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帳日記:家事的撫慰、一句話的力量》
「妳真的很棒,把小孩顧得很好了。」
在我覺得心情很低落的時候,收到很多這樣的訊息,也有人是關心我發生什麼事能否幫上忙,我真的都覺得非常感謝。
不過昨天真的讓我漸漸好起來的,還是翔爸在下班之後,我對他說「我還是很難過」就又突然哭起來,然後他就跟我說了一樣的話,「妳已經很棒了,妳把兩個小孩都照顧的很好啊。」我就又從哽咽變成暴哭。
昨天一直很想要讓自己趕快好,但是跟小孩一起待在家裡,其實也很難做什麼讓自己感到特別振奮的事情,我想一個人出門,到處走走,在外面悠閒的吃個飯,看到別人去旅行也還是好羨慕,但是都是只能想想的事情。(理由我在影片裡有說過,這裡就不說了)
因為在情緒其實有點低潮時顧小孩真的太有壓力了,如果因此對小孩煩躁不耐,我會更雙倍的自責,但又很難讓還小的孩子理解媽媽也有獨處的需求,妹妹是嬰兒不用說,雖然我現在會這樣對翔說,但他畢竟也才六歲,需要盯功課、需要大人提醒的事情還很多,然後閒下來他就又會問我:「媽媽妳休息夠了沒?妳休息很久了耶!」
沒辦法跟他說我其實想休息一個禮拜🙄⋯⋯
所以,在白天妹妹睡著的時候,我真的很想讓自己趕快振作起來。但可想而知這種非理性的事情,想要理性的解決總是事與願違。
***
跟「不平衡」相處
覺得自己是被勾起了一直如影隨形的恐懼吧。對於自己的缺乏。這就是我之前為什麼修改了「來談女性在家庭與事業間的平衡」這樣的講題,因為我總覺得平衡的時間是難得的,不是多數時間而是少數,如果我這樣去談,好像給人一種誤解,就是我找到了某一種秘訣可以長時間保持平衡(而更多人想像的其實是完美兼顧)。
而人總是無法被滿足的,每個階段都有當下的問題需要解決,或至少需要和某種問題長時間共存,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如何面對不平衡的生活(或感覺)。
只是我對缺乏的恐懼突然變得太重,我突然覺得很挫折沮喪,無法控制的覺得我真的不夠好,也不知道是不是長時間缺乏休息,沒有彈性的生活才是背後的主因。
總之,我到傍晚還覺得糟糕,我已經顧妹妹顧了一個下午,然後翔就快要回來了,我卻還是心情低落,知道自己必須要表現得比真實的情緒好一點的預期,讓我更有壓力。
結果翔爸說了那句我就哭了。真的。其實全職媽媽真的很難有成就感,我知道很多上班媽媽也是,只是呈現在不同的方面。
因為不管上班與否,媽媽們的生活總是有很多勉力為之的地方,左支右絀,一天下來感覺自己不夠好的時間比今天做的不錯的時間還多很多,累積下來,突然爆發時不是生病,就是心情陷入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的低潮。
***
母親這個角色,被否定的時間總是比較多
翔爸那句話讓我覺得很想哭不是因為終於有人說我把小孩顧的好了,而是他讓我覺得有看到我的付出,雖然我也曾抱怨過為什麼小孩好就是小孩自己好,小孩不好總要被說是媽媽不會帶(翔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自律等等方面都很好,我還曾經被長輩說他那麼好,妳卻那麼壞。
當下覺得可是他是我帶的啊…連他的好都要拿來否定我,難道我是天上掉下一禮物,生下他時他就是這樣讓人喜愛的小孩嗎)
但媽媽就是這樣被看待,然後媽媽一走出家門,路人都輕易否定(像上禮拜我帶翔去吃麵,麵攤老闆要給他飲料,我說他氣喘不能喝甜的,老闆娘立刻說「妳懷孕的時候一定偷吃冰的對不對?」)
總之,我心裡知道也覺得,孩子不是拿來驗證母親會不會養、會不會教、甚至會不會「生」的客觀標準,也不應該是。
但,這就讓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很少感受到我有屬於自己的成就。
每天在忙的事情,不是可以當作自己的成就來佔據的事情,因為孩子的表現和人生都不是媽媽的「成果」。
我因為知道,所以更希望保留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但時間有限,我能為我自己的成就感而做的事情,就是只能做到那樣…
這就讓我對自己感到很沒自信和面對未來的壓力,雖然我也時常鼓勵大家,真心話是我也想鼓勵我自己,不要陷入負面思考,把這段時間,當作下一個階段的累積期。
