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印度第二波疫情持續惡化,4月30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更突破40萬例,達到408331例,刷新全球單日新增病例紀錄,這讓印度累計病例達到1915萬餘例,死亡人數在4月30日單日也增加3500多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1萬餘人。
但這些都只是官方數據,現在印度不只醫院的醫療系統崩潰,醫用氧氣嚴重短缺,各地醫院都上演爭奪醫用氧氣的大混戰,連火葬場都處於爆滿的狀態,由於首都新德里每4分鐘就有一人死於新冠肺炎,火葬場與木源不足,一些死者被運往公園和停車場內臨時設置的火葬場,還有一些死者被集體火化。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由於檢測能力有限,印度疫情的形勢被嚴重低估,印度實際感染人數可能已經達到官方報告數字的20到30倍。根據印度官方公佈的疫情數據,若按20至30倍來計算,印度實際的感染人數有可能達到3.5億至5.3億左右。
為何印度疫情如此失控?一是官方防疫鬆懈,特別是3月底到4月初,有多個印度宗教的傳統活動,大型聚會完全沒有防疫措施;再者,這次在印度傳播的是一種雙重變種,與兩種三種變種病毒株,科學家對這方面的了解尚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傳播力更強。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印度是疫苗生產大國,莫迪政府原本打算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畫,要為13.4億印度人打疫苗,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問題是,印度疫苗生產所需的原料來自美國,而川普自去年就下達國防生產法,禁止疫苗原料出口,這讓印度最大疫苗生產商血清研究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了推遲全球疫苗的供應,這個號稱「疫苗王國」的印度,竟諷刺地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窘境,這都成為當前印度疫情形成一場完美風暴的原因。
但面對失控的疫情,莫迪顧及封鎖帶來的經濟衝擊,不打算採取更果斷的防疫手段。而即便印度無疫苗可打,莫迪還是宣布一項大規模的疫苗計畫,讓18歲以上公民人人都可以打疫苗,而這成了一項充滿政治算計的愚民政策。印度疫苗製造商說,即便現在收到美國的疫苗原料,要滿足全印度的疫苗需求,至少需要5到6個月的時間,想以疫苗應對當前失控的疫情,恐怕緩不濟急
印度官方面對疫情的鴕鳥心態,正如紐約時報發自印度的一篇評論所說,這根本是一場謀殺。
{內文}
即便看慣了死亡,但火葬場的員工,面對這場景的衝擊,還是悲慟崩潰。
火葬場主管 Jitender Singh Shunt:「(新德里)西姆普里火葬場裡,在新冠病毒的第一波疫情中,平均一天有8具到10具遺體,這個算是很高了,我會這麼說,最高一天達到18具,但今天的情況很糟,昨晚我們火化了78具,而現在是下午4點 4點半,你可以看到大約60具在火化,外面還有超過15具在等,有5歲的小孩,有15歲的 有25歲的在火化中,還有剛剛結婚的夫婦一起的火化的,我的內心充滿了悲傷,看到這麼小的孩子,這麼多死於新冠病毒的小孩。」
聲音來源:CNN新聞:「現在在德里,你離不開心碎,幾乎這城市的每個人都擺脫不了喪働。」
sky news 記者:「可能沒有比這更多的來表達,新冠病毒危機對印度的衝擊,這是一個臨時火葬場,它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是由附近的居民設立的,他們無法應付死亡人數。」
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味道,像是發生過一場戰爭,大火不分晝夜的然燒。新德里,這個每4分鐘,就有一個人死亡的城市,火葬場已不堪重負。但要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竟得如此煎熬。
聲音來源:sky news新聞:「幾輛救護車帶來更多的遺體,這只是一家私立醫院
所帶來的五具遺體,另一家醫院的救護車司機告訴我們,他已經開了一整天的車了。每天我帶來10到12具屍體,他告訴我們說。」
CNN記者:「事實上 到處都是屍體,坦白的說,我從沒看過這樣的場景,火葬場的人說,在疫情之前,他們每天可能要火化7到8個人,而光在今天就有55具,現在甚至都還沒到午餐時間。」
新冠死者家屬:「德里政府說,每天有380人死於冠狀病毒,但實際上大約有1000人,超過1000人。」
聲音來源:sky news新聞:「火葬場很忙,又擴建了100個火葬點。」
新冠死者家屬:「80%的死亡是醫療過失造成的,我了解的是,我們原本可以救他們,但他們在醫院沒有得到想要的照護 ,因為缺乏氧氣、缺藥、缺注射濟,人們就這麼死了。」
