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今天,除了談中秋幹嘛烤肉之外,也想談談「國定假日」背後的社會學思維。
▌中秋節的過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尤其在唐朝之後,中秋賞月的習俗愈來愈普及,慢慢演變成中秋節。至明清,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與月餅起義,這些不少人都耳聞過的古老傳說,但是其中都與烤肉無關。
▌中秋節與烤肉的關聯究竟為何?
中秋烤肉的起源有幾個說法,1982年的《民生報》認為係因1981年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內銷的結果。
2007年《聯合報》也有民眾投書表示中秋烤肉是他於1990年代發明;而在2004年左右,「廣告說」出現,《聯合晚報》提到:
「中秋節烤肉的風氣是因為烤肉醬廣告推波助瀾的關係。網路上有人相傳,十多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隨後競爭廠商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醬油烤肉醬的電視廣告相呼應。」
而根據亞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陳峻誌考察後發現,從史料分析上,無論是萬家香或是金蘭公司的烤肉醬商品推出時間或是電視廣告的播出,都晚於台灣「中秋烤肉」的現象出現年代。
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業者的推波助瀾,的確讓中秋烤肉變的更加普遍。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秋節烤肉」這個與中秋習俗無關的活動,也儼然成為台灣相當具備特色的中秋活動。
▌所謂國定假日
而中秋節之所以能夠放假,則是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中的規定,其實該法規當中,將節日分為三類:紀念日、民俗節日與一般節日。
紀念日大多與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宗教相關,例如: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臺灣聯合國日與佛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
民俗節日則與台灣民俗活動有關,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以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而一般節日則是多與特定群體有關,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軍人節等。以及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
而其中能夠放假的節日,則被俗稱為「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也代表什麼嗎?
若是歸納上述假日的特質,可以發現許多的國定假日與漢民族的民俗信仰相關。
但是在台灣,也有客家族群、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讓台灣這座島,能夠有著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
國定假日作為一社會制度,假日政策的行使與規劃必然是權力運作的結果。然而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讓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美意造成反效果,反而更可能忽略、排除了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結語
國定假日的儀式與活動,是產生維持、創新、改變、增強或削弱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工具,透過儀式與慶典維持了國家認同的符號與神聖性象徵。
藉由儀式激發人民的共鳴,人潮聚集構成了獨特的集體記憶,產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增強了國家及社會認同。
在台灣,國定假日的形成與發展是政治權力和宗教共同賦予假日使其有所意義的結果,在不斷的社會變遷當中,假日如何被定義,意即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台灣多元族群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春節放假規定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Clubhouse全面開放後的下個世代
易讀版: https://awater.tw/archives/452
曾經風靡全球的新形態社群平台Clubhouse,在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名人的加持下,讓平台的活躍用戶瞬間激增突破上千萬,更獲得新一輪融資,市價估值上看40億美元,本被看為未來之星明日之秀的它,在接下來開放安卓市場後,又有那些變化,以及平台正面臨何種挑戰。
單從台灣市場與大家聊聊。
在今年農曆春節時期,Clubhouse的聲勢到達高峰,不只各式各樣創作者包含明星藝人、Youtuber、作家、podcaster、各領域職人等,紛紛投入該平台創造極高的流量,在當時更創造邀請碼一度喊價到3千元台幣的金額,房間內容百花齊放,讓許多的觀眾愛不釋手,深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精彩內容。
這便是平台的第一個痛點 - 內容無法留存
有固定內容的生產者,才能聚集成群的聆聽者,在當時包含擁有理科太太與蕭敬騰的合作、台灣迷因與炎亞綸趣味探討,前台灣達人秀創辦人King哥所領軍的百秒達人秀團隊等,都創下了相當優異的成績,就連我都曾出現過開設的房間同時在線超過兩千人的好表現。
但內容無法留存,最終會讓創作者疲乏。
