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本書回顧2020(上)】: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的書,勾勒出你想成為的人
2019年的年底回顧,我說相信2020年,我會過得更好!
仔細回頭盤點,真的實現了,不過也迎來更深一層的思考,自己到底是誰,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1⃣月:#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
-到一個新環境,要做的不只是熟悉工作,是以局外人視角提出優化策略,創造早期績效。
「我希望我能摸過所有人資模塊,才能不被侷限做出好策略!」
說完那一刻,我正視面試官眼神,我從她眼裡看到讚賞,於是我知道這會是我職場下一站故事。
2019年底,我很幸運的只用17天,離開那個像地獄般的工作後,到了一個更適合我的工作環境。
這份工作,是我累積與策略的展現成果,我一直把自己往通才培養,但我選擇轉職的職業是人資,這個職業大部分還是很傳統思維,而且沒有相關經驗幾乎都被打槍...
後來我把自己定位在有行銷背景的人資才到了適合我的工作環境,我也透過過去累積的經驗試著將工作提出優化策略,創造績效。
2⃣月:#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
-希臘大哲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聰明人都在用的「黃金三分割法」拿來記錄一整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好的訓練。
轉職後的摸索陣痛期,我幾乎是用這個筆記法才能夠在一團迷霧裡理出條理趕快上手。
我也一度很想放棄,因為當時畢業不立刻當人資,就是因為自己不擅長處理大量行政細節,但既然回到這個領域,這勢必得適應,靠著三分割思維才得以把我從一團迷霧中解決出來....
3⃣月:#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
-30歲是一個古人認為應該「三十而立」的年紀,但在現代卻是個越發迷惘的年紀。預習會遇到的迷惘,撥開那些人生中的迷霧。
成為老闆認為最有潛力的員工,專員身分確有幕僚高度,我很開心,我終於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
終於成功證明自己有價值,可以一掃過去地獄工作的陰霾!
但得到這樣的肯定後,卻越發覺得迷惘,別人肯定的樣貌,是我真正想過的生活嗎?我到底是誰?
我離三十而立也不遠了,另一半說過她很期待三十歲的來到,她認為那會是一個很美的年紀,了解自己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信,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過去累積的路都藏在氣質裡...
4⃣月:#大人的學習法
-工作是越往上走,發現自己所學的越不夠,但卻同時求知若渴。只是一天只有24小時,該怎麼當成雙倍或三倍時間使用呢?確實掌握學習的四個層次,在每個階段確實掌握該關卡任務,方能加速學習新知識技能。
我開始每天早上七點到辦公室,讀一本書,我深深覺得還有許多該學習的,因為我想要的不只是現在這樣。
但想要的是什麼?還不知道,只知道不喜歡現在這樣,日復一日,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5⃣月:#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成為一個冠軍團隊的要素,是有卓越能力以及健康的組織習慣,那樣的冠軍團隊,在云云眾生般的大部分工作裡,很難兩全,但我可以先讓自己成為冠軍人才,帶著至少七十五分以上的組織成長。
重新把這本書拿出來,這本從大學還在玩社團就買了,上面也寫了許多洞察,仔細再研讀後發現,目前所在的組織,無法再提供我成長的能量了。
我那些迷惘找到了出口,原來是因為明白這裡沒有辦法讓我有更深度的成長,但卻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
組織習慣影響一個組織成長的幅度與穩定度,既然已經確定只能這樣,那為什麼不去找更合適的地方呢?
於是我在職涯的高點轉身,帶著許多害怕與迷惘,給自己時間沉澱與尋找下一步。
6⃣月:#不改變就無法生存
-決策的關鍵在「環境」,而不是你的「大腦」
一個組織的慣性會影響決策是好或壞,所以選個好環境吧!
而一個人會害怕,那是因為不知道那些未知是什麼,只要資訊量夠多,那麼害怕這種情緒自然就會消失了。
那些迷惘和害怕,在離開後的一個月,被我豢養的越來越大,讓我夜不能眠。
與其不斷在原地迷惘與焦慮,不如做點什麼吧!
所以小金魚邀請我入日更團時,我猶豫了三個小時後,打上「好」後,開始日更旅程,開始經營我的自媒體品牌。
與其在原地害怕,不然我做點什麼吧!不知道做什麼沒關係,先回顧我過去所累積的吧!
我開始寫,拼命的寫,像沒有後路般的寫,生病病了一個月還是在寫,透過寫作,分享過去的苦痛當作療癒與共鳴;也希望透過寫作,能寫出一條路。
上半年,短短時間內轉職表現被大力肯定,但肯定完後卻也贏來更深迷惘,於是在職涯高點轉身,帶著害怕與迷惘迎向未知,但做的最對一件事,是開始日更經營個人品牌。
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後的下半年,是一趟奇幻旅程,那是我之前只乖乖當個上班族不可能遇到的體驗,但具體而言是什麼呢?下集待續。
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 在 職涯成長駭客-Cryst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洞察室 04 用八本書回顧2020上半年】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的書,勾勒出你想成為的人
▌1月:#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
-到一個新環境,要做的不只是熟悉工作,是以局外人視角提出優化策略,創造早期績效。
▌2月:#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
-希臘大哲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聰明人都在用的「黃金三分割法」拿來記錄一整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好的訓練。
▌3月:#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
-30歲是一個古人認為應該「三十而立」的年紀,但在現代卻是個越發迷惘的年紀。
預習會遇到的迷惘,撥開那些人生中的迷霧。
▌4月:#大人的學習法
-工作是越往上走,發現自己所學的越不夠,但卻同時求知若渴。只是一天只有24小時,該怎麼當成雙倍或三倍時間使用呢?確實掌握學習的四個層次,在每個階段確實掌握該關卡任務,方能加速學習新知識技能。
▌5月:#對手偷不走的優勢
-成為一個冠軍團隊的要素,是有卓越能力以及健康的組織習慣,那樣的冠軍團隊,在云云眾生般的大部分工作裡,很難兩全,但我可以先讓自己成為冠軍人才,帶著至少七十五分以上的組織成長。
▌6月:#不改變就無法生存
-決策的關鍵在「環境」,而不是你的「大腦」
一個組織的慣性會影響決策是好或壞,所以選個好環境吧!
