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毒為甘露之妙法》
導致人類引發內心錯亂、不間斷的煩惱,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來自於對真理的迷惑,以致於失去應有的理性,另外就是對於世俗一切物質所引發的種種事物產生的執著,而造下了種種佛教中所說的惡因惡果,這種煩惱主要來自於人道之中的無明和貪慾。
翻開歷史,在中國的歷朝中,因為貪欲而導致身敗名裂,甚至引來抄滅九族之禍的舉不勝數。元載、蔡京、嚴嵩和眾所周知的和珅,這些人都是歷代中有名的貪官,得勢時富可敵國,挾天子令諸侯,無視於王權的存在,這些人有些其實原本的本質是良善的,只因為利益薰心,人心不足,最後導正為邪,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不惜造下了地獄的惡因,像元載原本也算是頗為自愛的官宦子弟,但後來受到了唐玄宗的青睞,一飛沖天,這也漸漸地污染了原本還算漿水不交、清廉的家教,由不阿轉至滑頭、會鑽門縫,攀交了李輔國。俗話說貪欲可以腐蝕一整灘原本清淨無染的湖泊,最後連他的老婆也和他賊鼠一窩、旱魃夜叉,貪而無厭,最後老天有眼,正是積惡之家,災殃必至,當然是慘遭大禍,一家人全部都被斬首示眾。
生在帝王之家,在因果的觀點上來看,也並非全美之事,反而容易製造無法彌補的因果業力,特別是帝王後宮佳麗三千,要讓他不產生貪慾也很難,所以在中國有歷史以來總共四百多位皇帝之中,以介眉壽者寥寥可數,可見仁者必壽之說難矣,看近代末代的最後一任皇帝便可知悉。溥儀雖然是一位傀儡皇帝,但由於身在王室,自幼就養成了愛好風月,寡人之疾再加上偏信道士所釀製的紫河車丸,經常夜夜戕伐,把自己原本就不是很好的根底種下了無法根治的痼疾,最後患得了腎癌症,晚年過著被肉體摧殘的痛苦生涯,這也都是來自於愛慾所產生。
人類一旦患得了貪、瞋、痴中任何的一種執著,那就像得到了不治之症一樣,特別是貪欲,一旦患得了就如同喝了辣椒水般,永遠無法消渴,這和不受貪欲影響的人是雲泥之別。沒有貪慾的人即便在酷寒之下,也能安枕無憂,在溽暑難熬的夏夜裡,也能清涼酣睡,這世間因為慾望而導致骨肉相殘,君臣反目,兄弟鬩牆,實在太多,人類也會因為過度地貪、瞋、癡而導致無法彌補的災難,雖然每個人本來都具有佛性,可是一旦因為無明的緣故,深陷不拔,無明的塵封愈蓋愈厚,最後也只能通往三惡道之途。
導致全球愈來愈多不可名狀的病毒,原因之一大部分也都是來自於人類的貪、瞋、癡所造成的。人的毒有兩大類,一種是外境所造成的毒,另外一種是來自於吾人自己無明所孳生的貪、瞋、癡三種劇毒。佛經中有一部專門消除眾生貪、瞋、癡煩惱的一部經,叫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在此內外諸毒瀰漫的末法世紀中,此部經可以消除一切的諸毒和災難。
請常稱念「南無瑪哈瑪優里佛母明王菩薩摩訶薩」
根據功德,信解孔雀佛母可以消除一切諸毒,也可以保護自他周圍的眷屬都得到平安,一切毒,人的毒、人和非人的毒、詛咒之毒⋯⋯悉皆消除,獲得身心靈一切平安穩健,長壽自在,同時也可以轉化世間一切之戰亂,轉化瞋恨為慈悲,將病痛化為安康⋯⋯。
王薀老師
末代 周 天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權臣歷歷 篡位自立或抄家滅族 一
歷史春秋網
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
導讀:堂堂一國之母,披散頭髮,光著雙腳,一步一泣,梨花帶雨,哀問自己名義上為帝國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嗎?」而皇帝已經萬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說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麼時候」,千般無奈,萬種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處,獻帝對同坐的郗慮(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當皇帝面捕誅帝後而安坐)而感嘆的那句話:「郗公,天下竟有這種事!」
說到權臣,首先會想到曹操。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不僅使短短幾十年的三國歷史膾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載罵名,以「白臉奸臣」的形象遺之後世。少年時讀《三國演義》,也真為漢獻帝的懦弱而嘆息,憤恨曹操的奸詐凶狠。而後讀正史,看到史家直筆曹孟德殺了董承之後,又要漢獻帝把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交出殺掉。當時董貴人已懷孕,獻帝「累為請」,哀求多次,仍舊母子受刑而死。當時的伏皇后驚懼異常,給她父親伏完寫信,講述曹操的殘逼之狀,讓其父想辦法殺曹操。沒料想伏完是個草包,一直「不敢發」,當然很快就事洩,伏完就真的「完」了。《資治通鑑》這段描寫最精彩:
(曹)操大怒,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收皇后璽綬,以尚書令華歆為副,勒兵入宮,收(皇)後。(皇)後閉戶,藏壁中。歆壞戶發壁,就牽(皇)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皇)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事寧有是邪!」遂將(皇)後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
