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已是現在進行式,農委會將成立農業淨零辦公室】
前陣子IPCC發佈了AR6報告,指出在2040年前無論溫室氣體如何減量,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已無法避免,伴隨而來的極端天氣,包括嚴重乾旱或超大豪雨等機率大增,甚至將會變成常態,如何尋找與自然共存的策略,實在已經刻不容緩。由於農業的產業特性與氣象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很樂意優先於其他部門提出淨零排放的具體行動方案。昨天上午我主持「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影響、調適及永續之道」座談會,特地邀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許晃雄執行長、經濟研究所的張靜貞研究員、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的彭啟明總經理、旗山芳境合作社的許倫肇理事主席與大家分享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帶來的衝擊,並共同研究因應之道。
與會的各位專家都提醒,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的影響不是可能性,而是現在進行式。例如許晃雄老師提到,未來抵台的颱風數量可能會減少一半以上,但強颱比例卻會提升100%,這將導致農業部門必須常態性地面對嚴重的旱澇交替。張靜貞老師也說極端氣候會使特定作物生產力下降、損失提高,連帶影響到加工、零售及餐飲等產業的產值減少。與會專家也提出相關的因應建議,例如彭啟明博士明確指出淨零碳排已成各國政府及跨國產業的趨勢,臺灣將無可迴避,以及應好好經營農林部門的碳匯,建立交易市場並與國際接軌。其他還有像開辦農業保險、鼓勵在地飲食等,都是我們已經在做的事。
我也請農委會主責氣候變遷議題的莊老達處長,向大家報告農業部門因應極端氣候及淨零碳排路徑的規劃。在農業生產調適方面,包括農地的合理利用、農水資源開發/調配與節約、發展有機農業、保存種原、研發抗逆境品種、增加農業設施等;在淨零碳排路徑方面,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減量、透過新植與加強管理增加森林碳匯、建立作物碳儲技術栽培模式、開發土壤生物資源、發展漁業養殖碳匯技術、以農為本的農業綠能等。
往後我們將會持續投入更多資源在農業部門的因應氣候變遷及淨零碳排工作上。我們已經成立「農業淨零辦公室」,由農委會的「因應氣候變遷大使」莊老達處長擔任負責人,9/1開始正式運作。接下來我們會與各界展開積極對話,目標在半年內完成農業部門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碳排路徑細部方案。我們也將逐年編列至少100億元的預算在相關的工作上,要從此刻開始,為臺灣往後100年的農業經營及國家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1的網紅陳儀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此次定期大會儀君針對「有機農業綠金 肥水不落外人田」為前提,細數新北市有機種植面積總共233公頃,蔬菜佔其中111.3公頃,儀君感到好奇,為何提供本市學校營養午餐一週一有機的政策下,不能以本市的有機農作物優先,反倒使用的有機蔬菜是來自於9個縣市,契作88位農友共計550公頃,在新北市也有有機栽種的良...
有機農業 減 碳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農業永續不能只是願景 對於實務的建言】
農業要進步,更要永續發展。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楊秋忠從各個方面提出建言,包括法律層面上訂定《地力增進法》,設定「有機島」目標推動有機農業、收集利用有機廢棄物,保護水資源,留住農村青年及培養農業人才等議題。
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 楊秋忠: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地力及肥沃度的指標,土壤有機質會優化土壤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生物性質,有助於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陽離子交換能力、團粒穩定性和酸化緩衝能力,以及活化土壤微生物及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也對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通透及耕犁的運作都具有許多正面影響,又是提供作物養分及養分循環的重要因素。
有機質的最佳目標是「來自土壤,回到土壤」。最佳方式就是將有機廢棄物做成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把取自土壤的養分回到土壤,同時才能增加作物生產力及健康、減少病蟲害,又可取代耗能生產的化學肥料,而減少土讓退化,增加土壤的碳儲存。
#土壤 #農業 #有機農業 #有機廢棄物 #農村 #永續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3660
有機農業 減 碳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romo
土壤「減肥」也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不僅導致極端氣候,也打擊到農業生產的條件。然而,施肥所釋出的甲烷、氧化亞氮正是溫室氣體的大宗!
該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呢?
有報告顯示,除了透過「有機栽培管理」與「大數據」的結合之外, #讓土壤減肥,也可以有效緩解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
那,土壤的肥要怎麼減?
