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洞天的巴黎Apple Store
這幾天沒有更新照片,因為法國米和我去了一趟維也納,他受邀參加奧地利的數學與物理研究中心,我則是趁機去了期待很久的維也納之行。其實研討會本來是去年夏天舉辦的,因為疫情延到今年夏天
我在維也納拍了很多照片和影片想跟你們一起分享,因為維也納真的太美,同樣作為帝國的首都,我偷偷地覺得巴黎輸了(笑)
就在我一邊上網學怎麼剪輯影片,一邊使用軟體的同時,陪伴我多年的iMac 先是慢慢發出風扇喘氣聲,後來尖叫起來告訴我,它已經沒辦法處理這麼大量的運算速度了(🖥:我盡力了😌😌😌)
我只好趕忙跑去巴黎歌劇院旁的Apple Store ,蘋果公司其實在世界各大都市的旗艦店都是有特別選址和建築物本體的,我一直覺得巴黎歌劇院這間除了地點在巴黎歌劇院之外,外表中規中矩的奧斯曼建築物沒什麼太大的看點😌,室內空間也不大,比起香榭麗舍大街的Apple Store,歌劇院的總店,有點,嗯,保守(無趣)。大概就是想待在加尼葉歌劇院旁(笑)
後來才發現是我太天真了,賈柏斯從來都不知道「將就」兩個字怎麼寫!真正的看點在地下室啊❤️
Apple Store建築物前身其實是一家銀行,旁邊兩旁沿著華麗鑄鐵樓梯扶手往下,先是馬賽克拼貼的地磚,牆面是巴黎地鐵特有的白瓷磚,再用藍色磁磚拼出像地鐵站名「Opera」字樣,最最最特別的是它保留了當時銀行地下室的保險庫柵門,上面用金字寫下「金庫」(是怕小偷迷路嗎?)
完全是19世紀後半銀行的氣派和新藝術時期建築特色,你們下次去巴黎歌劇院或是老佛爺百貨公司時,一定要去沾沾財氣😆😆,非常特別的Apple Store❤️
最後我想我需要你們的幫忙😅,搞得懂量子力學的法國米,卻永遠無法搞懂電腦的ram、ssd🤦♀️,薛丁格的貓確定無法存活!(😤)
想請問你們有熟悉蘋果電腦的朋友嗎?
1. 我的老iMac 是2012年 27寸的型號,它可以作為最近期的m1筆記型電腦的外接螢幕嗎?
因為Apple Store 店裡的天才小哥跟我說iMac 完全不行當外接螢幕,但是明明官網是寫可以的,不過需要是2019年前的電腦,我在網路上搜尋看到有的人說可以接2020年m1的筆電,有的說不行,你們有人成功嗎?
如果不行
2. 今年出版的iMac 24,用Final cut pro 剪片順嗎?會卡卡的嗎?天才小哥跟我說:這台剪輯影片不行,因為它是定位在文書機,讓我等等下半年的發表會,會有高性能的機型,可是我又看到新聞今年不會出新的桌機了,就想請問你們的建議,或是使用經驗
我打算用來剪1080p的影片就可以,當然可以有更高解析度會更好,先謝謝你們❤️
我之前有寫過香榭麗舍大街的Apple Store 也很有看頭,要記得繞進去看一下喔!https://reurl.cc/qgMXAq
新 世紀 磁 磚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夏 安居】
很熱,我也覺得。五月至今的WFH期間,時常熱得只想躺著。5月13日全台停電那一天,台北盆地氣溫約33°C,我正躺在房間的磁磚上吹電扇納涼,無預警地想起曾經去過的炎熱地帶。
2014年十月旅行在緬甸,進入寺院和佛塔都規定要脫鞋。赤腳踏上光滑的各種材質的地面,深深感到千分之一火烤活蝦的痛苦,只能怨自己這雙腳皮不足以抵擋腳下的熱度。
佛塔周圍充滿著各式各樣躺著的人類和犬貓,村莊、公路旁也能見到各種躺姿。我揣想,大家或許暫時沒有其他地方要去,暫時沒有其他事情要做,既然這麼熱,不如就躺下吧。
過去我一直驕傲自詡為溫室效應下的優勢人類,連單車環島都在炎熱的八月完成,但今年也不得不臣服於那一座方形、會吐出26°C氣體的機器。
暑氣貼身,感覺有汗珠從毛孔探出,有時被直接被衣物吸收,有時和其他汗珠匯流成一條汗水小河,順著背脊下滑。如果有個小精靈可以把小河當作滑水道嬉戲,該有多溫馨才好。
才一腳踏進夏天,就已經是不遺餘力全速前進的盛暑了嗎?