中國良史的作者都是高明的文學家。堂堂一國之母,披散頭髮,光著雙腳,一步一泣,梨花帶雨,哀問自己名義上為帝國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嗎?」而皇帝已經萬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說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麼時候」,千般無奈,萬種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處,獻帝對同坐的郗慮(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當皇帝面捕誅帝後而安坐)而感嘆的那句話:「郗公,天下竟有這種事!」
自漢以降,「這種事」屢屢發生,史不絕筆。成年以後,能靜心讀史書,觀二十四史,權臣逼帝,改朝換代,殺戮無遺,才知道曹操誅殺那麼幾個人實在是小兒科。如果當時他自己不動手,下場肯定如其後的子侄輩曹爽等人會被人一窩「燴」掉,嬰兒不免。究讀歷史,能發慨嘆,曹孟德父子英雄,不僅武功蓋世,平定北中國,而且文採華章,曹丕、曹植,龍子騰躍。即使曹魏王朝傳至最後的高貴鄉公曹髦,不僅眉目如畫,文採卓群,更能以善畫丹青之手親執兵刃,在喊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的同時,二十歲的年輕人駕戰車直衝司馬府。雖然最終身為戈穿,殞於車下,其英烈之風,仍不減曹家風採!對於曹操,連崇尚儒家正統的司馬光都心悅誠服地承認:「(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與敵對陣,意思安閒,乃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夷群雄,幾平海內。」
在東漢末年賊兵四起,生靈塗炭之際,曹操討董卓,破黃巾,徵袁紹,戮呂布,服張繡,梟袁譚,敗劉備,滅劉表,走馬超,又遠伐塞北,烏丸三種,鮮卑丁零,無不望風降服,致使戎狄屈膝,確實為一代豪傑!而在其有生之年,「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猶畏名義而自我抑制。至於他的子孫謀國,也是天道酬之,比起王莽之流以外戚竊國,不知要勝出幾萬倍。
曹操權臣出身,漸有天下。而後曹氏家國,又為權臣司馬氏所有。依理觀之,很有佛家因果報應的意味。羅貫中就幸災樂禍地做打油詩一首:「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料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自古以來,王朝更迭只有兩種名義:禪讓和徵誅。權臣們奪國畏懼「篡弒」之惡,常借「禪讓」的名義。曹丕導演的「假禪讓」例子一開,晉、宋、齊、梁、北齊、後周、陳、隋、唐等等,無不借此名義。不過,曹魏,司馬晉,包括東晉的桓玄廢安帝,對前代帝君都沒有加以殺戮。漢獻帝,曹魏末帝曹奐,包括被虜的蜀漢劉禪,孫吳的孫皓,都得以善終。自南朝宋劉裕篡位,這位寒人出身的老頭子開始殺舊朝皇帝,再到沈約勸蕭衍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南朝北朝相蹈此習,末代的少年皇帝及鳳子龍孫們下場極慘,無一善終。
東魏權臣高歡逼走了北魏孝武帝,迎立孝靜帝,由於心裡有愧,對新皇帝恭禮有加。高歡死後,其子高澄襲位,對孝靜帝很是放心不下。史載這位青年皇帝好文學,美容儀,能臂下挾石獅子翻宮牆,箭術精妙,很像他的先輩北魏孝文帝。身為大將軍的高澄派中兵參軍崔季舒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連吃飯喝酒說什麼話都要一一細稟。有一次孝靜帝在鄴東打獵,馳逐如飛,監衛都督(應該叫「監視都督」)就叫嚷:「天子您不要跑馬,大將軍會怪罪!」還有一次,高澄侍宴,舉一大斛直抵孝靜帝下巴:「臣高澄勸陛下飲酒。」封建等級社會,真正的臣下怎敢能直接「勸」皇帝飲酒!孝靜帝也急了,不悅道:「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也不想這麼活著了!」高澄大怒,指帝大罵:「朕,朕,狗腳朕!」並命令崔季舒猛搗靜帝三大拳,然後奮衣而出。連打皇帝都不親自動手,令屬下代擊,真是聞所未聞。
不久後,高澄被家奴刺死,其弟高洋襲大將軍位,很快就上演「禪讓」戲。靜帝不得已,與嬪妃辭訣。高洋派輛破牛車在東上閣等著接靜帝搬家,值班的小班長趙德跳上車作押解狀從後面抓持,孝靜帝以肘擊之,最後發怒:「朕畏無順人,授位相國,你是什麼奴才,敢逼人如此!」而對跪滿庭院淚如雨下的后妃,風神俊朗的孝靜帝還忘不了自嘲一句:「此日之事能和漢獻帝、常貴鄉公(曹魏末帝曹奐)相提並論啊。」這句話錯了。漢獻帝和曹奐「禪位」後好酒好肉好宮殿活了多年。高洋當皇帝不久,就用毒酒鴆殺孝靜帝,並其三子。
