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 #有意識的離婚(Conscious Uncoupling)、
喜歡這個新名詞。
.
離婚不見得是件不好的事。 (#去污名化)
離婚之所以造成彼此的傷害、
是因為、
你們在關係裡沒有學習到愛,只有彼此壓榨、相互指責。
沒有人、肯為這段關係中、屬於自己的部分「負責」,
(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對方的錯)
因此、離婚就變成了「斷裂性的傷害」、不是祝福、不是「好聚好散」。
以下的好故事、
值得在關係中的思考。
-----------------------
離婚不一定是「悲劇」、它也可以「喜劇」收場,
就看你怎麼面對、怎麼處理。
處理的過程、
完全展現出、你是不是一個成熟的人。
.
台灣版的「有意識的離婚」、好聚好散故事。
「滅火器」主唱楊大正以及前妻鄭宜農離婚的故事、也很精采。
兩人離婚、不但沒有惡言相向、
甚至楊大正還「捍衛前妻做自己的權利」。
佩服啊。
------------------------
(摘文)
為什麼葛妮絲派特羅會說和克里斯馬汀是「有意識」選擇離婚?
我相信他們可能是在直面與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裡,
發現哪怕是各退一步,可那個「退一步」仍舊讓自己感受到委屈,
雙方的「各退一步」都是超過自身雷打不動的底線,終至了解:
#原來我們一點錯都沒有,就只是不再適合了,
也不想要對方因配合我而失去他自己。
—
#有意識分離(Conscious Uncoupling),是你終於曉得自己是誰,
自己最討厭的是什麼、最不能撼動的個性是什麼,
終至做出對雙方都好的決定,
實際上,
人要如何清楚認識自己的所愛所厭,
絕對是從「親密關係」裡習得。(完全同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
有意識分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上最浪漫的分開:葛妮絲派特羅與克里斯馬汀的「有意識離婚」,這次我終於懂了】
女星 #葛妮絲派特羅 與天團 Coldplay 主唱 #克里斯馬汀 有過 11 年婚姻,育有一雙兒女,離婚至今 7 年仍是好友,兩人各自有新對象。
日前葛妮絲派特羅在節目訪談聊到前夫,透露不後悔與克里斯馬汀相愛,並感恩過去與他相守的日子:「如果沒有這段婚姻,我不會知道『對自己負責』是什麼感覺。」
她承認和克里斯馬汀現在的關係就像家人,「他是我的親人,我都會一直愛他,我很感謝他給我兩個孩子,一切都配合剛剛好,你知道的,我必須說,真的都很好。」
葛妮絲派特羅在 2018 年梅開二度,嫁給製作人布萊德弗查克,至於克里斯馬汀則和「格雷女」 #達珂塔強森 交往 3 年,似乎不考慮結婚。
兩對愛侶互動愉快,常常被媒體拍到一起聚餐,就連葛妮絲派特羅的女兒都和達珂塔強森相處融洽。
甚至,葛妮絲派特羅還會幫達珂塔強森解決和克里斯馬汀的情感問題,是他現任女友的最佳軍師。
—
葛妮絲派特羅提過一個理論,表示和克里斯馬汀是「有意識地解除婚姻」(Conscious Uncoupling)
Conscious Uncoupling 是心理諮商師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在 2009 年自創的名詞,意指夫妻兩方基於「對自己和對伴侶都很了解」的情況下,選擇將關係退回朋友,也願意成為彼此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戰友之一。
葛妮絲派特羅說:「我從來不後悔嫁給我前夫,因為我就是通過這段婚姻認識自己,知道什麼叫做『對自己負責』,而這也幫助我和現任丈夫相遇,並建立起我從未想像過的美好。」
如何看待離婚,是一念天堂地獄的差別,葛妮絲派特羅和克里斯馬汀都選擇對這段 11 年婚姻投以正向積極的視角,不會想要去責怪對方。
—
多數的婚姻破裂,大抵源自夫妻間願景不同,造成雙方腳步不同調、認知差異越來越大,繼而影響彼此間的表達方式,然後產生溝通不良,以上都是環環相扣。
壞就壞在,很多人在面對與伴侶交流錯頻時,容易「下意識」傾向逃避,畢竟每天操煩工作已經夠累,回家三不五時和伴侶爭執不說,又無法討論出折衷、各退一步的解決方案,感覺一切都沒意義。
解決關係問題必須兼顧「理性」與「感性」,可是我們經常會誤解理性的使用方式,誤認「好好聽別人說話」就是理性,但所謂理性,其實是先釐清與確認對方說話意思後,兩相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然,有些婚姻困局的確很難找出兩全其美的解法,但是「折衷方法」也是方法,這便是考驗彼此能否願意放下一貫的執著與標準(就是自我啦),選擇包容和配合,這便是需要「感性」的平衡。
影帝梁家輝和妻子江嘉年結婚 34 年,劉嘉玲與梁朝偉結婚 11 年,兩個女人被問到婚姻時有志一同說出:「婚姻不只是過日子,兩個人都必須當成企業在經營。」
甚至,劉嘉玲提過,若雙方都不願意各退一步,那麼隱忍那一方絕對會外遇。
各退一步是感性,解決事情是理性,這是維繫婚姻的不二法門。
—
只不過,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雙方已經各退一步、嘗試解決難題,最後還是走向離婚?
