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遞交核電建設申請】
#這是第一個與台灣合作防疫的歐盟國家 #希望核能也有機會
捷克國營電力公司CEZ於3月25日向國家核安全局(SÚJB)提交了申請,要求在Dukovany場址建造新的核電站。他們在一份聲明中提到,CEZ已經完成了五年的準備工作,並準備根據《原子能源法》進行許可程序。
該申請由CEZ的子公司EDUII提交。許可證文件共約1600頁,由來自CEZ和其他包括水管理研究所,馬薩里克大學和ÚJVRež等的30多位專家共同撰寫,補充文件則匯集200多位專家。該申請文件主要撰述和評估候選場址特徵,它檢查了自然條件,運轉過程以及未來電廠除役對環境的可能影響。專家在現場挖掘了170多口地質井,以確定總長超過4公里的地下土壤狀況。他們更鑽了30口井,井深達150米,以監測地下水。
而申請文件的目的是為了於Dukovany建置兩部PWR(壓水式)機組,電力輸出預計為1200MW,共計2.4GW。但要建一部機或兩部機,都得視最後捷克整體的能源與氣候目標而定。目前,捷克在Dukovany已經有四部機組(550MW),在Temelín則有兩部(1000MW),該國約有將近4GW的核電,佔總體供電約33%。未來預定新增的大型機組基本上都會在這兩地作擴建,SMR則會拓展更多元的土地結合。而捷克第一部機組於1985年開始運行。機組的設計壽命為30年,但是CEZ計劃將其運行60年。
編按:我想這邊有幾點可以參考的,畢竟他們是台灣好朋友
1. 於原地加蓋機組
2. 功率提升(原本機組為485MW後擴充為550)
3. 延役核電機組
4. 開放電廠線上參觀(下面連結點進去)
http://virtualniprohlidky.cez.cz/cez-dukovany-aj/
而新核電廠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投入,預計於十年後才會開始建置,預計於2022年底選擇供應商,並在2029年之前發出建設許可,以便於2036年投入運營。單機組成本約65億美元(2000億台幣)。俄羅斯,中國,韓國,日本,法國和美國的公司已經磨刀霍霍,台灣方面我想是有機會幫他們培育人才的,畢竟類似合作我們也有過(清大與廈大)。
CEZ的CEO DanielBeneš指出:「與環境影響評估一樣,我們的許可目標是最大程度地提高開放性和透明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要發布整個《初步安全報告》的原因,而公眾將可以免費訪問此關鍵文檔。」http://xn--www-vs9dp4mu4cnu8a7n3by8a.cez.cz/njz,有初步安全分析以及環評文件。
▋疫情中的捷克核電廠
同時,由於新冠病毒的傳播,Temelin和Dukovany核電廠已經改變了輪班制,除了量體溫戴口罩外,並正在準備進行更嚴格的措施。發電廠將輪班改從六個減少到四個。此外,兩作電廠都可以在數小時內加強措施以隔離關鍵工作人員,也就是不能回家要駐守廠區。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日本 新核電廠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能源政策投韓?】
#口號與理想外更需實踐能力 #科技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文章很長,先講結論,如果你認為核能可以繼續存在台灣是最重要的事,那你可以投韓國瑜,然後就別往下看了。
認真去探究韓國瑜的能源政策,其實沒什麼好探究的,唯有一點明確,#使用核能,這當然值得肯定。但至於其他當前政府的能源爭議,例如離岸風電、新建燃氣電廠、大潭接收站或是光電亂象的問題,我沒看到任何解決辦法。
▼這是韓國瑜的
https://richtw.tw/policy/03
▼這是美國總統參選人的
Biden: https://joebiden.com/climate/
AY: https://www.yang2020.com/blog/climate-change/
因為韓候選人提出的政策實在太模糊,幾乎一個數字都沒有,甚至對再生能源有些誤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評論...對比美國民主黨黨內初選候選人(才黨內初選而已)的能源政策,我真覺得韓國瑜給出的能源政策完全沒打算吸引中間選民(想做功課的人),僅有核能至上的人才有可能無條件買單(我話講得難聽但事實如此),至於因為討厭蔡英文而買單又是另一回事了...
