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主動與被動的心得
自從上次看老師的調理,解開皮層後,在擺順的勢下輕引食指讓對方抬手、聳肩的動作,請對方在擺好的姿勢下做一些局部的運動。這讓我發現新的世界,除了被動調理外,其實還有主動調理的。這裡的主被動是從被調理著本身出發的。一般的調理都是屬於被動的,在完全放鬆不出力的情況下被調理,不過也是會有一些狀況是需要對方的主動幫忙的,最常需要幫忙的動作就是吸氣吐氣,目的是在擺好的勢了後讓肋骨在整個系統內活動開來;吐舌頭與提肛是為了引動腹部深層的筋膜等,都算是主動的調理,除了這些動作之外,抬手、聳肩、腳板移動等其實也是可以幫助調理的,只是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辦法清楚掌握筋膜時,這些主動的動作效果就很有限了。
以前就有發現一些地方很難以被動的方式去處理,尤其是一些比較深層的筋膜,比如說鼠蹊部或是股四頭肌內部這些比較深層的筋膜,往往都是我處理了很久,但是效果很差,最近發現擺一個勢,一個道路給筋膜,讓對方自主收縮,抬腿、推伸直彎曲、腳板下壓內外旋的效果比我在那裏推半天好很多。
就像是過年前處理的一個案例,盤腿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要起身的時候感覺到骨盆"咖"了一下,然後右邊骨盆就開始不舒服,走站躺坐都會覺得右髖關節怪怪的。張力的源頭我覺得是在下腹到鼠蹊部這一帶的中層筋膜,只是不管躺著坐著都沒有辦法直接用手去處理張力,感覺都是在拉扯別的受害者。最後我是請他正坐,把她腿擺在我的腿上,在用手去調整腳的走向,找到一個右腳系統全放鬆的姿勢,再請他自己把較伸直、彎曲,幾次後就感覺到腹部筋膜鬆開,走站躺坐髖關節不適感就消失了,而這個姿勢又很像是他盤腿要站起來時的樣子。
另外我在調理師兄左腳大拇指時發現主動調理是蠻有效的,雖然已經透過終端筋膜的處理方式讓趾關節活動性變大,但是第一指節處還是有很多筋膜的皺褶在那裏,在幾經嘗試下發現,如果自主把大腿伸直的過程中,拇指第一指節的筋膜會鬆開一點。這個新發現讓這個拇指外翻的狀況得以大幅的改善。正躺兩腳屈膝, 我一手掌握跟骨控制跟骨、距骨與脛腓骨的關節,一手控制大拇指關節,調到一個連上的勢之後,請他自主用力把腳伸直,然後我用一隻腳頂住大腿,再轉動踝關節與大拇指關節,嘗試在肌肉收縮的情況下找尋鬆的方向,經過幾番的奮鬥之後,我感覺到大腿內側有筋膜移動的感覺,同時也感覺到拇指關節鬆開。過程中拇指關節非常之酸,都已經酸到感覺到痛了,不過這是有代價的,腳趾頭幾乎回正了,指甲基部上的筋膜皺褶也平整許多。
之前所學所用大多是屬於被動調理的範疇,單純被動調理似乎不夠完善,畢竟人體是如此的錯綜複雜,有一些張力很難單靠被動調理去攤開去裡順,主動調理的加入應該是會更加完善的。
我目前是這樣歸類的:
張力造成的原因可以大致上分為主動與被動造成的,最常見的被動張力好比說車禍、打擊、撞擊、擒拿這一類的外力,這樣筋膜結構是被忽然打到一個錯亂的位置,這樣的情況應該是需要一個外力去介入調理,被調理著應該要放鬆,這樣才不會感擾或遮蔽被動張力的狀況與位置。而主動張力其實就是自主運動時因為姿勢不對,違反身體連貫性的原則或是扭到、踢到等造成的筋出槽,找到出槽的筋能夠回家的道路之後,自主收縮讓出槽的筋能夠回家回到整個筋膜系統內。
#主動歸主動
#被動歸被動
#最終還是要摸清張力成因與來源
2019.2.8 豆花藥傷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