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 全球電力系統正在經歷重大的快速轉型!! (08/30/2018 IEA)
國際能源總署於今年度的《2018電力系統轉型現況》(Status of Power System Transformation 2018)報告指出,電力系統正在經歷快速轉型。
在世界範圍內,電力系統的變化正在加速。推動這一趨勢的三個主要因素轉型。
首先 : 大量低成本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的問世。
第二:大量部署分散型的儲能能源系統,包括屋頂太陽能和智能負載,如電動汽車和智能家電。
第三,智慧電網數位化的普及,貫穿整個電力系統,從發電一直到客戶,發現降低成本和提高彈性的新機會。
這些變化正在推動電力系統最佳規劃和運營方式的結構性轉變。它們還對確保能源安全,特別是電力供應安全具有系統性意義。
因此,它們需要政策制定者和電力部門相關利益攸關方的協調和主動響應,並由電力系統轉型(PST)這一觀念來創建適當的政策,市場和監管環境來管理能源變革的影響,並在此過程中實現電力系統轉型的升級。
系統運作和規劃實踐。 PST(電力系統轉型)有助於加快投資,創新和智能,高效,彈性和無害環境技術的使用。 PST對於確保現代電力系統的電力安全至關重要(21CPP,2015a / b; IEA,2017)。
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已成為全球優先事項,提高電力系統的彈性調度能力通常是PST的一個重要目標。
該報告將電力系統彈性定義為電力系統的所有相關特性,有助於可靠和經濟有效地管理供需變化和不確定性。在許多情況下,可變動再生能源(VRE)在日常運營中的整合以及重大影響事件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增加,電力系統靈活性是決策者和系統規劃者需要考慮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話題。缺乏系統靈活性會降低電力系統的彈性調度能力,或通過削減VRE導致大量清潔電力的損失。
同時國際能源總署於今年度的《2018電力系統轉型現況》報告指出,未來電力系統規劃時,應以「發電量貢獻」(energy volume contribution)與「電力調節貢獻」(energy option contribution)取代傳統的尖載、中載與基載概念。由於再生能源變動成本低,故在高再生能源比例下也可具有「發電量貢獻」的功能,扮演過往基載電力的角色。
2018年世界能源展望: 中國特別報告更指出, 中國2018將逐步轉換到清潔發電,強大的執行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了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續降低,而太陽能光電將成為中國最經濟的發電方式。
全球再生能源儲能系統運用風潮自 2013 年萌芽,以美國、日本、澳洲及德國為首的歐洲地區成長蔓延,成為一個解決再生能源擴大運用、電網環境改善或分散電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國際使用儲能的目的大致可分類為以下:
(1) 擴大再生能源應用
(2) 孤島或微電網運用
(3) 尖峰發電或負載之轉移
(4) 改善老舊電力系統
(5) 提高電廠調度彈性
(6) 汰除傳統手段所採用的高排碳設備,例如燃煤或燃油發電機..... 等
(7)符合目前國際一致的趨勢。
更多的細節以及說明,歡迎參考國際能源總署於今年度的《2018電力系統轉型現況》(Status of Power System Transformation 2018)完整內容請由此連結進入瀏覽、下載:
https://webstore.iea.org/download/direct/1041…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日本 環境技術 例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智慧農業翻轉靠天吃飯宿命
2017年09月19日 04:10 林建甫
近來北半球風災頻頻,在太平洋這邊,台灣幸運躲過泰利颱風,但日本卻受到重創。而大西洋那邊,重創德州的哈維颶風(Harvey)剛走,被稱為世紀颶風的艾瑪(Irma)直衝佛羅里達,且後面的何塞(Jose)及凱蒂亞(Katia)也虎視眈眈。接二連三的颱風、颶風,每次都造成不少損失,特別是農業首當其衝。但進入數位時代,農業「靠天吃飯」的宿命有機會翻轉。
