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 | 媽媽的畫像
「就像周杰倫的「葉惠美」、吳寶春的「陳無嫌」,繪本《媽媽的畫像》也還給媽媽名字,祝福她無限美好」
這是一個介紹繪本《媽媽的畫像》的文章標題,來自作家Emily 。標題很長、很吸引人,內文更是引人入勝,寫的真是好。
相較於以赤祼的情緒語言描述母職覆蓋自我的妥協,我更喜歡《媽媽的畫像》裡,以明朗輕盈的態度,認識媽媽的名字,接受名字背後有一個完整、卻可能陌生的靈魂。欣喜認同與接納是最好的祝福,也已然是對母親角色辛勞奉獻的理解。
書很棒,這篇文章的介紹也很棒,錯過了會很可惜的一本繪本和介紹文。
* * * * * * * * * *
全文:
作者/Emily
要是媽媽當初沒有生下我們,沒選擇成為「媽媽」,沒有家的牽絆和包袱, 她會飛往多高多遠?會成為什麼模樣的人?這本《媽媽的畫像》,是女兒贈予母親的一個可能。韓國插畫家劉智娟(유지연)運用她的創作力與對母親的情感,試著給媽媽另一段未曾出現的人生。
做為孩子,我們最初只知道媽媽是媽媽,後來才知道她有名字,和跟我們不同的姓氏。又再不知多久以後,子女或許才「良心發現」:她除了是我媽,她更應該是她自己,我能不能也敬愛那個她?於是周杰倫的專輯叫做葉惠美、吳寶春的鳳梨酥叫做陳無嫌,然後我們看到,這繪本裡的「美英」。
全書有著統一的視覺布局,每翻開一個跨頁,左邊刻劃了作者熟悉的媽媽,右頁是多彩多姿、天馬行空,活於平行世界的美英。作者筆下媽媽的外貌,就像韓劇中的平凡「阿朱媽」,身穿菜市場賣的那種花花上衣(定是涼爽透氣、易洗易乾且不會皺的那種軟布料),頭髮為了方便做家事而胡亂綁起;而美英呢,則穿洋裝帶洋帽,一頭紅髮認真「些豆」,臉上胭脂水粉,身上珠光寶氣,儼然是梅莉史翠普在電影《走音天后》的造型。
作者用想像力給予母親美英一切可能的夢幻與自由:美英雍容愉悅地與他人共舞、坐在雲端接收天使捎來的包裹。她是飛舞於花間的蝴蝶、駕小鴨船兒航海的冒險家。美英悠閒看夕陽、興奮遊花都。美英臉上有著媽媽罕有的從容自在,眼睛閃爍著媽媽沒有的自信神采。
而作者畫筆下現實裡的媽媽,常常獨自在家。媽媽在梳妝鏡前為乾裂的嘴唇補口紅,她跪在床前虔誠禱告(為誰為何而求?),側臥沙發看電視看到睡著,留在眾人已離席的飯桌獨自吃魚頭。媽媽蹲在浴室地板洗擦,外八的腳穿著廉價塑膠拖鞋,彎下的寬闊腰身,褲頭上露出一節肉(多寫實啊!連毛巾都是贈品呢)。回家路上抬頭看,天上有月亮,就如家裡有媽媽,媽媽是整座公寓裡最亮的燈火,等候著誰和誰回家。
媽媽與美英的描繪手法對比鮮明,前者拘束於木刻版畫小框內,後者畫面開闊,色彩紛呈,總有部分細節伸延出邊界,生動活潑,亦彷彿暗示著,現有的畫面以外,美英還有想像不完的可能性。
媽媽的畫像質樸堅毅,美英的花俏開朗,讓我聯想到修圖app的濾鏡。有的濾鏡套用後沉鬱凝重,有的濾鏡亮麗夢幻。透過作者心頭的濾鏡,讀者看著畫面亦能同感母親的辛勞,也看見作者但願給能美英的一切美麗。
我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每頁插畫,反覆細看每有新發現。我相信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去構想,且背後用情甚深。例如左邊的媽媽只能燙頭髮掩飾髮量稀疏,右邊的美英卻有換不完的洋帽。媽媽澆水灌溉,美英於花團錦簇裡閃閃發亮。媽媽背影佝僂且寂寥,美英的背影輕快若兒童。作者將媽媽鬆綁成為美英。左右頁、書的開場和結尾,插圖無論是概念上抑或細節間,均有呼應與伏線,而且圖畫裡藏著不少彩蛋,每當發現我便很樂。
我試著光看插畫去感受內容,然後再蓋著圖畫只讀字,想去理解作者如何以視覺與文字,分配處理她想傳達的故事。我發現,她的文字看似輕省簡單,卻也補足視覺未能傳遞的心事,例如她對媽媽的熟悉、對美英的陌生;媽媽能為女兒會畫畫而覺得驕傲,卻沒能為自己身為人母的樣貌感到自豪。繪畫媽媽的插圖氣氛相當沉鬱,但配搭上有一點優美、有一點童趣的句子,起了稀釋中和的作用。濃重的畫面配以輕盈的字句,圖畫重重舉起,文字輕輕放下。
為著多了解作者的背景,我搜尋到一篇韓文訪問(感謝線上翻譯功能),驚喜發現這本書背後的小故事。作者就讀藝術學院期間,曾經畫了一幅肖像送給媽媽,媽媽收到卻不歡喜。後來媽媽旅遊時居然請別人為她繪畫肖像,回家還框起來展示。女兒送她的畫,則被擱置於倉庫角落。作者檢討反思良久:為什麼媽媽不喜歡她畫的版本?數年之後作者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更能體會母親為家人付出的辛勞與犧牲。於是,她再次嘗試繪畫媽媽,創作出《媽媽的畫像》這個故事,成為她的第一本繪本。作者承認她對母親了解不足,可能永遠也不足。她到現在,仍然沒有把握媽媽會否喜歡這幅新肖像:「因為我的母親美英是不可預知的。」
母親常期望孩子前途無可限量,而這種無私的祝福,每每建立於她做為人母、犧牲和限制了自我人生的基礎上。我覺得這繪本的用心很溫柔,因為它不單只為母親創造出一個平行宇宙,還在那個空間裡,還給媽媽所有的自由、祝福她無限的美好。��如果最極致的愛是放手,不把「媽媽的模樣」看作理所當然,或許是我們能給母親最好的放手。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0397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