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鄉間>>菜寮國語講習所
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均有設立 #國語傳習所,是台灣歷史上最早期的西式教育學校,是當時的初等教育場所,後來更成為公學校的前身。
而位在 #高樹鄉 的 #菜寮社區是傳統的客家村,當地以綿細口感的豆花聞名,近期更因去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男演員 #劉冠廷 聲名大噪。
#菜寮國語講習所 是日治時期提供居民學習語言的私塾場所,是相當具有歷史價值的歷史建物,在台灣光復後,這座講習所也逐漸沒落,在年久失修且疏於管理的情況下,漸漸的這曾經的教育殿堂就只停留在老一輩的回憶之中。
感謝在社區 #劉峰印 理事長的四處奔走,一步步修繕;也透過當時講習所老師,現年93歲的廖富茂老伯伯,以口頭述說著記憶裡,那些在學園裡講學的點點滴滴,將歷史繼續流傳。
小米在走訪高樹鄉間,偶然與鄉親在這座具有教育歷史背景的屋簷下,一起共享豆花,一起談天說地,分享生活大小事。
#小米姐姐 #屏東向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開學了!——趣談臺灣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之五:結語
之一 現代教育序幕
https://reurl.cc/QdD6o9
之二 初等教育
https://reurl.cc/vDXgxo
之三 私塾教育
https://reurl.cc/0onxeb
之四 高等教育
https://reurl.cc/1xzpjp
高校生就已經潮到出水,上臺大還不跩到翻天了?不過臺大並不是打一開始就是天之驕子,事實上在籌備設立之初,還曾被許多人批評。這批評者不是別人,居然還是大名鼎鼎的社會運動者蔣渭水。
設立大學這種有助於提昇知識的政策,為什麼要反對呢?在此又可以窺見臺灣總督府看似好意,其實是提拔日本人的手段。蔣渭水發文反對設立帝國大學那時,是1924年。彼時臺灣人的中學校並不普及,臺灣人總不可能讀完公學校突然跳級去讀大學;也就是說總督府蓋了一所大學在你前面,卻遲遲不把通往大學的路鋪好。有膝蓋可供思考的朋友都想得到,屆時大學裡只會是滿滿的日本人;那還不如把蓋大學的錢拿來加強初等教育,讓全臺灣的民智一起Level Up啊!在大家的看衰之下,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果不其然招生狀況頗差,有時還得第二次招生,因為臺北高校的畢業生既然可以去日本讀大學,他何必留在臺灣當新設校的白老鼠。——由於臺灣的中等、高等教育遲遲不普及,造成臺灣人大量渡海留學。剛開始每年留學人數不多,不過到一個臨界點之後,沒留學過的人多少羨慕「別人都當留學生喝過洋水,我只有當胎兒的時候喝過羊水」,離臺求學者大增,當時去日本留學的人最多,因其語言、交通最便利;也有留學中國、歐美國家者。
臺北帝大開始招生,一如預料的,臺灣人比例極少;且入學人數少到與教職員人數幾乎達到一比一,等於每個學生平均噴掉學校兩萬圓教育經費——那個時候,二十圓就可以讓一個家庭過一個月——對政府而言,真的是CP值超低的的政策。
正因如此,社會運動家才致力於社會教育,自己的民眾自己教。蔣渭水的著名的〈臨床講義〉就直言臺灣這個病人,「如果我沒有看錯,閣下應該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所以必須大量受教育、讀書報。蔡培火則在民間推廣臺語拼音,能聽講即能讀寫,希望減少文盲人數。林獻堂主導霧峰一新會,在自家豪宅舉辦各種講座,更培養許多女性講師,成為臺灣早期提昇女權的先聲。
歷史就是這麼複雜:在那個當下,人們無法確知這個事件是好還是壞。日本實施差別教育,優待日本學生是事實;但是你說這是種族歧視吧,整體教育政策又提昇了臺灣人民的識字率,跟清朝相比自然不在話下,日治末期臺灣學童就學率超過百分之70,在整個東亞只遜於日本本土,大大提昇臺灣社會的文明水準。臺北帝國大學初設時日臺人數比例懸殊,非為臺人而設固不待言,但培養出來研究熱帶疾病、農業改良的人才,卻帶給臺灣巨大的貢獻;更何況延續至今的臺大,更是臺灣唯一能擠進世界百大的學校。臺灣青年經由新式教育開了文明的眼界,深知總督府政策的不平等,反過來藉著在日本學到的智識啟迪臺灣民眾,總督府帶來的「文明」成為臺灣人與之對抗的武器……歷史如同太多是非善惡糾纏在一起的藤蔓,我們需要觀察並且諒解,而並非一刀斬斷自己的根脈。
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仍是為「殖民」而服務。但是臺灣人接受新式教育之後,有了共通的語言和校園經驗,消弭了原本閩、客、原住民過去的隔閡;從臺灣各地共聚一堂的學生,有機會經由修學旅行遊臺灣、透過讀書考試認識本土(當年會考「臺灣北部與南部的農產品有何不同」這種接地氣的題目),其實正是「臺灣意識」無形中的萌芽。可以說,雖然總督府試圖將臺灣人經由教育形塑成日本人,但反而促成「臺灣人」觀念的誕生;而當時新創的教育軟硬體設備,也為臺灣的現代啟蒙、文明開化,打下了穩固根基。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開學了!——趣談臺灣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之四:日治時代教育陞官圖
之一 現代教育序幕
https://reurl.cc/QdD6o9
之二 初等教育
https://reurl.cc/vDXgxo
之三 私塾教育
https://reurl.cc/0onxeb