新冠病患家屬:「我父親的處境非常危急,我們沒有得到任何幫助,那裡提供了電話,但沒有人接,電話無法接通,請幫助我,拜託,我父親快死了,我承受不了,昨天我才失去了我的弟弟。」
新冠病患家屬:「我都把病人帶過來了,他們不收,甚至連看一眼都沒有,他們也不允許我進來了。」
新冠病患家屬:「這家醫院沒用。」
DW主播:「情況很危急,醫院病床稀缺,太平間已滿,拯救人們生命所需的氧氣短缺。」
印度這波自4月初如海嘯般襲來的疫情,讓確診人數急遽攀升 病例連續10天超過30萬 這導致印度醫療系統全面崩潰 醫院外以各種告示 宣布無法再接收病人 病患仍持續湧入
印度醫生 Sumit Ray:「這是非常糟糕的 實際上比糟糕還要遭糕 這不是一場危機 那是一個災難性的糟糕局面 如你所見 我們ICU已超出能力負荷 我們的呼吸機也用光了 病房裡的患者病得很重 理想情況下應該在ICU內 但我們沒有足夠空間容納他們。」
而救命的製氧工廠日夜加班 也是供不應求 更有不肖業者借機哄抬 氧氣罐在黑市價格飛漲10倍 能緩解病情的瑞德西韋賣到缺貨 價格更飆升了18倍 買不起的印度人 輾轉還是來到醫院等床位 幸運的 能在醫院外頭 吸上一口氧氣 等待治療 不幸的 親人就在眼前逐漸死去 冰冷的地板 成了他們最後的病床
新冠病患家屬:「我一直懇求醫生來看看他 但是沒有醫生過來 沒有一個醫生過來 而你們在這邊採訪一個死人。」
新冠死者家屬:「我的弟弟 他拿不到病床 我們和他跑遍了整個德里 但就是找不到病床 他沒有氧氣 誰要為此負責 莫迪 德里政府 誰要為此負責。」
而莫迪確實,要為這波疫情負責。
印度總理 莫迪(2020.03.25):「這場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 是整個國家的戰鬥 將進行21天。」
去年3月 疫情在印度漫延 印度鎖國一個多月 確實得到不錯的成效 但也讓印度第二季經濟 大幅萎縮23.9% 且解封後 疫情又跌盪起伏 封鎖措施斷斷續續 在失業率攀升 民怨四起之際 莫迪挑動民族主義 兩度在中印邊界製造衝突 營造強人形象 鞏固支持率 甚至就今年初大言不慚 宣稱打贏了這場對抗疫情的戰爭
印度總理 莫迪 :「這國家有全球18%的人口 這國家有效的控制了新冠病毒 並拯救了整個世界 事實上 是讓人類免於一場大悲劇。」
莫迪此番表態 其實是為印度多場地方性大選暖身 也由於官方帶頭鬆懈防疫 今年1月底2月初 單日確診就已經破萬。
而此波疫情大爆發 與3月底4月初 全國性的印度宗教慶典有關 特別是年輕人最愛的侯麗節 基本上已經沒有防疫措施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教授 Polly Roy:「他們解封的有點太快 不是一步一步地正確地進行 另外一個問題是 他們有很多宗教儀式 我們說的不是幾百個人 而是成千上萬的人在一起 沒有口罩 什麼也沒有。」
而另一個讓疫情迅速升溫的原因 是印度發現的「雙重變種」 與最新兩種「三重變異」的新病毒株 科學家已發現 這些突變 將使病毒逃避免疫系統中的抗體 能加快傳播速度 世衛組織首席首席科學家 斯瓦米納坦就警告 印度檢測能力不足 實際感染人數恐怕是官方數據 1800多萬人的20到30倍 也就是3億到5億多人
而做為全球最大疫苗生產國 原本莫迪有個 全球最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畫 要為全印度13多億人施打疫苗 但美國自川普時期 動用國防生產法 限制疫苗原料出口 這導致主要生產疫苗的 印度血清研究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除了推遲全球疫苗的供應 號稱「疫苗王國」的印度 卻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窘境
美國總統 拜登:「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是必不可少的 對我們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今年3月 美日澳印首次舉行 四方安全對話的元首視訊峰會 會後就組成「四方疫苗夥伴」 企圖和中國在印太 展開疫苗外交的競逐 但口口聲聲稱盟友 拜登卻遲未解除 川普時期的疫苗原料出口禁令 這最終導致印度當前 疫苗接種率只有8% 也讓這波疫情 形成完美的風暴
美國總統 拜登:「我與總理莫迪進行詳盡的交談 我們立即向他提供 他所需要的一系列幫助。」
眼見印度疫情失控 拜登這才鬆綁出口管制 並承諾提供援助 卻被一些印度媒體 抨擊是鱷魚的眼淚假慈悲 彭博社的分析認為 華府對印度疫情的反應遲緩 恐將危及兩國數十年 所建立起來的關係
反倒是與印度關係緊張的中國 先捐了800台呼吸機 已率先送往新德里 後續還有3萬台及其它醫療援助 此外 包括俄羅斯 英國 與多個歐洲國家 也陸續向印度輸送防疫物資 因為各國都知道 這個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
而亞洲開發銀行本週的報告 預計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為7.3% 但並未估算這波疫情的衝擊 美國商會執行副總裁 布利恩(Myron Brilliant)就警告 美國企業雇用數百萬名 印度員工從事後台業務外包 疫情將產生溢出效應風險 而印度經濟停滯可能性非常高 這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
