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讀好書
「你這輩子可能會結婚的,請舉手。」
觀眾三三兩兩舉起手。
講者問大家:通常怎麼準備?
女生會被唸:妳不會煮飯以後怎麼嫁人?
男生會被唸:要存錢買房否則怎麼結婚?
不管會不會真的結婚,好像多少要準備。
「你這輩子可能會生小孩的,請舉手。」
這題比較少人舉手,越來越多人不想生。
為了生小孩,夫妻通常會調養身體,
準備至少三房兩廳,要有小孩臥室。
「那,你這輩子可能會死掉的,請舉手。」
.
.
.
「對,我們都會死,早晚的差異而已。」
「我們會準備將來要結婚、生小孩。」
「但為什麼我們抗拒預先準備面對死亡?」
曾經參加一場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的演講,
真的是生命的震撼教育。
我幾乎參加他每場演講都慘哭,
講者這樣弄哭好友實在很嗯湯。
疫情期間,看到太多生命故事,
家人在疫情期間過世,不一定是確診,
無法趕回台灣、無法進加護病房,
家人病危時,可能要趕著檢驗,
一個陰錯陽差,就錯過了。
陪伴了一輩子,卻沒能好好道別道愛。
太遺憾了。
那我們平常怎麼準備面對死亡呢?
家人朋友的死亡、自己的死亡。
推薦你們這本書
《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我在電影中看見的老年照顧與安寧療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655
#書名超長 #作者超高 #兩者有關係嗎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朋友 家人病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發。
新加坡已經告知將會降低給予從印度入境新加坡的旅客入境許可
因最近有一架印度藉Vistara航班降落在香港後
香港機場做PCR Test結果有至少49人確診
這也使得香港週一馬上宣布兩週不讓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賓旅客入境香港
#已有好一段時間新加坡每日都有印度入境確診病例
#小妞有印度朋友因家人病危而回去預計下個月要回來可能也會有受影響
📌新聞來源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ntry-approvals-for-non-spore-residents-travelling-from-india-to-be-cut-longer-shn-for-all?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STFB&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22ag9bc-LRXxJnsShql7UCmJjh5cNuNHXwioRo0fwOTKY9w7frK8-JQn4
朋友 家人病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得不到的,得到了又覺得不要。」
2020和2021年,一個在未來回頭再看的兩年歷史。它可能會以可怕的疫情、族群的分裂,或是國家間在困難之下還互相幫忙的各種方式流傳。
但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人,在這一段歷史裡,紛紛選擇回到了自己的原來的地方。
原本在世界各地打拼的人,毅然決然回到故鄉。躲避疫情、想念家人、受不了封城的孤單,又或者想要重新開始。
杜拜認識的那一大班各國來的組員,好像是一連數量龐大、數不完的軍隊,如今回頭看已經解散得差不多了。僅剩下為數不多的人,還在努力地執行任務。
我很難形容這一種革命情感。我們背負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包袱,以截然不同的邏輯角度思考。但他在世界各地探索的快樂,我也體驗過;孤單想家的痛哭,我也哭完了一包衛生紙;他在獨自坐在陽台喝完一瓶酒,盯著沙漠夜晚寂靜,我也曾經在那裡;他家鄉家人病危卻遠在天邊的無助,我也曾經深陷其中。
幾萬個組員,用不一樣的語言,說著同一種故事。即使從沒照面,但因著類似故事的峰迴路轉,最終纏繞在一起的複雜情感。
我在疫情發生的前一年,就選擇回到家鄉了。接著疫情發生了。我閉上眼睛,想像著不一樣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打包自己的行李,向第二個家道別,跟朋友最後一次擁抱,接著踏上回家的路程。
從杜拜國際機場起飛,像是航程螢幕上一個個的小點點,隨著不同的班機,落到了自己原本的地方。
接著他們回到了原點,內心才開始了一段無解的掙扎。原本覺得家鄉的機會容不下自己,遠走他鄉才有辦法出人頭地。但現在回來了,走在最熟悉的城市裡,卻覺得最陌生。以前覺得能夠每天在自己的床上醒來,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不用擔心自己下一分鐘會被抓上哪一個航班任務,是一種奢侈。但現在他們回去了,躺在自己的床上,卻怎麼也不安穩。他們不敢閉上眼睛,因為閉上眼睛所看到的,比醒著的時候還多。
得不到的,得到了又覺得不要。在一個不停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是不是殺死了夢想的某一部分,每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安靜的輪迴。
IG: bonnie_cha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