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油烙餅:孩子視角下的荒誕時代】
小編之前也分享過幾篇,中國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說。要說他比較出名的短篇,大概是〈受戒〉,但小編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這篇〈黃油烙餅〉。
要說對祖孫親情的描寫,應該是再樸素不過的主題。但他卻以這最平凡常見的情感,用平淡的筆觸,來刻畫近代中國最大的悲劇(但全文卻沒有一字提及)再沒有比從懵懂無知的孩童視角,更能映照這個時代的荒謬了。
來看看這部精采而感人的短篇吧。
-
黃油烙餅 / 汪曾祺
蕭勝跟著爸爸到口外去。
蕭勝滿七歲,進八歲了。他這些年一直跟著奶奶過。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會兒修水庫啦,一會兒大煉鋼鐵啦。他媽也是調來調去。奶奶一個人在家鄉,說是冷清得很。他三歲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來了。他在家鄉吃了好些蘿蔔白菜,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長高了。
奶奶不怎麼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褲子,接棉襖,接棉褲。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藍。倒是挺乾淨的。奶奶還給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樣子,納底子,自己緔。奶奶老是說:「你的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再就是給他做吃的。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蘿蔔白菜——炒雞蛋,熬小魚。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飯做得了,就在門口嚷:「勝兒!回來吃飯咧——!」
後來辦了食堂。奶奶把家裡的兩口鍋交上去,從食堂裡打飯回來吃。真不賴!白麵饅頭,大烙餅,鹵蝦醬炒豆腐、悶茄子,豬頭肉!食堂的大師傅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在蒸籠的白濛濛的熱氣中晃來晃去,拿鏟子敲著鍋邊,還大聲嚷叫。人也胖了,豬也肥了。真不賴!
後來就不行了。還是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
後來小米麵餅子裡有糠,玉米麵餅子裡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豬也瘦了。往年,攆個豬可費勁哪。今年,一伸手就把豬後腿攥住了。挺大一個克郎,一擠它,咕咚就倒了。摻假的餅子不好吃,可是蕭勝還是吃得挺香。他餓。奶奶吃得不香。他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餘的,都歸了蕭勝。
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還好,晚上難熬。蕭勝躺在坑上,聽奶奶喝嘍喝嘍地喘。睡醒了,還聽她喝嘍喝嘍。他想,奶奶喝嘍了一夜。可是奶奶還是喝嘍著起來了,喝嘍著給他到食堂去打早飯,打摻了假的小米餅子,玉米餅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來看過奶奶。他每年回來,都是冬天。爸爸帶回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爸爸說,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黃油是「走後門」搞來的。爸爸說,黃油是牛奶煉的,很「營養」,叫奶奶抹餅子吃。土豆,奶奶借鍋來蒸了,煮了,放在灶火裡烤了,給蕭勝吃了。口蘑過年時打了一次鹵。黃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們吃吧。這麼貴重的東西!」爸爸一定要給奶奶留下。奶奶把黃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沒有吃。奶奶把兩瓶黃油放在躺櫃上,時不時地拿抹布擦擦。黃油是個啥東西?牛奶煉的?隔著玻璃,看得見它的顏色是嫩黃嫩黃的。去年小三家生了小四,他看見小三他媽給小四用松花粉撲癢子。黃油的顏色就像松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說,這是能吃的。蕭勝不想吃。他沒有吃過,不饞。
