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遇見好運,你必須離開原地]
我的書櫃有一排書在談怎麼遇見好運,這是我很喜歡的閱讀類別,你一定好奇為什麼?因為我真心相信,人想要卓絕不必堅苦,而且我看到的世界是「賺錢的事不辛苦,辛苦的事不賺錢」。可是在職場上,誰不辛苦?因此我想幫大家找出不辛苦的方法,成為好運的人。誰都希望不辛苦也能擁有一切,不是嗎?
而所有好運的書都指出一個事實,想要好運必須適時地「脫離常軌」,就像出門旅行遇見新奇的事物,才會怦然心動,充滿意外與驚喜。在職場也一樣,留在原地不動,一切的人與事都一樣,職涯就不會改變;唯有離開原地,遇見過去碰不到的人與事,才有可能突破,帶來新局面,也帶來好運。
月初是我的斜槓學生做進度報告的時間,有位學生說她最近問題層出不窮,卻是業績逆勢成長4倍!怎麼可能?三級警戒之後,哀鴻遍野,有的倒閉,有的失業,有的咬牙硬撐,很多人生計都受到嚴重影響,電視新聞每天都有人在苦苦陳情。我問她是怎麼做到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說的:
脫離常軌!
不久前她在路上跌倒,腳踝踵成大麵龜,足足一個月動彈不得,根本跑不了客戶。再加上更年期來了,身心很不舒服,買貴參參的中藥在療養中。這樣的水深火熱,客戶不僅紛紛來關心她,還掏腰包力挺她的業績,表示她做人成功。
可是哪個業務做人不成功?沒錯,背後真實的原因是她幾個月前從保險公司,轉換跑道到保險經紀公司。老實說,必須捨棄原來的業績,讓她猶豫再三,最後仍然決定大膽一跳。到了新公司,開始致力於徵員,從以前一個人單兵作戰搖身一變,成了帶組織的領導者。為此,她還去上領導學的課程,學習帶人。
歸納起來,她跳開原來的跑道,脫離常軌做了三件事:
💚1.換產業
💚2.換公司
💚3.換職位
這是職涯生態動態系統三角形的三個重點,本來不宜全部移動,既危險又有壓力,還好她移動的產業具有相關性。如果她繼續留在原產業﹑原公司﹑原職位,在新冠疫情期間,業績應該不升反跌,便成為「困局」;而她移動了,棋局就翻盤為「新局」。其中的關鍵是脫離常軌,新的人與事帶來新局面。
在職場上,一般人都趨於保守,不敢冒險,因為人性恐懼損失,難以掙脫。因此到處都可看到上班族一邊抱怨工作,一邊留在原地,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會陷入「困局」。全球最大的兼具社交與求職雙功能的平台LinkedIn,我讀了它的創辦人喬恩阿考夫(John Acuff)的書「工作是最重要的投資」,最記得他說:
「冒險,是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
這跟買股票是一樣的道理。你想想看,如果不投資股票,會從股市裡賺錢嗎?不會!會不會失算賠錢?也會!所以要學的是審慎投資股票,並非不投資股票,可惜因噎廢食是多數人在職場上的投資行為。最後事實證明,在股市長期投資會賺到比薪資多倍的財富,而在職場投資轉職的人比一般人拿到翻倍的高薪。
不論財富或職涯,成功的秘密就在脫離常軌,冒一點險!這使得在職場拿高薪的人具有兩種特質:
💚1. 自我效能感強:
--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所以願意大膽冒險﹑積極轉職或嘗試新工作。
💚2. 內在控制信念強:
--他相信成功必須靠自己,不論能力或運氣都能由自己控制,所以他願意付出努力去提升能力﹑管理運氣。
我讀了這麼多教人好運的書,都說到必須要移動,並且是跨界,才能從舊有的「困局」,走到不同的「新局」,遇見不一樣的人事物,創造好運。但是我們為什麼很難走出來?因為不知道職涯其實是很難規畫的,很多時候是一個機緣巧合就改變我們的命運,多的是在既有規畫外突然出現的意外,冥冥中存在著一股神秘的力量:
偶然力!