我想相信這段全心以感情和家庭為主的時間,不是只是在為他人付出,也是自己某一種能力的累積,去愛人也是能力、去理解孩子,和正處於無法好好表達自己也無法自控的階段的他們好好相處,能做一個懂愛也懂相處的家人,不是只是對他們有幫助,對我自己也會有幫助。
我相信著,所以平常跟大家的互相鼓勵也不是謊言或著追求流行的心靈雞湯,只是,我偶爾也是會突然的被打擊到,一下子鑽不出牛角尖來。
可是大家真的讓我覺得很溫暖,我在想,付出的只要是善、是好,一定會以某種形式回到自己身上吧。
雖然我看不出在量化的標準上,我每天記錄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甚麼特別的價值,但是就主觀來講,我得到很多能理解我和傾聽我的朋友(這兩天語無倫次的影片竟然觸及比文章還要多啊,應該是因為正妹直播主?😂開玩笑的)總之我知道自己真的還是擁有很多…
謝謝你們。我今天好很多了。❤️
昨天晚上孩子睡了,我也這樣跟翔爸說。我說「你那句話很有用,我還以為我會難過更久,可是我現在覺得好一點了。」他還不知道我在說哪句呢😳
(照片是我昨天為了尋求”家事的撫慰”(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名),把雜物又整理收納一遍的成果。熨斗放進可愛的嚕嚕咪袋子裡感覺很好。
不過說真的,全職媽媽真正的撫慰應該不是做家事,是什麼都沒做放了好幾天假回來,家事卻井井有條,有人全部接起來做好、家裡乾淨整齊,小孩也好好的睡著吧~~所謂~‘不作家事的撫慰’)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帶出門太小的包包我都是收納用
#可展示的收納
#閒聊也可以分享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forms.gle/VM7L6463TC6S8YEz8 清明節的假期,來學傷科指力吧! 每天在Line裡面,轉傳親友團的海量健康資訊,對於普通疾病,非常拿手。至於親人臥床之後,真正痛苦,憤怒丶否認丶挫折丶絶望,回老家之前的長達數年,這些Line健康技巧,通常是雙手朝上一攤,使不上...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流水帳日記:家事的撫慰、一句話的力量》
「妳真的很棒,把小孩顧得很好了。」
在我覺得心情很低落的時候,收到很多這樣的訊息,也有人是關心我發生什麼事能否幫上忙,我真的都覺得非常感謝。
不過昨天真的讓我漸漸好起來的,還是翔爸在下班之後,我對他說「我還是很難過」就又突然哭起來,然後他就跟我說了一樣的話,「妳已經很棒了,妳把兩個小孩都照顧的很好啊。」我就又從哽咽變成暴哭。
昨天一直很想要讓自己趕快好,但是跟小孩一起待在家裡,其實也很難做什麼讓自己感到特別振奮的事情,我想一個人出門,到處走走,在外面悠閒的吃個飯,看到別人去旅行也還是好羨慕,但是都是只能想想的事情。(理由我在影片裡有說過,這裡就不說了)
因為在情緒其實有點低潮時顧小孩真的太有壓力了,如果因此對小孩煩躁不耐,我會更雙倍的自責,但又很難讓還小的孩子理解媽媽也有獨處的需求,妹妹是嬰兒不用說,雖然我現在會這樣對翔說,但他畢竟也才六歲,需要盯功課、需要大人提醒的事情還很多,然後閒下來他就又會問我:「媽媽妳休息夠了沒?妳休息很久了耶!」
沒辦法跟他說我其實想休息一個禮拜🙄⋯⋯
所以,在白天妹妹睡著的時候,我真的很想讓自己趕快振作起來。但可想而知這種非理性的事情,想要理性的解決總是事與願違。
***
跟「不平衡」相處
覺得自己是被勾起了一直如影隨形的恐懼吧。對於自己的缺乏。這就是我之前為什麼修改了「來談女性在家庭與事業間的平衡」這樣的講題,因為我總覺得平衡的時間是難得的,不是多數時間而是少數,如果我這樣去談,好像給人一種誤解,就是我找到了某一種秘訣可以長時間保持平衡(而更多人想像的其實是完美兼顧)。
而人總是無法被滿足的,每個階段都有當下的問題需要解決,或至少需要和某種問題長時間共存,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如何面對不平衡的生活(或感覺)。
