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米苔目,這個冷熱皆宜的台灣小吃。這篇暫且聊的是熱的米苔目,而非我大稻程愛店呷二嘴的米苔目冰(雖然冬天也賣熱的)。
在台北有不少家米苔目+黑白切的名店,比方說早期大稻程「柴仔寮」、永樂市場的「永樂米苔目」又或林森名店「高家莊」,及我最愛但好像停止營業了的「條仔米苔目」。
萬華的話,我比較常吃的是「五條通手工米苔目」,但但但最愛的絕絕對對是我前陣子在台北電台「阿鴻回來了」提到的「勇伯米苔目」,當然其較傳統市場米苔目的吃法和夠水準,還有一些特殊部份黑白切也是我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大伙蹲坐在那白磚灶前喝米苔目的風情。
你最愛的米苔目是那家呢?
ps:照片、文字都2011年寫的,同樣不堪入目,不喜勿入....
#台北小吃
#華西街夜市
#米苔目
同時也有6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桃園#中壢#青埔 公園橋橫跨老街溪,鄰近桃園市立美術館興建場址及兒14和兒17用地,四周皆是住宅用地與綠地, 因河道整治有成,形成藍綠帶景觀,而成為青埔河岸宅的聚集之區。 美術館原為公13用地,基地面積3.48公頃,西側約200公尺為桃園A19站,東側約800公尺為高鐵桃園站。以國際觀、在...
早期 華 西 街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中的查馬克咖啡,緊握麥克風30年的排灣族歌手Camak,用原民風味食材點綴人生下半場。
這次合作的《泰武》鄉刊,主題是《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特輯,不同於過去訪問居住當地的人,而是好奇在外地的泰武人從事什麼工作,又藉由哪些方式與家鄉連結,從放射狀的族人足跡聚焦回泰武。
今年五月,訪問了在台中營業查馬克咖啡的林文明大哥,同時也是一名憑藉一身才藝走跳過往政商名流最愛的白雪大舞廳、花都大舞廳等知名酒吧,創下台中地區唱最長久,價碼最高的駐唱歌手。
#在台中金山路以阿公之名查馬克Chamak命名的音樂文創空間
隨著流行音樂型態的改變,駐唱的場子逐年變少,商家為了減低營運成本,近年多邀請出場價格較親民的街頭藝人,加上年輕時,林文明大哥總是身兼駐唱與餐飲的工作,廣東菜、湖南菜、燒臘店、西餐廳皆有經驗,他說:「雖然勞動活總是力竭,但這是最擅長的第二條路。」查馬克音樂文創空間因此誕生。
屋簷上平整地鋪設茅草,踏進室內空間的短短路程,就像部落博物館,木櫃除了展售馬告、黑藜、鳳梨醋、小米酒、特製辣椒醬等農產品,透明的玻璃罐中,盛裝著部落花生、白樹豆、黑米、咖啡豆、山藥粉、芋頭乾,用工整的字寫下辨認的標籤,彷彿要把家鄉的綠意、木頭、種子和思念,一網撈捕到台中市區。
這裡提供種植在海拔800~1300公尺原生種的泰武鄉咖啡,用餐三天前預訂原民風味的無菜單料理,若企業團體包場,還有樂團演唱的服務。林文明大哥笑盈盈說:「一大早要去採買食材,開店時是服務生,客人來要當進退得宜的餐廳老闆,無菜單料理都是我親手製作,廚師一當完,還要是現場點歌直接開唱的歌手,根本是開雜貨店!」
#用排灣族食材點綴人生下半場
原民風味無菜單料理的食材,百分之八十都出自屏東,固定與住在泰武鄉的親戚叫貨。
▪前菜:萬安檸檬混蜂蜜,用一杯酸甜的蜂蜜檸檬小米酒釀開胃
▪湯品:自種的黑樹豆熬八小時
▪招牌芋頭泥:排灣族的主食之一山芋頭,揉成淡紫色的球體,滾著花生粒,沾黑糖,最上頭灑上泰武鄉咖啡粉
▪主菜:豪華的頭目餐,石板上擺滿豐盛的部落食材:月桃葉包覆的祈納福、用紅藜與黑米搓成的飯糰、馬告香腸、旗魚乾搭配自家耕作的地瓜、山豬肉等,每一道皆吸收對土地的敬意。
因童年家境清寒,一路受人滴水之恩,林文明大哥湧泉相報,靠著歌喉掙到名利的他,早期定時捐贈饅頭與棉被,幫助孩子溫飽;也會帶部落小旅行,幫助在地的孩子擁有更多文化刺激,成為外界認識排灣文化的橋樑。
近年開始協助部落教會募非洲鼓和吉他,幫助族人在艱難時刻,都有音樂幫助自己舒坦過關,疫情前甚至籌募偏鄉學校出國比賽的款項。
林文明大哥希望年輕一代能更有自信講著母語,莫忘根源,共享這份文化認同的自信心。
或許《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特輯未必符合世俗定義的人生勝利組,卻都能成為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
查馬克音樂文創空間(查馬克咖啡)
▪ 台中市西區金山路31-2號
▪ 10:30–21:30,無菜單料理採預約制
早期 華 西 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Vienna
聖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最重要的教堂,有著色彩繽紛的磁磚屋頂外,其高聳的哥德式南塔更是維也納天際線的主宰之一。這座將近820歲的古老教堂經歷過維也納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更見證了哈布斯堡皇朝乃至於奧地利的興衰。