說穿了,我們的一生,包括職涯,遇見的都是機率事件。而所謂好運的人,不過是增加遇見好事的機率,提高自己的偶然力。如果一直待在原地不動,不會增加機率;唯有冒一點險,脫離常軌,跨界移動,才會增加遇見好事的機率。
「偶然力」這個名詞是我在讀日本人村山昇所著的「工作哲學圖鑑」,幾乎是一見鍾情,深獲我心。怎麼增加偶然力?村山昇給出三個建議:
💚1.召喚幸運的能力
💚2.對機會的敏感度
💚3.大膽冒險的躍進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職涯的「造局者」,主動創造有利於自己遇見好運的新局,也就是移動到這樣的環境:
人事物加速流動的地方。
相反的,假使留下來的環境像是一灘死水,沈滯不流動,比跳到一條陌生的河流還危險。待在這種死水,有如一腳踩進泥淖,無形中有一股暗黑的力量拉著你不斷往下沈﹑往下沈……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冒出一身冷汗?心想自己待的正是這樣的「鬼地方」,這也是你無法遇見好運的原因。
那麼,如何察覺是不是機會?所有好運的書都提到這三種心態:
💚1.輕鬆一點,才會注意到微弱的訊息
💚2.開放一點,才能接受各種機會與挑戰
💚3.大膽一點,才會勇於嘗試,接住好機會
一般人談好運都會教你更努力﹑態度好,羅馬哲學家兼政治家塞內卡(Seneca)說:「所謂的運氣,是充分的準備遇上機會。」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它們絕對是基本盤;不過真正能夠翻轉你的職場命運的,是跨界移動,也就是辨識機會,大膽一躍。最後,我再告訴你一個秘密:
好運,是留給敢冒險的人!
這世界,是為膽子大的人所創造!
讀了本文受益,請留言+1。
暗棋馬斜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論
兩岸路線若不移動,邱太三之任命即無意義
邱太三出任陸委會主委,外界解讀為蔡總統希望兩岸關係融冰。邱太三就職時,拋出期待兩岸「春暖花開」的願望;次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春暖花開需要東風雨露,台灣的「先生們」應回到「九二共識」。陸委會則再提書面回應,呼籲對岸要為兩岸良性互動作出相對的承擔和努力。
外界注意到,陸委會的書面回應,比起陳明通時代的嗆辣,措詞要顯得溫和。這點,或許是邱太三性格使然,或許要為兩岸關係預留空間;其間虛實,仍有待繼續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認知依然各說各話。邱太三認為,並非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而是因為陸方對九二共識加了「新註」,使台灣人民無法接受。馬曉光則稱,「這位先生」(指邱太三)刻意把「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混為一談,是蓄意嫁接。這段對話,並非無意義的交鋒,馬曉光似有意將前年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與九二共識脫鉤,認為這只是陸方對統一方案的表述,屬於「一中各表」的範圍,蔡政府不應將兩者連結而拋棄九二共識。
由此可見,「九二共識」仍是蔡政府無法繞過的路,就算換了陸委會主委,仍必須面對。再不然,蔡政府就要設法提出更新的破解或和解之道,而不是以為換上邱太三就能重起爐灶。簡言之,雖然換「鴿派」上陣,蔡總統要如何重砌對話基礎才是兩岸問題關鍵;若不處理九二共識問題,這個人事案恐怕只是維穩台美外交的對策,而非改善兩岸關係的藥引。
自蔡英文初次參選總統,以「台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歷經首次就任時的「維持現況,尊重歷史事實」,到連任選戰時運用的「聯美抗中」,這條路線已距離過去卅年兩岸互動基礎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甚遠,兩岸關係惡化已越過折返點。蔡政府的台灣意識形態版圖,明確跨入傾獨反統的國家認同;相對的,中共的戰略地圖則藉機艦演訓東擴,塗銷海峽中線的和平象徵,武統成為公開選項,撕裂兩岸人民情感紐帶。兩岸關係惡化的現實,豈可能因一樁人事案便回春?
