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易 牙 居 2022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24 Bloomberg新聞摘要
<亞洲中東新聞>
*中國人民銀行稱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交易都是違法的 釋放出管制該行業最強烈的訊號
*中國再加大對加密貨幣的嚴格監管 比特幣、以太幣應聲重挫
*中國連續五個交易日注入710億美元的資金 安撫因恆大風暴所觸發的敏感神經
*恆大對周四應支付的8350億美元債券利息何時償付”異常沉默” 未來30天寬限期充滿不確定性
*就算沒有恆大的危機 花旗集團都預估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陷入熊市的風險
*中國大陸有意整合所有的稀土開採商成立南北兩家稀土巨頭 以便在全球市場取得更好的定價權
*由於電力供應問題和強制執行環境法規 中國限電措施擴大至10多個省份
*澳洲計畫重新迎回國際學生但恐排除中國學生 中國是澳洲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
*由於疫苗接種率低 泰國新冠疫情工作小組考慮曼谷及周邊四省延後一個月解封
*確診病例激增 新加坡又重新實施居家辦公以及餐廳內用餐人數限制的防疫措施
<歐洲非洲新聞>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前首長普伊格蒙特發起獨立行動後逃離西國避免入獄 終於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島被捕
*德國經濟學家稱三個左派政黨組成的聯盟是德國企業在選前最大的憂慮
*工業出現”瓶頸衰退”德國九月商業信心在選前跌至五個月新低點
*卡車司機短缺導致加油站關閉 英國不排除放寬對卡車司機的移民規定甚至派軍隊運送天然氣
*蘇格蘭2018至2020年間男性平均壽命減少18周以上 除了毒品問題還要歸咎於新冠疫情
*在美國承諾更大的融資以及中國同意停建海外煉煤廠後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有希望帶來進展
<美洲新聞>
*美國一周來新冠死亡率上升近3% 其中紐約和賓州死亡率上升逾26%
*佛州某郡因強制學生與教職員戴口罩遭州政府扣住經費 美國教育部直接為該郡報銷該筆款項
*美國從幼兒園到12年級在過去一個月內通報近百萬病例 已有2000所學校關閉
*新冠疫情帶來的衰退去年迫使210萬名24歲到54歲女性失業 只有半數重返職場且多為大學以上學歷
*美國眾院民主黨罕見召開週六委員會會議 為3.5兆一攬子經濟計畫下周的投票預作準備
*為縮減因疫情推出的刺激方案 智利政府提交預算將在2022年減少22%的支出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稱該國疫苗接種率10月底可達70% 但並未說明是一劑還是兩劑
*Nike同樣面臨供應鏈和運輸延遲問題 下調全年收入預期至中等個位數成長
易 牙 居 2022 在 西班牙小婦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朝聖之路
因為2021年7月25日的聖雅各伯節剛好碰上星期日,因此今年是「聖雅各伯年 Año Santo Jacobeo / Ano Santo Xacobeo」 ,也是熱愛朝聖之路的人會特地選擇來走的一年。然而碰上疫情,不知此刻走朝聖之路的人是否很多?
去年我跟兩位台灣好友一起走了法國之路的最後一段,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但都一直只把它放在手機裡而沒整理出來。原本今年也要趁著聖雅各伯年再去走一段,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先被擱淺了。我想:「雖然無法成行,但我總能把去年的感受重新回味寫下來吧?」它不算是分享,畢竟我只走了五天,可就是給自己一份回憶記事,感謝那五天。
【2020年九月朝聖之路/法國之路 Sarria - Santiago de Compostela 段】行前記事
2020年七月的某一天,同住在西班牙的台灣好友問:「我想去走一段朝聖之路,要不要一起去?」 考慮了幾天,我同意了,然後開始一連串的自我訓練和準備行前物品。
為什麼要去走朝聖之路?這個問題好多人問過我,連我家人也是。
其實,沒有理由,真的沒有理由。既不是為了宗教因素,也不是為了什麼自我成長。沒有,真的什麼都沒有,就是想去走一段在心裡想了十多年的路,算是實現一個願望罷了。
決定走這段路後,我開始在住家附近的山區自我簡易訓練:
1⃣️ 肩上行李4-5公斤背著走(嗯,因為還有後續的加利西亞旅遊,所以沒把所有的家當都背在身上,有選購行李轉運服務)
2⃣️ 配合到時要穿的運動鞋與厚襪子
3⃣️ 練習用登山杖(超級不順)
4⃣️ 維持時速五公里上下
5⃣️ 每次平均走約兩個半小時的時間,13公里左右的路程,爬升海拔250-300公尺左右。
6⃣️ 練走兩天休息一天,讓肌肉好好休息,並加強核心運動。
雖然很多人說走最後一段的法國之路不需要太多的體力,但我以前真的沒什麼運動的好習慣,所以覺得還是自我訓練一陣子比較好。
我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把「毅力」跟「腳力」練起來,才不會拖累身旁的好友。
然後我想到17歲那年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連什麼是「大縱走」都不懂,就糊裡糊塗跟同窗怡靜和阿㜏參加了救國團的「草石溪大縱走」。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如果你知道,我會很後悔當初怎麼沒先問過你再去報名!😄
現在想起來,那幾天依舊是我的惡夢。我永遠都是那個走在隊伍最後的一個,還邊走邊唸同學怎麼不先打聽清楚這是什麼樣的活動就倉促報了名?我們每天除了走、還是走,我走到累死了,誇張地覺得那是末日;而晚上一扎營,貼心的營隊就推出煽情的營火晚會,唱唱《那魯灣》、唱唱《秋意上心頭》。我確信「假文青」從那個時代早就開始了。
活動的最後一天,那段爬往溪頭的好漢坡,讓我幾乎爬到生不如死。我發誓再也不參加救國團的任何活動了。我當時真的對自己這樣說。
結果,誰知道⋯⋯隔年自己竟然經過訓練,成為救國團帶隊的一員。人生,就是如此難以預測,就像我二十多年前幫家人準備西班牙的旅行資料但自己沒跟去,結果幾年後直接搬到西班牙來定居了。
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是什麼,但你一定要走好當下的那一步。
想想年輕時的自己,再看看此刻的自己,我單純想去走朝聖之路,想陪著好友們並肩同行。我跟自己說:「大不了走不動時,就叫車載我,然後讓大家笑我沒關係。」可我還是想去走。
我把它當做是2020年疫情低迷下給自己的一份人生禮物。汗繼續流、衣繼續濕,我就是要靠自己的毅力,完成這個一段128公里的朝聖之路。
~ 待 續 ~
後記: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2021和2022都將會是「聖雅各伯年 Año Santo Jacobeo 」 El Año Jacobeo 2021 se amplía hasta 2022.
** 圖片來源:consejojacobeox21.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