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在香港種米除了醫肚,除了為本地糧食的自足,以及鄉村文化的永續重建基礎,更為城市人帶來生活和精神另一種療癒。
在越趨現代化的城市,人們每天營營役役反迷失自我價值。過往幾年無力感彌漫城市,與此同時自新界東北議題,大眾開始關注鄉郊自然,社區園圃、天台耕種或是假日農夫等種植活動相繼而生。不少人透過耕作實踐自主,城裡繁重的擠壓的,彷彿在田間找到療癒。六,七十年代政府致力開墾水塘並將河水截流,令新界大量農田失去農作必需的水源; 八、九十年代後,地產主導城市命脈,香港的農業從有變無。如今,香港只餘不足2%的蔬菜自給率;加上財團囤積農地,政府欠缺清晰有效的農業政策,說起復耕,談何容易?在2019年冬季號 ,我們便走進客家村荔枝窩與大嶼山二澳,看到不同背景的農者以復耕實踐各自願景,有人矢志重建村落,亦有人為了遠離都市,實驗耕作體驗簡樸的田園生活。
近期創刊的社區報《埔journ》 埔Journ|大埔人的地方誌,則讓我們看到一班大埔居民,孜孜種植香港米,一方重塑鄉郊社群倫理,一方實驗本地糧食生產的可能。「種植食物同時種植環境和社區,讓人和自然共存。」與水源共生的大埔,撇除外間食買玩的旅遊視角,其實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為本地生產提供了條件。貫穿大埔中心地帶的林村河全長逾10公里,河水從大帽山猴岩頂經山峽流向林村谷,孕育了大小農田,也因而成為了農夫們投入林村谷農田的契機。一眾大埔居民在林村實驗各樣米種,如老鼠牙、花腰仔、齊眉等,同時擔當起維護農田與推廣耕作的角色。而經營農田的過程,亦遍編織出一個社區互助網絡,如居民之間會互相送贈糧食,或是互相分享務農知識,解決稻田難題。
復耕稻米之路遙遙,即使將現時全港110,000公頃農地用作生產稻米,亦無法供應港人的消耗量。但全球風雲萬變,一場疫症已將本地潛在的糧食危機表露無遺,如浸大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長黃煥忠提醒,中國有天或再無義務為香港提供優質糧食,屆時,香港又能如何保障糧食安全?認真發掘、善用社區蘊藏的天然資源,或許就是踏出本地生產的首步。
尚有更多社區專題故事收錄於《埔journ》創刊號
#埔journ #大埔社區報 #大地予我 #本地復耕 #2019就係香港冬季號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蕉徑,位處上水鄉郊,是一個農業耕種活動已然成熟活躍的地方。農田開揚,遠眺山脈,田間小路有流水淙淙,從雙魚河一直流向蕉徑大大小小的農田,潤澤泥土,渾然天成。然後,再往前走,卻見農地受橙色膠網及厚圍板封起,本來耕滿作物的農田變成倒滿石塊的「地盤重地」——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展。 二○一六年,政府宣布...
本地復耕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蕉徑,位處上水鄉郊,是一個農業耕種活動已然成熟活躍的地方。農田開揚,遠眺山脈,田間小路有流水淙淙,從雙魚河一直流向蕉徑大大小小的農田,潤澤泥土,渾然天成。然後,再往前走,卻見農地受橙色膠網及厚圍板封起,本來耕滿作物的農田變成倒滿石塊的「地盤重地」——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展。
二○一六年,政府宣布落實新農業政策,在古洞南設立高新科技農業園。農業園佔地約八十公頃,分為兩期發展。農業園內現有常耕農地會盡量保留作農業用途,另外約有五十公頃休耕農地將被復耕。另外,農業園也擬興建新行車道和行人路,預計需要徵收約8.1公頃私人農地,其中約十戶的農產地將會受道路工程影響,遷至復耕地,包括「達記園」農夫文哥。
對文哥來說,本土農業是傳承,也是人的選擇權,「香港農業式微,愈來愈多人放棄,第日香港不是1.9%蔬菜供應率,可能得番0.9%,你的自由選擇權又少了,你有權去選擇農產品是本地菜。」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本地復耕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蘿蔔是冬天當造又有益的食材,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冬天吃蘿蔔有平體內燥熱的功效。香港其實有不少農場均有種植蘿蔔,只是過去較少渠道讓大家了解,今年一班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因為喜歡本地蘿蔔,所以齊齊籌辦「香港蘿蔔」這個計劃。
簡學榮(Godwin)是「香港蘿蔔」的負責人,這一天他來到打鼓嶺農場,看看今年蘿蔔的收成。這個農場的負責人是兩位復耕者聯盟成員Mike及大B,今年的蘿蔔十分肥大,每根都伸出頭來,像靜待被採收。一般蘿蔔約100天便有收成,為了趕及新年,Mike和大B在11月開始播種,讓蘿蔔慢慢長大,現在這個時候剛好可以收割。早陣子打鼓嶺結霜,對收成有影響嗎?Mike說:「現在還不知道,因為還未完全拔出來。現時只看到葉的部份,可能會有些傷害,但暫時看到還可以,要多觀察一會兒。」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1/NBWMXK7VQ5CCHFX63PS7MTT7H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蘿蔔糕 #本地製造 #新年 #農夫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本地復耕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 讀書不成就去耕田吧!直至近年不少本地人推動復耕,農夫工作變得現代化及科學化,不再是低學歷的工作。」楊愷恩(Agnes)和吳家欣(Karen)去年9月,雙雙辭去正職工作,成立Grow Something,為城市人提供上門安裝種植箱服務,實行自己菜自己種。肺炎影響下,大眾關注個人健康,加上長時間在家工作,究竟上門種菜的生意能否在逆市下殺出新血路呢?
「小時候希望參加園藝學會,但媽媽反對,覺得女孩子玩泥很污糟。一直覺得非常抑壓,長大後自己跑去粉嶺租田種菜,尋回昔日的樂趣。」Karen在英國修讀市場管理,回港後從事市場管理相關工作,有4至5年農務經驗。而大學主修地質學的Agnes,在社企農場打滾,至今有6至7年農務經驗。對她們而言,種植的滿足感,往往在於看到整個成長過程,由一粒芝麻般大的種子到果腹的蔬菜,那一碟蔬菜總是特別美味。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種植箱 #種菜 #農夫 #英國 #露台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本地復耕 在 農業是解決社區問題的方法?/〖可持續竹跡EP.05 之復耕者子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農民子弟葉子盛,由開設有機農場O-Farm ,到開辦永續栽培課程,還集合一班農青,創辦的「 復耕 者聯盟」,將棄耕多年的農地復興,到底是因為愛,還是. ... <看更多>
本地復耕 在 復耕者聯盟- 首頁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聯合凝聚力強的生態農業戰隊,共同設計及執行不同有關生態農業計畫。農青們挑戰各種生產項目,成為復耕者產銷聯盟的一份子。 復耕者聯盟,, 香港香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