蔡總統此際希望降低兩岸關係敵意,更大的盤算,是國內乃至黨內的政治情勢所需。面對當前接踵而來的接班問題、派系環伺爭食、地方大選在即等重大進程,她一則透過大黨鞭柯建銘清理綠委的涉獨修憲案,二則扶持以太陽花成員為主的新興政團,三則又默許行政院在護照、大陸書籍、華航機身、海巡署艦艇大搞台灣正名。這樣的兩手策略,一手向對岸遞出橄欖枝,另一手繼續夯實綠營執政的精神土壤,展現的和平善意恐怕只是表面文章。
蔡總統深諳如何在美中關係變動中求取平衡。美中關係雖從敵對往競合盤整,但雙方仍有根本的衝突因素,華府不致過度向北京傾斜。蔡英文的除夕談話,對台美經濟合作寄予厚望,也重申兩岸對話意願,還提醒「關鍵鑰匙也在中國手上」,並稱疫後「期待兩岸人民恢復正常有序交流」。這是過去兩岸白手套不時使用的復談訊號,但在對話基礎頹圮後,故技重施能否奏效,不無疑問。
蔡總統也許認為,調整陸委會人事,無須挪移兩岸政策底線,便足以因應美中台新棋局。然而,這兩年港中台情勢急劇惡化,已失去了投機空間。如果蔡政府不改仇中民粹,閣揆仍滿口「武漢肺炎」,那麼邱太三的人事案將無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可能步上萊豬隻手決策的後塵。
暗棋馬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抵達真實—— 讀馬永波《致永恆的答謝辭》 ◎邱伊辰
一、前言
詩人馬永波(1964-)生於黑龍江伊春市,其創作歷史可追溯至一九八六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後,始正式發表大量作品。其創作時序與「第三代詩人」群的崛起大抵雷同,然而,或因地緣故,並未受到大潮流、詩歌集團的美學影響,始終專注在自身的創作與翻譯工作中,因而發展出有別於整個中國詩壇主流聲音的詩歌語言。
中國詩壇在九零年代中期,新生代詩人們開始由抒情、朦朧轉向使用敘事性較強烈的詩歌語言。馬永波則在這個時間段,著重關注其客觀敘事的詩歌語言實驗,並提出「偽敘述」之詩歌觀點。在他九零年代創作的一批長詩作品如〈小慧〉、〈以兩種速度播放的夏天〉、〈夏日的軀體〉及〈致永恆的答謝辭〉等,皆可觀察到詩論在作品中的具體實踐。其中〈致永恆的答謝辭〉由八首子題詩所構建而成的百行組詩,語言複雜、縝密,卻是較少評論者著重討論的作品。故本文望藉此詩作為主要分析對象,舉證馬永波之詩歌觀點,並挖掘詩人作品裡的其他語言特質。
二、客觀化寫作
為回應九零年代中期所盛行之口語化、敘述的詩歌語言所帶來的「對真實的又一重遮蔽」,詩人認為人所能認識的極限僅是現實,因此單一向度、主觀的敘述,宛如「一頭被描述的大象」,「當你仔細地研究它時,它便消失,它就變成了它自身的一種描述。」。為使詩歌抵達真實,需超越個人主觀的、經驗的敘述,他提出客觀化寫作,並包含了「複調寫作」、「散點透視」及「偽敘述」三個重點技術。
複調寫作援引自巴赫金對於複調小說的定義:「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互不相融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複調。」,在複調寫作的理論基礎下,文本中的主體意識只是眾多意識的其中一個,各意識間的不相融合,使文本不再屬於一個具統一性的主觀視界。散點透視則是詩人觀看事物的方式,借鑿中國捲軸畫的視覺技術,視點是動態的,依循一定的規律做各種方向和線路的移動,最終一個畫面裡並存多種視點、多重透視的疊影。偽敘述的「偽」,可解作人為之意,以詩人語:「它重在揭露敘事過程的人為性與虛構性以及敘述的不可能性,它是自否的、自我設置障礙的、重在過程的敘述,它將對寫作本身的意識納入了寫作過程中。」藉由對詩歌結構的處理,攪動敘述的可信性,以虛構開啟真實。綜合以上三種技術,能夠看出詩人試圖透過在詩中或再現、或建構一個多重性的、眾聲喧嘩的敘述場域,以抵達真實。