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她從前從食堂打回餅子,能一氣走到家。現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樹那兒就得歇一會。奶奶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說:「只怕是過得了冬,過不得春呀。」蕭勝知道這不是好話。這是一句罵牲口的話。「噯!看你這乏樣兒!過得了冬過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過。村裡的老頭老太太接二連三的死了。鎮上有個木業生產合作社,原來打傢俱、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墳,好些白幡。奶奶不行了,她渾身都腫。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個坑,半天不起來。她求人寫信叫兒子回來。
爸爸趕回來,奶奶已經咽了氣了。
爸爸求木業社把奶奶屋裡的躺櫃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淚。
蕭勝一生第一次經驗什麼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沒有」了。他沒有奶奶了。他躺在枕頭上,枕頭上還有奶奶的頭髮的氣味。他哭了。
奶奶給他做了兩雙鞋。做得了,說:「來試試!」——「等會兒!」吱溜,他跑了。蕭勝醒來,光著腳把兩雙鞋都試了試。一雙正合腳,一雙大一些。他的赤腳接觸了搪底布,感覺到奶奶納的底線,他叫了一聲「奶奶!!」又哭了一氣。
爸爸拜望了村裡的長輩,把家裡的東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應用的鍋碗瓢盆都裝在一個大網籃裡。把奶奶給蕭勝做的兩雙鞋也裝在網籃裡。把兩瓶動都沒有動過的黃油也裝在網籃裡。鎖了門,就帶著蕭勝上路了。
蕭勝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過慣了。他起先不說話。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樹,想小三家的一對大白鵝,想蜻蜓,想蟈蟈,想掛大扁飛起來格格地響,露出綠色硬翅膀低下的桃紅色的翅膜……後來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們坐了汽車,坐火車,後來又坐汽車。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說話,告訴他許多口外的事。他的話越來越多,問這問那。
他對「口外」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他問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說「口外」就是張家口以外,又叫「壩上」。「為啥叫壩上?」他以為「壩」是一個水壩。爸爸說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壩」是一溜大山。山頂齊齊的,倒像個壩。可是真大!汽車一個勁地往上爬。汽車爬得很累,好像氣都喘不過來,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過的一樣。怎麼可以這樣平呢!汽車一上壩,就撒開歡了。它不哼哼了,「刷——」一直往前開。一上了壩,氣候忽然變了。壩下是夏天,一上壩就像秋天。忽然,就涼了。壩上壩下,刀切的一樣。真平呀!遠遠有幾個小山包,圓圓的。一棵樹也沒有。他的家鄉有很多樹。榆樹,柳樹,槐樹。這是個什麼地方!不長一棵樹!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綠的,長滿了草。有地。這地塊真大。從這個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個小山包。
地塊究竟有多大?爸爸告訴他:有一個農民牽了一頭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時候母牛帶回來一個新下的小牛犢,已經三歲了!
汽車到了一個叫沽源的縣城,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站。一輛牛車來接他們。這車的樣子真可笑,車軲轆是兩個木頭餅子,還不怎麼圓,骨魯魯,骨魯魯,往前滾。他仰面躺在牛車上,上面是一個很大的藍天。牛車真慢,還沒有他走得快。他有時下來掐兩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車。
這地方的莊稼跟口裡也不一樣。沒有高粱,也沒有老玉米,種蓧麥,胡麻。蓧麥乾淨得很,好像用水洗過,梳過。胡麻打著把小藍傘,秀秀氣氣,不像是莊稼,倒像是種著看的花。
喝,這一大片馬蘭!馬蘭他們家鄉也有,可沒有這裡的高大。長齊大人的腰那麼高,開著巴掌大的藍蝴蝶一樣的花。一眼望不到邊。這一大片馬蘭!他這輩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個夢裡。