▊關於2035 5050
於2035年前達成一半電力來自潔淨零碳能源的想法在國際間已經不難見到,甚至2050零碳電力百分百的口號在多國都已經出現,2035的日本與南韓零碳電力的比例應該也會落在這附近。讓核能與再生能源在氣候變遷議題的框架下共同努力是符合國際趨勢的,這樣的目標在理想上算是有遠見,因此我給予肯定,即便他可能沒經過任何評估或科學依據,仍然是可行的。
預估台灣整體用電2035為3300億度,我認為50%的潔淨電力該得由20~25%的核能與25~30%的再生能源組成,會有人疑問這樣的目標是否可能?是否要建新核電廠?而要達成20%的目標至少需要:
核一延役+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
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新增一部機
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SMR兩個廠
★不建新機組(或核五六七八)
也就是只靠我們既有的機組維持一定的核電比例,包含核一二三四。總共八部機組,若全數造原規格順利重啟延役的話,大概可以每年提供台灣600億度電,比例約18%。而目前的情況裡,核一進入了除役前期程序,要延役技術不是問題(也有人認為附近輸電設備地質不佳),法規審核許可上目前國際沒有案例,但也有類似提案。核二與核三已經過了我國原能會提繳延役許可申請的期限,但此部分僅是原能會的審查規定,若要延役,修改內部規定並無不可。
而核四要重啟上,台電真的不要騙人有歸零思考,就我了解內部核電部門從未就核四重啟做過完整評估,也無任何報告(如果有就快點拿出來打臉我嘛)。而據內部人員的消息表示,如果在政府採購的框架下與奇異合約談的順利,再投入一千億左右的成本,三到五年內1、2號機可以陸續重啟是沒問題的。
此外,國際間在核電延役同時,部分機組也會做Power Uprate也就是提升機組發電容量的動作,核二三很適合走這個步驟,但都得再投入幾百億的升級成本,並且需要暫時閉廠升級,中間的替代電力缺口是個問題。如果完成,每部機組可再提升10~20%的發電量。因此全部綜合起來提供660億度20%的電力是可行的。
★建新機組(不須核五六七八)
我們目前四座核電廠址都有預留機組空間,也就是若真要建置大型的核電機組(裝置容量1GW以上),新北與屏東會是選項。但確實短時間內台灣要建新機組真的很困難,保守估計從2020一當選完就得開始作業,才得以在2035前進一步提升核能發電或確保核能有兩成(最壞情況核一會除役,但也可以培養除役人才)
★建廠與SMR(小型反應模組)
SMR在國際核工界的建置與佈署已經有越來越明顯得趨勢,它的選址條件與建置時間相對原本大型機組都來的輕鬆容易,一個由10個模組組合的廠就可以提供核一一部機組的電力,建置也只需要3年左右,單就趨勢與技術層面探討,這會是個好選擇,或許可與南科、中科等地的工業區再做結合也很不錯。但我們的原能會能否準備齊全應對審查,也是很拚。
總的來說,核能方面若電力要維持兩成的輸出,政策與技術方面都是相當的挑戰,國家的支持至關重要,也正是考驗團隊能力的時候,台灣四年一次的選舉真的很容易把一個需要遠見的規劃打殘。
也因此若能上台,設立不偏倚的獨立電業管制機關,提繳完整訊息於眾也是要務。
▊消失卻重要的再生能源政策
打這段是我最難過的一段,因為韓國瑜團隊確實對再生能源的規劃沒有任何想像,僅用技術不成熟、不穩定、昂貴這樣的字眼去帶過,非常可惜,提醒下面可能會罵人,所以不想看得可以直接跳過...
要達成2035的目標,別忘記再生能源的角色也相當重要,以30%的再生能源電力來說就需要將近一千億度的電力,屆時我們可能需要12GW的離岸風電、30GW的太陽光電以及發電量將近一座核四廠的再生能源才做得起來、而屆時我們可能也得準備大約5GW左右的電網儲能系統。
覲見某些國政顧問一再強調到時再生能源成本下滑、儲能技術進步就有可能...痾...想也知道這樣的發言根本玩弄大眾,對台灣的再生能源來說,沒有前期投資與規劃就不可能讓再生能源從貴的電變成便宜的電,而如太陽光電這樣的分散電力系統,著重的更是推動政策而非技術,如果只把一切交代給技術進步就能解決,那太陽能板早就可以晚上發電了... 以下繼續進行闡述:
★所以離岸風電要全部廢標嗎?
目前的離岸風電基本上也已經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了,一群人罵了那麼多,所以上任後要跟已經簽約的開發商解約嗎?重新分配所有規劃容量?我認為這些都不太可能,而說實話問我,我也真的無解,加上許多供應合約可能都已經談妥了,如果國家廢標,許多人的生計真的會受影響... 我僅能想到對行政疏失的部分做出檢討改善,其他真的只能放行,並持續推動。
但如果可以從來,我會希望到2030前以每年0.5~1GW的裝設量完成5GW,並對這樣的過程明確立法,確認產業水平與量穩定後再衝刺與拓展海外。
★那個太陽光電建置土地問題有解嗎?