居家辦公實在不好意思當薪水小偷(但確實有幾次線上會議是忍不住趴著或躺著參加的),得要警惕自己:不能輕易躺下。有時要從客廳的工作桌移到房間的工作桌,有時得要擦上防曬乳,坐在有風的陽台工作。我用上了全副身心體驗公寓裡的微氣候,發現總是有某個角落會比另一個角落涼一點。
有天晚上到富陽公園散步,臨時起意為自己舉行一場勇氣訓練,決定摸黑走進這座都市小森林。走了一段階梯,身體開始發出「喔!這不太對勁」的訊號,我停下腳步,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查看腳邊是不是有小動物出沒。太擔心自己即將或已經踩死昆蟲蟻獸,便當機立斷中止了這場特訓(怕黑的那個我也偷偷鬆了口氣),改走路燈比較多、水泥化程度比較高的福州山公園。
非洲大蝸牛像雨落了一地,「結夏安居」從濕熱的地面冒了出來。
第一次見這個詞彙便覺得傾心不已。是誰的巧心,想出這麼美的漢字組合?少少的四個字充分包含了季節的溫度,季節的聲音,以及季節裡的生活感。
「結夏安居」也稱「雨安居」,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在世時,大多在印度恆河流域一代活動,仲夏蚊蟲蛇蟻繁盛,且有長達三個月左右的雨季,僧侶們出外托缽乞食,行腳在泥濘的土地上,容易踩到小生物和草木的新芽,僧衣也因為雨勢而折損。佛陀於是做出結界安居的決定——僧團在這段充滿雨水的期間裡也WFH,接受居士們供養的衣食,在結界的範圍裡聚居一處潛心修行。
我想像僧團在雨聲裡共學,禪坐經行、朗誦戒律、研修佛法、懺悔過失,我想像朗耀的誦經聲和雨聲難分難捨,分不清楚哪一個才是背景音。
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熬過五月的乾旱,台北回到燠熱多雨的天氣。感覺著熱空氣籠罩,看著天空陰沈下來,我總是期待著趕快下雨。
我喜歡雨季,喜歡雨季哪裡都去不了的自由,喜歡雨落在大地的各種聲響,落在屋頂的、落在傘上的、落在樹葉上的、落在水窪裡的、落在柏油路面的。只要雨不成災,每一場雨幾乎都隱含著療癒感。
只是,過了立秋,夏天卻還賴著不走。科學家說,人類耐熱的演化速度趕不上自身所造成的全球升溫,夏天將年復一年加長,到21世紀中末,台灣夏季的長度將從130天增加到155至210天,直到失去冬天。
如果你也愛夏天,或者夏天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我們將擁有漫漫長夏。
疫情為生活畫下結界,我也設法在這之中偷偷安居,靜心抄經,試著多和自己打一些交道,堅持一點點的自律,面對不斷發生的過錯和原子一般的進步。意外地在溽暑蒸人之際,感到陣陣清涼。
祝:安居。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2010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新 世紀 磁 磚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鴻梅推藝文 ► 臺北【方體演算—林育正個展】
下樓抵達福利社展場,是此起彼落地嘎嘎作響,會動的鋼絲刷、絨毛尾巴、隨風飄的羊毛氈、食品模具等; 還有一些都市的遺骸— 磚頭、磁磚、門把、螺絲起子、齒輪、機油、水溝蓋,這些寄生在後工業生活的日常「五金」和「材料」,從廢鐵廠、倉庫、路邊紛紛爬出準備進行一個大型的「群聚」—這是藝術家林育正在福利社展出的「方體演算」個展現場,一個從藝術家身份逃脫又歸來後,為期十年的回顧盛宴。
曾經在創作上出走的林育正(人稱大發、水泥毛毛哥),歸來後著手進行「城市雜碎的物語」,在工業時代流轉的碎屑、五金、零件,都僅只是「他者」的結構之一,然而,在林育正故事設定集中,卻成為了自有性格的角色,不免讓人聯想起日本卡通「角落生物」(Sumikko Gurashi)中「無用」、卻又「舒適」的邊緣哲學。他開始狂熱地對翻模有了執念,喜餅、飲料罐、路邊的零件,邊緣之物在他的角色中都有劇本,比如藏身在水泥蓋各處「尾巴」軍團,依據尾巴的大小,分別有「小小毛」(尾巴小的)、「大毛」(尾巴大的),小小毛喜歡群聚,大毛喜歡耍孤僻,展場中大小錯落的鷹架體成為了戲台,佈滿福利社的空間。一顆「四面佛頭」的翻模複製物散落在某個鷹架戲台上,成為無人問津的背景人物,轉身在另一個戲台上化身為白髮魔女,戴上白色羊毛氈製成的頭髮,在齒輪自動運轉的模板上,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宛如成為一尊「覺醒的」自動機械。
這讓一切之於我來說,極為古典。在機器人發明之前,自動機械早已在中世紀的教會中出現,因為其靈感來自對宇宙運轉系統的想像,這些想像因而具象化,成為了一種臨摹世界樣態的模型,機械鐘台和自動機械修道士,都是其中一種展現信仰的方式,
機械遂作為一種「規律」的示範。在林育正的十年創作中,那些寄生在水泥世界的五金,在他的故事設定集裡有了各自的生命,遂成了故事的造物主,在動力裝置的演算部署下,具體了他的世界模型。
推薦者
賴志婷|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方體演算—林育正個展】
展覽日期|2021.07.24- 2021.08.21
展覽地點|福利社
展覽地址|台灣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時間|週二 - 週六 11:00 – 19:00
展覽網址|http://www.frees-art-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