三、文本細讀
〈致永恆的答謝辭〉組詩由八首子題詩合成,每首三節。觀察八首子題詩的敘述共性,會發現詩與詩之間的主體意識是有序地被取消,敘述者就像是一個不斷拉遠的鏡頭,在敘述上不斷遠離「主觀」的視角,從〈混亂的開場白〉以「我」來到一個非現實性的空間,具有明確自我意識的「我」的迷失與混亂;〈在停頓與停頓之間〉裡具不確定的、仍在變動、形成為某物某觀念或某人的「陰影」;〈無人稱之物〉取消了「人」剩下一存在、一形象如幽靈態;〈隱蔽的詞〉中「你尋找隱蔽的詞」,敘述者拉遠至第二人稱的觀察視角;〈公開的獨白〉「作為一名無名者,他有各種理由宣布自己」,敘述的主體意識為第三人稱他者;〈此時此地〉中敘述對象轉為「此時此地」和在其中的「你」(永恆)的關係;〈在地圖上〉鏡頭從「此時此地」拉遠至一個更為廣闊的地理概念,觀察此一地理範圍內種種事物的發生;最後一首〈四季存貨〉是為一種綜覽的、鋪展開來的鏡頭語言,「最終它們變成了一些清單,在牛皮紙封面的/帳冊中無法更改,在夢中連成一個天文數字」、「一個句子分散在詞典中。兩個正在分離的色塊/離得再遠些,是一個女人一條狗。一隻鳥和一粒石子」事物被並置,彷彿在一整體裡實際卻彼此分離,「我」、「陰影」所有的東西都此一空間之中,回扣到第一首詩〈混亂的開場白〉裡的非現實性的空間。
子題詩中以不同角度切入對主體的敘述所產生之多重的觀察視角,詩作以引語形式呈現的詩句,如〈混亂的開場白〉第三節:「“是陰影,對稱和漫長的歲月讓我迷失“」、〈四季存貨〉第二節:「”寫詩就是造假幣。我們收藏草稿吧,互相收藏“」引語所形成與主體意識不同之具對詰意味的他者觀點,皆是詩人複調寫作的技術實踐。
子題詩在內容上皆是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敘述主體意識在空間裡的狀態,詩人以詩語言黏合,透過相似的語言使用方式,連結每一首子題詩裡存在的空間,架構出具有統一性的、廣泛的詩性空間。詩人如何藉由語言的統合性,使得此一空間能夠貫穿整首組詩,筆者整理出詩人所架構之詩性空間,具有以下幾點語言特徵:「時間空間化」、「否定的語言方式」及「實象與虛象交融」:
1. 時間空間化
詩人在架構此詩性空間時,將實景與空間化後的時間並置,形成一非現實性的空間,如〈混亂的開場白〉「燦爛的街區,一排刷白的平房/來到時間與時間的空隙,還未公開的日子/清水的碼頭,在漂浮的鳥巢,浮筒」詩中所形構出的空間是一街區,而街區的狀態被詩人附加上「時間」的屬性,且這裡的時間會因空間裡的變動而變動,「自從最後一個客人離去,時間也停滯了/具有了重量。不辨晨昏的日子」;〈在停頓與停頓之間〉「在停頓與停頓之間,陰影降落/從十字架上,從寒冷的尖頂,鳥的翅膀」;〈隱蔽的詞〉「為正午保存了音色。萬物都是時間的刻度/由高塔,樹木,行人標在地平線上」後兩首詩,詩人以視覺性的實像為時間定位出其空間性。將時間空間化後,詩性空間便不再受到常識性的線性時間所影響,時而快速流動、時而停滯,甚至取消了時間。
2. 否定的語言方式
詩人擅以否定的、取消屬性的語言邏輯,營造出現象的非現實感,將形而上的思想,形塑在兩個常識裡相互違背的狀態中,如〈無人稱之物〉「無人寫下這些字句,他卻一直存在/用不可完成的整體污染過去和未來」取消了「人」而形象所引發的現象則一直存在;〈隱蔽的詞〉「隱蔽的詞」、「羊角中消失的雨」、「蒸發的詞組」、「一個從不存在的人」、「一個無法完成的院落,被大風光顧/被寫作的不真實威脅,尋找著自己的軀體」詩中「你」所尋找的事物,全部被詩人附加上否定存在的屬性。詩人否定的語言方式是對於存在有無的哲學辯證,兩首詩可互相對照,〈無人稱之物〉以現象去驗證不在場的存在;〈隱蔽的詞〉「你」的主動尋找,使不存在之事物有其存在。