高洋初當皇帝時勵精圖治,北中國大半為其所有。而後沈湎於酒,動輒肢解烹煮虐殺臣下,有一天忽然向他妹夫元韶發問:「漢光武何故中興?」元韶是魏朝皇族,因為是高氏女婿,一直活得還不錯,此時只得老實回答:「因為王莽沒有把劉姓皇族全部殺絕。」於是高洋把魏朝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全部殺光,把元韶也囚入地牢,餓得這位駙馬爺啃自己衣服活活噎死。過了一陣,高洋又在晉陽把諸元疏屬也全部殺淨,或祖父為王,或身為顯貴,皆斬於東市,嬰兒投於空中承之以槊,共殺721人,棄屍漳水,以至於後來剖魚的人常在魚腹腔中看見人的指甲,致使鄴城人好久都不食魚。高洋又留下東魏王子元黃頭一個人,讓他和一些死囚從高台上以席為翅,飄悠而下,事先講好摔不死就饒他一命。死囚們紛紛摔成肉餅,惟獨元黃頭靈巧身健,求生心切,竟能飛到紫陌慢慢降下(估計有點像現在玩滑翔傘的技術),高洋食言,全然不顧「君無戲言」的古訓,把元黃頭交給御史關在獄裡餓死,還不如摔死來得痛快……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權臣歷歷:秦朝李斯、趙高,西漢霍光、梁冀,曹魏司馬氏,西晉司馬倫,東晉桓溫,東魏高歡,西魏宇文泰,南朝宋劉裕,齊蕭道成,梁蕭衍,陳朝陳霸先,北周楊堅,唐朱溫,後周趙匡胤,北宋高俅、蔡京,南宋秦檜、賈似道,元朝阿合馬、脫脫……朱元璋建立明朝,削弱宰相職權,最終閹堅弄權,宦官大成氣候,一個魏忠賢就已經「九千歲」了,種下亡國之禍。
有明一代,權臣只有張居正一人而已。清朝權臣差點當皇帝的只有攝政王多爾袞,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小心翼翼,國柄在手仍一心忠於王室,最後的袁世凱一直被小溥儀念叨:他會不會是曹操?——果真是曹孟德之流,只不過世易時移,國人已不喜歡再有人當皇帝,春秋大夢,八十三天戛然而止。一代雄傑,活活憂死。
由此可見,權臣持國,只有兩種下場——一是先封王,受九錫,加黃鉞,然後搞「禪讓」,成為一朝開國之君;二是忠於王室,又戀於權力,或生時被殺,或死後宗族覆滅,鮮有善終。無論如何,子孫都難逃辱死。特別是南朝時期,王朝短命,幾十年就一個輪迴,可稱是「現世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曹操
末代 周 天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揭秘末代周朝天子為何躲高台逃債|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債台高築」一詞的典故來源,實在是中國一段荒唐與苦澀的歷史。
典故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台。」唐代顏師古註:「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債)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齡等著《晉書•食貨志》對此也有記載:「王赧雲季,徙都西周,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於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台以避其責(債),周人謂王所居為逃責(債)台者也。」
這段歷史講的是戰國時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當時秦國日益壯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不料,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這樣,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債)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狽避債境況呢?其實,這是周王朝滅亡的一個前奏曲。西周時期的周王室,無論土地、人口、軍事、經濟力量都是最強大的,各諸侯國都認真地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些諸侯國發展起來,周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黃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特徵:
一是版圖縮小。周平王東遷初期,周王室尚擁有以成周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還可堪稱「小康」。然而,這種境況,周平王的子孫卻不能維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於虞國滅掉虢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變局,關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為周王室所有,只能侷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從而降為二等諸侯國。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財力窮困。東周王室土地大為縮小,收入銳減,財力窮困當是自然之理。其實,周王室到處「乞討」索求的窘況,在春秋初年就顯露了出來。周平王死後,繼位的桓王無力置辦喪葬用品,於是派人向魯國索求。周襄王時沒有乘車,也派人到魯國去討。周襄王死後,為置辦喪具開銷,又派人向魯國要錢。王室地盤小,財力弱,諸侯國與王室的地位自然顛倒了過來。
三是天子權威迭落。東遷以後,周王定期到全國各地視察考核諸侯政績的「巡狩」再沒有進行過,諸侯也不朝見天子「述職」了。按照舊禮制,諸侯新君王繼位的「請命」和「受命」儀式也沒有了。在諸侯的爭霸鬥爭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號令諸侯的旗號,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為了「尊」他們自己。更有甚者,鄭莊公公然開著軍隊搶割周人麥谷,同周王對攻,並射箭擊中周桓王肩頭。對這個「大逆不道」行為,卻沒有一位諸侯國站出來表示譴責。
