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
大概再剩5天就可以恢復正常作息了,這幾天一直想著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昨天剛好因為我跟建安久違大聲為了洗碗機的事溝通,小嘉小逑剛好也在身邊,我昨天清晨決定要買,是基於極光之旅退款如果要換現金會損失手續費,不如剛好拿來買長夾,我的長夾旁邊脫皮裂開了。
但經過這兩個月每天煮飯、好好在家,也奮力打掃,這種非我族類的生活我視為「改變」,改變有極大陣痛期,就像我經歷懷胎、宮縮、產痛⋯⋯生出孩子,生出孩子生活就完全改變了。
上帝要我從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改變到底是好的?或壞的?它會有一個極大的關鍵,那個關鍵可以帶妳超過改變的陣痛和產痛,得出一個果。
那個關鍵是「甘願」
不管工作、角色變遷、創業、結婚、生子、當媽媽爸爸、家庭主婦主夫⋯⋯⋯如果要從這個角色得到東西、過快樂的日子,進而能享受,它會有一個進入的秘密,就是「甘願」。
像我這疫情兩個月來都體驗「甘願」,用吸引自己的方式也好、用強迫自己的方式說是挑戰也好,我試試看自己要怎樣可以切出一個甘願的開關,幫助我做我原本不做的事、過我不過的生活,學習改變。
昨天洗碗機的事也一樣,其實我很愛吃、喜歡煮飯,但要維持最佳流程讓我即使在因為忙碌沒空的時候,做飯也是開心的,必須先克服幾個問題:「增加我的動力」「讓我光想就覺得簡單」「排除對我來說不喜歡、心裡厭惡的」「造成我困難的」
全新生活型態生活流程要有最低成本最高效能的革新,我很愛我可愛小廚房,但廚房不是很好使用是因為收納空間不足,備料位置小、烘碗機因為超過視線在我頭頂,常常因為我跟建安洗碗的習慣和流程不同,他會把刀拿去烘碗機烘,我高度沒有他的高度拿碗盤時沒看到刀鋒手就被割到,或他會在洗碗時在碗堆裡有尖水果刀,我也常常被割到。
#割到
#收納空間不夠
#備料空間增加
我討厭我們的烘碗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置餐具架很難用,不知道怎麼搞的我放東西上去它都會射出來,每次這個流程都讓我很阿雜,拿也不容易放也不容易。
#討厭餐具盒
這次能順利煮飯還有兩個優化,一個是我討厭被洗碗精顏射,建安習慣把洗碗精套水並且用按壓瓶,但我煮飯會一直因為要增加空間洗掉備料區的碗盤,已經在煮飯,被顏射就會格外火大,所以我買了一個我超喜歡的全新設計,那種菜瓜布按上去會有洗潔精服貼擠在海棉上的容器。(有點像美甲師的去光水瓶子。)
建安不喜歡那個,他洗碗流程跟我不一樣,不會把菜瓜布上的渣渣髒髒的先清水捏捏才沾,所以他討厭我買的那個東西,說會回朔髒水,我用沒有這個問題,但既然他不愛我還是準備一個他習慣的老式瓶子給他。
#洗潔精使用方法
還優化一個部分,之前地上堆滿鍋子和雜物,是因為收納空間不足、備料空間不足的關係,畢竟不會每個鍋子都收在櫥櫃裡,因為已經火正在檯上,馬上要下一道菜用不一樣的鍋子,都要從櫥櫃拿,太麻煩了,而且會濕濕的。
所以把常用鍋子改一個工具推車,使用起來超流利,可以掛髒東西的袋子、吸住之前得亂丟的菜刀、抹布和紙巾、鍋蓋也都在車上,我不用慌亂四處拿取,鍋子不用丟地上看起來髒亂也會影響動線,煮飯流程就改善了,光是這點大大增加我喜歡煮飯的心。
#工具車
另外就是配電,我們的電器櫃很危險,因為重電都插在那上面,用電鍋不能用微波,用微波不能用烤箱,用這個電鍋那個電鍋不能開,等於我不能一次出兩道菜或不能邊煮飯邊做一道電鍋料理或微波料理或烤箱料理,這樣設計蠻智障的,有工具但不能用。
建安幫我分流了電器的電線插座,我同時可以多工,這個智障問題解決,出菜順利多了。
#電安全問題
話又回到昨天的洗碗機,我其實對它沒有太大的想法,人生必要或不要,因為我不煮飯也不用什麼洗碗的時候,我不需要優化那個流程。
昨天幾經考慮會放棄長夾預算改買洗碗機,是因為「如果我要成為一個常常煮飯沒空再外食的媽媽」那改善烘碗機餐具射出帶給我的巨量厭惡感,或被刀割到手的安全問題就變得重要。