3. 實象和虛象的交融
若將詩中的所敘述的畫面分為實象與虛象兩種,詩人的虛象所使用的意象時常是實象的延伸、發展,〈無人稱之物〉「那裡無人移動雪花堆積的燭台,無人轉身/面對內心更加微弱的燭火」從想像情境中的實象「燭台」,主體動態的移動後轉至心象世界的「燭火」,以視覺語言貫穿從情境空間到心靈空間的移動;〈在停頓與停頓之間〉「一場雨始終在下但一直未落到地面/它變成了生與死之間一團怪誕的雲霧」,「雨」本身即蘊含著具有終點的意義,而詩詩人以否定的語法,創造出一個違反物理現象的實象,雨被定義在一持續運動朝向終點而尚未的狀態,詩人又以「生與死之間」之虛像補充說明此一空間的屬性,以雲霧態去詮釋雨的形象;〈四季存貨〉「正在坍塌的一切。一個無數向度的點/把宇宙向我們滾來:落葉中的一只蘋果」抽象概念的「點」藉由宇宙與蘋果此一對互為指涉的意象,在讀者的視覺上構築出一實象的滾動的蘋果,沿滾動的軌跡回到的原點是虛象的,詩人透過這樣的寫作技法,使詞語具有一種運動感,讀者視線隨著敘述的流動在虛與實之間游離。
四、小結
馬永波在《返回無名》一文中曾如此描述書寫的經驗:
「你覺得有什麼就要降臨,你微微警覺,感覺自己如容器正在慢慢倒空。你等待著,耐心而機警,像雪地上的猛獸一樣寧靜。在這樣的時刻,你的自我似乎已經在消融,變得遲滯而被動。對,就是這種『被動』,使你聽命於比你的自我更大的存在,使你傾聽和凝神。你傾聽的就是語言。」
對詩人而言詩歌的書寫是超越個人經驗的,接近神秘學的精神狀態。組詩〈致永恆的答謝辭〉是詩人較為晦澀的作品,本文試以語言的藝術表現分析其在客觀化寫作的框架底下如何架構其詩性空間。空間是非現實性的,而空間中所訴說的事物諸如「生活」、「集體的孤獨」卻是現實性的。詩人曾言其詩歌是為了抵達真實,而此真實往往與現實仍隔著一層遮蔽、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唯有在詩歌世界,詩人得以誠實地以想像、以虛構更靠近真實。
五、參考文獻
(一)書籍
1. 馬永波:《以兩種速度播放的夏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
2. 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三聯
書店,1988)
(二)期刊論文
1. 馬永波:〈客觀化寫作-複調、散點透視、偽敘述〉,(《當代文壇》2010卷
第2期,2010年3月,頁96-99)
2. 馬永波:〈返回無名〉,(《文藝評論》2005卷第5期,2005年,頁58-6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附錄原詩
致永恆的答謝辭 馬永波
混亂的開場白
我來到這裏。我曾在何處
燦爛的街區,一排刷白的平房
來到時間與時間的空隙,還未公開的日子
清水的碼頭,在漂浮的鳥巢,浮筒
和牆壁之間,上個季節的存貨黯淡下去
石灰變硬。逃不脫此時此地
實體掙扎著變成影子。在這裏
一場雪和草完全一樣,不依賴名字存在
金雨從最高的雲端落下,依次經過鳥巢
大腿,甘草,它可曾帶來新的消息
或者依舊陳腐地用鯨魚之路比喻大海
同一事物經過不同的門,到達同一凹型庭院
有多少扇門,便存在多少次
我既不在這裏也不在那裏:我在何方
“是陰影,對稱和漫長的歲月讓我迷失”
