Sax Ruby 王云希薩克斯風演奏專輯』
專輯介紹:
華人音樂圈第一位流行薩克斯風女演奏家
CD收錄十首動人心弦的歌曲
專輯包含十首歌曲的薩克斯風譜(流行技巧簡譜)
和RUBY的手繪插圖
購買方式:
阿道夫樂器官網
https://www.adolphe.com.tw/product-detail-2243328.html
各大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城
喜歡RUBY的朋友們請不要錯過!
❤️❤️❤️❤️❤️❤️❤️❤️❤️❤️❤️❤️❤️❤️❤️❤️
「Sax Ruby流行薩克斯風線上教學系統」上線啦❤️快來加入Ruby的會員吧!
🌟加入即為終身會員
(內含至少三年課程,和saxruby獨家製作的歌曲伴奏)
🌟會員費用:40000元(台幣)
❤️❤️加入會員即贈送「流行薩克斯風攻略24小時」教材(全簡譜)
🌟教授內容:
以各國流行歌曲為主,一週一堂課(約1小時)
1.以「流行薩克斯風24小時攻略」教材為主。
教授吐音、裝飾音、上下滑音、抖音、喉音等⋯技巧。
2.流行歌曲的情感展現。
3.流行歌曲的即興和改編。
4.如何錄製個人影音。
例如目前第一課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一堂 月亮代表我的心+節奏訓練
第二堂 月亮代表我的心+裝飾音
第三堂 月亮代表我的心+上下滑音
第四堂 月亮代表我的心+抖音
第五堂 月亮代表我的心+變奏
讓Ruby老師用最簡單的方式教會您演奏您喜歡的流行歌曲!
每一個技巧應用和歌曲詮釋都將不藏私的教授!
🌟線上課程的好處,讓您不用出門即可完成學習😊隨時隨地想上課就上課,也可依照自己的程度來選擇課程唷!
Line報名(請加Ruby的line ID:saxruby1213/WeChat:ruby751213)
電話報名(02)2252-7878
🎷🎷🎷🎷🎷🎷🎷🎷🎷🎷🎷🎷🎷🎷🎷🎷
歡迎加入「阿道夫薩克斯風公益樂團」
全省都有喔!
歡迎致電詢問
(02)2252-7878
🎷🎷🎷🎷🎷🎷🎷🎷🎷🎷🎷🎷🎷🎷🎷🎷
🎷阿道夫音樂學苑薩克斯風教學
教材推廣班:
平日晚上(請電洽板橋教室詢問適合日期)
晚上7:00-9:00
Ruby高級技巧演奏團體班
以教授國、日、英文的經典老歌流行歌為主
週一19:00-21:00(次中音)
週三19:30-21:30(中音)
也有一對一課程,歡迎詢問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國光街189-5號3樓
02-29542255
❤️Ruby簡歷❤️
2004 高雄市附屬青年管樂團saxophone
2007 考取高雄市文化局街頭藝人執照
2007 於六合夜市街頭展演
2008 接受中天新聞採訪/接受日本電視台“瀨上剛in臺灣”採訪
2009 於婚禮樂團、外場活動做表演
2010 加入臺灣民謠爵士樂團
2010 固定於高雄黃金愛河咖啡廳演奏
2011 受邀至中視縱藝大哥大節目演出
2011 豬哥亮萬秀之王2巡迴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1 鄭進一請您的家後來聽家後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2 固定於高雄藍色狂想表演
2012 固定於高雄barcode和DJ做演出
2012 民視三星報喜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2 曾心梅台北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2 余天聽歌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3 蔡小虎眾星拱月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4 海軍第27屆國家音樂廳海韻音樂會特別來賓
2014 民視明日之星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5 李翊君新加坡演唱會孔鏘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5 海軍第28屆國家音樂廳海韻音樂會特別來賓
2016 許富凱少年夢高雄巨蛋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6 黃品源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唱會薩克斯風
2016 余天華麗轉身台北高雄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6 民視王牌雙響炮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7 李翊君翊往情深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7 黃品源夏日狂歡高雄演唱會薩克斯風手
2017蔡小虎福虎生風幸福送乎你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7 翁立友 有你真好台北小巨蛋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7 李翊君翊往情深新加坡演唱會孔鏘超級樂團薩克斯風手
2017 黃品源東莞演唱會薩克斯風手
2018 華視天生王牌 孔鏘超級大樂隊薩克斯風手
2018 陳雷 「歡聲雷動」台北小巨蛋 孔鏘超級大樂隊薩克斯風手
2018 華視黃金年代孔鏘超級大樂隊薩克斯風手
2018 黃品源台大體育館星火燎源演唱會薩克斯風手
2019 發行個人薩克斯風專輯「云中月圓」
2019 代言「朋音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