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你是自私鬼還是利他主義者?#一個小實驗全破解!〕
很久沒有跟壯士們玩實驗了,在今天的內容開始之前,先來動動腦吧!
首先,每一位壯士們會隨機拿到一張撲克牌,黑色為提議者、紅色為回應者,而同樣號碼的人會配對成一對(例如:黑色 2 與紅色 2 配對)
每一對會拿到 100 元,提議者(黑色)有權力提議這 100 元如何分配(可以全給對方、也可以通通自己收下),而回應者(紅色)有權利拒絕或接受對方的提議。
如果回應者答應,這 100 元就按照提議者的方案分配;如果回應者拒絕,那雙方都拿不到半毛錢(玉石俱焚的概念)。
現在,假設實驗只有一次,而你是那個抽到黑色撲克牌的提議者。握有 100 元的分配大權的你會怎麼分配,才能拿到最多錢呢?
▌ 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
這個實驗,是實驗經濟學中非常經典的「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最早出現在 Stahl, 1972 及 Ariel Rubinstein, 1982 的論文裡。
簡單來說,在這場實驗中,一名「提議者」向另一名「回應者」提出一種分配資源的方案,如果回應者同意這個方案,則依此進行資源分配;如果不同意,則兩人什麼都得不到。
經濟學家之所以熱衷於這個實驗,甚至有非常多的延伸實驗,是因為它的實驗結果,與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大相逕庭。
按照經濟人假設,人們在決策時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只要提議者將一點點錢分配給回應者,回應者就應該同意。
即使只有被分配到一塊錢,都比什麼都拿不到還要好。
▌ 大相逕庭的實驗結果
然而,在 1982 年的最後通牒實驗中,只有當回應者被分配到足夠資源時,提議才能通過。
如果回應者被分配到的錢太少(低於總金額的 20%),他們經常會寧願什麼也不要,也不要讓另一方「爽爽拿錢」。
在所有的分配方案中,最常出現的分法是對分(各拿 50%)
而提議者們平均會給回應者的數目是:總金額的 37%,也就是提議者會把每 100 元當中的 37 塊給對方。
很明顯地,不論是提議者或是回應者,雙方的行為都與傳統理論不符!在經濟學家們之後的大量實驗中,平均提議金額會落在總金額的 30~40% 之間。
為什麼提議者會這麼慷慨呢?有兩個可能的原因:
1. 提議者本身在意公平性
2. 擔心回應者會拒絕較低的金額,而選擇讓利給對方
於是,經濟學家又想出一個新的實驗--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來測試到底是哪個原因,讓提議者願意提出高於一塊錢的方案。
▌ 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
獨裁者賽局與最後通牒賽局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回應者並沒有權力拒絕,這 100 元的分配都由提議者說了算!
壯士們可以猜猜看,在獨裁者賽局中,提議者會不會把全部的錢都留給自己呢?
答案是:不會!雖然這次提議者分給回應者的平均金額,小於最後通牒賽局所提供的平均金額,但他們分給回應者的金額依舊遠大於零。
因此,上述的兩個原因都有道理,在最後通牒賽局中,提議者的行為雖然有策略性的一面,卻也有重視公平的因素存在。
▌ 獨裁者賽局的延伸
然而,另一個實驗卻又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次實驗一樣以獨裁者賽局為框架,但在提議者作出分配決定後、還沒把錢交給回應者之前,提議者會得到實驗者的建議:
「你可以選擇得到 90% 的總金額,對方一塊都拿不到,並且對方永遠不知道你是誰。」
如果是一個利他的人,會選擇留給自己 90%,給對方 10%,而不會接受提議(自己拿 90%,對方一無所獲)
但是這一次,我們看到人性自私的一面,大多數的提議者接受了建議,他們寧願少拿 10%,也要確保對方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貪婪。
▌ 實驗告訴我們的事
我們從最後通牒賽局與獨裁者賽局中可以得知,人們在做選擇時,除了考量自身利益以外,也會考量其他因素(例如公平、匿名性),並非如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忽略人們的感情心理因素)。
如果人們在意公平性,建立「公平與利他」的機制,也許就更能幫助大家完成協議、減少衝突。
除此之外,最後通牒遊戲也可以用來衡量「議價能力」,例如長期以來女性平均薪資低於男性,可能是因為議價能力上的差別(當回應者都是女性)。
#臺灣 #生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 #懶人包 #實驗 #實驗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最後通牒賽局 #獨裁者賽局 #利他 #自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經常在生活中,用「至少」來安慰自己嗎? 「至少」我們還算是朋友~ 「至少」不負責任的伴侶還會回家~ 「至少」這個沒有未來的工作每個月還會給我薪水~ 「至少」這兩個字,有讓你得到更公平的對待嗎? 委屈一定能求全?求全必然需要委屈嗎? 「至少」這兩個字,可能是最邪惡的兩個字。 行為經濟學中的「最後...
