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晤談好幾年的美眉,最近終於開始考慮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殘障手冊),要不是工作屢屢挫折碰壁、加重她的情緒症狀,恐怕不會認真考慮殘冊的好處。
倒楣的是,因為心理師推坑她去辦,告知家人的結果就是被臭罵一頓,極盡羞辱與貶抑的能事。她的遭遇,也是許多自己很辛苦的生著病、家人根本狀況外,然後要辦個手冊還GGYY的類似病患遭遇,這些爛理由摘錄如下:
-------------------------------------------
你根本沒病,只是在找藉口(理由)罷了。
你哪有慘,你還有家人關心你,更多比你慘的他們不是都可以靠自己?
好手好腳的為什麼要辦殘障手冊?
你都念過大學了不是笨蛋,笨蛋才需要辦殘障手冊。
你根本就是不敢嘗試,怕吃苦,想要占用社會資源!
-------------------------------------------
(其他如果有比真蝦更瞎,比扯鈴還扯的理由,我就想不起來了,歡迎大家提供)
親情有沒有比海深我不知道,但傷害比海還深倒是真的。
滿滿的無知與曲解還真不知從何解釋起。首先,家人對精神疾病到底有沒有基本的了解都是個問題,會這樣講的家人,根本鴕鳥到極點,不認為,不相信,自己的家人會有精神疾病,更不要說試著去了解了。
接著,對於不想了解的事情,衍生出許多刻板印象,奇特的認知與莫名的想像,也就一點也不稀奇了。身心障礙手冊的申請類別,隨便google就會知道,這當然不只是笨蛋的專利,除身體疾病外,心理疾病也有幾大類別符合申請資格,包括自閉類群,慢性精神病(這涵蓋了好幾種精神疾病),失智症,診斷細節,不講了,反正不想知道的人也看不到這篇,想知道的人自己會去查。
面對自以為關心,渾然不知原來問題來源就是自己呢的家人,你也只能心裡比個中指,有豬隊友還不如沒有,試著尋求其他更專業力量,看看家裡以外,有許多人也跟你一樣,你不會寂寞。
親愛的同學們,原諒你那些家人吧,他們是無知的,對根本狀況外的人生氣,真的一點也不值了,自己的人生自己顧,願上帝還能繼續眷顧他們,阿門。
晤談的力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自己的父母
隨著成長,我們忘卻了關於小孩的祕密,其實,他原本就是個完整個體;也忘卻了他可以不因反思、評判和譴責而被麻痺在自己內心,活出整個世界,如同活在一個萬物都和平共處的天堂花園裡。
~榮格
第一個該結盟的大人,就是你自己。
對於內在小孩而言,時間的概念並不存在。過往的一切經驗都能夠隨時隨地在內在小孩的生命裡即時地被喚起。而成人若想要填補自我成長中的空白,就必須先成為自己的家長。當往事再度被喚起時,不管是愉悅的還是苦痛的,其實都是內心小孩正在呼喊等著大人來幫忙或鼓勵,好繼續成長。也就是,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來包紮自己心裡的傷口,負起自我療癒的責任。在我們先前的文章裡,提出了許多可以自我成長的方法,尤其是:
• 加油打氣的訊息是內在小孩經常需要的,像是:「我很開心你是一個小男/女孩」「你真討人喜歡」「你可以自在地表達你的情緒與需求」等等。過去我們有一本著作便是在探討如何在不同的年齡修復自己的童年經驗;
• 方便和內在小孩溝通的象徵性物件,像是絨毛娃娃、玩偶、洋娃娃或是以圖畫代替。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也可以當作是跟自己童年經歷做連結很好的切入點。
• 儀式的力量可以恢復那些被遺忘的潛力,「根據儀式暗喻以及象徵性的力量,效果是比較直接的,因為它不阻礙心理或是心中產生的疑惑。儀式完成後,新的可能就會在意識裡出現,並產生一個全新的和自己、他人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界限。」
• 成人與內在小孩話語交流的力量:這種和自己內心小孩的交流是釐清自己內在世界以及更認識自我意識的極佳方式。
• 現今許多現象都不證自明。那些努力當上自己家長的人較容易控管自己的情緒,並且擴展自己感受的幅度。他們會發展出較深層的親密感並且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這些人比較自主,也和自己的前家長有所差別。成為自己的家長其實就是一種分別的儀式。這樣的自我超越會讓前小孩與前家長間的溝通更直接也更健康。也因此這些人,放下戰戰兢兢的生存與自保策略,懂得把握當下、享受人生。
然而,成為自己的家長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個人主義、自我為中心或是自私的展現,相反的,成為自己的家長很多時候反而能促進與親人的關係,並更有能力對他人敞開雙臂擁抱。
成為自己的家長的經驗,有時候是在心理治療的互動中展開。五十三歲的穆瑞爾(Muriel)跟我們透露:
「我在第一次做內在小孩的心理治療晤談時,真正讓我敞開心胸的契機,是當我看到心理師在聽我陳述小時候的事時,他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他是第一個為我內心的小穆瑞爾而哭的人,這樣的舉動,鼓勵我更積極地同理內心渺小、脆弱的我,也進而改變了一切:我的生活、我跟我自己的關係還有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我內在的小女孩的感受終於被聽到、被理解、也被認可了。」