菱形的彩窗,光線很久都不移動
自從最後一個客人離去,時間也停滯了
具有了重量。不辨晨昏的鏡子
吐著沈悶的青色圓圈。是否還需要拖延
辯解,抓住經過的東西,再造一片幻景
我總在另一個地方:我永遠到達不了現在
在停頓與停頓之間
在停頓與停頓之間:陰影降落
一只錶在夢中鳴叫,放射光芒
尚無形式的東西,在遙遠的地平線上
停下來,發現了什麼。一些零星之物在聚集
將體重均勻分布在一個正在形成的觀念上
陰影降落,緊張的大腿,鬆開的大腿
在開合之間暗藏了變化與玄機
令人暈眩的知識像一枚旋轉的蘋果
多麽可怕:在停頓與停頓之間
一隻鳥在霧中開始鳴叫,彷彿被一根
不連續的線懸掛,追隨那只蘋果
正向反向地旋轉。在兩次停頓之間
拉長的音節取消了名字
一場雨始終在下但一直未落到地面
它變成了生與死之間一團怪誕的雲霧
如何像人一樣生活,猶疑的陰影
在未說出的東西之間隱藏了悲哀
個人的,集體的孤獨。去成為別人
去搜集靈魂,安置在十字地獄
在停頓與停頓之間,陰影降落
從十字架上,從寒冷的尖頂,鳥的翅膀
乾燥的土地上,鐵絲網,平臺
綠色的槍矛柵欄,慢慢整理一個人的容貌
無人稱之物
那裏無人移動雪花堆積的燭台,無人轉身
面對內心更加微弱的燭火
拿起又放下一個脫離了門扇的球形把手
無人緩慢地上樓,察看腐爛的葉子和絲綢
無人下降得比水更低,低於黑夜
無人寫下這些字句,它卻一直存在
用不可完成的整體污染過去和未來
空氣中揮發的形象,留下沒有反義詞的符號
像無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各行其事
只是不能攀得比頂峰更高,因為虛無
就藏在雲煙和星群之間。不可能用時間中的軀體
抗拒時間帶來的一切。狹窄的房屋中
更狹小的臥室,膨脹成一個客廳
冷卻下來,被許多貼近的眼睛觀察
在每一個放大的瞬間發現了自身
有如夢中的文字,在看清之前混成一團
黎明的書頁一片空白。被換掉的血液
改變另一個生活。永恆緩慢地進入世界
先是在夢中,後是在血管裏的廢墟中
啟示早已寫下,只是無人能在夢中讀出準確的發音
寫下“生活”,並在上面停留死亡那麼長的時間
隱蔽的詞
你尋找隱蔽的詞,海的影子,圓柱
陰影下睡覺的狗,大氣腐爛的嘴唇
你尋找羊角中消失的雨,一個蒸發的詞組
裏面有樹林,河流,失蹤的十字城堡
臥室裏骯髒的盔甲,粗糙的黑色酒器
你尋找一個從不存在的人,他閃爍的目光
從黑暗邊緣出現,像藍色的流蘇
命運的一個實驗品,從他的表情
推測命運在你身上實現的程度
但是否可靠,將你帶到一個隱秘的領域:
玫瑰的多重眼瞼,或者公共汽車
拋下一個正在收縮的廣場,排泄出
琉璃粉末,燃燒的手套,各種尺寸的扳手和票據
在那裏你將一個人長久地散步
等待長腳蚊滑過水面,帶來拯救之血
一個隱蔽的詞,像喉結在海上升起
為正午保存了音色。萬物都是時間的刻度
由高塔,樹木,行人標在地平線上
一個無法完成的院落,被大風光顧
被寫作的不真實威脅,尋找著自己的軀體
透明的籠子,取消了身份,權勢和利潤
將僅僅是重複的變化,凝結在單純的眼瞼
公開的獨白
作為一個無名者,他有各種理由宣布自己
已提前進入不朽者的行列,高聲提醒上帝
這裏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他的謊言需要論證
他來自多岩石的地區,美與恐懼培育他
謙卑的品行,對不可言說之事保持沈默
他保持了玫瑰和暮色,保持了塵土在他手中
現在是讓塵土發光的時辰了
天鵝潔白的羽毛遮蔽流水,在秋天降臨之前
來不及數清它們。他不曾到過那裏
但同樣經歷了精神奇異的恐懼和豐富
凝視整個世界在一枚酸蘋果上出現
這觸摸過美的瘋子徹夜不眠,把道路扛在肩上
用所有黑暗日子的酒杯敲打肋骨,不需要