只是我對缺乏的恐懼突然變得太重,我突然覺得很挫折沮喪,無法控制的覺得我真的不夠好,也不知道是不是長時間缺乏休息,沒有彈性的生活才是背後的主因。
總之,我到傍晚還覺得糟糕,我已經顧妹妹顧了一個下午,然後翔就快要回來了,我卻還是心情低落,知道自己必須要表現得比真實的情緒好一點的預期,讓我更有壓力。
結果翔爸說了那句我就哭了。真的。其實全職媽媽真的很難有成就感,我知道很多上班媽媽也是,只是呈現在不同的方面。
因為不管上班與否,媽媽們的生活總是有很多勉力為之的地方,左支右絀,一天下來感覺自己不夠好的時間比今天做的不錯的時間還多很多,累積下來,突然爆發時不是生病,就是心情陷入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的低潮。
***
母親這個角色,被否定的時間總是比較多
翔爸那句話讓我覺得很想哭不是因為終於有人說我把小孩顧的好了,而是他讓我覺得有看到我的付出,雖然我也曾抱怨過為什麼小孩好就是小孩自己好,小孩不好總要被說是媽媽不會帶(翔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自律等等方面都很好,我還曾經被長輩說他那麼好,妳卻那麼壞。
當下覺得可是他是我帶的啊…連他的好都要拿來否定我,難道我是天上掉下一禮物,生下他時他就是這樣讓人喜愛的小孩嗎)
但媽媽就是這樣被看待,然後媽媽一走出家門,路人都輕易否定(像上禮拜我帶翔去吃麵,麵攤老闆要給他飲料,我說他氣喘不能喝甜的,老闆娘立刻說「妳懷孕的時候一定偷吃冰的對不對?」)
總之,我心裡知道也覺得,孩子不是拿來驗證母親會不會養、會不會教、甚至會不會「生」的客觀標準,也不應該是。
但,這就讓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很少感受到我有屬於自己的成就。
每天在忙的事情,不是可以當作自己的成就來佔據的事情,因為孩子的表現和人生都不是媽媽的「成果」。
我因為知道,所以更希望保留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但時間有限,我能為我自己的成就感而做的事情,就是只能做到那樣…
這就讓我對自己感到很沒自信和面對未來的壓力,雖然我也時常鼓勵大家,真心話是我也想鼓勵我自己,不要陷入負面思考,把這段時間,當作下一個階段的累積期。
我想相信這段全心以感情和家庭為主的時間,不是只是在為他人付出,也是自己某一種能力的累積,去愛人也是能力、去理解孩子,和正處於無法好好表達自己也無法自控的階段的他們好好相處,能做一個懂愛也懂相處的家人,不是只是對他們有幫助,對我自己也會有幫助。
我相信著,所以平常跟大家的互相鼓勵也不是謊言或著追求流行的心靈雞湯,只是,我偶爾也是會突然的被打擊到,一下子鑽不出牛角尖來。
可是大家真的讓我覺得很溫暖,我在想,付出的只要是善、是好,一定會以某種形式回到自己身上吧。
雖然我看不出在量化的標準上,我每天記錄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甚麼特別的價值,但是就主觀來講,我得到很多能理解我和傾聽我的朋友(這兩天語無倫次的影片竟然觸及比文章還要多啊,應該是因為正妹直播主?😂開玩笑的)總之我知道自己真的還是擁有很多…
謝謝你們。我今天好很多了。❤️
昨天晚上孩子睡了,我也這樣跟翔爸說。我說「你那句話很有用,我還以為我會難過更久,可是我現在覺得好一點了。」他還不知道我在說哪句呢😳
(照片是我昨天為了尋求”家事的撫慰”(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名),把雜物又整理收納一遍的成果。熨斗放進可愛的嚕嚕咪袋子裡感覺很好。
不過說真的,全職媽媽真正的撫慰應該不是做家事,是什麼都沒做放了好幾天假回來,家事卻井井有條,有人全部接起來做好、家裡乾淨整齊,小孩也好好的睡著吧~~所謂~‘不作家事的撫慰’)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帶出門太小的包包我都是收納用
#可展示的收納
#閒聊也可以分享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ttps://forms.gle/VM7L6463TC6S8YEz8
清明節的假期,來學傷科指力吧!
