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吃過餛飩,但你聽過鴨餛飩嗎?】
#本日冷知識914
接續著昨天的宵夜冷知識,吐司碟決定不遑多讓和大家介紹一下前陣子在菲律賓嘗試到的國民美食——Balut。Balut是我們一般俗稱的鴨仔蛋,在菲律賓文有「包裹」的意思。這要包裹的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指鴨蛋殼內包藏的尚未發育完整之鴨胚胎。
咦?既然是鴨仔蛋,為什麼又要問大家有沒有聽過鴨餛鈍呢?原來我們常在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見到的鴨仔蛋,據稱是多年前由中國商人與移民所引入,今日才逐漸在各地發展成在地化的吃法。
去過中國江浙一帶的朋友或許知道「喜蛋」這種食物,它便是與鴨仔蛋相同的食物。據說因為當地人認為蛋在孵化期間營養特別多、內含胎盤素,不僅可以改善腸胃功能,還能夠抗衰養顏,媲美吃老母雞的功效而深受青睞。此外,當地人吃喜蛋的歷史更可以追溯到唐朝。新唐書地理誌便曾記載:「江南道蘇州吳郡土貢鴨胞。」這鴨胞在考證以後被認為即是我們說的喜蛋,在宋代以降的文獻裡也被稱做為鴨餛鈍。比如宋朝周密在他的詩裡便提過:「跳上岸頭需記取,秀州城外鴨餛鈍。」甚至清代詩人朱彞尊在鴛鴦湖棹歌一詩中提及他的吃法:「鴨餛鈍小漉微鹽,雪後壚頭酒價廉。聽說河豚新入市,蔞蒿荻筍急需拈。」這和菲律賓的吃法有些相似,通常在小心地剝開一小塊蛋殼以後,人們多半會先撒一撮鹽或是加上醋、辣椒汁等調味,接著吸吮蛋殼裏頭鮮美的湯汁,再慢慢的剝下蛋殼吃掉它。
說到吃鴨仔蛋,其實很多人最害怕的是打開蛋以後見到部分已經成形的器官。實際上各地偏愛的成熟度不同,能不能真的見到形體也不同。比如說越南人就比較喜歡吃孵了19到21天左右的鴨仔蛋,基本上你就已經可以見到它的羽毛跟骨骼。而菲律賓人多半吃孵15到18天的鴨仔蛋,有些攤販甚至可以讓你選擇要比較成熟的還是早些的,這就不見得讓你看得到器官了。
有趣的是,流傳在一些菲律賓華裔的記憶中,有些菲律賓人會把華人稱做是Bulat,有不成熟的意味在。關於當地與華人之間的關係,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今天的冷知識之後,有沒有想要嘗試挑戰看看這個讓無數人聞聲色變的菲律賓美食呢?我們明天見唷! :D
[Mr. Tuesday]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