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미숙아 #未熟児 #早產兒
—-
森森是30週又4天出生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因為懷孕週數小、出生體重只有1395g,所以我迫於羊水過少、胎兒窘迫而進行緊急剖腹產的時候,手術房裡面非常熱鬧,除了婦產科、麻醉科,還有小兒科都在一旁待命。
.
我跟B爺心中都不止一次謝謝自己當初選擇繼續在馬偕紀念醫院產檢。*注
.
森森出生之後,在產房媽媽只看了一眼就立刻住進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72天,就因為該死的武漢肺炎,全國進入三級緊戒,新生兒病房感控措施更加嚴格,完全無法探病,所以爸爸媽媽72天之間完全沒有親眼看過、抱過森森(現在想到又淚崩
.
所以住進月中之後,我都會很羨慕其他產婦有自己的寶寶可以抱、可以親自餵奶換尿布,動不動聽到其他寶寶的哭聲就以淚洗面。
.
每天最期待的時間就是早上11點打去病房電話會客,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的住院醫生都會每天update森森的體重身高奶量還有各項檢查結果,並鼓勵媽媽多擠奶送到醫院,然後耐心的回答我們不安而google到的五花八門問題(擦汗
.
森森從一開始每三小時用口導管餵0.5ml/餐,到第73天回家的時候可以用嘴巴自己喝60ml/餐,足月兒輕易能夠完成的喝奶,早產兒需要更多的照護及口腔訓練才能完成(畢竟以正常孕程來說,他們還在用臍帶吸收營養)
.
中間還經歷了黃疸禁食、肺動脈導管未閉合、肝指數偏高、脫氧訓練退步、血氧不穩定、忘記呼吸,每天每天爸爸媽媽都隨著森森成長的進度起起伏伏,好險森森很勇敢全部破關了
.
森森在住院期間,每天馬偕的早產兒個案管理師(也是護理師)都會傳森森的照片給我們看,鼓勵我們要對森森有信心,果然森森從剛出生的皮包骨,回家的時候小臉蛋都胖起來,非常惹人憐愛(笨蛋父母
.
台灣早產兒照護非常先進且完善,尤其早產兒基金會經過多年奔走,跟各大醫院合作長期追蹤協助早產兒長大,馬偕發給我的早產照護手冊,第一頁就寫著「將出院的早產兒當足月兒養育即可」,這句話實在讓巴掌仙子降臨的無助父母吃了定心丸(淚目。
.
我的高中同學也生了小週數的早產寶寶,她從安胎的時候就主動聯繫我,給我很多心靈上的支持,讓我對於巴掌仙子照顧沒有那麼徬徨;甚至溫公溪有位平常動不動跟我針鋒相對的高層,聽到我早產消息之後、更是主動告訴我他是怎麼照顧他也是30週出生的小孩。
.
我希望我也可以幫助家有巴掌仙子的家庭一點幫助(握拳
.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小孩早產,但萬一未來你們家也有心急的巴掌仙子誕生,請一定務必要跟老小姐聯絡,我不一定能夠提供什麼實質的幫助,但我可以告訴妳要怎麼加入早產兒的社群找答案,千萬不要客氣,開口尋求幫助是在保護寶寶(認真眼神
—-
*注:雖然不孕門診及媽媽手冊都是在馬偕領,但森森的NIPT跟早期唐氏症篩檢是在禾馨懷寧;在禾馨的產檢經驗實在太棒,環境美、氣氛佳,超音波設備跟診所裝潢又先進漂亮,進階產檢的費用也沒有比馬偕貴,加上同事們也不止一次讚美禾馨最有名的全程無痛自然分娩+樂得兒產房的美妙生產經驗,腦波很弱的孕婦每天內心都動搖一百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艾德可樂 edocola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德的影像創作課程 【完整課綱】 https://hahow.in/cr/edocolala 我的音樂這裡找 Artlist 註冊(使用此連結加入會員 可贈送多兩個月的會員期限) https://ssur.cc/yuruw ——————————————————————————————— 艾德...