每天在Line裡面,轉傳親友團的海量健康資訊,對於普通疾病,非常拿手。至於親人臥床之後,真正痛苦,憤怒丶否認丶挫折丶絶望,回老家之前的長達數年,這些Line健康技巧,通常是雙手朝上一攤,使不上力的。問醫生,醫生也是反問 :"不然,你還有什麼額外的期待嗎?"
能夠在若干年後,挺直腰,在清明的墳前,一束馨香,憶起最後的這幾年日子,是用了很多時間,一指一指有溫度的揉揉揑揑按按,慢慢聊,慢慢解,慢慢開,圓一個三個五百年相遇緣,人世間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在觸手的某一刻,我們用指力,確認了彼此,不僅在這一世的親緣,無以名之的,我們相約,未來以指力為信約,不需言語。
用指力,好好的用手指上的溫度,送了他最後無憾的一程。有子若此,夫復何求。
醫療一直有代理的問題,Agency problem,包給了外勞,指派了看護,送去了安養院,養老宅,復康巴士,關說了最好的醫生出馬,吃了水藥,紥了頭皮針,用了微波紅豆包,遠紅外線,肘頓壓,按摩椅,呼吸器,安素,律師⋯,always Agency
你在那裡?
你在那裡?
上一代親人,面對Agency’s 式的醫療,來不及問,"你在那裡?"
你想在未來五十年後,問兒子: "你在那裡嗎?"
除了DNA,還有指力可以傳給下一代。
為了未來的自己好。
總是要有一代開始積累指力,小步疊代,做為傳家之寶。
我一直在這裡,指力為證
大象中醫,祇能交給你指力
有指力
才能很輕的滲透,才能討論醫療。
親人要的直球對決,指力醫療給得起,雙手輕裝上陣;Agency’s 的第三方醫療,卡在中間很有距離感,挺想死的。
每一次親人的回頭,指力都在。
直到沒力氣回頭了,指力始終仍舊在,終於推進他奶奶的心經崁裡了。
在清明的墳前,儘是溫暖的回憶點滴
鞠躬禮之外,腰桿是直的
俯仰無愧於天地之間
今年如此
明年如此
未來十年的底氣,仍是如此十足
代代相傳
想起了,那年第一代的指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ku1WEvdwKc/hqdefault.jpg)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你可能對於一個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的歸因。
多數時候我們直覺上,會覺得他陷入了困境、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跟低潮,或者是他遭逢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於「自殺」這個主題,有一位專家,他是「紐澤西里查斯托克學院」的心理學家,叫「大衛.萊斯特」,他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從很多的角度去研究,他透過2500多篇的學術論文的發表,探索「自殺」和其他事物的關聯。
包含酒精、憤怒、抗憂鬱劑、星座、生物化學、血型、體型、憂鬱症、藥物濫用、槍支管控、快樂、假期、網路的使用、IQ、心理疾病、偏頭痛、月亮;音樂、國歌歌詞、性格類型、性向、抽煙、靈性、看電視,以及開闊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部分,只要是跟「自殺」有關,或有人把它跟「自殺的研究」扯上關係;他都全部涉獵。
所以你可能會想喔,萊斯特他透過這些研究的蒐集,他應該有得出一個統一的「自殺理論」吧?
然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他只有提出一個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想法,或許可以稱為「自殺理論」。而這個「自殺理論」呢,萊斯特把它稱為「沒有事務可怪罪」。
你可能在這之前會想,自殺率最高的人,是那些生活最苦的人;而萊斯特和其他人的研究則發現喔,可能正好相反。生活品質比較高的人,自殺反而會更普遍,因為他「沒有事務可怪罪」。
怎麼說呢?萊斯特他說喔,如果你不快樂,你有東西可以怪罪你的不快樂。像是政府啊、經濟啊,或別的東西;那有一點可以讓你對抗自殺。但是呢,當沒有外在的原因,可以去怪罪你的不快樂的時候,人是最可能自殺的。
他利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非裔美國人的自殺率會比較低?還有為什麼盲人在恢復視力之後,通常會變得比較有自殺的傾向?還有為什麼青少年的生活品質提升之後,自殺率通常會升高?