另外就是,洗碗機器等於能延伸我的備料區域因為我選擇不銹鋼款式它上面可以多出一個平台置物,也有部分收納空間,可以放入備料區正在工作的備料盆碗們,建安只算吃飯的碗,是因為我邊備料會邊洗我的工具增加檯面空間。
所以我覺得它如果在我選擇的改變裡能優化四個五個問題,其他它本身的好處能幫忙洗碗、省電、省水、炫砲⋯⋯都不去想,那犧牲長夾買它其實是合理的,因為我本來就要買一個櫃子來增加收納空間,那不如直接洗碗機了,畢竟它醜又必須克服一些先天廚房條件,但它可以改變這個家成為一個有媽媽飯吃的家,雖然我就要辛苦一點,但我的工作流程優化後,改變生活型態會甘願許多,等於全家人利多。
至少我沒想過誰會因為洗碗機來有什麼大缺點或犧牲,除了我,建安一直以來都洗碗,他之後也要工作,也可以輕鬆一點。
不過,昨晚建安還是一直焦慮的唸著他不討厭洗碗,他可以洗碗就好。
甚至說:「妳才做幾次就受傷我都沒事,妳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才會受傷。」
或「像妳買那個洗碗的我就覺得很難用,我就是喜歡用這樣(會射出來的餐具架)」
各種跡象顯示他討厭家裡要迎接洗碗機時代的到來,他不想改變,所以他罵著唸著顯示焦慮。
冷靜不回嘴走到樓上,仔細想想,我自己呢?到底為何堅持改變?如果我覺得對全家人好,但他們不需要這個改變,也不需要這個好,那為什麼我一定需要呢?為什麼我也需要跟著生氣,「為了他們好」「為了他們否定我為他們好的犧牲」為什麼我生氣了?
我打開Xmind,評估所有狀況,決定為了現況就不改變了,我想改變自己,我以往改變「家」不徵得家人同意,像電子鎖、智慧手機、唉配、出國旅行、買智慧手機給婆婆⋯⋯⋯⋯我都繞過徵得家人同意這關去做,所以都是我當炮灰,先被討厭,後來被遺忘。
但這次我想改變,我想改變成「不改變」。
爽快按下退貨不買,洗碗機掰掰,每天煮飯的煮婦生活掰掰,陳媽媽掰掰,不需要這種生活就不需要優化它。
藉這個事件,我跟勇嘉和勇逑討論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此生,你們想做一個願意改變的人?或不想?」
很有趣,改變其實很多時候是沒辦法選擇的、被迫的,因為你不改變時代在改變,你不改變環境在改變,有些改變你不能抵擋,所以你需要知道一個迎向改變的關鍵「甘願」。
我首先跟孩子們說:「絕對不要認為不改變的人做錯,爸爸也沒有錯,這不是誰對誰錯引來的討論,而是媽媽想藉這個事件和你們討論:你們此生是一個願意迎向改變的人嗎?」
像媽媽覺得一輩子不改變的婆婆,每天不出門、一樣時間買菜、一樣時間煮飯、一樣時間工作、一樣時間睡覺,她的人生沒有對錯,而且很酷,代表她很果決。
婆婆人生沒有去過百貨公司又怎樣?沒有智慧手機又怎樣?沒有出國又怎樣?她仍然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也非常多地方值得敬佩。
我跟小孩說「不改變沒有錯,它不是對錯問題。」
但最後最後,你不覺得可惜就足夠。
你不會最後想著「早知道我趁有腳力去世界走走」「早知道我趁還能學習時學習」「早知道⋯⋯⋯」
如果不會,就像我現在還是二行程車,我不會想說早知道我就騎gogoro,因為對人生不明不白的人,擁有什麼都一樣負面。
那不是我們今天的討論,媽媽問的是:「假如你是爸爸,或我,你會想要改變嗎?為什麼?」
「你想要一個,改變的人生嗎?」
「你知道改變的代價嗎?」
勇逑很爽快的說,我想要改變,我喜歡改變!!!!因為不拉不拉不拉~~~~
勇嘉需要想想,勇嘉想很久,她竟然邊哭邊想(?)(為何)
其實我並不後悔做出這個決定,早上我終於可以不再思考家人一整天應該吃什麼我應該怎麼備料了,一如往常的晨更。
但很有意思今早讀詩篇也談到「甘願改變」,神要摩西亞倫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一個不再為奴的生活,但中途得經過曠野,上帝供應以色列人每天有甜如蜜、可按照口味料理的嗎哪。
以色列人不滿足!!!他們想吃肉!!!(也許想吃詹記麻辣鍋、散壽司、燒肉、蚵仔飯⋯⋯)為奴的生活不可能全然不舒適,人類很有彈性,什麼景況都可以適應並且存活出一套方式。