「最後通牒賽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Growing Thinker 思想家- 最後通牒賽局是一種議價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愛情裡的最後通牒賽局-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最後通牒賽局 在 武契奇倒向習進平惹火拜登?普欽對美國下決死最後通牒?葉倫 ... 的評價
最後通牒賽局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費之談(下)
文:薯伯伯
西藏不算是個小費社會,去到任何餐廳或酒店,也沒有給小費的習慣。唯一例外的,可能是導遊及司機。不過導遊司機也分兩類,一是接待中國團隊的司機及導遊,雖然沒有收小費的習慣,但就養成了一個不好的做法,就是帶人去購物,甚至帶人買貴價藏藥或天珠之類,當中肯定就有收回扣。
至於習慣接待外國團隊的司機及導遊,在長期跟外國人,尤其北美國家的遊客接觸後,或多或少也養成了收小費的習慣,不過感覺上他們對小費的期望值不算百分之百,因為外國遊客很理性,去到一個沒有小費習慣的國度,不少人看到司機及導遊,也不會覺得有必要給小費,所以旅行社在聘請司導時,也要按著市場薪金支付,否則誰會走進這個行業。
所以每次有團隊問我,要不要給導遊及司機小費,我的建議就只有兩個。第一個建議是:小費之事,絕對不是強迫收取,因為司導的工資都是符合市場價格,對他們而言,給小費當然開心,但不給小費也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另一個建議,就是如果真的給小費,那麼金額就要符合一定的預期範圍。
例如跟了一個十天的團隊,團隊裡的人一共給了司機數百至千元的費用,這樣聽起來很合理。但換了另一場景,嘴巴裡一邊說感激,但團隊合共的小費只有十元,那就真的不給更好。
從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來說,十元總比零元好,始終十元也是錢嘛,有總比沒有好嘛,那麼司導收到十元,是不是也應該要開心呢?人對金額多寡的看法,不是傳統的經濟學能夠解釋,這就涉及行為經濟學的範疇。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叫做「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遊戲是這樣玩法。共有一百元,有兩名參與者,甲方可以決定如何分錢,例如五五分,六四分,還是三七分。乙方則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分錢的方案,如果乙方接受,那就按甲方所訂來分錢,如果乙方不接受,那麼甲乙雙方均是沒有任何得益,變成兩敗俱傷。
按古典理論來說,因為有錢始終比沒有錢好,那麼甲方提出任何方案,只要乙方能分到一丁點錢,理論上他也應該接受。例如甲方要求自己分到九成,而乙方只得一成,由於一成總比沒有好,所以理論上乙方接受才是符合自己最大的利益。
這個實驗最早是科隆大學進行,後來重複無數次,只從公平心去看,將心比己,也能猜到結果。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把利益霸佔九成,而只分一成給自己,估計有極大比例的人,會選擇不接受這個方案,縱然一拍兩散。這個實驗測試的是公平心,而客人單方面給予小費,又不是兩人之間的分賬,當然就跟這個實驗的主題其實不盡相同,也不應該用公平心去解說。但從另一方面,這個實驗也闡明了人對金額的概念,不是有就較沒有好,多就比少好,有時還得看比例、金額或情況。