這裡面就浮現出「沒有事務可怪罪」這個主題。
你想想看哦,一個盲人在他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之前,他至少可以怪罪,是因為我眼盲了,所以我會遇到這些困境。
可是當他眼睛看到之後,他已經沒有這個理由,可以當成是「他怪罪的標的物」。這時候你想,他還遇到了主觀上的不快樂,或者是主觀上的困境,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怪罪,自殺是不是成了他的選項?
就像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他追求財富,他總覺得他的困境,可以透過錢來解決。可是當他真的有點錢了,他發現困境依然是困境;那你說這樣的人,他連一個責怪的對象都沒有,他是不是很容易讓自己走上,那最不好的結果呢?
可是就算是像萊斯特這樣的一個專家,他自己都承認,他對於「自殺」的研究,他並不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
比如說喔,到目前為止我們不太清楚,人們在自殺前尋求協助的百分比;而且對於自殺衝動的這個議題,所知也不多。
一個人決定自殺和他真的去自殺之間,相差多少時間?我們甚至於不知道,自殺成功者有多少人是罹患了精神疾病?
萊斯特他就表示,這個議題有太多的爭議,估計值從5%~94%都有啊!他自己很無奈的表明,他說「人們期待我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和朋友閒聊的時候,他常常承認喔,我們真的不太清楚人們為什麼會自殺?!
其實今天拿「自殺」這個主題,跟你做分享,我想有兩個點是我很想要進一步,去做一些思想上面的探討。
第一個點,就叫做「沒有事務可怪罪」。
這裡面是不是常常,我們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的信念,叫做「我的問題、我的困境,一定有一個外在的、物質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回到自己的內在、回到自己的生命裡,很真實的去問自己,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透過這些外在的、物質的去做填補。
當我們是透過外在的跟物質的,去做填補的時候,難怪當那個你一直追求的事情終於到手了,反而是你走向自我毀滅的開端;這裡有多麼大的矛盾跟諷刺啊!
而第二個我想要做個思想討論,就是關於「自殺」這個主題的研究。
我們常常會覺得,某些專家他一定要有於那個領域的答案。然而這個研究,卻很有趣的告訴我們,可以說是這世界上、這地球上,關於「自殺討論」的最權威的人,他自己承認,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人會自殺?
這說明了一件什麼事情,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信心,覺得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
比如說吧,「偏見」這個主題。
「偏見」是不是我們已經先預設了立場,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他從來不花時間,甚至於不去看自己的預設立場,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他根本不想、也不會去承認,自己原本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他寧可抱持著一個錯誤的想法,堅持走到底。
然後搞的自己很辛苦,別人也很辛苦。這裡面是不是又浮現了更多、也更大的荒謬呢?
然而在我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那種對於事物真正理解通透的人,他反而不會給你那種偏見式的、預設立場式的,不管是說辭還是答案。
當他要對任何事情下任何結論之前,他總是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他的「前提」是什麼?他怎麼思考、爬梳這件事。
然而他的答案,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才會成立?如果這個條件不成立,那它的答案也只能參考,甚至於要推翻他自己。
所以囉,這不免讓我想到所謂的「無知」是什麼?
或許,有一個最明顯的判斷標準供你做參考。所謂的「無知」,就是那一個人信誓旦旦的、預設立場的、大言不慚的,直接告訴你,他的偏見就是對的。
那麼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有一種不由分說的篤定、有一種唯我獨尊、我一定是對的,這樣的自信。
那麼或許它是個訊號,你是否願意在此刻停下腳步,去針對你所相信的,還原它應該有得脈絡。
或許透過這個過程,你對於很多事包含信念、包含他人,所謂的寬容、所謂的智慧,是透過這樣子能夠成長出來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您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真正在面對很多事物、很多他人的時候,怎麼樣去還原它應該有的脈絡。
在真實的人際裡面,每一個人都會有包裝,都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這無關於對、錯,因為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能夠去理解別人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那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並且在這之後,透過有效的問句,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也是圓滿我們人生當中的一個必然的前進。
10月15號的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a5Ibo9tvXc/hqdefault.jpg)
期待能給自己真正的假期的那天 在 玩!霓Bar | 2/8和9日兩天|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不會再像之前都是老師和其他同學幫忙處理了,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再包容,必須給孩子面對自己錯誤的挫折。 有時候我能同理面對孩子剛上小學,家長的擔憂,所以我相信在過去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