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從昨晚到今早我反覆讀了五次,很感謝板鼻麻仍持續寫著很棒的文字,也不知不覺的一起想著板鼻。
==
島輝在健檢一個多月後發生了心臟腫瘤,當時有人問我是不是醫生疏忽了沒有發現?我平靜的回「沒有哪個醫生會希望發生這種事情,醫師很好,健檢時我也在旁邊,確實沒有看到不對勁,大家都是做好當下的事。」或許是機器有其極限,也或許就只是命運了。
另一個想法正好隨這篇文分享給大家,也是這兩年多因為呼呼的工作,參與了好多好多段關係、看著很多飼主一路上的心態轉變。
養犬貓這條路,飼主因為愛總會選擇最好的給牠,最好的對待方式、最好的飲食型態等,就拿飲食型態來說吧,也是我目前遇到最多飼主,從最初的堅持,到後來犬貓年紀漸長,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逼的自己得打破自己的堅持,然後發現自己到底為什麼當初要這樣堅持,於是笑了笑自己,接下來的生活與思維有了更廣的空間。
我想說的並非堅持是不好的,只是在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更多的覺察,是真的很好呢?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其已變成一種信仰?後者是危險的,我是這麼認為,因為會因此看不見其他的東西,甚至是看不見牠的身體說的話。誠如醫學科技是不斷在變化與更新,兩年前發表的最新療法,兩年後可能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尤其,我們所面對的、朝夕相處的牠們,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每個個體都不一樣的生命,避免落入框架與信仰、選擇的當下同時保有接受其他訊息的空間,是我一直在練習的事。
但也許,某些個體這輩子的任務,就是要來打破飼主的那種義無反顧的堅持也說不定~(笑)
[2009-02-11 PM15:18] 4-month-old, 1 kg.
昨天晚上參加 台灣動物保護學院 舉行的講座「立法二十年回顧動物保護法原始理念」,主講者是葉力森教授。Q&A依舊熱烈,直問到超過表定時間。其中一個關於「科學的現實」的問題,回想起板鼻種種,令我頗有感觸。
提問者遵照前醫師早期投藥的主張,讓家中狗A服用兩、三年的藥物。後因另一隻狗B的疾病問題與前醫師有了齟齬,從而對早期投藥萌生疑慮,狗A目前已停藥三年。飼主的問題大約是:獸醫師對飼主宣講早期投藥,一旦造成不良結果該如何?
葉教授回答說,醫學建議通常是基於一個比較大的數據所得到的結論,這係指成功的數字遠遠大於失敗的數字。倘若從統計上看,不早期投藥的整體表現劣於早期投藥,那結論就會建議早期投藥;但另一方面,當所有人照著這個方案執行,會否有少數個體反而呈現更糟的結果?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這一切都是統計的結果。
如果遵照醫囑,卻獲致相反的結果,葉教授說那的確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雖然醫師或學者往往是依據研究結果向大眾提出建議,但很不幸的是,它無法保證每一隻動物都得到如同研究所示的好結果。以提問者的個人經驗來說,可能是狗A不一定要吃藥。而在現實上,或許還有其他更嚴重的情況,比方說聽從醫囑,希望能為自己的動物帶來好處,結果最後卻送掉一條命。對於飼主和那隻動物來講,這是非常冤枉的事情;然而,這就是「科學的現實」。
統計數字上,會有一定的比例是好的,一定的比例沒有差別,少數的比例甚至變得更糟。那麼,假使醫師叫大家都不要這樣做,就變成有更大的比例得不到這個好處了。
葉教授也提醒在座飼主,醫學上的宣告皆有時間限制。例如今年宣布做AA,可以預防BB,但三年後也可能聽到完全相反的結果。動物醫學如此,人類醫學亦然。醫學,不是一個絕對的科學。
此外,葉教授又說,每位獸醫背後都揹著幾條冤死動物的生命。即使獸醫再在乎牠,也可能因為太忙、忽略,乃至於不在意,又或者課本上沒讀到該疾病的治療等等而發生遺憾。所有獸醫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每個人的背後都有這樣的冤魂存在。包括人醫在內,這是從事這份工作者所必須承擔下來的重量。
也因如此,葉教授個人認為沒有任何醫師能夠很舒服地被人稱讚:「哦,你是名醫、是神醫!」沒有醫師配得上這樣的稱號,因為科學的範圍太大,而大多數的事情都不是他們所能掌握,醫者應更加謙卑。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板鼻在台大接受肝門脈分流結紮手術。我們術前詢問各方意見,確認台大當時已累積數十起成功病例,按統計來說,該是安全的;不幸的是,板鼻成為台大第一起術後併發不明原因癲癇的病例,就是當時文獻中的那百分之十。所以,聽葉教授談及「科學的現實」和「醫學的不科學」,就格外令我感慨。
對我個人或板鼻來說,手術結果自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而且,接下來的癲癇控制,更是完全翻轉了我們之後七年的生活,那是一個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心理、生理、經濟或時間上。