當然有,我想這或許就是葛妮絲派特羅和克里斯馬汀會選擇解除婚姻關係的原因。
為什麼葛妮絲派特羅會說和克里斯馬汀是「有意識」選擇離婚?
我相信他們可能是在直面與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裡,發現哪怕是各退一步,可那個「退一步」仍舊讓自己感受到委屈,雙方的「各退一步」都是超過自身雷打不動的底線,終至了解:
原來我們一點錯都沒有,就是不再適合了,也不想要對方因配合我而失去他自己。
—
有意識分離(Conscious Uncoupling),是你終於曉得自己是誰,自己最討厭的是什麼、最不能撼動的個性是什麼,終至做出對雙方都好的決定,實際上,人要如何清楚認識自己的所愛所厭,絕對是從「親密關係」裡習得。
很可能一個人歷經多段婚姻後發現,自己就是超討厭配合別人,任何瑣碎包容都會有違他的原則。
通常領悟到的人,他就會選擇當不婚主義者,開心戀愛就好(或是乾脆別談戀愛了),這樣就不需要處理過多柴米油鹽日常,不需要和伴侶磨合得這麼痛苦(或是因嚴苛的自我而讓別人痛苦),更不用受限法律的條條框框。
真的,有些人極度熱愛個人空間,原則調整有限,但能夠認清這件事、願意承擔後果,那都是一種認識自己,都沒有錯,而這也是我專頁論調的核心宗旨。
還有,千萬不要生小孩,因為教養小孩註定得捨棄部分自己。
—
有件事情是萬分確定的,即是當你懂得在關係裡「有意識分離」,清楚明白自己是誰,那麼你接下來的人生就會做出更適合你的選擇,也會辨識出適合你的伴侶,以及適合你的感情模式。
畢竟,你「想要」的婚戀模式和理想型,有時候不等於你真正「需要」它。
理想型終究是理想,人依舊要看清現實,看清自己適合的東西和生活方式。
正如葛妮絲派特羅所言,她更懂得自己是誰,才會遇到現任丈夫,締造超出預期的美好,而一切必須感謝克里斯馬汀,她與前夫將永遠深愛彼此,以另一種形式陪伴對方。
圖說:後面兩張是克里斯馬汀和葛妮絲現任丈夫合影;以及葛妮絲和克里斯馬汀的現任女友合影。
#Adaymag
有意識分離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你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意義嗎?是什麼現實因素磨損了我們的生命?本集我們繼續讀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在上一集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小說〈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相愛的年輕夫妻因為丈夫想去打獵而起了爭執,後來和解;女孩下廚為男孩做了早餐,男孩卻不小心弄翻了盤子,將培根、煎蛋等一鍋子食物黏到身上。而見證這畫面的小貝比,他們的女兒,長大後,在聖誕節這天,獨自來到米蘭拜訪父親。女兒對父親說:「我想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父親回應:「我可以告訴你還是小嬰兒時候的事。那與妳有關,可是只有一點點關係」。
一點點關係。那是見證,彷彿又未曾見證。小貝比不會有意識,但確實是在場的,目擊過父母不復存在的甜蜜時光。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或遭遇讓長大的女兒必須在聖誕節時來到米蘭,向父親索求一個絕無特出之處的兒時故事呢?卡佛始終未曾明確交代。但故事是這樣收尾的:
就這樣,他說,故事說完了,我承認這不算是個故事。
我覺得很好聽,她說。
他聳了聳肩,把酒杯拿到窗戶旁。天色已經暗了,但是仍在下雪。
有些事情變了,他說,我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但有時候你不會發覺,有時候也不希望它們改變。
對,這倒是真的,只是──她沒有說完她想說的話。
她停止這個話題。從窗戶的倒影中,他看到她正仔細看著她的指甲,然後她抬起頭,興高采烈地問他可不可以帶他參觀米蘭市。
他說,把靴子穿上,我們走吧。
但他待在窗邊,回憶著。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小說結束。離那一天打翻培根、煎蛋,已倏忽過了二十多年,當年的小貝比已然成年,但與父親看來似乎並不熟稔;而父親則獨居於米蘭。伊格言說,許多看不清的故事(想必皆以分離與敗壞為主題)懸浮在這敘事的空白之間,然而如此真切,帶著粗礪而明確的觸感。像一座湖,湖水清淺前緣的沙岸,你看見群聚的細沙困處於此(它們的形象是憂傷的、雖則多彩但仍帶著某種光度不足的灰暗),僅僅露出模糊的,不明確的稜角;隨後便無聲消逝於吋吋加深的水中。「她停止這個話題」──故事轉身離去,於時間與對話的縫隙間缺席。窗外大雪紛飛,無數的變動與死亡猶且在冰冷中流動醞釀──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即便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或人生所可能擁有的,依舊僅僅只是寒冷,以及,薛西佛斯式的,終究徒勞的行進,手無寸鐵但持續不斷冒著寒冷要去的他方──「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伊格言說,這就是無可迴避的終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有意識分離 在 阿乙莎- 【DNA有回到靈魂本源的編碼】文/Rachel 你的靈魂源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個被分離出來的新靈魂意識是一群帶著完整編碼的粒子串連組成的,而這個束狀結構的物質呈現,就是你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DNA。 靈魂DNA預存生命演化和意識節點的編碼程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