與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科技連結的起步比較晚,但愈來愈多的專家指出農業科技的進步正在加速中。股神巴菲特、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貝萊德創辦人兼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投資大亨羅傑斯(Jim Rogers)等巨擘有志一同指出農業是最值得投資的項目之一。許多的科技大廠也加入戰局,Google Ventures投資計算機化農業網路公司Farmers Business Network,積極規畫the internet of agriculture的生態。科技業巨擘微軟(Microsoft)攜手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生技農業大廠孟山都(Monsanto)一同前進巴西推動農業科技新創投資計畫。
當前備受全球關注的農業已經與我們過去所認知大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的種植運銷技術,而是從品種選擇、生產規畫、環境技術,到物流、金流連結系統,以及消費者售後服務,甚至納入食品安全,形成一個廣大完整的生態系統。
而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關心食物安全,生產供應鏈透明化已經是大趨勢,加上更多先進的電子技術、資料收集與監測系統的進步與普及,讓農業科技日新月異,雖然起步較晚,但後勢看漲。
除了將新科技應用於農業生產,更多新穎的商業模式也與農業產生化學變化,成功地打進農業生產鏈,例如:美國貨櫃農場Freight Farms,將菠菜、萵苣等植物放在全封閉的貨櫃中裁種,透過無線通訊將貨櫃的溫度、溼度、攝影畫面傳給用戶的智慧裝置,方便遠端監測和控制。而且全密閉環境讓作物不受蟲害和雜草的影響,不需使用農藥,貨櫃保護保溫功能,並搭配LED紅燈、灌溉系統、液化肥料槽等機器設備,不僅使貨櫃農場克服了傳統農業的最大敵人「天氣」,並能保證生產出來的有機綠葉蔬菜的高品質。
令人驚艷的是,Freight Farms將這個貨櫃賣給其他人經營,每具貨櫃售價76000美元,由於貨櫃能放置的地點彈性大,也能放在都會熱鬧地區,不僅縮短了對於運輸的依賴,也提高報酬率。加上統包到位(Turnkey)的設計理念,高科技化設備的使用讓許多農業的門外漢都能很快上手,進入農業生產的行列。在美國已有不少人購買貨櫃,改行當起都會區的農民。
雖然現階段水栽法和溫室農業只適用於部分蔬果,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農業,但未來若能將成本控制在傳統農業以下,貨櫃農場有機會取代土地耕種,成為人民蔬果食物的主要來源。
其實農業科技近年來在台灣也備受討論,因為台灣ICT製造、資通訊產業的實力厚實,因此政府的「新農業政策」重點就是以農業為主,ICT製造、資通訊技術等技術為輔,整合農業所需要的垂直產業領域產業量能,藉由導入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物聯網系統、大數據分析及創新商業模式等思維,讓智慧化、數位化與台灣農業結合,打造一個智慧農業的產業生態圈。
未來,台灣農民不僅不用再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智慧農業也能驅動ICT、資通訊產業的成長,走出另一條自己的路,台灣發展智慧農業大有可為。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中國時報)
日本 環境技術 例 在 以日本為例-論「環境保全型農業」之啟示 的相關結果
從二十世紀20 年代至30 年代起,依靠石油動力機械、農藥,化肥和. 工業技術精進,使發達國家創造了農業增產的奇蹟,但同時也帶來了土壤. 退化、地下水污染、農藥污染、氣候 ... ... <看更多>
日本 環境技術 例 在 日本環境技術株式会社 的相關結果
私たちは独自の技術で 地球環境保全に貢献します · 弊社では随時、工事パートナー会社様を募集しております。 お気軽にお問合せくださいませ。 ... <看更多>
日本 環境技術 例 在 環境技術解説 的相關結果
地球環境 · 再生可能エネルギー · バイオマス利用技術 · 省エネ技術・エネルギー有効利用技術 · エコビルディング · エコモビリティ · 炭素隔離・固定化 · 監視・予測技術 · オゾ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