莊園、城堡和夫人,他在水中的茅庵酬謝知己
現在他的目光轉向過去,像一隻佬松鼠
拼命轉動著轆轤,卻汲不出清水
在傾斜的午後松林,在陽光陰影的地毯
向高處積雪的山峰舉步,吟嘯
為沮喪找到優美的形式,但並不會
因此贏得死亡的憐惜
在他的沈默中,你們的聲音如此響亮
他有理由不想念任何人,包括人類
此時此地
此時此地是一座牢房,沒有入口也沒有出口
但你已在其中。海水高過了窗口和電線
在燈柱上雕塑不斷瓦解的波浪
鳥和草籽隨波逐流。此時此地是你自我的形式
透過電腦屏幕不斷成形又不斷改變
沙丘,水銀,火焰,反光,那一切沒有本質之物
一面永遠醒著的鏡子窺視你,也讓你失眠
生存,是在所有光滑表面複製自己
再讓黃昏從反方向一一擦去
暫時恢復真實的面夢。面收縮成一點
在放大鏡下顯示出性別:不可避免的此時此地
我們分明切除了命運冗餘的關節
但網格的每一次細分都留下完整的整體
此時此地,一片無法清理的建築工地
將荒涼向未來的城市擴散。燈壓住的藍圖
石頭,帆布,墜落中分裂得更細小的砂粒
一天的昏暈平均分配給許多明暗不同的玻璃窗。
街道擺脫每個房間,從陽臺上跌成一汪積水
白色的巨輪在水面升起又落下,浪花噴濺在
麻木的臉上,那清冷冷的“生活”
你在每一時刻存在,又被每一時刻取消
在地圖上
已經是十一月,事態仍沒有明顯的變化
北部多封的地區仍是白色在統治
寂靜抹平了所有的峰頂,在地圖上
相似性來源於縮小的差異。更大範圍的散步
囊括了所有未竟之物,半圓形的塔樓,虛線
重複的色塊,標誌,衰草和箭頭
目的是讓人迷失。也許一支箭終於射穿了雲霧
鉛筆,放大鏡,時隱時現的手。波浪消失在
破碎路基的盡頭。事物依然無法真實起來
瓶子,防波堤,活動房屋,越來越多的人工之物
散佈在石頭,湖水和空虛之間
在玻璃窗上描下遠物的輪廓,取消透視的距離
被忽略的細節在另一時刻,衍化成
午睡,不同的區域,相鄰的燈光
迫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唯一真實的人性
一個人死去,為了讓生者重新聯繫再一起
他們擁抱,哭泣,盡釋前嫌
彼此糾正或補充死者生前的故事
在遊戲中可以互換的棋子,向對方投射
淡淡的陰影,辨識著公正的界限
大量的泡沫混淆了海洋陸地的邊緣
漂移的飛機場。未來沒有著陸之處
五種顏色窮盡了氣候,歷史和變化
在放大鏡模糊的玻璃下面
四季存貨
⋯⋯最終它們變成了一些清單,在牛皮紙封面的
帳冊中,無法更改,在夢中連成一個天文數字
像財富在記憶中閃耀。無用的劍,暗淡的鏡頭
泥濘,地圖,鉛筆,硬幣上的花紋,方頭瓶子
一個既無希望也無恐懼的動物,零散的句子
“男孩要是不比女孩強,那就比撒謊還糟”
或者“一個色塊浸到另一個之中,
卻使後者得到了強調“
一個句子分散在詞典中。兩個正在分離的色塊
離得再遠些,是一個女人一條狗,一隻鳥和一粒石子
響亮的音節漂浮在臺階上,像剛撕下的海報
“寫詩就是造假幣。我們收藏草稿吧,互相收藏”
越數越少的,在反射中增多,從鏡中
浮上來。我卻始終沒有加倍。陰影支撐著
正在坍塌的一切。一個有無數向度的點
把宇宙向我們滾來:落葉中的一只蘋果
所有的東西聚集到一條街上。兩個方向的街
薄如錫紙有無數個方向的行人
綠色無花果中的蝮蛇,悄悄轉動的百葉窗
暗示後來的動作將吻合光線的變化
而與愛情無關。門廊斑駁的色彩
枯萎的藤蔓⋯⋯為什麼總是這樣結束
以致無法讓周圍的事物成為你的一部分
無法變得真實,因為時間,灰塵,遺忘
1996.11.10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馬永波 #致永恆的答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