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嚴法師的「放下哲學」獲得解脫】
聖嚴法師紀錄片《本來面目》如何以「尊嚴」與「放下」的智慧,治癒人心?
>> https://cwapp.app.link/99bj0lxGAib
「本來面目 紀錄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心得]「本來面目」觀後感-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聖嚴法師紀實電影官方預告Master Sheng Yen ...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Master Sheng Yen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紀錄片報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紀錄片報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聖嚴法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聖嚴法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台中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台中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今(13)日三級警戒「微解封」,也正代表各產業能因應地方政府的相關規範,適度解除封閉。至於影迷們關注的電影院也在今日重啟,不過,在疫情陰霾尚未明朗,疫苗接種率有待提高的狀態下,務必請步入實體影廳的觀眾落實防疫辦法,注意安全。
倘若,各位讀者和我一樣,對於疫情仍相對保守,那麼宅在家選擇串流平台觀影會是很好的選擇,今天中午就推薦 #是枝裕和 於 2004 年問世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深耕紀錄片領域,刻鑿出自身印記的【#Giloo紀實影音】,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夏天拓展新局,引進劇情片系列經典電影,對於挑戰品牌定位的嘗試,Giloo紀實影音是這樣說的:「讓觀眾以虛構之眼,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
的確,於我而言紀錄片、劇情片某些時刻並非能明確畫清分界,它時常是模糊的,兩者也的確有其共通性——皆帶著導演「選擇」過後的觀點,在精敲細磨的蒙太奇之中,就藏著人為痕跡。因此關鍵的提問是,何謂虛與實?紀錄片必為真實?劇情片僅有虛假?或許,兩者本該返於「影像」,而影像便勢必反襯時局、映照生活、談論人性,從這角度切入,兩者同歸一路。而且常常,我在劇情片中碰觸到更真實的靈光。
於是,Giloo紀實影音7月的經典影展以「家」為名,試圖透過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李安、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談「#家族幸福論」。
將是枝裕和放進「家庭」主題的框架範疇中,確實再適合不過。攤開是枝裕和的創作脈絡,「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的心智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不完美的存在(或許樹木希林除外)。
這些特徵在他創作初期便散落一地,是枝裕和創作數十年,談論的幾乎是同一件事。且是枝裕和與台灣有著極深羈絆,其影像風格也能窺見「台灣新電影」的些許影子,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望向這名日本導演,是有趣的觀影體驗。
有幸收到Giloo紀實影音的邀請,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此第二次看了這部作品,一次大銀幕;一次小螢幕,感受類似,同樣酸楚、同樣銘心。
下筆評論前,引用此前文章談過的段落,記得六年前一再重看的《海街日記》,召喚出這幾年經歷死亡的一些記憶。《海街日記》是我首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作品,第一次覺得寫實電影也能那麼魔幻,魔幻的點在於,這有位陌生人身處遙遠彼端,講著不同語言,擁有相異文化,但懂得你的哀傷,並與之共享,進而就被影像療癒。「美麗的事物依舊美麗,真讓人開心。」這句台詞似寒冬中的暖陽,輕撫無常。
接著回憶起《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對生死的提問中,總能看見誠實、謙卑、良善和寬容。而他對死亡的探索——或憂傷、或謙卑、或淡然、或莊嚴、或輕盈——無意間承接住活著的人,就有力量能拾起日子,坦然地朝下個必然的死亡前進。
