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味精電影】
電影就像中菜烹飪,不論多好吃,為了迎合大眾市場,難免要放一點味精。
荷里活的市場心理計算和銀行家,早已定了一套方程式:頭二十分鐘內主角必須出場、半小時內危機要爆發,然後那六十分鐘戲劇危機要不斷惡化升級,讓觀眾猜不到如何了結。因此歷史事件和新聞,例如鐵達尼號,要搬上銀幕,全世界都知道結局,卻又不可太過歪曲事實,那就要用重味精來瞞天過海。鐵達尼號只行了四天就撞上冰山,船上一對男女主角,怎會才認識了四天,就愛得這樣深刻而要命?但電影有辦法令你忘卻這最不合理的一點。
《鐵達尼號》就是味精很重的電影。
《潛行浩劫96小時》講 2000 年俄羅斯潛艇在挪威海岸之外失事沉入海底,一百多名官兵全部遇難,其時普京剛上台,到了海邊渡假。海軍系統極力隱瞞真相。這是海軍版的「鐵達尼號」。
電影裏的俄羅斯官兵都是好人,都有家庭,編導請觀眾撇下國際政治對立的意識,純粹從人性,看災難最真實的一面。
譬如,電影沒有什麼後期製作的電腦加色。場面多用天然光。潛艇在海底擱淺,不見天日。若是荷里活式處理,會在銀幕上加註:第一天、上午十點;第二天,夜間九點半,以令觀眾知道紀實的時序。
但是這一部沒有。只見潛艇中人,臉色逐漸蒼白,與岸上的世界平行相隔,漸漸虛弱下去,只讓觀眾感到,在海底已經過了許多天。
電影是法國投資,由於歷史上的彼得大帝凱賽琳皇后,戀慕法國路易王朝的宮廷文化,法國人不知是否對俄國有一份惺惺相惜之情,此片不忍落井下石的政治醜化,而是還原人性之真實。
這部戲,畫面粗樸真實,原汁原味,看慣了荷里活潛艇戰爭災難片公式計算和味精包裝的,可能不太習慣。中段的救援經過,重技術性,並無大張大合的畫面。法國文學有小說家左拉這一支,叫做「自然主義」,呼籲創作如一面鏡子,盡量不要誇張美化,讓鏡子映照天上的雲彩。
為什麼一切戰爭災難電影都要全球化、亦即美國化?美國的必勝客(Pizza Hut), 不是真正的意大利粉。電影亦如食物五穀米和紅番薯,有機菜蔬,從農地摘出來就吃。
姜文的「鬼子來了」,曾經一度最接近這個不放味精的天然境界,被指為將日本侵華時的中國農民,寫成毫無愛國意識只求生存過安隱日子的蟻民,姜文一度被指為漢奸,並被禁拍戲五年。結果是今日的手撕鬼子電視劇,變成味道相同的一盤盤火鍋。
「潛行浩劫」的一眾俄國大媽,得知噩耗,並無呼天搶地的嚎啕大哭,悲情化為教堂裏一地燭光。韓國的災難片亦必有大媽哭嚷,這方面,高麗文化傳自明清中國,而俄國人的性情始終屬於歐洲,而日本內歛猶甚於英國。
成熟的人看電影,能看出許多名堂。如配樂,這部戲配樂是當紅的法國音樂家狄柏(Alexandre Desplat),全用俄羅斯風格,配合背景,亦屬神來之筆。
許多年前的法裔莫里斯(Maurice Jarre),為「齊瓦哥醫生」配樂,亦滲出完美俄國風情。「末代皇帝」則用中國音樂家和阪本龍一合作,卻又寫出西洋視覺裏的中國風(Chinoiserie)。
「潛行浩劫」也有控訴,全在結局處:潛艇隊長的一個兒子,目睹了父親死於不公義,一張臉孔非常的冰冷,在喪禮拒絕與父親的上線握手。他與母親走向送別父親出海的岸邊,最後一句對白是:「媽媽,我們走吧。」全片在此收結,令人在留白處想:這個孩子長大了,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看電影精彩處當在細節。看所謂科幻 3D 大片,看多了,感官會退化。正如有專家指出,用手機的 Google 用得多,大腦會漸漸適應根本不需要記憶的新狀態,將來人類的記性會減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