在十二世紀中葉時,維也納已經是德語文化圈中的重要城市,原有的教堂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信仰需求,當局便開始興建這座敬獻給聖史蒂芬的大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在西元1160年落成時其實是座羅馬式的教堂。其後經過數百年的增建與改建,才成為今日的羅馬、哥德式與巴洛克混合風格。
聖史蒂芬大教堂巨大的南塔是它最顯眼的特徵,這座高136公尺的哥德式高塔歷經65年興建,塔頂視野極佳,可以盡覽維也納市景。事實上也因為如此,南塔在歷史上兩次鄂圖曼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時都曾作為瞭望塔與指揮中心。直到1955年,南塔都還作為夜間火災警戒塔,配有一名觀察員以及其生活的套房。今日的塔頂則開放給訪客登頂一覽市景,同時也販賣紀念品。不知紀念品店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是每日攀爬343階樓梯上來上班。另一側的北塔本來也打算比照南塔的樣式與高度興建,但因為工程太過浩大而止於目前的高度。
聖史蒂芬大教堂色彩斑斕的磁磚馬賽克屋頂則是另一大特色。這個由二十三萬片磁磚鋪成的屋頂除了華麗之外,也極具歷史意義。南面屋頂上拼排出的是象徵哈布斯堡皇室的雙頭鷹徽,北側則是分別象徵奧地利共和國與維也納市的鷹徽,也算是記錄了奧地利的政體轉變。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屋頂在二戰空襲所引起的火災中付之一炬並倒塌,原本龐大的木架屋頂結構由於重建費用太鉅,而改用超過六百頓的鋼取代。而大教堂華麗的屋頂外牆,則在維也納居民踴躍的捐獻下完成重建。
而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內部也如其外觀一樣雄偉震撼,主要的建築風格是以哥德式為基底再加以一些後期的巴洛克式裝飾。兩排巨大的支柱撐著令人歎為觀止的屋頂衍架,柱上則有許多聖人雕像,一路指向祭壇的描述聖史蒂芬故事的畫作。由於教堂的興建的歲月漫長,也因呈現了許多藝術觀念上的轉變。例如教堂內早期的歌德藝術品,由於是為了榮耀神權,因此都是匿名的創作。到了後期文藝復興時期,人性主義逐漸高漲,也因此此時期的藝術品常可以看到藝術家本人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出現。
教堂內部在二戰時的轟炸與火災時也遭受到了損害,教堂兩側的彩繪玻璃於此時毀壞,因此除了祭壇後方的彩繪玻璃外,現在看到的都是相對平淡的馬賽克玻璃。但其實在當時為了因應轟炸,許多預防破壞的措施已被採用,例如能夠拆下的木作就拆下運往安全處保存,運不走的藝術品如佈道壇石雕等,則在周圍蓋起保護性的磚牆。
由於座落在維也納熱鬧的格拉本大街 (Graben) 旁,即便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部分外觀似乎長年都有鷹架架設進行維護,仍是許多旅人造訪維也納必訪的景點。因此除了在外面拍照之外,也推薦進入參觀和登塔飽覽維也納市區美景。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早期 華 西 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桃園#中壢#青埔
公園橋橫跨老街溪,鄰近桃園市立美術館興建場址及兒14和兒17用地,四周皆是住宅用地與綠地, 因河道整治有成,形成藍綠帶景觀,而成為青埔河岸宅的聚集之區。
美術館原為公13用地,基地面積3.48公頃,西側約200公尺為桃園A19站,東側約800公尺為高鐵桃園站。以國際觀、在地史及創新育成三位一體為館舍發展主軸。
跨過高鐵南路二段所見大面積綠地,即是青塘園,若未來美術館落成後,想必這裡的景觀又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這裡有個早期興建的瑞士社區及宜誠有合、川睦叡極和順儷MOMA等大樓華廈,而對岸靠近公園橋則有宜雄玉環和佳昂河沐,略遠處則是宜誠大容國美館和太子馥NO3。
位在高鐵南路二段與兒14公園附近的則是總戶數55戶的太睿澐極與即將完工的玖都美術花園建案。
若從公園路一段往洽溪路方向開車過去,可以見到有如曼哈頓般,大樓聚集的都市景觀,尤其是在晚上燈火通明的時候,更是好看。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山水畫家的藝術」頻道推薦播放清單:
梁震明水墨作品賞析: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9nXm38PQcabEIbffxyp-h
梁震明水墨創作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TfktfF0G6o3zCLipJvc-n
水墨藝術材料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s1alttOymTOkXl3IhRW04
紓壓療癒輕音樂空拍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rrHknKxWuwRy8UIh6EnUQ