如果去完餐廳之後,沒有留下任何小費,大概可以理解為不知道有給小費的習慣,但如果刻意留下一毛錢的小費,這就不再是小費,而是有些暗示,好像是說你這個服務就值一毛錢。
我在西藏經營咖啡館,其實就很少有機會收取小費,記得有一名美國客人來喝咖啡,支付過後,他忽然再從錢包裡拿出一張五毛錢的鈔票,說要給店員小費。店員不知所措,我就忍不住笑了。我回想這件事,引起我笑出來的笑點,大概除了是因為美國客人給小費,可能還有因為給的是五毛錢。當時美國遊客給這五毛,從行為及語氣上來看,肯定就沒有甚麼貶義了,美國遊客說自己第一次來亞洲,我也看得出來了,便跟他說其實在西藏或亞洲大多地方,除了旅遊業從業人員外,一般都沒有收小費的習慣。
還有一個香港與中國的文化差異,大概也可以體現在金額上。有次我跟四川朋友在拉薩去過林卡(就是戶外野餐),租了帳篷。四川朋友事後去付費,按當時的市場價格應該是百多元,沒想到四川的老闆卻開價二百多元,感覺不太老實。於是我的四川朋友就跟租帳篷的老闆說,好吧,你這樣收費,乾脆給你二百五十元吧!老闆聽狀,怎麼也要找她一元錢,最後只收了 249 元,回來後說起這件事,大家都笑了。
讀者知不知道,為甚麼帳篷老闆拒收二百五,堅持要找回一元錢呢?
———
照片:西藏寺廟裡到處能看見朝拜者放下來的毛毛錢供養。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最後通牒賽局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凌晨歐洲足球冠軍戰,剛好讀《思辨賽局》時看到作者用足球賽來做賽局的策略討論範例。也順便提醒大家一下2018世界盃將於6月14日在俄羅斯舉行,大家就不用熬夜看球了。
我們之前曾在部落格寫過《競合策略》這本書,用了淺顯易懂的方式去討論商業中的賽局是如何進行的,而思辨賽局這本書更是將賽局的範圍擴大到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舉凡商業、運動、投資,甚至人際關係,像是《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或是近期比較熱門的《情緒勒索》,我覺得裡面也都可以運用賽局的概念。
👉《思辨賽局》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策略思維是戰勝對手的藝術,請勞記你的對手也正在同樣的算計來對付你。」但是,策略思維也是發現合作途徑,說服別人,也說服自己,設身於對方的立場,以便推測和影響他人的藝術。
👉在電影《攻敵必救》(大推這部片)中,電影開場主角Elizabeth說的一段話:「遊說的重點就是洞燭先機,預測對手的招數,然後設計對策。贏家永遠要比對手快一步,當對方一掀底牌,就亮出王牌,要確定能乘其不備,而且對方無法反擊。」,是她的職場黃金原則,也是攻無不克的戰術,就是運用賽局策略的最佳實例。
👉賽局的一般原則是:每個參與者必須推測其他參與者的反應,來盤算自己當前的最佳行動。但是賽局又可以再細分成許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同步賽局(參與者同時做決策)或是逐步賽局(先看對手的決策再考慮自己的決策)、或是最後通牒賽局(不要就拉倒)、捐款賽局(搭便車)等等。這些在這本書中都有有趣的案例與探討,是很燒腦讀完卻又很有收穫的一本書。
👉在一場足球比賽中,你即將踢一記罰球。你會把球踢向守門員的左邊還是右邊?