太陽光電的建置目前就是遇到許多土地上的問題,無論是農地、濕地、林地與埤塘等,這些在30GW的前提下可能都還是得動到部分,只能先改以力推屋頂光電(20GW)再延伸地面光電(10GW)來進展。但屋頂光電在社會溝通與地方政府的協調都很重要。豈是單靠什麼技術進步就會有答案的...這些明明KMT的朱立倫與李四川等人在新北市都有很好的經驗,但我在政策裡一項沒看見...
★新興再生能源產業規劃
台灣在新再生能源市場絕對有實力切入,尤其是我們在做,但這段根本於政策中空白... 沒看到任何東西來協助再生能源產業在台灣發展的產業於政策中被提及。
▊其他能源議題面相
還有很多逐繁不及備載,獨立電業管制機關設立、電力市場規劃、綠能產業規劃、工業節能、住商節能、交通電力化等議題卻不見於韓國瑜或國政顧問講的話,能源政見中除了使用核能外,沒有一點吸引我,甚至根本廢話一紙...
如果您能感受到他用人唯才以及良善的能源治理能力又支持台灣要有核電,那就肯定投給他吧...
如果還有其他總統人選你覺得不錯,那擇你所愛
日本 新核電廠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能源政策投韓?】
#口號與理想外更需實踐能力 #科技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文章很長,先講結論,如果你認為核能可以繼續存在台灣是最重要的事,那你可以投韓國瑜,然後就別往下看了。
認真去探究韓國瑜的能源政策,其實沒什麼好探究的,唯有一點明確,#使用核能,這當然值得肯定。但至於其他當前政府的能源爭議,例如離岸風電、新建燃氣電廠、大潭接收站或是光電亂象的問題,我沒看到任何解決辦法。
▼這是韓國瑜的
https://richtw.tw/policy/03
▼這是美國總統參選人的
Biden: https://joebiden.com/climate/
AY: https://www.yang2020.com/blog/climate-change/
因為韓候選人提出的政策實在太模糊,幾乎一個數字都沒有,甚至對再生能源有些誤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評論...對比美國民主黨黨內初選候選人(才黨內初選而已)的能源政策,我真覺得韓國瑜給出的能源政策完全沒打算吸引中間選民(想做功課的人),僅有核能至上的人才有可能無條件買單(我話講得難聽但事實如此),至於因為討厭蔡英文而買單又是另一回事了...
▊關於2035 5050
於2035年前達成一半電力來自潔淨零碳能源的想法在國際間已經不難見到,甚至2050零碳電力百分百的口號在多國都已經出現,2035的日本與南韓零碳電力的比例應該也會落在這附近。讓核能與再生能源在氣候變遷議題的框架下共同努力是符合國際趨勢的,這樣的目標在理想上算是有遠見,因此我給予肯定,即便他可能沒經過任何評估或科學依據,仍然是可行的。
預估台灣整體用電2035為3300億度,我認為50%的潔淨電力該得由20~25%的核能與25~30%的再生能源組成,會有人疑問這樣的目標是否可能?是否要建新核電廠?而要達成20%的目標至少需要:
核一延役+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
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新增一部機
核二三延役升級+核四重啟+SMR兩個廠
★不建新機組(或核五六七八)
也就是只靠我們既有的機組維持一定的核電比例,包含核一二三四。總共八部機組,若全數造原規格順利重啟延役的話,大概可以每年提供台灣600億度電,比例約18%。而目前的情況裡,核一進入了除役前期程序,要延役技術不是問題(也有人認為附近輸電設備地質不佳),法規審核許可上目前國際沒有案例,但也有類似提案。核二與核三已經過了我國原能會提繳延役許可申請的期限,但此部分僅是原能會的審查規定,若要延役,修改內部規定並無不可。
而核四要重啟上,台電真的不要騙人有歸零思考,就我了解內部核電部門從未就核四重啟做過完整評估,也無任何報告(如果有就快點拿出來打臉我嘛)。而據內部人員的消息表示,如果在政府採購的框架下與奇異合約談的順利,再投入一千億左右的成本,三到五年內1、2號機可以陸續重啟是沒問題的。