這些年,仍不時有狗友私訊問我肝門脈分流的醫療問題,表達他們對開刀與否的疑慮。醫學是不斷進步的,倘若有人看了板鼻的併發症,心生恐懼而決定不接受治療,失去痊癒的機會,那更是令人難過的結果。所以,我通常會建議對方把自己害怕的事情,逐一請教主治醫師,詢問醫院現在做了那些改善來降低風險,解除心中疑慮。
我記得幾年前曾經聽聞,台大對於術前沒有癲癇但屬高風險的犬種,開始在術前預投一週的抗癲癇藥物。若然,這就是非常好的改變。儘管板鼻當時沒機會這麼做,但至少後來有這麼做,也許就真的預防了板鼻這種案例再度發生。
雖然是很不幸的結果,但我想,當時沒有任何人希望板鼻變得如此。
----------
https://fb.mrbambi.com/2019/08/21-1815.html
於反覆投藥控制時 在 愛比妞。親子純粹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衛教心得分享_文很長但也請抽空看完
笑子一個月30天中不笑的時間,扣除睡覺,加起來真心不知道有沒有五分鐘,他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笑,笑點低到一個極致,所以往往路人看到他都會覺得很暖心,我觀察過了就算再嚴肅的人都會對他投以莫名的笑容。
但接下來這個真實故事我老早就應該要分享,居然拖到現在真的不應該,時間回溯去年五月笑子剛入幼兒園之時,大家都知道初入幼兒園,四面八方的病毒侵襲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能夠逃過魔掌,好不容易好了,卻輪到底迪二少被傳染,再來我跟賤內K無奈接棒,無止境一家四口反覆交叉感染那樣家常便飯,幾乎兩三天就跑去診所或是大醫院,印象中笑子入園後的第三次大生病,我帶笑子去診所,醫師問我:「寶貝每次感冒都這麼喘嗎?」我說:「嗯…也不一定,但這幾次的大生病確實有點明顯,而且好像很多醫生都有描述他很喘的這件事情…」醫生開始擔心笑子可能有潛在性的氣喘問題,建議我們到鄰近的大醫院並推薦某醫生去看專門的氣喘治療(這裡我就不具名)。
後來我第一時間安排就診,那位專科醫生先是詢問笑子的日常作息習慣,我特別提到笑子是過敏性體質,半夜總是會幾聲夜咳,有時候嚴重會咳醒,醫生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為笑子安排藥物治療並請我們觀察,這種藥物名叫「欣流」,因為不含類固醇、副作用少,預防控制氣喘效果佳,因此國內醫師開立此藥的處方比例很高,而我們則是第一次使用在笑子身上。
進行投藥觀察的第一周,我明顯發現笑子半夜的夜咳聲減少了,後來幾乎是沒有,我開始慶幸笑子的睡眠品質能夠獲得改善,第一周過後回診,醫師指示這樣的藥物需要長期服用並持續觀察才能知道成效,接著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欣流」,#然後故事的高潮來了…
第二周後半,那時候老實說已經是笑子入園三、四個月的事情,他對校園的適應力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我逐漸發現笑子有點不太對勁,平常超愛笑的他,居然對於大事小事開始一秒失控,我並沒有誇張,真的是一秒就情緒爆炸,完全沒有任何中間的轉換過程,好比我去接他下課,他理應當是開心迎接我,不但沒有卻馬上失控就地哭鬧,聲音非常洪亮,完全不聽勸,對於這樣的失控行為我非常生氣,當然後續的動之以情、曉以大義沒有少過,後來幾乎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是如此,真的快要崩潰那時候,有一種眼前的笑子不是自己親生的那種錯覺…(淚)
時間進入到第三周,第六感告訴我可以動作了,我開始找尋蛛絲馬跡,上網查詢「欣流」這種藥物的副作用,沒有直接的醫藥文獻說明使用這種藥物可能會帶來情緒失控的行為,但是卻有一些疑惑的家長在網路中提問,「原來不是只有我碰到?」
醫藥線記者出身的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我直接線上詢問我醫生姐姐的同學 #陳宣合醫師 (現任林復森耳鼻喉科診所副院長),他分析一般說來,「欣流」這種藥物有時候投藥在年紀較小的小孩身上時,確實可能導致情緒暴躁的現象,但比例不高也不明顯,我將來龍去脈解釋過後,陳醫師請我立即停止用藥觀察,#有時候媽媽的第六感直覺比醫師的臨床經驗更準確,他也提醒我可以經常使用除溼機,將濕度控制在50以下,持續兩小時,塵蟎就無法生存,就能有效改善過敏環境,後來停止讓笑子使用「欣流」後的三到五天,他又恢復原來的樣子,無時無刻都在笑,只是當他笑的時候我內心覺得很自責,因為過去的兩周身心煎熬著他的失控,而笑子又得因為這樣的原因被我責念,如果一種藥物能夠有效改善我兒的身體狀況,但會換來這樣的代價,身為家長的都會寧可說不吧!分享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夠更提高警覺自我判斷唷!
P.S 欣流藥物袋分享在留言處
#最後我要說的是
笑子的這件衣服我會開團啦!實在太多私訊問我了!哈哈哈春天穿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