考量的因素包括,你是慣用右腳還左腳、守門員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或者根據你上次踢罰球的紀錄,這次你應該選擇左邊?如果守門員能猜到你的想法,那麼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他都匯準備防守左邊,所以,你應該選擇踢向守門員的右邊才對。但是,如果守門員再多一層思考呢?那麼,你最好還是堅持原來把球踢向他左邊的想法。
因為賽局策略是依循著「準確的預測其他人的行動」來做決策,每個參與者選擇他認為其他參與者將採取的行動的最佳回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選擇是依循著任何規律或模式,對手就會利用這些規律和模式,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有利條件。而球員與守門員依據對方可能的行動而行動,會陷入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也就是說,球員和守門員要突破這個循環,就不應該遵循認合規模或模式,刻意的選擇隨機行動,也就是賽局中所謂的「混合策略」。
👉足球賽中的混合策略
通常12碼都是球員犯規的時候,當球員與守門員一對一的對決,如果踢得好,只需要0.2秒就可以從發球點到達球門,所以守門員一定得去預測球的方向,不然會來不及攔住球。但是,球門很寬,到底守門員應該向哪邊阻擋,也必須盡力去掩飾,不然如果被球員看出來,也一樣GG了。
這時候,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因為球員通常用腳的內側踢球,所以一個慣用右腳的球員自然會把球踢向守門員右邊,而慣用左腳的人自然踢向守門員左邊。在每個球員都有兩種選擇並且同時行動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一個2x2的表格還描述賽局的結果與報酬。
右上角的數字是守門員的報酬,左下角的數字是球員的報酬。可以看出,當兩人選擇不同邊的時候,球員的報酬比兩人選擇同一邊時高。而當兩者選擇不同邊時,不管是左邊或右邊,球員的成功率幾乎相同;失敗的原因有可能是球員踢得太高或太偏了才沒有進球。
即便球員選擇知道右邊時比他選擇左邊的機率還要高。不過如果守門員知道你會選擇右邊,他也可能也會選擇右邊來降低你的成功率;如果你選擇左邊,他也可以選擇左邊,根據你的選擇不斷調整他的策略去降低你的成功率。
👉最好的方法是混合策略,也就是採取隨機行動。當對手看不出你的模式,認為你即將根據混合策略做出選擇,而混合策略的結果,會使得「不管對手如何選擇,得到的成功率幾乎是相等的。」也就是混合策略的成功率幾乎不受另一個參與者選擇的影響。
不管是在任何運動比賽,我們都可以發現實際賽局和理論預測一致的類似證明。選手們互相研究對方的打法,留意認何明顯的模式,並且加以利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你的對手是先看清你的真時選擇對你不利,那麼你可以透過隨機選擇自己被選的單純策略而獲益。你的混合比例應該是:不管對手採取任何單一策略,都不可能利用你的選擇,即,當你以混合策略對付他的混合策略中任一單純策略時,你得到的平均報酬都相等。
大家可以好好思考,當面對賽局時自己的最佳優勢策略是什麼,以及如何達到預期的目標。當然,如果你的對手太高估自己或太愚蠢,也有可能發生以下這個狀況:🤣🤣🤣
最後通牒賽局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經常在生活中,用「至少」來安慰自己嗎?
「至少」我們還算是朋友~
「至少」不負責任的伴侶還會回家~
「至少」這個沒有未來的工作每個月還會給我薪水~
「至少」這兩個字,有讓你得到更公平的對待嗎?
委屈一定能求全?求全必然需要委屈嗎?
「至少」這兩個字,可能是最邪惡的兩個字。
行為經濟學中的「最後通牒賽局」明確地告訴我們,讓我們在長期中能得到公平對待的,關鍵在「合理性」,而不是「至少」。
收聽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koobforbooks
==========================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08/09(三) 或 08/24(四) 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079
【9/7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4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最後通牒賽局 在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個實驗,是實驗經濟學中非常經典的「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最早出現在Stahl, 1972 及Ariel Rubinstein, 1982 的論文裡。 ... <看更多>
最後通牒賽局 在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個實驗,是實驗經濟學中非常經典的「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最早出現在Stahl, 1972 及Ariel Rubinstein, 1982 的論文裡。 ... <看更多>
最後通牒賽局 在 Growing Thinker 思想家- 最後通牒賽局是一種議價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後通牒賽局 是一種議價賽局,他描述了不同的分配者是如何將錢分給另一位參與者。由於大量的實驗顯示,參與者的分配方式與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有所出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