「早產兒回家照顧」的推薦目錄: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次基金會對台大新生兒科的回饋活動
算是集結X5基金會捐款人的善念
完成我長久以來心裡回饋母院的心願
內心十分感謝 也非常感動
看到當我還是小小PGY時
曹爸,周爸,倩儀醫師對我教導及不離不棄
奠定了往後行醫的基礎能力
又看到很多護理熟悉的面孔,包含玉蓮護長
在我離開台大醫院近10年後仍然堅持在崗位上
當弱小新生兒及玻璃心新生爸媽的守護天使
太多太多受過台大新生兒科OPNI,OPNO照顧過的孩子
早產兒,手術兒,心臟病兒
才有機會順利長大,出院回家
你們每一個都是真正的天使
基金會的活動是善念種子
集結大家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讓醫者,護理專業人員有更好的設備醫治您的孩子
真心謝謝每一位付出的大家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艾德可樂 edocolal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艾德的影像創作課程
【完整課綱】 https://hahow.in/cr/edocolala
我的音樂這裡找
Artlist 註冊(使用此連結加入會員 可贈送多兩個月的會員期限)
https://ssur.cc/yuruw
———————————————————————————————
艾德可樂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docolala1825/
EDOCOLALA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docolala/
EDO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DO_LO/
可樂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colala.w/
艾德 導演作品link
https://vimeo.com/user3189534
contact:
popcornedo@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6hvOeSVw8/hqdefault.jpg)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國民健康署- 【「 #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是巴掌仙子家庭的好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早產兒 居家照顧手冊」是巴掌仙子家庭的好幫手】 恭喜您的寶寶終於「過關斬將」出院回家囉! 很多爸爸媽媽或家人心中常會有的疑問:「回家後,該如何照顧早產寶寶呢 ... ... <看更多>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早產兒照護】-李政翰醫師-三分鐘醫學堂第16堂-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影片之著作權屬於彰化基督教醫院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作為其他使用家中的 早產兒 寶寶該如何 照顧 呢? 今天請到彰基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李政翰醫師來 ... ... <看更多>
早產兒回家照顧 在 [心得] 早產兒照護-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板上很多媽媽分享照顧寶寶心力交瘁
我來從早產兒媽媽的角度分享一下
我的寶寶是32周出生,出生後有開放動脈導管,內科藥物治療無效,最後開刀手術(A我的文章有詳細的資訊)
最後寶寶是在預產期那天出院
出院前有先去醫院學寶寶照護一個禮拜
我家寶寶剛出院是每3小時吃一次奶
每餐吃奶前要拍痰20分鐘
吃奶30分鐘分鐘
最後拍嗝20分鐘
這樣變成一個循環做完休息約一個小時就又是另個循環開始
剛回來只有前兩天是假日,爸爸在家幫忙,其他時間我都回娘家住照顧寶寶
由於拍痰寶寶很小沒人敢拍
喝奶容易嗆到,一哭臉色就黑,也沒人敢幫忙餵
回來照顧的這段時間
寶寶一直喝奶喝不好,哭鬧、嗆到、溢奶
我一直找方法,一直瀕臨崩潰邊緣,但又沒人可以換手
我打電話給醫院衛教師、早產兒基金會
其實知道他們給的建議會有哪些,但電話的過程中感覺找到了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
寶寶回來兩周後的某天下午,寶寶喝完奶後很喘
臉色不太對勁一直喘,送醫院急診後寶寶又住院了
原因:吸入式肺炎
心裡頭想,是寶寶貼心怕媽媽太累,自己想回醫院給專業照護
但急診完回家的夜晚,看到嬰兒床後我還是爆哭了一波
這次一住院,寶寶還喘到住回新生兒加護病房,上了正壓呼吸器
住了兩周多,才又換回中重度病房,換上鼻導管
沒想到在中重度病房又住了兩周多,氧氣一直拿不掉
最後,住院一個多月後,寶寶出院了,但是要戴著鼻導管使用製氧機,24小時輔助氧氣
這次回家,比上次更多挑戰,雖然變成4小時吃一次奶
但是,每餐前吹蒸氣治療20分鐘、拍痰20分鐘、抽痰3分鐘,才接著吃奶20分鐘、拍嗝20分鐘
雖然已經過5公斤了,但要定時治療吃藥,完全沒法考慮睡過夜
另外還因為戴著氧氣,變成完全離不開房間
這次回家,顧了3星期左右,某天寶寶半夜開始哭鬧,完全安撫不了
到了白天,開始連奶都不喝,最後到了傍晚逼不得已,又送去急診了
送去急診後又入院了...這天,是跨年夜
這次,心想又是寶寶貼心,想讓媽媽休息一下
但回家晚上倒數後的煙火,又忍不住掉下眼淚
好在,這次住院5天後就出院回家了
住院期間,醫院細心照顧下,寶寶最後2天有順利脫離氧氣,可以不用全天戴著氧氣了
而我也去醫院學了深抽痰液,讓寶寶呼吸可以更順暢
-----
中間的時間其實主治醫生也都蠻關心媽媽的身心狀況
也有輔助衛教師幫忙給予資源
例如:衛教師來家裡訪視,看看照護上有什麼方法更順?
也建議我們找保母(但媒合不到會抽痰拍痰的QQ)
甚至建議我們可以找鄰近醫院中重度病房房協助,偶爾喘息一下
說了那麼多,我是想分享
照顧嫩嬰真的很累,身心俱疲
但,我在崩潰的邊緣時,發現多向外尋求幫助真的很有用
雖然有時候不是立刻解決問題
但是有壓力宣洩出口+適時的放過自己
真的會海闊天空一點
雖然寶寶現在還是不太好顧,我也必須延長育嬰假來自己帶他
但我相信,事情會越來越好的
寶寶不會永遠都是這樣的!
-----
Sent from JPTT on my Google Pixel 3 X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3.99.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41627761.A.B2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