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精選
#精彩扼要的短書評
👉我們幹過的蠢事(春山出版)#嘻笑通俗的文化哏亂撒 #又突地插入硬核到不行的知識辯論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時報出版)#病與生命在時間軸上如臍帶般的繫絆與纏繞
👉我的室友卡夫卡(聯合文學)#寫作及生活的體察觀照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尖叫連線(寶瓶文化)#融合疫情校園科幻的中二狗血大亂鬥 #致敬百梗齊發
👉耶路撒冷小日子(臉譜出版)#漫畫家遊走於大歷史之下的小日子 #兩種旋律合奏出絕妙的曲調
👉「漢文脈」在近代(群學出版社)#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解明新式文學史與國族概念
👉真理的史詩(馬可孛羅文化)#從獨立宣言到川普時代 #歷經五百年淬鍊的美國全史
👉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拾心聚落出版)#稀有的氣味文本 #激活感官餘韻細細
👉達爾文進城來了(臉譜出版)#當代日常的生物演化新觀察 #匪夷所思的物種新行為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鳥類專家和插畫家合作 #亂入很有戲的鳥類世界
#我們覺得這本書很棒喔
#有興趣的話請你也可以讀一讀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介紹 訪問作者:任依島 內容簡介: 精神失序 對一個人、一個家 會產生什麼影響? 說起精神病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媒體報導的混亂與攻擊行為,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在街上看到行為比較特殊的人,不管那個...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介紹
訪問作者:任依島
內容簡介:
精神失序
對一個人、一個家
會產生什麼影響?
說起精神病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媒體報導的混亂與攻擊行為,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在街上看到行為比較特殊的人,不管那個人是自言自語、身體前後搖動,都管他為「有病」。
這個「有病」,通常指的就是精神疾病,但實際上那個人是不是,不得而知。
多數人對於精神失序者的認知,常常來自於刻板印象,而一個人一旦被賦予刻板印象,就失去了各自的名字、容貌與性格,只剩下一個標籤:精神病人。
但,精神病人真實的生活樣貌,究竟是如何?
身為精神失序者的家屬,又是什麼心情?
本書是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間,他走進社區,凝視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聽家屬受苦的經驗。
作者將他訪視的所見所聞,透過二十個主題,呈現精神失序者在社區生活的「異」與「非異」,以及家屬面對的諸多難題。
其中有著精神失序者遭社會排除與歧視之苦;也有著家屬之間的衝突、矛盾、吶喊與無奈;但也有人性發出的微光,讓失序者在社區或職場,擁有一個可以呼吸空間的暖心故事。
對於如何靠近服務對象的生活世界,作者也從助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許多反思。尤其討論了如何以「互為主體性」、同而為「人」的姿態,貼近對方的世界。
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為精神失序者的日常生活;第二篇描繪的是精神失序者家屬的陪病生活;第三篇寫社關員是誰,工作性質,以及對制度的省思與批判,也寫作者和精神失序者及家屬相遇的經驗。
透過這些故事,希望大眾對於精神失序者有更立體的認識,撕下標籤與刻版印象,看見他們身而為人的模樣,在病人這個身分之外,他們更是某人的阿嬤、媽媽、父親、姊姊、丈夫、孩子、鄰居與朋友。
※本書作者版稅將捐贈25%給台灣民間社區精神復健機構、25%給「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
作者簡介:任依島
就讀北投(Pataw,凱達格蘭語女祭師之意)復興高中時,從國文老師手中拾獲平埔族群謎樣身世的一塊碎片。大學甄試想讀文學院繼續追尋,卻被拒於門外,不明就裡讀了商學院,但也莫名奇妙被二一,只好深思熟慮地航向心理學領域。曾經擔任身心障礙機構教保員、自殺通報關懷訪視員,現任社區關懷訪視員。對人類廣袤與深邃如海洋的心理好奇,也對藍色星球上的萬物感興趣。持續以傾聽、健行、爬山、旅行及書寫,練習跟人類及土地連結。
希望小島台灣能活出她美麗多姿的樣子。
請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謝子凡
內容簡介:
〈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榮獲第十九屆台北文學獎首獎