很多人就跟穆瑞爾一樣,在成為自己家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和善的他者協助。在療程裡,讓自己感到有責任去照顧受傷的內在小孩,也允許自己去釋放那些曾經被譏笑、被否認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在脆弱、不完美的人性中找回一席之地。
在我們過去的著作裡曾經提到:「你的內在小孩想像中的家長是一個可靠的、持續給予關愛、安全感、照護、善解人意、認可以及鼓勵的來源。這些想像都是非常正當的,因為孩子對媽媽或爸爸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的天性。然而,我們必須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解釋,家長並不絕對是好的。我們生來就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做到持續進步、精益求精。所以,用行動證明給內在小孩看,讓他知道你會是一個更好的家長。在你短暫離開時,安撫他;也可以預先告訴他,你有可能偶爾會疏忽了他的呼喊;甚至是背叛他或是傷害他,但是最終,你一定會帶著關愛回到他身邊,並意識到那些讓他痛苦的事。」
成為自己的父母,對於為人父母的人,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小孩會因為家長堅定的關愛而找到強大的力量,去消化那些在親子關係裡傷害他的部分。家長若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不會有損顏面,相反的,會因為展露出更真實的人性,也幫助了小孩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過程中,能夠好好地成長。小孩是父母最佳的盟友,他總是能夠辨認出哪些是傷人的,哪些又是鼓舞人心的。因此,他也會更獨立自主,學習如何去區分哪些情況可以自己處理,哪些情況需要外界援助,對他人產生信任感,作為真實的支持。能夠意識到這些的家長,便有能力做小孩的榜樣,給予孩子共感與和善的回應。
成為自己的家長,如同一種家長與小孩手牽著手的強大連結,足以灌溉自己乾涸的心靈。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篇摘文裡的概念,我反覆且多次提過,不管是在文章或直播。
我們學習適當的親子教養方式,最終是要圓滿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沒有孩子的人,也可以看教養書,因為那會對照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且從中學到對待自己的方法;父母也可以多看心靈成長類的內容,因為跟他人深刻連結的基礎,是安頓好自己的身心。
我們得要在心理上轉大人,成人的成熟自律慈愛勇敢,能慢慢在我們身上展現,我們才能回頭照顧,我們心裡那不斷呼喊著要被注意、被關愛的內在小孩。
祝願您,能跟自己結盟,給予內在小孩理解與和善的回應!
晤談的力量 在 曾正奇博士 - 親子關係/心理健康/自我探索/心理諮詢/諮商輔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奇線上班】
8/28&9/4「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https://www.heartrich2017.com/narrative.html
#確定成班,8/25截止~~
#尚有名額,別錯過囉~~
跟大家分享課程介紹~~
✅第一日 8/28(六)
0930-1200 | 走進後現代大門-後現代治療觀與敘事治療簡介
1.區辨現代與與後現代的差異。
2.認識後現代的治療與世界觀。
3.了解後現代的理論依據與假定。
4.理解後現代的治療目標與會談態度。
1200-1300 | 各自用餐&休息時間
1300-1530 | 遇到後現代的真實-解構與開啟新生命故事
1.學習用解構式問話為新故事開啟空間。
2.透過外化問句與命名來找回生命的本質。
3.藉由影響力權衡找回個體的力量。
✅第二日 9/4(六)
0930-1200 | 探尋後現代的奧祕-問出生命中的新發現
1.學習後現代的對話類型—解構、外化與重寫。
2.練習後現代的問句型式—外化、相對影響、獨特結果、重新得力、循環、意義、未來情節。
1200-1300 | 各自用餐&休息時間
1300-1530 | 開啟後現代的豐盛-豐厚新生命故事
1.學習找尋另類故事的態度。
2.理解後現代的會談關係。
3.練習編撰另類故事-善用行動和意識層次。
4.學習另類故事流傳。
--------------------------------------------
【日期】110/8/28(六)&9/4(六) 0930-1530;共10小時
【費用】(採Google Meet即時直播)
線上直播價2500元;07/31初次晤談學員價2000元
【帶領者】曾正奇 老師/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備註】線上直播錄影課程,恕不開放搭配折抵券~
課程進行將全程錄影,僅錄製講師授課的畫面,鏡頭不會帶到學員。課程中的討論環節,也一併收錄進影片中,如無法接受,請勿報名唷。
報名方式
填寫報名表或
來訊欣語LINE客服 https://lin.ee/7coiOTx
(ID搜尋@heart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