印度總理 莫迪:「朋友們 在當前情況下 我們必須將國家 從另一次封鎖中解放出來 我還想要求各州 只能將封鎖作為最後的手段。」
但莫迪似乎還想硬撐 顧及封鎖帶來的經濟衝擊 不打算採取果斷的防疫手段 反倒是宣布讓18歲以上公民 人人都可以打疫苗 而這是一項充滿政治算計 卻又極度愚民的政策 已人心惶惶的印度人 湧向各地疫苗施打點報到 卻得到這樣的答覆。
疫苗施打工作人員:「疫苗已經打完了 請出來。」
印度疫苗製造商說 即便現在收到美國的疫苗原料 要滿足全印度的疫苗需求 至少需要5到6個月的時間 想以疫苗應對當前失控的疫情 恐怕緩不濟急
WHO秘書長 譚德塞:「印度的情況讓人痛徹心扉。」
印度官方面對疫情的鴕鳥心態 正如紐約時報 發自印度的一篇評論所說 這根本是一場謀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mEWahbnrw
最後的王國第六季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泥盆紀 ⠀◎林宇軒
⠀
離開城堡後,學會觀察
長高的牆是如何拉低天空
我記得那些混濁的日子
人群喧鬧,語言模糊
超載的墨水開始掉落
我們提起悲傷的繁史
迎接雨傘的花季
⠀
關起門窗,外頭的景色
模糊如高舉的泥盆
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
我知道故事的結局:
舉手投足都是出生的城
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
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
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
灰色的世界裡沒有絕對
我曾溺水如浮動的島
島上的生物都被圈養
時鐘是主人,定時餵食歷史
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
更沒有形象
⠀
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
循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在不會塌陷的天台反覆洗禮
習慣所有的雨及所有黑暗
牆外的風景趨近對鏡
光與光進行遮掩的辯證
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
⠀
我記得我混濁的樣子
身體是臨時搭建的模型
數字胡亂拼裝如鷹架
手中沒有地圖,迷宮裡
只能沿著風撿拾腳印
看人潮的海浪不斷翻頁翻頁
動作如我翻找從前的灰塵
忘了瞳孔裡有王國的遺跡
古老建築的積水蒸發
世界還是一片模糊
我卻必須了解清楚
⠀
離開城堡後,我重新認識天空
重新學習陰晴交錯
我記得在石牆內的每次祈禱──
在這個年代,乾裂的泥盆
我們曾是窗外的流星
曾被自己的願望灼傷過
⠀
⠀
-
⠀
第43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得獎作品
⠀
-
⠀
◎ 作者簡介
⠀
林宇軒。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恰雷姆』:據說會透過冥想讓體內的能量提升,並讓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會和山野融為一體來消除自己的氣息。」
⠀
-
⠀
◎ 小編小令賞析
⠀
八:先從題目開始,題目的遐想與聯結就很有想像空間。
蔓:還好吧?如果不去特意查詢「泥盆紀」的環境背景與歷史,單就「泥」與「盆」與「紀」這三個詞的匯聚,非得要古老或冶煉或蠻荒嗎?
薛:怎麼覺得根本就反著在誇獎起來了啊?真是危險。
八:題目危險嗎?範圍太大嗎?
蔓:公正一點應該要往下看它如何說服吧,哪有從題目讀詩就開始腦補到爆。
薛:第一個動作從「離開」出發,導致的改變有動詞:「學會、觀察」,接著往下的動態:「長高、拉低、記得、喧鬧、模糊、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非常忙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行為去驅動前進的動能,都有事情在發生、在動作。
八:這不是很普遍常見嗎?刻意挑出動詞又如何?
蔓:這首讀起來好像可以一邊跳舞,很像在下動作指示。
薛:等一下!顯然你們重點錯誤,這是在講述「不能說的無」、「不能說的可」、「不能說的各種疑」不是嗎?
八:個人或讀者們想擁有更多輻射空間,或可能解讀的光譜不行嗎?
蔓:那麼,來談這首拘謹整齊的空間規劃好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工整得像赴京趕考交卷的試題。最有意思的是:「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薛:真是溫柔。開槍就開槍為什麼是餘光?流彈又如何精準投入呢?