牛車走著走著。爸爸說:到了!他坐起來一看,一大片馬鈴薯,都開著花,粉的、淺紫藍的、白的,一眼望不到邊,像是下了一場大雪。花雪隨風搖擺著,他有點暈。不遠有一排房子,土牆、玻璃窗。這就是爸爸工作的「馬鈴薯研究站」。土豆——山藥蛋——馬鈴薯。
馬鈴薯是學名,爸說的。
從房子裡跑出來一個人。「媽媽——!」他一眼就認出來了!媽媽跑上來,把他一把抱了起來。
蕭勝就要住在這裡了,跟他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來,多好。
蕭勝的爸爸是學農業的,這幾年老是幹別的。奶奶問他:「為什麼總是把你調來調去的?」爸說:「我好欺負。」馬鈴薯研究站別人都不願來,嫌遠。爸願意。媽是學畫畫的,前幾年老畫兩個娃娃拉不動的大蘿蔔啦,上面張個帆可以當做小船的豆菜啦。她也願意跟爸爸一起來,畫「馬鈴薯圖譜」。
媽給他們端來飯。真正的玉米麵餅子,兩大碗粥。媽說這粥是草籽熬的。有點像小米,比小米小。綠盈盈的,挺稠,挺香。還有一大盤鯽魚,好大。爸說別處的鯽魚很少有過一斤的,這兒「淖」裡的鯽魚有一斤二兩的,鯽魚吃草籽,長得肥。草籽熟了,風把草籽刮到淖裡,魚就吃草籽。蕭勝吃得很飽。
爸說把蕭勝接來有三個原因。一是奶奶死了,老家沒有人了。二是蕭勝該上學了,暑假後就到不遠的一個完小去報名。三是這裡吃得好一些。口外地廣人稀,總好辦一些。這裡的自留地一個人有五畝!隨便刨一塊地就能種點東西。爸爸和媽媽就在「研究站」旁邊開了一塊地,種了山藥,南瓜。山藥開花了,南瓜長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馬鈴薯研究站很清靜,一共沒有幾個人。就是爸爸、媽媽,還有幾個工人。工人都有家。站裡就是蕭勝一家。這地方,真安靜。成天聽不到聲音,除了風吹蓧麥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時有小燕吱喳地叫。
爸爸每天戴個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幹活,鋤山藥。有時查資料,看書。媽一早起來到地裡掐一大把山藥花,一大把葉子,回來插在瓶子裡,聚精會神地對著它看,一筆一筆地畫。畫的花和真的花一樣!蕭勝每天跟媽一同下地去,回來鞋和褲腳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兩雙新鞋還沒有上腳,媽把鞋和兩瓶黃油都鎖在櫃子裡。
白天沒有事,他就到處去玩,去瞎跑。這地方大得很,沒遮沒擋,跑多遠,一回頭還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裡去看牛、看馬、看羊。
他有時也去蒔弄蒔弄他家的南瓜、山藥地。鋤一鋤,從機井裡打半桶水澆澆。這不是為了玩。蕭勝是等著要吃它們。他們家不起火,在大隊食堂打飯,食堂裡的飯越來越不好。草籽粥沒有了,玉米麵餅子也沒有了。現在吃紅高粱餅子,喝甜菜葉子做的湯。再下去大概還要壞。蕭勝有點餓怕了。
他學會了采蘑茹。起先是媽媽帶著他采了兩回,後來,他自己也會了。下了雨,太陽一曬,空氣潮乎乎的,悶悶的,蘑菇就出來了。蘑菇這玩意很怪,都長在「蘑菇圈」裡。你低下頭,側著眼睛一看,草地上遠遠的有一圈草,顏色特別深,黑綠黑綠的,隱隱約約看到幾個白點,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圓。蘑菇就長在這一圈深顏色的草裡。圈裡面沒有,圈外面也沒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長,明年還長。哪裡有蘑菇圈,老鄉們都知道。
有一個蘑菇圈發了瘋。它不停地長蘑菇,呼呼地長,三天三夜一個勁地長,好像是有鬼,看著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來采,用線穿起來,掛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掛了三四串,挺老長的三四串。老鄉們說,這個圈明年就不會再長蘑菇了,它死了。蕭勝也采了好些。他興奮極了,心裡直跳。「好傢伙!好傢伙!這麼多!這麼多!」他發了財了。
他為什麼這樣興奮?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邊用線穿蘑菇,一邊流出了眼淚。他想起奶奶,他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現在知道,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地餓死的。
食堂的紅高粱餅子越來越不好吃,因為摻了糠。甜菜葉子湯也越來越不好喝,因為一點油也不放了。他恨這種摻糠的紅高粱餅子,恨這種不放油的甜菜葉子湯!
他還是到處去玩,去瞎跑。
大隊食堂外面忽然熱鬧起來。起先是拉了一牛車的羊磚來。他問爸爸這是什麼,爸爸說:「羊磚。」——「羊磚是啥?」——「羊糞壓緊了,切成一塊一塊。」——「幹啥用?」——「燒。」——「這能燒嗎?」——「好燒著呢!火頂旺。」後來盤了個大灶。後來殺了十來隻羊。蕭勝站在旁邊看殺羊。他還沒有見過殺羊。嘿,一點血都流不到外面,完完整整就把一張羊皮剝下來了!
這是要幹啥呢?