此外,國際間在核電延役同時,部分機組也會做Power Uprate也就是提升機組發電容量的動作,核二三很適合走這個步驟,但都得再投入幾百億的升級成本,並且需要暫時閉廠升級,中間的替代電力缺口是個問題。如果完成,每部機組可再提升10~20%的發電量。因此全部綜合起來提供660億度20%的電力是可行的。
★建新機組(不須核五六七八)
我們目前四座核電廠址都有預留機組空間,也就是若真要建置大型的核電機組(裝置容量1GW以上),新北與屏東會是選項。但確實短時間內台灣要建新機組真的很困難,保守估計從2020一當選完就得開始作業,才得以在2035前進一步提升核能發電或確保核能有兩成(最壞情況核一會除役,但也可以培養除役人才)
★建廠與SMR(小型反應模組)
SMR在國際核工界的建置與佈署已經有越來越明顯得趨勢,它的選址條件與建置時間相對原本大型機組都來的輕鬆容易,一個由10個模組組合的廠就可以提供核一一部機組的電力,建置也只需要3年左右,單就趨勢與技術層面探討,這會是個好選擇,或許可與南科、中科等地的工業區再做結合也很不錯。但我們的原能會能否準備齊全應對審查,也是很拚。
總的來說,核能方面若電力要維持兩成的輸出,政策與技術方面都是相當的挑戰,國家的支持至關重要,也正是考驗團隊能力的時候,台灣四年一次的選舉真的很容易把一個需要遠見的規劃打殘。
也因此若能上台,設立不偏倚的獨立電業管制機關,提繳完整訊息於眾也是要務。
▊消失卻重要的再生能源政策
打這段是我最難過的一段,因為韓國瑜團隊確實對再生能源的規劃沒有任何想像,僅用技術不成熟、不穩定、昂貴這樣的字眼去帶過,非常可惜,提醒下面可能會罵人,所以不想看得可以直接跳過...
要達成2035的目標,別忘記再生能源的角色也相當重要,以30%的再生能源電力來說就需要將近一千億度的電力,屆時我們可能需要12GW的離岸風電、30GW的太陽光電以及發電量將近一座核四廠的再生能源才做得起來、而屆時我們可能也得準備大約5GW左右的電網儲能系統。
覲見某些國政顧問一再強調到時再生能源成本下滑、儲能技術進步就有可能...痾...想也知道這樣的發言根本玩弄大眾,對台灣的再生能源來說,沒有前期投資與規劃就不可能讓再生能源從貴的電變成便宜的電,而如太陽光電這樣的分散電力系統,著重的更是推動政策而非技術,如果只把一切交代給技術進步就能解決,那太陽能板早就可以晚上發電了... 以下繼續進行闡述:
★所以離岸風電要全部廢標嗎?
目前的離岸風電基本上也已經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了,一群人罵了那麼多,所以上任後要跟已經簽約的開發商解約嗎?重新分配所有規劃容量?我認為這些都不太可能,而說實話問我,我也真的無解,加上許多供應合約可能都已經談妥了,如果國家廢標,許多人的生計真的會受影響... 我僅能想到對行政疏失的部分做出檢討改善,其他真的只能放行,並持續推動。
但如果可以從來,我會希望到2030前以每年0.5~1GW的裝設量完成5GW,並對這樣的過程明確立法,確認產業水平與量穩定後再衝刺與拓展海外。
★那個太陽光電建置土地問題有解嗎?
太陽光電的建置目前就是遇到許多土地上的問題,無論是農地、濕地、林地與埤塘等,這些在30GW的前提下可能都還是得動到部分,只能先改以力推屋頂光電(20GW)再延伸地面光電(10GW)來進展。但屋頂光電在社會溝通與地方政府的協調都很重要。豈是單靠什麼技術進步就會有答案的...這些明明KMT的朱立倫與李四川等人在新北市都有很好的經驗,但我在政策裡一項沒看見...
★新興再生能源產業規劃
台灣在新再生能源市場絕對有實力切入,尤其是我們在做,但這段根本於政策中空白... 沒看到任何東西來協助再生能源產業在台灣發展的產業於政策中被提及。
▊其他能源議題面相
還有很多逐繁不及備載,獨立電業管制機關設立、電力市場規劃、綠能產業規劃、工業節能、住商節能、交通電力化等議題卻不見於韓國瑜或國政顧問講的話,能源政見中除了使用核能外,沒有一點吸引我,甚至根本廢話一紙...
如果您能感受到他用人唯才以及良善的能源治理能力又支持台灣要有核電,那就肯定投給他吧...
如果還有其他總統人選你覺得不錯,那擇你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