但不滿足的人永遠不滿足,即使每天有供應、之後的改變有願景、有帶領的神和人⋯⋯依然沒辦法喜樂又甘願的面對改變之路。
所以神邊照他們想要的吃肉,給他們吃肉吃到從鼻孔滿出來邊火大降罰讓他們虛空度日,成天在曠野繞來繞去,到不了流奶與蜜之地。
要常常提醒自己,去拿到「甘願」這個秘訣,才能「享受」才能「快活」度日。
「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翰福音 16:21
「耶穌說:「手扶着犂向後看的,不配進上帝的國。」」路加福音 9:62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向着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上帝也必以此指示你們。 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着甚麼地步行。」
腓立比書 3:13-16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魏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魏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問題] 薩爾達曠野之息新手前期疑問(小雷) - 看板NSwitch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利用惡魔神像獲得30心及3圈體力 ...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5分鐘超快速滿心滿精力|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212-新手問題:要先加心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薩爾達曠野之息快速30心全體力,全古代套裝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問題] 曠野之息的血量問題- nswitch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攻略】遲到六年才入坑的曠野菜雞想給新手的10 個無雷小撇步 的評價
- 關於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考驗通過證/克洛格果實也可以複製 ... 的評價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治山火 用重典】
重陽節多個新界山頭受祝融之災,錦田大江埔一個動物收容所因受林村郊野公園嘅山火波及需要緊急撤退。眼見郊野公園每年被大火至少蹂躪兩次,市民非常希望揪出放火兇手。究竟放火嘅人,會唔會係一如網上流傳嘅一眾「孝子賢孫」呢?如果喺,咁如何制止佢哋「唔小心」咁留下火種?我哋翻查歷史檔案,搵到當年考慮過嘅應對山火方法,要杜絕拜祭先人導致山火,並唔係無計仔。
-燒山地圖-
本土研究社透過整合新聞報道及社交媒體消息,製作咗「2020年10月新界燒山地圖」(LINK: https://bit.ly/321wMHM),列出在重陽節前後、能核實受山火波及嘅大約或確實地點。我哋發現山火偏佈新界各處:元朗錦田、洪水橋、上水蕉徑、邊境、屯門藍地、馬鞍山等。
值得注意嘅係,山火地點同原居民「新界認可殯葬區」高度重疊,就連「黑過墨斗」嘅元朗南邊圍後山嘅殯葬區,重陽節當日都紅紅烈火。
-近千公頃郊野公園土地遭殯葬區入侵-
我哋仲用空間分析工具發現,全港郊野公園入面有達939公頃嘅土地遭殯葬區「入侵」,當中林村郊野公園有近3成(459公頃)嘅土地同殯葬區重疊,無論面積同比例上都為眾郊野公園之最。重陽節當日,林村郊野公園嘅火場亦係最大,林村郊野公園無燒烤露營地點【註一】,重陽節當日亦無雷擊,起火原因有冇可疑不言而喻。