〈臺灣教育令〉確立了幾件事情:一、公學校修業六年。二、設立男生讀的「高等普通學校」與女生讀的「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三、設立培訓農業、工業、商業技能的「實業學校」。四、設立醫學校等專門學校。五、廢止「國語學校」,改行「師範學校」,培育未來的老師。
1922年總督府第二次發布〈臺灣教育令〉,並數次修訂。最後臺灣學生的「升學大富翁遊戲」規則大致如下:
臺灣人六歲進入公學校,讀六年畢業,畢業後有幾條路線可以選,女生可以讀高等女學校四年(如「高雄高等女學校」,今高雄女中)或家政女學校三年(如「臺中家政女學校」,今臺中家商)。男生讀普通中等學校五年(如成立於1915年,日治時期第一間臺灣人可就讀的「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或中等實業學校五年(例如電影「KANO」裡的「嘉義農林學校」)。如果這時就打定主意要當老師的話,也可以去讀師範學校普通科(如「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讀五年之後再讀兩年演習科,就畢業出來教猴囡仔。不怕死的,公學校畢業後可以拚拚看考高等學校尋常科,四年後可直升高等學校高等科(如「臺北高等學校」,原校址為今臺灣師範大學),但是先跟你講了超級難考,例如臺北高校尋常科每年只招收四十人,平均只有四個臺灣人錄取,號稱「秀才中的秀才」,光是考得上就可以辦桌放鞭炮了。
那時的升學比現在還難,公學校畢業後想去考普通中等學校、中等實業學校,除了筆試之外還要口試,居然還要體檢,體弱多病的請回家吃自己。讀實業學校的同學們,升學可去高等商業、農業、工業學校。讀普通中等學校的同學,可以去考醫學專門學校當醫生,也歡迎再拚一次超難考的高等學校高等科,這是臺灣當時上大學唯一的管道;如果考上了,三年後可以直接進入多數在日本各地的帝國大學,成為學霸中的學霸,穩坐社會金字塔頂端,恭喜你抵達終點,可喜可賀。
因為高等學校高等科可以直升大學,臺北高校的學生在臺灣根本是可以橫著走(為什麼要cosplay螃蟹),因為社會將之視為準大學生,也是未來的學者、官吏,許多看似荒唐瘋狂的事情大家也是笑笑就過去了。比如說其他學生穿制服就乖乖的穿制服,臺北高校的學生雖然上半身是立領制服,下半身卻常穿著木屐,還拿著一根紳士拐杖(年輕人你才幾歲啊,腿還好嗎),就是要這麼特立獨行。甚至該校的美術教師鹽月桃甫,也支持學生這種混搭制服的風格,所以他也不穿官服上課,改穿西裝便服,與一般官服筆挺的日籍老師差異甚大,被學生私下暱稱「西洋乞丐」,笑他像乞丐一樣邋遢。(人家是Freestyle好嗎,你有Freestyle嗎? )
事實上,高校學生也不盡是整天搞怪胡鬧,畢竟是集結了全臺灣智商最高的一群少年,校內舉辦的戲劇表演、音樂會,文化水準之高,總是臺北市民注目的焦點。每年校慶,臺北高校全部學生要從現在臺北師範大學門口出發,一邊勾肩搭背一邊大聲唱歌遊行,一路走到榮町(今臺北市衡陽街),警察還要幫他們開道擋車維持通行(這次真的可以放心橫著走了),市民沿街圍觀若堵。這不是故意刷存在感,而是他們的卓越與輕狂,本來就超有存在感。
(待續)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
長期於小大繪本館擔任志工及講師。曾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閱讀誌年度童書等各獎項評審。
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說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小石獅的大發現》,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作者簡介:許育榮
生於新北市,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出版繪本《幸好我是小灰狼》、《界線》、《為了特別的你》等書。
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獲誠品選書。
曾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補助、桃源美展創作獎、福報文學獎、BenQ真善美數位創作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
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在 P16 日治時期之教育制度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P16 日治時期 之 教育 制度. 19K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Milton Lee. 29.2K. Subscribe. 29.2K subscribers. 203.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47. ... <看更多>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在 蕃人」公學校... - 日治時期平地原住民區的初等教育系統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日治時期 平地原住民區的初等教育系統-「蕃人」公學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