但其實,是枝裕和並非全然暖心,《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就有著冷冽的無常。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場的第一顆鏡頭,即耐人尋味。是枝裕和將攝影機與被攝者的距離拉開,畫面構圖則讓人物接近景框邊緣,幾近於壓迫的位置。此鏡位的意義,在於將觀眾強行排除,是枝裕和在此行使有效的導演權力,讓觀眾無可選擇地棲身於「窺視」的位置,便捏塑出觀眾與角色之間冷冽、遙遠的疏離感,更藉此強調角色的迷樣性,給予觀眾偷窺的慾望,加深探索角色深層內心的動力。
除了攝影機位置精準,這場戲的場域定於「行駛中的列車」。回溯影史,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媒介所代表的符號意義,通常象徵時間、空間、心靈的移轉,甚或是夢境彼岸。而進一步從角色隨行的行李箱解讀,這場戲的場域符號顯然具備「漂泊」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攝影機與列車的節奏同步搖晃,提升了觀眾的不安,略為挑釁地擠壓觀者神經,是枝裕和似在低語宣告:「這並非一場安逸旅程,請偷窺者(觀眾)們遙遠地觀看即可。」
第一顆鏡頭之後,立刻特寫角色的手部與行李箱,而後是正面臉龐,進而串連起角色與行李箱的關係。然而,觀者在開場戲中,無法確定任何事;於是,單是第一場戲、第一顆鏡頭,是枝裕和便將全片定調:《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有意識地選擇視角、場域之下,注定是一場極具「距離感」的追尋與探索。
這樣的追尋與探索,進入敘事主軸之後,便擺放在社會脈絡底下的「家庭」、「階級」等意象。
是枝裕和在影片前半段,鉅細靡遺地透過鏡頭描繪了柳樂優彌的日常,市場挑價買菜、廚房烹飪等細節。這些敘述性功能的鏡頭是必要的,在孩童們實踐的生活中,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家」的輪廓,近一步構築家的全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柳樂優彌購買食材同時,仍為妹妹繞路挑選阿波羅巧克力。這場戲呈現的是,縱使柳樂優彌肩負起家人的生活雜事,但本質仍是孩童。「生活必需品」投射出必須堅強的成人表徵;「阿波羅巧克力」則映照內在童心(允許妹妹吃零食),一外一內,是枝裕和便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角色立體度,有血有肉。
然而,在散落、未經組織的日常,母親是缺席的。家庭的功能性於母親而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柳樂優彌為首的孩童四人組。
於是,本該由成人撐起的「家庭」意象,就反身疊映於孩童之上,以「家」為名,成人與孩童的反差,更顯前者失能。是枝裕和就此拋問「家」的意義,也從成人的離去,孩童的自理,談論責任。而在成人的缺席之中,更多是「男性」的消散,孩童由母親養育,落在女性之外的是男性的恣意與懦怯,不難想見是枝裕和觀察日本社會權力結構的洞見與底氣。
倘若由此細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更側寫「社會中的大人樣貌」。本片開場就建立起觀眾對柳樂優彌的好奇,是枝裕和加以利用此點,全片圍繞於柳樂優彌的視角,攜著觀眾共同悲喜。
而在柳樂優彌尋求「爸爸們」的救助之際,就透過孩童眼眸望向社會底層的人物百態,便利超商、柏青哥店、計程車車行,成了底層游移的場域。也因角色們皆處於同一位階,是枝裕和隱匿了上、下階級視角的差異,抹除上層的虛假關懷,抖落道德高點,就讓觀眾在觀看日常的凝視中,與柳樂優彌的處境平起、平坐。
故事進入中段,在母親全面離散後,就能看見柳樂優彌一群孩子們的追尋。無論是追索食物、尋找母親,甚至是與外界接觸,某程度都是徒勞的,這份徒勞歸結於孩子們擔憂「被」拆散,而追根究底,這份擔憂還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的失能。
是枝裕和緩緩切斷這座公寓與外在的連結,幻化成社會遺漏的孤島,好似是枝裕和鏡頭下,一盆一盆以廉價泡麵盒種植於陽台前的植物,在欠缺灌溉、喪失照護的惡劣環境中,漸漸失根、僵化,而後墜落。
至於和這座孤島唯一的連結,是逃學離家的中學少女,此角色同時蘊含打破階級鴻溝的作用。是枝裕和雲淡風輕地交代少女背景,觀眾得以知曉其處於中產階級,至於中產與底層能有連結,關鍵在於「死亡」。片中兩次死亡的現形,一是弔念少女友人、二是妹妹小雪,都讓彼此有了跨越階級的連結。至於柳樂優彌此前嘗試以電玩與外界建立的輕浮友誼,在死亡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故事走至片尾,柳樂優彌與「行李箱」的關係也隨之拆開,首尾呼應,行李箱經過敘事的堆疊後,從躲避房東的利器,鋪展成裹藏死亡的容器。除了象徵「漂泊」的不確定性,甚至內化成住所、記憶與生命,符號意義的更迭,成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最後一筆幽微的淡色塗暈,悄悄留下絲線般的綿延哀傷。
綜觀全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從小單位的「家」、談到「階級」,而後拉出「社會」的三重辯證,是枝裕和克制地流洩出隱隱作動的不安和暴力。而在溫柔地敘事之下,藏著的是刀刀見骨、針針見血的銳利手術刀,肢解角色的無助與日本底層社會的長年窠臼,最終再緩緩送入觀眾心頭,與之共震。
最終,無人知曉的悲傷往事,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壤中。或許,在夏日清晨的微風輕拂後,能被記得、被傾聽、被理解,然後,牽起手繼續過日子。