郊野公園不得胡亂生火【註二】,容許村民喺郊野公園燃燒冥鏹,本身就同郊野公園保育嘅目的相違背,所以係郊野公園成立之初,港英政府就高度管制郊野公園入面嘅拜祭活動,並設下好多嚴格發牌條件。面對年復一年「唔小心留下火種」嘅行為,呢啲「辣招」應該要再次被「激活」。
-港英曾考慮郊野公園禁止焚燒祭品-
1970年代以前,新界山邊殯葬近乎不受管制,與市區墳場的嚴格管制大相逕庭,亦導致眾多衛生、環境、火災及法律問題。1980年,港英政府打算引進辣招,喺植林區全面禁止生火,包括大欖、城門同大埔滘,當中包括大片郊野公園土地。時任新界政務司鍾逸傑曾表示措施雖然看似嚴厲,「但鑑於山火造成嚴重損失,[政府]認為有禁止在此等極易發生火警之地區焚燒掃墓製品之必要。」【註三】
但措施引起各鄉事委員會激烈反對,認為「掃墓者無惡意遺下火種」,結果不了了之【註四】。
-最嚴重情況可以「起骨」-
雖然政府對山邊掃墓燃燒祭品繼續採取容忍態度,但因每年均有掃墓人士唔自律,山火仍然頻繁。政府喺1983年開始透過發牌制度管制新造墳墓及拜祭活動【註五】,同時劃定「新界認可殯葬區」,規定新墳必須座落喺指定地點。
但因唔少嘅「新界認可殯葬區」同郊野公園重疊,為減少因拜祭先人引起山火對於樹林和自然植被嘅破壞,檔案中發現港英政府自1983年起加入發牌條件,原來有特別要求獲發牌嘅村民,*必須*在合適容器燃燒冥鏹,不能在曠野燃燒冥鏹 (No open fire may be used for any purposes whatsoever at grave sites inside Country Parks)【註六】。
時至今日,該項發牌條件仍然生效,在現行「認可殯葬區-殮葬注意事項」中,特別列明「持證人須使用合適的容器用作燃燒香燭、冥鏹等物品」,「否則當局有權撤銷此許可證,而先人的遺體/遺骨/骨灰則須掘出或遷移至別處安葬,一切費用由持證人承擔」【註七】。
簡而言之,係郊野公園墳頭攪到生靈塗炭唔係無後果嘅,最嚴重嘅情況係需要起咗先人條骨出嚟,祖宗山墳都冇情講。
-收回燒山特權-
所以根據現行法例,村民即使有特權係山邊安葬先人,亦無特權胡亂留下火種,政府本身已有辣招對付,見到胡亂放火嘅情況絕對有權制裁。但申訴專員公署係2015年發表報告炮轟,一個小小嘅「新界認可殯葬區」政策,竟由四個政府部門執管:食環署、漁護署、地政總署及民政總署【註八】,面對殯葬區各種亂象,各部門均互相推波,而山火就繼續猛烈地燒。
除咗透過執行發牌條款「起佢條屍」,政府仲可以參考市區墳場管理措施,集中燃燒冥鏹嘅地點,減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嘅機會,例如係郊野公園入口設立化寶爐,一刀切禁止係郊野公園入面生火。
其實滅絕每逢春秋二祭燒山有好多辦法,但似乎新界係有個暗黑「殯葬結界」,政府對問題長期都視而不見。
--
【註一】漁農自然護理署 《林村郊野公園簡介》 https://bit.ly/37Y9dn2
【註二】在郊野公園內,只可以在指定燒烤爐生火。
【註三】1980年3月1日 星島日報 《植林區內山火頻仍 掃墓今次焚燒祭品 新界司向鄉局徵詢意見」》
【註四】1980年5月5日 華僑日報 《掃墓禁焚祭品有違習俗 大埔鄉事會決反對》
【註五】香港歷史檔案 HKRS895-1-40 Burial Policies in NT
【註六】香港歷史檔案 HKRS882-1-34 Disposal of NT Dead
【註七】民政總署 《認可殯葬區-殮葬注意事項》 https://bit.ly/320mQi2
【註八】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報告 《政府對「認可殯葬區」的管理》
https://bit.ly/3kMEe0K
自訂金額支持研究工作
https://www.paypal.com/webapps/shoppingcart…
有些事發生左就無法忘記,相信我地好快又會再同大家見面,please expect us.