無法留存的內容會讓觀眾更希望隨時緊跟著行程,但脫離農曆春節連假後,平常都得要工作的你我,根本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投入其中,在分享的過程來往的人員進進出出,常常前面提過的問題,下個小時又有人重複詢問,不斷輪迴下去,創作者覺得倦怠而觀眾感受內容不斷重複。
而新人的低留存度成為第二個痛點。
最早開始流行時,正盛行一種被叫為無聲房的開房模式,許多創作者忙碌時便將自己掛在房間裏頭,讓許多自己的支持者追蹤,算是一種除了官方推播外的被動增粉方式,對新用戶而言,這也是能夠明白現在有哪些人在平台特別活躍,並且有那些知名人士正在其中的一種方式。
但當平台禁止無聲房的出現後,許多忙碌的創作者便乾脆離開。
而新人在進入房間時不熟悉平台系統,又缺乏了最早的名人光環加持,幾乎都沒多久就選擇放棄了。
當大眾娛樂內容性質的創作者紛紛離去後,平台的氛圍也轉型到另外一種新的模式 - 專業分工房
舉凡討論醫學專業、行銷領域、商業合作、創作歌曲、甚至連兩性情慾的探討房都出現,每種不同房間的種類增加,但單間房間的人數便直直落,從過去全盛時期的滿房七八千人,到現在一兩百人就算非常不錯的成績。
市場達到了分眾化,卻也減少凝聚用戶的機會。
投入大量時間卻無任何經濟效益,成為第三個痛點。
許多人透過耕耘與努力,每日盡心盡力的準備各式內容,吸引觀眾每日準時的收聽,卻絲毫無法從中獲取任何的經濟收入,在每個人都是自主使用平台卻無酬時,平台的用戶量又在急遽下滑,於是在上頭的內容產出的機會成本變得極低,你真的不如在家睡覺都還讓自己可以好好休息,而不是又忙碌又無產值。
平台有過兩種經濟收入。
一、提供節目製作費
提供優秀的節目每個月5000美金的製作費,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實際上這塊在台灣區並未開始執行,以我所知的,有許多優秀的台灣區節目製作人都有去申請,但並沒有任何一方有成功收到資金。
台灣都只能依靠自主籌措資源,例如King哥曾與FIR的阿沁、林隆璇合作歌唱比賽,冠軍可獲得專屬單曲製作與錄製的獎項,當時吸引了各大歌唱好手參加,但節目製作的成本,終究是自己吸收。
二、打賞機制
平台如果想做成如同直播平台的打賞機制,注定平台生態會有大幅度的改變或失敗。
打賞制度講求的是極端的階級制度,全世界的直播平台都會將打賞者用各式的比榜與階級制度來增加榮譽感,讓其進入到任何一間直播間後,立即就會成為直播主的重點關注對象。
況且打賞講求的是成就感與衝動性消費,這也是為何送禮的同時要搭配絢爛的動畫特效,直播主的直接回饋甚至痛哭流淚,成為了金主爸爸的成就感來源。
但這種機制就與Clubhouse一開始所希望的打破階級制有明顯的衝突,但在你斗內後沒有任何的紀錄與排名,你也不會得到過多的榮譽感,根本不會讓你有任何想要衝動的可能性。
多數人連走在路上聆聽街頭藝人表演都不願意丟個一百塊了,怎麼可能期盼他在你的房間聽你說說話就給你斗內。
最後一個關鍵的痛點 - 邀請碼無效化
最早平台剛風行時,你擁有邀請碼那是一種被肯定的象徵,因為連帶懲罰機制的關係,大家對於邀請碼的給予都是相當謹慎小心,這也是為何會如此稀缺並且喊到極高的金額。
但既然有規定,就一定會有試圖破解的方式。
國內外開始出現大批的相關社團與Line群,透過接力的方式讓每個人得到邀請碼後往下傳,變成只要願意花點心思就能很輕鬆的拿到邀請碼,這種作法便直接衝擊生態,更造成嚴重的質變。
當許多發言者的本身含金量不夠,光是聆聽他說話就成為一件心煩且焦躁的事情。
以上說了這麼多平台的現況,最棘手的是依然沒有解決之道。
那安卓開放後我認為的下個世代為何呢?
一、觀眾量直線飛漲,讓創作者願意回流。
如果安卓的開放能夠帶來大量的新用戶,這便是創作者打破同溫層的最佳方式,這也會讓優秀的發言者們願意回來平台產制內容,並且藉由不同平台的轉換,讓自己的社群影響力更上一層樓。
二、經濟模式的穩健
節目的製作需要有投資方、製作方、觀眾等三方的共同努力,今天如果在上頭的固定節目能夠讓生產者有一定程度的經濟回饋,自然也更願意動用人脈資源請更優秀的來賓,生產更吸引人的內容。
三、固定的開播頻率
既然內容無法留存是平台一開始的經營核心,那固定的開房開播頻率,就會讓觀眾養成定時定期的習慣,願意準時坐在手機平板前,聆聽你精心準備要分享的一切。
四、大眾化育樂內容
分眾化的房間也代表每間房間都有入門門檻,但如果有更多的生產者瞄準的是更輕鬆且多元的話題,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快速地參與討論,自然能夠衍生更多留住新用戶的節目。
五、平台串流
目前帳號只有綁定Twitter與IG,如果將來可以榜定更多不同的平台例如臉書粉絲團、YT等,那創作者就能夠藉此導流回自己的經營重心,那即使偶而上來打屁哈啦,都能夠有所助益。
寫了這麼多,我認為現在的Clubhouse是一個投資的決策點,停損點就在暑假過後。
我預期暑假會因學生族群的放假,有可能會有爆炸性的流量成長,如果跟我一樣評估的朋友,可以考慮近期可以耕耘,在暑假時開始收成,但換言之,如果到了暑假階段平台仍然死氣沉沉,那我可以直接宣告這塊在台灣被市場淘汰,那還是建議大家回到社群的三本柱 - 臉書、IG、YT就好。
IG : Awater0911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春節放假規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淺談清明與兒童節
上圖:1961年4月5日的台北市郊掃墓情景。(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
下圖:1963年4月4日,台北市圓山動物園裡擠滿了天真活潑的小朋友,歡渡屬於他們的節目。(中央社記者陳漢中攝)
《清明》
我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即清明節一般都是在4月5日,事實上,自1897年至2100年這200多年中,節氣「清明」的日期都是落在陽曆4月4日至4月6日這三天,並不完全固定在4月5日,像今(2021)年就是4月4日。
由於陽曆一年的長度乃依循太陽的運行週期而定,故二十四節氣亦是依照太陽的位置來制定;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陽曆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於是,或因順延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所以,身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乃在「春分」(陽曆3月20至22日間)之後的第15日,日期均落在陽曆4月4日至6日之間。