台灣海景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471Ieo4YaalS5yvbDAIyu
4K畫質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72YQD4vgRR9NaI-brI-4Q
桃園青埔特區記錄: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SI3tWDXsgQUuzgKzRSGxY
新北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fbQybqr__G4cLGrtVugsl
桃園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weKa4jfWGZW39J9ASipD7
新竹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k7e3AvAuU6IWQsbvn49e6
宜蘭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nNCun9gC5UM3In0ztXDG_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ERwLWBT9ck/hqdefault.jpg)
早期 華 西 街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澳棚屋|棚屋不可轉賣剩357戶 廁所開洞直落大海 記者跟師傅學起屋
一間間小屋用看上去很脆弱的木柱支撐着,日照水光,折射得棚屋光影漣漣。大澳棚屋築水而建,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當時漁民開始放棄浮家泛宅式生活,利用舊船艙在岸邊築建簡單居所。早期,他們會用麻石柱支撐舊漁船,並鋪上葵葉和松皮。但麻石柱看似堅硬,實則不堪撞擊,後來得知坤甸木可入水而百年不朽,就轉用了坤甸木為主力支撐,後來大澳漁業逐漸式微,不少蜑家漁民為求三餐,上岸工作,棚屋便成為了他們主要的居所。
馮新榮(榮叔)在大澳住了80多年,在漁船式微前做過超過40年漁民,後來為了更安穩的生活,一方面讓老人家休息,另一方面也讓子女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就上了岸,在棚屋一直住到現在。依水而居,最擔心的就是颱風季節,即便大澳環山能稍作保護減少風浪的衝擊,但水浸入屋,卻是很難避免:「一颳颱風,知道幾多號風球就不會睡。 」2018年強烈颱風山竹引致大澳嚴重水浸,當時榮叔的棚屋浸到及腰,也浸壞了不少電器。但對榮叔而言,人可以逃生,棚屋不能。所以颱風季節他們情願留在屋內,靠經驗判斷水位,對他而言反而更安心。經過幾代改善,棚屋區現在有電,有水。為避免水浸時危險,棚屋內的電器大多都會架高,而插座亦安於屋頂位置。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30/U7HFR5QJ6ZEVNINRQSKBW4RO2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大澳 #棚屋 #漁民 #颱風 #山竹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wyeFp_o1rg/hqdefault.jpg)
早期 華 西 街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小學校貓|老師下課後最愛吸貓 工友親搭貓籠助浪浪產子
想必各位貓奴都曾經幻想,如果工作的地方可以隨時隨地吸貓,該會是多美好的工作環境。位於大角嘴的基全小學裏就飼養了四隻校貓:豹仔、花花、芝麻、山仔,而多位愛貓的教職員和工友更扛起照顧和陪伴貓咪的責任,工友芪姐笑言:「你想想,你去問問飼養貓咪的人,會否覺得照顧貓咪很麻煩,當然不會覺得麻煩,連放假也喜歡回來呢。」
豹仔是較早來到基全小學的貓咪,擔任校貓的資歷雖然只有短短三年,不過早期的校園生活可說是多姿多彩。「大概是在疫情之前,下午五點之後大部份小朋友都已經離校,我們便會把五樓天台的防煙門打開少許,豹仔就會沿着樓梯下來。豹仔很聰明地知道二樓是教員室,有時牠會坐升降機並在教員室門口等待我們;有時牠又知道我們很忙碌,牠會懂得走到一樓的校務處找書記姐姐,是自由地在校園遊走的。」不過隨着校園內的貓口漸多,貓咪的生活也起了些變化,李麗華主任解釋指:「有時有些同事會反映,生怕豹仔會否去了些不該去的地方,也擔心貓咪四處跑會令我們會難以尋回牠們。」此外,也因為有不少愛貓的街坊會在停車場閘口擺放食物,校方考慮到衞生及貓咪的健康問題,最終決定把數隻貓咪留在五樓飼養。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31/BDS2PWD3JRHD3K3MOVY5GJDHR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大角嘴 #基全小學 #校貓 #浪浪 #流浪貓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DJvuyG5hx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