🎬【家族幸福論】片單點此👉https://bit.ly/3APopz7
📝圖文完整版寫在【Giloo紀實影音】👉https://bit.ly/3hAhJNw
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端午,除了祝福端午節平安健康外,有些心情想分享。
古人在端午用艾草、菖浦、雄黃驅毒避邪,對照今日,不用雄黃,改以酒精驅毒避邪,古今對照,頗有防疫的共時性。當然粽子的功能,不投江,而是成為很多人冰箱中避免外出以粽子果腹的重要糧食。
我想說的是划龍船的象徵。對照今日,就是同一條船,共同奮力划槳往前行的意念。
台灣,曾經用"我ok,你先領 "的口罩運動,溫暖很多人,也溫暖這個社會。
隨著疫情爆發,累積很多不安與憤怒悲傷,高度生存與死亡焦慮。整個如壓力鍋,曾有試圖以"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鼓舞大家,等兩周就可以解除三級警報。當然,這已成往事。許多人覺得那個口號簡直是丟臉到國際了。
但那是搖旗者的加油聲。從此岸到彼岸奪標的意念。
有人說:"我ok 你先打"。
當然,這句話是真實,也是反諷的。真實的是,在疫情焦慮下,我們少了這個慷慨。有經濟能力者,花了1、20萬機票費到國外施打,有資源者,在國內也能憑著特殊人脈關係優先施打。我ok、不ok,你也是先打的。這是真實現狀,也是現形記。實況,就如同喝了雄黃酒的蛇妖。
而疫情讓瘖啞人、做工的人、無家者,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這些弱勢者,更無助,別說病毒,僅僅因為防疫就已經跌到深淵。疫苗已難以拯救他們了。
病毒不選人,但疫情階級化,這是真實的。生命無價,但不等值。
很多人以"我ok,你先打",不再是"我ok,你先領"的互相扶持,而是反諷國產疫苗。疫苗是專業的領域,我連"重組蛋白質疫苗",都聽不懂,實在很難用意識流做出任何決定。但看出眾人的"不信任",這倒是足以判斷的。
不安,恐慌、悲傷、憤怒、焦慮,四處尋找咒罵、征討,以宣洩這股情緒,帶來整個社會的瘴癘之氣。病毒打敗我們了嗎?疫情擊垮我們這艘同一條船上互相打氣、支持的溫暖力量。
今早,刷開line新聞,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確診者在醫護人員交班時站在窗邊不斷揮手,醫護人只能看到揮手的剪影,而後這個揮手的剪影,變成敬禮的剪影時,我都酸了眼。
是的,我們感恩、我們敬佩、我們一起、加油。
我點開證嚴法師,"本來面目"的紀錄片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lv-47vWe0
2021,端午節,我們需要的不是法海收妖,而是這股力量:心安人平安,還我本來面目。
也期盼如羅一鈞在臉書提到的,"希望有一天,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祝福各位,端午佳節,平安。
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本來面目Master Sheng Yen - Hom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然而在東方(自絕地天通之後),心性的探索是人自身的責任,用最早的禪宗語錄《祖堂集》的話來說,就是「本份事」(即,本來面目),不假外求。因此創作者所需面對與處理的 ... ... <看更多>
本來面目 紀錄片 在 [心得]「本來面目」觀後感-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正在緯來電影台觀看聖嚴法師的「本來面目」電影,裏面提到法師在日本留學時,因
為學費用盡,碩士唸完之後,原本打算回來台灣,打算沈潛一段時間,再作打算,突然之
間有個不知名人士捐款給他,讓他得以繼續攻讀博士。
當時他也不知道這位善心人士是誰,直到他回學成回國後,因緣際會才知道當時幫助
他的人,是一位叫沈家楨的老居士,之後透過電視節目「點燈」節目的製作人,跟沈先生
面對面交談,並錄製表示感恩的鏡頭。
聖嚴大師此時難掩情緒,不自覺流下淚來,他有感而發說道,一直以來從正面成就他
的人相當少,從逆向阻撓來激勵他的人則比較多些,雖然他都把這順逆兩種都當作是增上
緣的恩人,但對於順緣增上的恩人更加感覺到難能可貴,而沈先生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位。
觀看這一幕,我竟不自禁掉下淚來,一直以來我總認為上天待我不公,總覺得這個世
界容不下我,身邊小人比比皆是,作任何事情總是重重阻繞,看到這段訪問後,從他語氣
,才知道他一路走來極為艱辛,與他相比,我受到的苦難,真不算什麼,這給了我很大的
啟示,這也給了現在的我,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感謝法師的電影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43.226.15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1435003.A.865.html
※ 編輯: loby1234 (115.43.226.157 臺灣), 05/19/2021 22:37: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