民國24年(193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依民間習俗將「清明」訂為「民族掃墓節」,同時也成為我國唯一以節氣所制定的國定假日,不過民間仍慣稱其為「清明節」。
民國64年(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當時政府為了紀念他,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明訂「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在「民族掃墓節」舉行,也等於宣告民族掃墓節(清明)就是4月5日。
但事實上,蔣中正的逝世日是4月5日,清明則因為歲差的關係,可能落在4月4日、5日或6日,並非固定的日子;也就是說,「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與清明只是時日相近,並無任何關連。然而,正因昔日政府常在「民族掃墓節」舉行「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的紀念活動,導致不少民眾誤以為每年的清明就是4月5日。
民國96年(200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提出修正案,取消了故總統蔣中正的誕辰紀念日與逝世紀念日,也因此讓民族掃墓節的日期回歸以節氣「清明」為準的正確時間。
由於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4月5日)恰在兒童節(4月4日)翌日,因此昔日各級學校會在每年4月1日至3日放假3天,稱為「春假」,加上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則成為5天連續假期,不過自從實施周休二日後,大部分學校已經取消此假期。
《兒童節》
中華民國的兒童節是在民國20年(1931年) 由「上海中華慈幼協會」所發起的,該組織以「時當春令,氣候相宜,又與往日之三三、五五、九九及今日之十十等節名互相輝映。」為由,建議國民政府明訂每年4月4日為兒童節,於是教育部制定兒童節紀念辦法,並於翌年4月4日實施,所以中華民國的第一屆兒童節是民國21年(1932年)4月4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在民國80年(1991年)2月1日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把婦女節及兒童節的放假合併在4月5日民族掃墓節前一日全國放假一天,以解決放假方式的爭議,並與民族掃墓節成為連續假期,便利民眾返鄉掃墓祭祖及安排休憩旅遊,但婦女節及兒童節仍屬不同節日,並無所謂「婦幼節」的名稱,4月4日仍是叫做「兒童節」。
民國90年(2001年)起,為配合公務人員週休二日的實施,使全年總放假日數合理化,當時施行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已取消放假的規定,而婦女節與兒童節仍可分別在3月8日及4月4日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集會慶祝,以尊重婦女節與兒童節特有的社會教育意義;自此,兒童節開始進入「慶祝但不放假」的階段。
民國98年(2009年)11月4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召集跨部會會議,決議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兒童節列為國定假日,而婦女節則未規劃放假。
民國99年(201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除將兒童節再度訂為國定假日,並增列民俗節日(除夕、春節、端午、中秋)適逢周二或周四,其前、後一天上班日調整放假,但須擇日補行上班;經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後,自民國100年(2011年)起實施。因此,中華民國的兒童節從民國100年(2011年)起又恢復為有放假的節日了。
根據民國101年(2012年)9月25日修正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兒童節(4月4日)應放假一日,但如果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清明)為同一日時,則於前一日放假,另外若兒童節逢星期四時,則於後一日放假。
今(2021)年的清明是4月4日星期日,與兒童節同一天,因此兒童節提前在4月3日放假,但因4月3日是星期六,因此兒童節便改在4月2日星期五補假,加上清明節在4月5日星期一補假,便形成了從週五放到週一(4月2日至4月5日)的4天連假。
附錄:清明三習俗
【祭掃】
掃墓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時才開始盛行。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專家表示,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擔心自己先人的墳塋,是否長滿荒草?是否塌陷?所以要去查看修葺。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擺上些供品,燒些紙錢,以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和追悼之情。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箏。
【放風箏】
清明前後,放風箏是一種其樂融融的趣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活動。在古人看來,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晦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災禍疾病都寫在上面,然後等到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做不僅能帶走所有的鬱悶,而且也會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