爸爸說,要開三級幹部會。
「啥叫三級幹部會?」
「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三級幹部會就是三級幹部吃飯。
大隊原來有兩個食堂,南食堂,北食堂,當中隔一個院子,院子裡還搭了個小棚,下雨天也可以兩個食堂來回串。原來「社員」們分在兩個食堂吃飯。開三級幹部會,就都擠到北食堂來。南食堂空出來給開會幹部用。
三級幹部會開了三天,吃了三天飯。頭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饣肖子蘸蓧面。第二天燉肉大米飯。第三天,黃油烙餅。晚飯倒是馬馬虎虎的。
「社員」和「幹部」同時開飯。社員在北食堂,幹部在南食堂。北食堂還是紅高粱餅子,甜菜葉子湯。北食堂的人聞到南食堂裡飄過來的香味,就說:「羊肉口蘑臊子蘸蓧面,好香好香!」「燉肉大米飯,好香好香!」「黃油烙餅,好香好香!」蕭勝每天去打飯,也聞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飯,他倒不稀罕:他見過,也吃過。黃油烙餅他連聞都沒聞過。是香,聞著這種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著紅高粱餅子,他問爸爸:「他們為什麼吃黃油烙餅?」
「開會幹嘛吃黃油烙餅?」
「他們是幹部。」
「幹部為啥吃黃油烙餅?」
「哎呀!你問得太多了!吃你的紅高粱餅子吧!」
正在咽著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起來,把缸裡的一點白麵倒出來,又從櫃子裡取出一瓶奶奶沒有動過的黃油,啟開瓶蓋,挖了一大塊,抓了一把白糖,兌點起子,擀了兩張黃油發麵餅。抓了一把蓧麥秸塞進灶火,烙熟了。黃油烙餅發出香味,和南食堂裡的一樣。媽把黃油烙餅放在蕭勝面前,說:「吃吧,兒子,別問了。」
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他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
媽媽的眼睛裡都是淚。
爸爸說:「別哭了,吃吧。」
蕭勝一邊流著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裡。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
木頭扁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累到沒時間顧頭髮,韓國頭皮養護專家 呂Ryo Taiwan 揭露美髮潛規則】
#美髮的關鍵在於頭皮的好壞
#頭皮科學養髮術在於滋養與按摩
頭皮其實可以看作為人的第二張臉部皮膚的延伸,我在診間也發現不少患者的額頭皮膚發紅且脫屑,進一步問診下,才發現已有頭皮問題而不自知。
「頭皮可比喻為大地土壤,而頭髮如同生長其上的草木」。頭皮與身體一樣需要進補滋養,頭皮能「吃」的營養,建議可從洗髮精的選擇著手,其成分選用人參,屬陽,能夠強健髮根、活絡頭皮;另外加上咖啡因,屬陽,給予能量,調理頭皮健康。
#美髮的第一要務在滋養
前人認為頭髮宜常梳,不宜勤沐,因為天天洗頭容易犯頭痛的問題,推測可能是缺乏熱水或是無洗髮精洗髮不易,所以用梳頭代替洗頭。早上從頭前一路到頭後梳理100次,按摩頭皮上的穴位,能夠升發陽氣,讓自己神清氣爽!
#美髮的二環節在按摩
我自己頭皮也容易有頭皮屑,使用過新出的【呂Ryo滋養韌髮去屑專用洗髮精】,它所含的薄荷成分,讓我在洗髮後,頭皮覺得清涼舒爽,不會滿頭悶熱,一直想抓頭皮而產生更多頭皮屑。
#選洗髮精的訣竅在於洗完後頭皮不緊繃不掉屑
如果是有頭髮扁塌的問題的大家,可參考這款【呂Ryo滋養韌髮扁塌無力髮專用洗髮精】,人到中年以後,犒賞自己最好的方法,可以從亮麗秀髮開始。
如遇嚴重頭皮或是頭髮問題者,建議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就醫檢查治療。
#呂Ryo #滋養韌髮系列 #ryotaiwan #呂Ryo滋養韌髮去屑專用洗髮精 #呂Ryo滋養韌髮扁塌無力髮專用洗髮精
木頭扁梳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十七日
第十一堂課之二 梁寒衣老師撰筆,林淑嬌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1堂,二○○八年五月三十日授課錄音)
〈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處註解了「有/無」之間「一體兩面」的微妙關係,更進一步地道出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憨山謂「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世人唯知著相,只看得到「有」,知「有用之用」(比如看到車子可用,車輪可轉動、前進);卻看不到「無」:不知道車輪之所以可以轉動,正因車轂中的「一竅」──此空無、空隙存在。無此微細的空無、間隙,則轂、軸之間也必僵固卡死,根本不能自由、自如地滾動、運轉。
