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過去傳統所強調的文化相對價值、換位思考、地方知識等論點,經過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針對這些知識背景背後的殖民思維與權力不對等的自我反思之後,新世代的人類學訓練已經讓人類學徒都有著自我反思與批判的習慣,這也是這個學科的吸引人之處。在這個脈絡下,許多人類學研究都會以帝國、國家、建置、治理等話題作為研究對象,只不過,現在這些研究已經不再是為了粉飾殖民或國家權力不對等的著作,而成為了「知己知彼」、揭示權力不對等的處境與機制,以此來描述與分析該如何面對與理解權力不對等的情況。反政府主義的人類學因而成為前述這些研究者沒有明說的知識論共識,長時間研究歷史與國家治理的人類學家James Scott就直接將自己關於反政府主義與人類學觀點的論著集結成書。本次小編推薦的正是這本反政府主義人類學的中文繁體翻譯版,希望大家會對反政府主義以及人類學這兩個批判性與反身性思考體系的結合感到興趣。
----------------------------
當國家緊扼人民的命脈、財團資本控制世界,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艱困世道中,
人類學大師斯科特以29篇幽默的靈光片段,捍衛地方性知識、常識、個體創造力與自發性的無政府主義思維,
帶領我們審視世間百態,用不同眼光看歷史、尋找政治生活的另類出路!
詹姆斯.斯科特相信,默默無名的小人物才是創造歷史的主角,無論馬來半島的小農民、不願臣服的東南亞高地少數民族,亦或是東歐社會主義統治下的尋常百姓。斯科特對於國家保持戒心,因為統治者往往編織出一套正當化其特權的理由,從新石器時期的農業帝國,到二十世紀掌握了現代科學與追求發展的現代政權,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與生態浩劫。無政府主義者的核心信條之一,即是平民百姓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合理而公正的社會秩序,而不需要依賴立基於強制力的國家體制。這一本充滿日常觀察智慧的小書,肯定能將無政府主義的思維帶入二十一世紀。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活在政治無所不在的今日,我們更需要理解無政府主義的發展與理想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察覺人們的生活是如何被政府、政黨與大型企業共同形成的結構所影響,也才有機會自我解殖,看到自己的能動性與社會發展的可能。本書用一篇篇深入淺出的短文,如同操作手冊般帶我們重新檢驗當今社會的運作,為理想主義留下一片淨土。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中,斯科特(James Scott)從農民運動的觀察與政治批判出發,討論國家,階級,治理,暴力,結構,行動策略等狀態,一方面組合成為利維坦巨獸的穩固,卻又提示人民面對壓迫時的可能逃脫策略。斯科特擅長分析階級差異下的「底層政治」(infrapolitics),對他而言「無政府主義」是一種歷史思維方式,也是不與政府與國家統治發生合作下的相互性。我們若從「無政府主義」的角度對不同階層的社會行動「逆行理路以爬梳」
(read against the grain),將會看到非精英階層的能動性,以庶民行動的歷史辯證重新打造意義的偶發性。如果葛雷伯(David Graeber)書寫的是當代無政府主義的行動綱領,則斯科特寫給我們的是歷史條件下無政府主義的鏡像碎片。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斯科特(James Scott)的這本小書不是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是想要理解他從1960 年開始以來,一本又一本充滿原創性與挑戰性的經典,不可或缺的指南。我們這些長期跟隨他、受到他啟發的學徒,一直都感受得到他的著作背後那種無政府主義脈動,但是真正讀到大師娓娓將他的政治哲學坦誠的鋪陳,還是一種令人激動與感動的經驗。
高度的推薦給所有關心未來的政治如何可能的人,希望這本書能夠溢出校園,讓一般讀者也能加入討論。像斯科特這樣的學者,在當代已經是寥寂的晨星。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近年我一直在想我們需要無時無刻存在的國家嗎?有需要管東管西的政府嗎?有需要一個以愛國為前提的政權嗎?面對這種政府,除了奮力抗爭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有什麼「另類」被管治而不失尊嚴的可能性?斯科特(James Scott)持續出版學術研究著作,探討政府的思維及行動模式,也討論弱者的「武器」以及被管治者的「抵抗藝術」。看不懂嗎?不要緊!這本書是他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一本小書,從他的日常生活、閱讀及(相對)少量田野、文獻資料出發,以「碎片」的簡單概念分享他對無政府主義的思考和期待。這是我讀過最接地氣的斯科特著作,邊呷一口咖啡邊讀此小書,總有會心微笑的時刻。
──鄭肇祺/芭樂人類學寫手之一、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tonsanbookstore.cyberbiz.co/products/9789863448860?fbclid=IwAR1xVeXQxmjBEyctpG9j_WrQZM_JF130F8yLWF61wK7V2o-UUqJnjyz97ys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出路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管年會清華登場 主題鎖定跨界創新
院士論壇探討產學合作與高教轉型 教育部長親臨主持
「2015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今日於國立清華大學登場,院士論壇也於昨日下午舉行。身兼學會理事長的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各行業、各領域都要發揮創業家精神,大學也要有自我翻轉能力,以教育創業家的精神整合資源、重新定位系所特色。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跨產業、跨領域、跨區域、跨組織等跨界知識是突破性創新的重要議題,本屆研討會以「跨界創新(Cross-boundary Innovation)」為主題,期望透過交流激盪、深入對話。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今年歡慶25週年,本屆活動是清華大學繼5年前承辦20週年年會後,再次承辦此一盛會。賀陳弘表示,清華大學15年前首創以科技管理為指標重點的學院,以深厚的理工、生醫領域為基礎,不僅研究管理高科技,也將高科技應用於管理。展望未來,產業生態快速變化,個別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已不足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如何有效整合跨界知識應用在創新活動,已成為當前產官學研界的重要議題。
本屆年會除了一系列論文發表及論壇,也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科技創業計畫(STVP)教授Chuck Eesley發表專題演講。另外,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也於昨日假老爺飯店舉行院士論壇。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佘日新、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所所長林博文分別就「產學合作發展」、「高教創新轉型」進行概況報告,現場討論熱烈,針對國際化議題,院士們也分別就學界及業界經驗交換意見。
其中,前高雄大學校長黃英忠分享以亞太地區做為工商管理學系特色的經驗,差異化的系所定位讓畢業學生增加不少出路;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潘浙楠則認為IMBA學生素質近年來提升不少,甚至有表現傑出的越南碩士生已有能力和老師一起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另外,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陳鴻基則期許國內培養的博士能跨出台灣,進一步往東南亞或大陸發展,將影響力擴及到國外。
吳思華表示,面對高教轉型挑戰,過去將大學簡單分為研究型和教學型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框架的束縛,未來希望透過更清楚的概念引導,讓大學朝「國際特色」、「學習創新」、「產業研發創新」、「專業特色」、「區域創新整合」等不同特色發展,讓大學走自己不同的路。
吳思華指出,過去可能因為評鑑的緣故,大學的標準愈趨一致,而熟悉的行政模式也讓學校不再求新求變。然而,面對多元價值的社會,要鼓勵學校、系所、老師發揮創業家精神,重新整合資源、發展自我定位。另外,也希望鼓勵更多的局部性實驗,在社會追求公平的氛圍下,容忍更多局部創新,在國際化的潮流中找到新的定位。
另外,今日的會議也頒發科技管理獎,得獎人包括楊泮池(國立台灣大學校長)、蔡長海(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林志明(晶心科技總經理)等;同時也頒發「第十六屆科技管理學會院士(Fellow)」以及「科技管理博碩士論文獎」、「EMBA論文獎」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0Djwnm2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