而一個人會害怕,那是因為不知道那些未知是什麼,只要資訊量夠多,那麼害怕這種情緒自然就會消失了。
▌7月:#個人無限公司
-不一定要離開公司,透過八小時工作所得,也能直接轉換成副業內容,正業與副業不是相斥,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所以老實說,我有點動搖,真的要完全離開公司嗎?還是就讓主業副業相互正向影響我的職涯呢?我也想要保持行業內的資訊敏銳度。
▌8月:#做工的人
-透過這本書,可以結構性了解「做工的人」那些大眾負面印象與行為模式來由,比起戲劇,閱讀這本書更能夠深度了解這個族群。
我們的氣質裡,藏著我們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適時回顧一下,自己都讀了什麼樣的書了,是不是正朝著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前進了。
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 在 職涯成長駭客-Cryst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使用說明書01 《#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
【業界新手怎麼贏老鳥呢?】
-以局外人的角色,去做從未做過的事
▌WHY:拿起這本書是想知道怎麼成為產業魔法師?
這本書的出版日期在2016年,當時我參加了一個財商教育團隊,教練提出了一個構想,他想要訓練團隊的年輕人成為產業魔法師,這個構想來自於《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這本書裡提到,未來一個最小工作團隊的組成,必須要有工匠、行腳商人以及總管等三種職位的存在,而這三種角色技能都集成一身那麼會變成什麼呢?教練認為那是魔法師般的角色。
不管過去背景經歷是什麼,都能夠重新打造這個行業。
而那是當時的入手這本書的原因,但現在,過了四年後的現在,我到了派遣公司擔任招募,我能夠進入目前公司,公司不像我之前面試的公司,即使我是相關科系畢業,但因為我沒經驗,而對錄取我有疑慮的狀況,錄取我,且把原本所設定的招募職缺,工作內容調整為且希望我的工作除了人資本科系的招募以外,還能夠身兼過去行銷企劃的背景,來做臉書官網的經營與包裝。
也因為這樣的情形,我又重新拿起這本書,我想知道以我這樣跨資歷跑回人資領域的人,要如何在陌生的B2B領域,用過去累積的行銷企劃專長,來重新為公司打造臉書官網的經營與包裝呢?
▌HOW:以局外人的角色,去做未曾做過的事
➤貫穿整本書最重要的思維是-「以局外人的角色,去做未曾做過的事!」
為什麼這個思維很重要呢?因為作者是個跨界救援強人,他每到一個新業界,即使沒有相關經歷,也能夠把虧損的營收救起,為什麼呢?
一般而言,到了一個新業界,那邊的老鳥認為,你這個外行人,懂什麼?但其實我們要搞清楚,如果一家公司只要員工都很有經驗、知識,業績就會上升,那麼應該早就好了!
所以這個新找來的「局外人」,不應該要努力和老鳥在同一層次較量,因為這兩個角色重點根本不同。
書中也提到,如果是以「重建組織」或「變革組織」為目標,那麼應該要拿出這產業裡大家都沒提過,只有自己才能想出來的作法,帶著他們實踐!
▌WHAT:重新審視目標客群以及通路,用合適手法創造成果
-所以我可以在我的工作做些什麼改變?
作者提到,到了每一個產業,都必須要做兩件事-審視顧客、審視通路
因此,我以待過新創公司的行銷企劃背景,重新審視人力派遣業公司:
1、重新審視顧客:
問問自己:「真正應該重視的顧客是誰?他們在哪裡?該怎麼做才能接觸到他們?」
因為找對顧客,使用合適的營業手法,才能夠創造成果。
-所以,我一來就將公司的臉書粉絲,做了點區隔,分成要派公司(客戶)以及有潛力的求職者,因為公司營業項目的關係,客戶分成這兩種。
2、重新審視通路:
因為客群和通路息息相關,搞對目標客群還得找到能夠接觸他們的地方才行。
-所以,最近面試的時候,也一併對我所設定的目標客群做用戶訪談,了解他們平時關注什麼?從哪裡得到訊息?使用那些社群平台?使用什麼求職平台?
也意外發現,這群人似乎也不太用FB和IG,那麼他們究竟都在關注什麼呢?這是我下一步的深入訪談目的。
也許不是每個人到了一個新工作,都是為了重建組織,更多的是,組織業務擴編,需要新血。
而新到一個產業,在完全熟悉自己職掌前,肯定會許多對於現行體制、流程覺得「怪」可以「更好」的地方,那麼,你可以先記錄下來,在自己尚未被體制化前,在自己累積足夠的新工作資料庫後,可以使用過去背景資料,以及目前工作資料庫交叉比對,著手對這些覺得可以更好的地方進行改造,創造自己無可取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