四是諸侯僭越禮制。戰國時期,周王室權威微弱。各諸侯國內的貴族紛紛起而打倒國君,新的貴族起而為諸侯。這些新貴族先在國內奪取了政權,後又稱「王」,向天子的目標進軍。從此,周天子獨專的「王」號喪失,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君,而諸侯卻都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天子」了。
五是王室內亂不斷。戰國時期,小小的周王室發生分裂,分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後,東周和西周實行分別治理,各自為政並互不相統屬。毫無力量的周赧王又從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於西周君下。西周和東周這兩個小政權,後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見。
六是宗法制度崩壞。西周時期的王權,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緊密相結合的,被稱為「王綱」。進入春秋以後,東遷後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諸侯國力量強大起來,諸侯與周天子間大宗、小宗的關係就動搖了。宗法制度的破壞,使得固有的社會秩序崩潰。
這些特徵已經預示著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脈已經不絕如縷。周赧王時,周朝既小又窮,可是還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懼的秦國,這個「把頭伸到餓虎口中的壯舉」,不但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催討,而且激怒了秦王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將軍摎討伐西周。西周君忙趕到秦國叩頭謝罪,把所轄的36個城邑和人口3萬全部獻給秦國。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繼死去,秦國把周王室傳國的九鼎取去,西周滅亡。西周滅亡後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王滅東周。至此,東、西周兩個小政權皆被秦滅。
周王朝的滅亡教訓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為鑑,為政以正、勤、廉、儉為本,從而使政局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繼位後,制定刑律,減輕刑罰,施善政於天下。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內外交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周厲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國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興」,可幽王是個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斷送了。周平王即位後只得遷都洛邑,西周政權傾覆。周王室衰敗之勢已經不可輓回,但周朝的君王們還要擺周天子的派頭,既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必然發生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就顧不得了,到處伸手索討已成常態。
在周王室衰敗過程中,「政以賄成」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第一次劇烈變革的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興起,私有制發展,傳統的淫逸暴斂的貪賄方式和新型的以財賄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貪賄結成的惡果反覆出現。天子貪圖享樂,喜好聲色,親近權奸。卿大夫貪利私慾,各地斂財,富有積聚。
《詩經•大東》中云:「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揭露東方的大小諸侯國被徵斂得連織機上的織品都空蕩蕩了。《詩經•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講的是譴責高官貴族對人民的強取豪奪。於是,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這個立國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學派讚不絕口的周王朝,在沒有一聲嘆息中滅亡。」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