近年頻頻獲獎的新秀作家謝子凡,廣告業出身,擅長於文字結構的鋪排和畫面的營造,精準地把情感與景物合一,細膩描繪都會上班族的實況,以及親情、愛情的強烈拉扯。
書名來自同名篇章,〈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的意象與寓意,在謝子凡筆下賦予了豐富多元的意義,淪落為辦公室要去遛狗和丟垃圾的菜鳥,走味的人生迎來了天翻地覆的翻轉,除了看到小職員面對生活的無助與無力,垃圾車還成為救贖的象徵。沒生病卻〈住院〉的作者,在父親舊識安排下暫居診所,也被主管像權威的醫生一樣叫進會議室,對她的職場病症下了武斷的診斷。謝子凡的感覺系書寫匠心獨具,視覺系的〈全職看片家〉、異鄉〈味覺的覆寫與拗執〉、聆聽戀愛劇場的〈聖誕甜〉、嗅聞垃圾桶的〈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觸摸的〈手的姿態〉,目錄也依質感區分為燙的、冷的、暗的、亮的。全書一開始爬梳生命裡滾燙的職場折騰、溫熱的家族故事、微燙的愛戀情事,再細數關於失業、失戀、失眠、失語、失孤的疼痛與掙扎,一步步引領步入陰冷晦暗的、無光的所在,最終才看到黑暗中漫舞的希望之光。
謝子凡以乾淨俐落卻鏗鏘有力的文筆,敲擊現代人的內心深處,寫孤獨,寫生死,走過孤苦無依的感情荒漠,反思忍氣吞聲的職場霸凌。遭遇現實迴避不了的各種坑洞,她先反覆把自己摺成不同的生物,然後發現不一定要成為一隻虛張聲勢的恐龍,或是可愛矮胖的企鵝,不想當號稱隨處都可生存的蟑螂,只要將自己鋪展成一張白紙,人生可以放鬆,想摺再摺,摺出自我最真實的模樣。
作者簡介:謝子凡
都市裡的熱情冷眼人。曾居新竹上海杭州香港,長居台北。以經歷人世為途徑,拆解家鄉也寫向未知之城,回看傷口也思索當下。期許世界越來越溫柔。曾做廣告,曾寫策略,有時翻譯,現職文學創作,不變的是一直在寫。得過國內外若干廣告獎及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後生文學獎,作品見於各報刊雜誌,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文選。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熱地圖」散文介紹
專訪作者: 吳鈞堯
內容簡介:
離別有感,思念有字……人生百味皆來自失去,以及迎接失去的姿態,吳鈞堯以十年寫作時光完成的懷鄉製圖學……,「離思」與「別念」,親情與回憶,淡然收攏。
懷鄉,是個人的身世在拓字。吳鈞堯斡旋於感性的文字,寫家鄉細節跟離島地景;從鄉土人物到深摯親情,刻畫記憶底櫃的冷暖愛怨……皆是熬盡文字工夫的醇厚抒情。
◎離°思30 溫暖悼往許多離合
吳鈞堯十數年來散文作品三十種,包括入選年度散文選的八篇傑作。離而有所思,以金門地平線為基軸,衍續故鄉風物,以及生命逢遇的思、索與詢問,掘挖個人的經驗,歷述人與情的交遇。
◎別°念36 深自鍛煉一方風景
收錄中國時報副刊連載「說話課」專欄,共三十六篇。體裁短潔,餘韻不盡。別而有所念,為展開對話寬幅,徵引文字,質問念頭,盤點人生的體悟,像多重窗格,映影春雷,如奔跑的白馬。
吳鈞堯遊走離別與思念,以溫熱筆墨,伏貼土地,在人文輿圖,畫一幅多情的眾生。
作者簡介:吳鈞堯
出生金門昔果山,十二歲遷住台灣,中山大學財管系畢,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早年為詩,後致力小說與散文。二十一世紀以來,金門書寫的主軸尤為特出,《火殤世紀》寫金門百年歷史,獲文學創作金鼎獎。長篇小說《遺神》描風獅爺身世,收錄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說獎作品〈神的聲音〉。曾獲《聯合文學》、《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小說獎及梁實秋、教育部等散文獎,數次入選年度小說與散文選。二○○五、二○一二年,兩次獲頒發五四文藝獎章,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火殤世紀》等十餘種,繪本作品《三位樹朋友》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入圍香港豐子愷兒童圖書獎前十強,另有學術論文《撥霧──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在 Jhen H. 心靈能量工作坊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敞開心接受宇宙無條件的愛與正面能量放下內心所有否定與恐懼信任自己就是最高的信仰內在那股真實力量能讓心自由飛翔歡迎你需要心靈養份時在這裡靜心坐下這裡秉持讓更多 ... ... <看更多>
書寫者的生命姿態 在 若溢出此間,我認為是較近似於小說的。 楊隸亞:散文書寫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近年得獎者動態】 他們寫作. ... 朱國珍:散文書寫我見我思我感,來自生活觀察與體驗。 ... 抒解關鍵在於,彼此真正同樣經歷過此在的生命經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