#先保肥才能減肥
#減肥減肥減少施肥
-
【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8/18日登場】
主題: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
活動詳情:https://lihi1.cc/mEgDT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MA59yL
-
*本內容由國立中興大學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委託,泛科學企畫執行。
-
延伸閱讀:
過了這次乾旱還有下次!臺灣不容樂觀的水資源困境──專訪許晃雄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5424
地球日50週年:當暖化成為事實,減碳就成為義務!台灣氣候的現況與那些我們共享的未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4198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有機農業 減 碳 在 陳儀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此次定期大會儀君針對「有機農業綠金 肥水不落外人田」為前提,細數新北市有機種植面積總共233公頃,蔬菜佔其中111.3公頃,儀君感到好奇,為何提供本市學校營養午餐一週一有機的政策下,不能以本市的有機農作物優先,反倒使用的有機蔬菜是來自於9個縣市,契作88位農友共計550公頃,在新北市也有有機栽種的良好條件之下,應該以運輸最短減少碳排放為優先,又可鼓勵新北市內有機栽種面積擴大。
正值中央有機農業促進法施行,儀君期盼新北市政府能夠訂定目標讓有機面積能逐年成長,侯友宜市長也回應為落實聯合國SDG永續發展目標,希望每年能成長20至25公頃,儀君同時表達希望透過有機栽種讓青年返鄉達到地方創生,比如清查公有農業土地以「一元」給青農標租使用,自然年青人願意返鄉耕種或留在家鄉。
這樣的模式是比照經發局市場處鼓勵年輕人創業,以一元即可租到市場攤位,不用等到地方創生法案過關,只要行政辦法即能處理。同時也提醒市府偏鄉人口數正在逐漸下滑,除了已送國發會拿經費的五區,還有三芝、石門、雙溪、石碇需要市府更使力些。
有機農業 減 碳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口頭質詢─
▶本席日前親自走訪希望廣場,花蓮農友表示該區域成效佳且難得有可以直接銷售產品給北部都會消費者的據點。近來聽聞該地租約產生變化,已知農委會要另覓他地,尋找長期穩定的聚集點,包括華山特區等國產署所屬的土地,目前接洽狀況為何?
署長:希望廣場因有其他用途,與國產署討論後認為北市行六地區較適當,已與財政部正式洽租,希望六月初能承租。有關租地行政管理仍需內部溝通。
▶目前花蓮中南區沒有任何二級產業設施,農產品不能順利加工,無法提升附加價值。農委會不斷強調發展「農業加值」,此目標在西部地區已發展一段時間,但就花東地區而言,還是有很大落差與缺口,尤其農產品原物料需運送至西部地區加工,才能回到原來的村莊與部落販售,一方面違背節能減碳、另一方面農民收入也會因運輸費用大打折扣。現在連簡易加工都有困難,更遑論達到理想的六級化。農委會規劃為何?另外本席主張單一村莊、社區或部落難以形成規模,因此更需藉公部門的協助,依照季節整合不同社區、不同作物,共同使用符合ISO標準的機器、衛生加工設施,讓產品順利上架,唯有如此,農產經濟規模才能被有效運用,後續才有機會發展產品包裝設計、通路行銷甚至是觀光產業,吸引年輕人回流返鄉。
有機產品需要的加工設施是更進階,現在是連一般基本設施都缺乏。
主委:花東地區困難處在於沒有經濟規模,在當地設點的使用率低,現在農委會的科技計畫要做研究,朝向以最小規模能經營的方式,來建立二級化產業。另外,花蓮有機聚落彼此間機具不互相使用,這點有勞委員來協調。
▶花東地區有六千公頃的可耕種農地沒有納入水利會灌溉區,相當可惜,農委會接下來的規劃?納入水利會的灌溉範圍是一個選項,主管機關有灌區認定有裁量空間,應該不至於需要完全靠修法來解決。
▶退輔會所屬土地的租期,對有機農業有很大限制,因有機農業至少三年養地還須承受各種風險,農委會畢竟是農業發展主管部門,應協調所有國有適合栽種有機作物的大面積土地,讓有機農業租期拉長到八年,區隔一般農業與有機農業,提供友善農民的條件,相信這將有利於有機農業的長期發展。
主委:會與地方政府尋找新水源、開發替代水源。水利會灌區勢必要重新調整,因灌區不見得都是種水稻,水的利用要去調整。若牽涉到水利會會員改變需要修法。另,有機農地延長租期農委會會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