八:這首的經營意識比較強烈,或許整體來討論會比較客觀一點,很難段落拆解。
蔓:好吧,那就往下。
薛:還是會一直朝作者提示的方向去思考,雖然美感空間限縮,目的或功能性太強,但或許可以在第三段稍事休息或轉換感受,不會全面沉到底。
八:距離是一種幽微心理的表演。距離有了之後接著是速度。速度是很主觀的,如果從第一段就知道它通篇要處理的主題,接下來讀者能做的就是看它如何抵達,以及抵達過程中的情緒心境,有無翻轉的變化演繹。
蔓:是的,光看第三段「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更沒有形象」接到第四段「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原本會想問為何「沒有形象」,結果到下一段得到解答,因為目標是被統一成一致的形象。會倒抽一口氣呢。
薛:到第五段,第五段很迫近逼人,卻又優雅矜持。到第六段,工整又回來了,也是漂亮收網的最佳情緒時機點。
八:居然敢用這麼難的詞,怎樣是「最佳情緒時機點」?最好能說清楚。
蔓:可以額外補充嗎?通篇看來,是一種非常人文而柔軟的情懷,那種打動的方式不是掏心掏肺,可接近娓娓道來,苦苦乾澀於自身如意外被席捲上岸的驚惶,可是沒有怨懟或憤恨,明明人性是很懂得如何利用自身勒索,但這首詩沒有,它提出了一個更高度純粹的清明感。
薛:最佳情緒時機點,是指在通篇閱讀的過程中,刻意操作的痕跡不多,並且耐心堆疊,透過動作完成的外景,透過形容貼近的內心,在動詞與名詞間,極度有意識地選擇與排列組合之下,達到最後首尾乾淨如交響樂的嘎然而止。
⠀
八:動詞出場順序:「離開、學會、觀察、長高、拉低、記得、喧鬧、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關起、高舉、化為、成為、知道、舉手投足、出生、投入、封起、封不了、來、洗淨晾乾、沒有、溺水、浮動、圈養、餵食、沒有沒有更沒有、知道、繼續、循環、塌陷、洗禮、習慣、趨近、進行、辯證、成為、記得、搭建、拼裝、沒有、沿著、撿拾、看、翻頁、翻找、忘了、蒸發、了解、離開、認識、學習、記得、祈禱、曾是、灼傷」這些動詞的使用不論是對比上的錯落,或是延伸情緒營造出的連綿感,都有整體性的有機感。更不用說將名詞揀選後,置入詩作中所能引發的內心共鳴。
⠀
蔓:工整是技巧面的精心設計,冷靜淡然卻是整首詩選擇反抗的姿態。明明是參與歷史現場正面臨危險,應是情緒激昂,或更激烈極端的感官效果,這首詩選擇冷靜自持地給予安全閱讀的心理距離,會否有失真的疑慮?革命能這麼美嗎?
⠀
薛:它做到的是表態學習與私自記得,順從地讓每一句看起來都不服從。能把強烈情感反芻到有條有理,就算全盤皆輸也情深義重的低迴不已。
⠀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徵文比賽,過去曾有明確的抒情浪漫色彩:「注入充滿詩意的幸福元素,塑造出浪漫的文學氛圍」,後改為「將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透過網路傳播,為台灣社會人文注入充滿詩意的文學氛圍。」
——小編C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青年文學獎 #泥盆紀 #林宇軒 #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沒有形象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4.html
最後的王國第六季 在 黃明賢 屏東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屏東紅尾‧屏東紅不讓】
大會報告!大會報告!今天屏東紅尾隊與中信兄弟的熱身賽,屏東紅尾隊的蔡友達在第二局炸裂了一發兩分砲!🎉🎉
這場對上中信兄弟二軍的比賽,是紅尾隊在春季聯賽前最後一場熱身賽🏟!雖然正式成軍只有一個多月,但在今天的比賽過程中,感受到全體球員的拼勁與高昂士氣,相信我們屏東紅尾隊一定可以在春季聯賽中初試啼聲獲取好成績⚾️⚾️⚾️!
屏東的三級棒球培育許多職棒球員,加上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絕對是我們發展棒球產業的最佳利基!我認為城市棒球隊只是開始,未來應該在此基礎上,整體規劃我們的體育政策,從「六塊厝體育園區」到「高屏聯手共創職棒第六隊」相信都會是屏東成為棒球王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會持續關注體育相關議題,也請大家有任何對屏東體育發展的想法都可以在下面留言與我分享!
#屏東縣議員黃明賢
#屏東紅尾
#中信兄弟
#我們都是屏東隊
#春季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