──古代車輪的「幅」的數目通常有增、有減,並不一定,於老子周王朝時代,大抵是三十支輪幅的,故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意思是:由三十支「幅」才可架構出一只車轂,形成有用的車輪。
然,車輪之所以「能用」、能靈活旋轉,關鍵處正在轂中所保存的「空無」。(此章討論的是,正由於空寂,始能Available,故詳請參照第八堂課〈第四章〉)
★請參照第一張照片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 ㄓˊ),埴,是質地細密的黏土。埏埴,即「摶土為胚」,也即和水和泥、捏塑成陶器。整句意思是,我們摶土燒製一只陶器,無論是飯盌、茶杯、花瓶、水缽……正因為「器」中有其空無,所以才形成器之用(比如茶杯、飯盌中心必須是空寂的,才可裝茶、盛飯,若全是實心的,則不可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戶牖,門、窗為一座屋宇的必須,故指搭蓋、建構一座屋宇。正因屋室是空的,我們才能入住進去,若裡面是滿的,則不可為人居,也不可成屋宇之用。
──以上〈第四章〉已詳盡分析過,正因空寂,才能夠Available。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作為「緣覺乘」,老子傾向於宇宙、自然、萬法中觀察「道」、體會「道」,我們不妨循著他的方式檢視,便發現萬物萬法無不如此:無「空」,則不成其用。比如,衣服、車子、手錶、鐘、燈泡、水管、電扇、冰箱……即就各式各樣的機械「機體」而言,比如電話、手機、電腦、傳真機……大大小小、各種各類的機械體,內中定保有某種「空間」與「空隙」,以利於傳導或共振;若全是填滿、硬實,則不可能用。即若燒塑一尊佛像也是一樣,無論是陶、或瓷,佛像的內裡一定是中空的,燒製過程也一定會在內裡填塞報紙或某些材料以「存其空」,若全是實體的,則易於燒裂。只要拿起一尊陶瓷觀音看一看,便能看到底心一定是空的。
──那,木雕的即不用空了嚒?不對,一根圓圓的木頭,你不下刀,不下深深淺淺、粗粗細細的刀,劈鑿出空間、空隙,雕刻出佛像的眼睛、眉目、頭冠、衣裙與流紋,則也永不成為一尊佛像,不能為膜拜或觀賞之用,只依前是一根粗獷木料而已。其餘萬類萬象皆如此,必須存其「空」、存其「無」,才可成其用。這即是「無之以為用」
──六祖謂「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因此,不可一談「空」,即墮於「空執」中,在於:完全空,也沒辦法用。沒有茶杯──連「杯體」也無,用什麼來喝茶?連屋宇的架構也無,片戶、片牖都不存在,只一片曠野,談什麼遮風蔽雨?又還談什麼「屋之用」、「杯之用」?
──這就是「有之以為利」:必須「存有」──必須有這形體、物象、物質……具體具相地存在,才可形成利益與作用。虛雲老和尚道:「菩薩為利諸群生,示現眾生同體身」──這是為什麼菩薩須入胎、轉世,基於無論懷著何其高越的情志、思想、慈憫,若僅是一只抽象的靈體,又如何能與有情建立溝通與聯結?又如何以身、以行具體示現如來言教、如來解脫?如是,必須具體投射,具現胞胎與肉身,才可能施為種種生命對待,實踐其菩薩本志,指陳、作證如來髓腦。(於山中而言,喜悅一名名禪宗祖師,正因為他們是一尊尊具體呼吸、作證過的佛菩薩,以自身的行止,印證了經卷的不虛)。所以「轉世」并不止叫作「業力吸引」那般簡單;之於菩薩道者更有懷抱、理念、願力、志業的成滿。
──如是,不止要「有」,更要「有」的明利與完備。比如「六根」不具足便是闕憾、便不方便:沒有手,怎麼穿衣、梳洗、作務?怎麼書寫、著述,留下文化文明的傳承與經驗?其餘,眼、耳、鼻、舌……皆然,這些「有」皆扮演了關鍵而重要的角色。山中散步,恒常遇見被車壓死壓扁的大蚯蚓,無「明」啊!──沒有眼睛,長夜黑暗,甚可憐憫,無能分清道路方向!才用樹枝將牠撥回路畔草裡,散步歸來,牠又爬回道路中央,又被碾斃了!
物物類類無不具有法身、法性(蚯蚓、蝴蝶、螞蟻、甲蟲皆有;老子或用「道體」、「道性」來表述),人類之所以超獨於其他物類,能一日千里遨展出瑰璨的文化、藝術、歷史、科技與文明……且不住傳承、記憶、與前行,正緣於六根具足(這個明利靈覺的「有」,和「有之以為利」!──若鯨魚和其他物種則不能!);也因而具有圓成法性最高的潛力。不然,如來又何須來此世界以人身作證成佛?因之,保有人身,是很大的功德利益,也是很高的修證利器。
──世間不是「執有」,便是「執空」,傾向「有/無」的對立與頡抗,難能圓融駕馭與和諧;而老子要說明的是「空/有一體」,彼此是共生共存(請參見第二章「有無相生」),互為倚仗、諧調的;道者須明得「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能創生創造、具體具形以為利益,亦能恒保空闊、空寂而運載自如、涵納開闔!如彼車輪,如彼器皿,如彼屋室;法輪,心器,如來之室亦當如是──能空寂,才有運通、承載的餘裕與空間,也才有自由的份。(就佛家而言,此句是「法身、報身、化身」一體圓融的命題。得之,則大用無方、縱橫無礙。)
〔〈憨山註〉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是知「有」雖有用,而實用在「無」也。然「無」不能自用,須賴「有」以濟之。……老氏之學,要「即有以觀無」;若「即有以觀無」,則「雖有而不有」,是謂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