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準備好了 #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 #緊緊緊投資高雄
「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招商成果」市府經發局上午於圖書總館頂樓向陳市長做說明,站在市長旁邊的宛蓉心有戚戚焉,開心與期待在心中產生共鳴,高雄港景、高雄軟體園區、高雄展覽館、高雄電競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壽BOT大樓一棟棟建築物印入眼簾 #5G智慧城市景象 #接軌國際 #高雄蓄勢待發。
全球媒體紐約時報列舉2021「最愛城市」,高雄被列為52個全球最愛城市之一,紐約時報也特別提到高雄的包容力與人情味很值得驕傲,宛蓉相信 #廠商企業投資高雄 #事業強強滾之外相信也會愛上高雄這城市,宛蓉也相信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市長積極作為下,高雄、看見願景。
智慧城市 紐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掌握大高雄均衡發展契機
🗣議員邀學者把脈提建言
長期關注高雄南北平衡發展議題的市議員陳若翠,20日下午與陳美雅議員在高雄市議會共同召開「從北高雄的商業活絡,談南高雄的再發展策略」公聽會。
陳若翠指出目前市政府以北高雄土地重劃列為建設開發重點區域,南高雄相對由於較早開發而沒落。她認為大高雄合併升格已十年,對於整體產業類型未來規劃的方向及均衡配比,是大家所關心的。
陳若翠進一步指出南高雄地方產業必需想辦法扭轉、升級,並帶動磁吸效應,以增進人潮來移居消費,包括先前提出的「香港村」,希望吸引香港民眾來台投資、置產、工作及觀光,因為沒人潮就沒有消費。市府更應考慮增加移居津貼給北漂回來的青年,或引進位於亞洲新灣區高科技產業的員工,這群從業人口屬高薪、高附加價值人才,才能夠真正吸引高薪人才留在高雄置產與工作。
會中李樑堅教授認為,亞洲新灣區市府所列舉推動的20項方案中,市府與土地開發公司和航港局之間的溝通應該要破除障礙,因為中央和地方是不能脫鉤的。此外現行沿著愛河沿線進行的發展現況,在空污問題未改善的情況下,人口移入與選擇居住相對上就是考驗。有關市府的南高雄重點區域調整政策,定位必須清楚,找出實質需求,作出具體規劃,才是將來都更優先發展的重點。
李銘義教授指出目前高雄採取港市合作模式,如何做好城市發展計畫,配合貨運碼頭轉型,舊港口與周邊土地機能重新配套,以帶動區域發展及產業轉型。因此如何做到產業升級與國際鏈接,區位概念及夥伴關係創造與創新,螺絲、遊艇產業的持續推動加值發展,而高雄在提出產業轉型的同時,所帶來的產業加值,才能有利提供高薪、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給在地年輕人。
鄭舜仁教授則舉他在紐約4年親身生活的經驗指出,【地球村概念】人類已經適應了這一發展的大環境,我們的存在再也不能離開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繫。人們對網際網路的思考也逐漸轉變,沉浸於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優勢之餘,我們的生活也由於網際網路的介入而產生的其他效應。我們現在除了強調5GAIot,未來市政的再造,更要考慮國際性、稅收、治安、空污與環境等政策因素。
陳冠位教授表示高雄已經逐漸具備完善硬體,但卻缺乏軟體及綿密的產業聚落。南高雄的世貿會展中心、國際旅運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市立圖書館總館等4座國際級地標建築完工,如何讓舊港區脫胎換骨、轉型再生,如何利用雙港優勢,以足夠的條件誘因吸引投資,再把南高雄發展的利基找回來,重振南高雄的活力商機,以平衡南北差距,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陳福川教授更指出其實很多經濟學者都證明,高雄市的地理區位具有優勢,是一個很適合發展自由貿易的都市,市府應想辦法更積極招商引資,並追求永續發展。區域經濟彼此有特色,卻又能機能相互依存,就產業發展而言,南高雄既是現代工業的重鎮,也是台灣服務業的要塞,而彙集創意人才與秀麗景色如愛河,當然更是人文和教育知識、新創以及影視音試驗最好的場域。
陳若翠除了感謝學者的專業建言,也強調以大高雄這麼優越的先天條件及基礎,高雄的發展應有更進步的規劃方向,其實各區域都有特色,市府應有戰略思維與高度,從南北整體平衡發展來考量,不應該獨厚哪一個區塊,也不該炒短線作法,否則有的區域發展遲滯,可能將連帶影響拖累整個大高雄的向上提升。
陳美雅認為活絡區域發展前題要打通招商引資的任督二脈,定位加以明確,讓南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商品金融更貨暢其流,推動打造經濟首都及智慧城市概念,將高雄特色產業鏈結合推向國際行銷。
陳若翠最後殷切的呼籲,高雄市目前人口持續流失已淪為全台第三名,何時能再回到全台的南北兩大直轄市發展的榮景,市府應該再加把勁,拿出一些具體的對策來。
#讓我來服務讓我來加油
#陳若翠市議員
#陳美雅市議員
智慧城市 紐約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1億人確診1週年回顧:越洋專訪旅美台灣AI科學家】 #科技防疫
去年的3/9 深夜11點多,一個匯聚台美智慧醫療專家的LINE群組,有人上傳了一張圖像 —— 點點綠紅色星火從右下角核心向四周迸裂,拉出一道道白光,美得像跨年煙火,又像滿天星斗移動軌跡。
「這是3/5 為止,全球約250株已經定序病毒的基因演化樹,」說話的是圖策智能(Graphen)執行長 #林清詠。
「誰傳誰、經過哪些變異,很清楚,」林清詠說,如此一來,就不一定要從接觸史與旅遊史推測感染源;即便是找不出源頭的社區感染,也能看出感染途徑。
這張圖一發表,隨即引起福斯、NBC、ABC、彭博等美國主流電視媒體關注;隔天、紐約時間早上九點半,林清詠在第五大道的辦公室,接受「未來城市@天下」越洋專訪。
-
在人工智慧界,沒有人不知道林清詠——他在IBM任職近17年,曾是首席科學家暨超級電腦部門華生(Watson)網路與人工智能創辦人,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兼任教授,還曾登上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封面。
攤開這張美麗卻又錯綜複雜的圖,可看出兩株感染力超強的病毒組— 林清詠卻提醒,歐美疫情接連爆炸開展,歐美病毒恐怕愈傳愈有攻擊力?
-
#未來城市 #智慧城市 #智慧生活
#AI #Graphen #人工智慧 #基因 #歐洲 #美國 #華生 #超級電腦 #智慧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