本土研究社
--
🕵️♀️ 月捐民間研究工作多多支持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ollow U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
🎧 Podcast: https://apple.co/3ly0yf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berresearch/
🖨TG: t.me/liberinf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LiberResearch
🎥Youtube: https://bit.ly/2WOIKTk
🧠研究義工報名申請表
https://bit.ly/2SbbyT3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攝影家曾敏雄多年來提攜後進,這次策畫的攝影展由他的十位學生聯合展出,並且針對十位學生的影像作品寫了精彩評析及鼓勵......期待更多對攝影有熱情的新進,投入影像創作領域。
-文/曾敏雄-(完整內容 https://bit.ly/33FpQA5 )
・・・
吳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
吳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吳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
楊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楊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
王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王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
潘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 延伸閱讀:郭力昕|福爾摩莎之眼 https://bit.ly/3cbDezY
░ 展覽資訊 ░
【 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 - 附著與穿越】
⌑展覽日期:2020.09.19 - 10.18
⌑開幕時間:9/19 pm02:00
⌑開放時間:週四至週日 13:00-19:00
⌑展覽地點:晗光行(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創作者:吳文波、劉碧玲、蕭慶章、吳凌雲、方惠民、黃信嘉、楊敏寬、林肇圀、王馨儀、潘志豪
✩策展人:#曾敏雄
✩影像指導:#張照堂、#郭力昕、張世倫、曾敏雄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魏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天主要開地圖。在開地圖的過程中,打開了死亡之山。路上碰到了好多妖精,林克還拿空瓶裝了一隻。除此以外,還碰到我們的老朋友、冰岩巨人。在冒險的過程中死了一次。在復活的時候買了心之容器,也買了長矛變得更厲害啦~。
$$ 訂閱《魏巍》頻道吧~ https://bit.ly/2EIy6Rz
-----------------------------------------------------------------------------------------------------------
***** 訂閱魏巍頻道 ***** @@ ***** 跟我一起玩遊戲 *****
***** 還會分享各種有趣的短片** @@ ** 趕快去訂閱吧! *****,
-----------------------------------------------------------------------------------------------------------------------
#節奏海拉魯 #薩爾達傳說 #攻略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魏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很多新手玩家共同的問題是,拿到考驗通過證之後,要先增加心之容器還是精力容器?我的建議是先增加心之容器,加到 13 顆心之後,再加精力容器。有了 13 顆心之後,就可以先確認拔大師之劍沒有問題。所以建議先增加心,再加精力容器。這段時間在玩遊戲的過程,如果需要精力的話,請參考這個短片的食材與食譜,做出CP值高的精力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 訂閱《魏巍》頻道吧~ https://bit.ly/2EIy6Rz
-----------------------------------------------------------------------------------------------------------
***** 訂閱魏巍頻道 ***** @@ ***** 跟我一起玩遊戲 *****
***** 還會分享各種有趣的短片** @@ ** 趕快去訂閱吧! *****,
————————————————————-------------------------------------------------------------------
#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 #魏巍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利用惡魔神像獲得30心及3圈體力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 】利用惡魔神像獲得30心及3圈體力【舊攻略】 ... 【塞尔达传说zelda botw】新手速刷30颗心3圈精力教教程(萌新向超详细 ... ... <看更多>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5分鐘超快速滿心滿精力| 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 ... 【塞尔达传说zelda botw】新手速刷30颗心3圈精力教教程(萌新向超详细教程)How to Duplicate Hearts and Stamina. ... <看更多>
曠野之息心之容器 在 [問題] 薩爾達曠野之息新手前期疑問(小雷) - 看板NSwitch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年初買NS以來,最期待的就是薩爾達,但因為一直是動作苦手
玩PS4難度幾乎都選簡單,最近玩薩爾達有些小疑問
1. 前期是否要先到處探索祠堂,換心心?
因為我習慣都先衝主線,但發現開始玩,在衝主線的路上,有些怪
真的不好打(可能武器太爛),然後不小心被打到一下就剩半顆心
尤其在打水神獸前蒐集雷箭,被人馬虐到快摔主機 (後來偷偷拔箭閃人
被逼的只好先到處開圖找祠堂,主線先擱置XD。
所以目前只先過了水之神獸,開始探索右下角小島區域
2. 建議換精力優先? 還是心心?
我目前是先全衝心心,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但愈來愈發現爬一些山或塔,精力愈來愈不敷使用,雖然有料理
有建議精力先衝到幾格比較夠用嗎?
3. 古代核心?
小的古代核心有哪裡比較好刷的點? 因為要升級靜止器才能定怪(手殘者必備
但核心好像掉的機率比其他零件低
爬文有看到說好像古代研究所那村莊門口有人會賣。
以上問題一定會有人覺得個人喜好問題,但因為這代薩爾達可以做的事情太多
導致有點不知道該先往哪個方向XDD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51.183.2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Switch/M.1518073295.A.7A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