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2 #作業樓
--
顧城《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顧城(1956-1993),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和北島、舒婷等人推動了當代新詩的革新。他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在夢幻、童稚之中透露着淡淡的憂傷。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中國唯一的「童話詩人」。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6899475660255/permalink/4907039829312844/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嘴臉」新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暗黑傑作。 ◎嘴臉,永遠不在於詞語,而在於他的行為本身。 ◎堅持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只有尖銳的目光才能看透嘴臉之下的真相! 全書分為五輯,分別是: Chapter 1城市生活 Cha...
新詩詠人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豬公狗公烏龜公 (李怡)
最先想到1948年前後在中國出現的文化產品,是過年時被市民偷偷貼在廣東某縣公安分局的對聯:
「公安怎樣公?豬公狗公烏龜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每事假公圖利祿;
分局什麼局?酒局肉局洋煙局,局內者歡,局外者苦,何時結局得安寧。」
上下聯分別以「公安」「分局」起頭。「豬公狗公烏龜公」,是憤慨之詞,等於現在香港粗話DLLM。
在中國,無論是中共建政前或後,警察都叫「公安」。在世界所有地方,人民最常接觸的政府公務人員,就是警察。政通人和的社會,警察是維護治安、最直接幫助人民的公職,小朋友喜歡和尊敬「警察叔叔」。在掌權者視人民為糞土、為奴隸的威權社會,警察就是最直接執行恐怖統治的公職。中共建政之初,公安一度是安民的形象,但很快就變成專政統治的工具。
警察,是「警察叔叔」,還是「豬公狗公烏龜公」的黑警,就看政權的本質,是尊重人權呢,還是視人民為奴、為專政對象。
講到警察,想起作家老舍1937年寫的小說《我這一輩子》,講北京一個從清末做到抗戰前的警察的一生。1950年中共建政之初,著名電影人石揮自導自演拍成影片,將警察的一生擴展到中共建政前夕。他一輩子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經過幾次改朝換代,卻越來越守不住安分善良的底線。滿清時還能為市民排難解紛,也受市民尊重;到後來專權政治卻沒辦法不充當幫掌權者壓制學生運動的幫兇。影片加了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光明尾巴。不過,一心靠攏的石揮卻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投海自殺,原著者老舍在1966年文革期間被批鬥毒打後到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
當年對腐敗政權諷刺最犀利的新詩,是《馬凡陀山歌》,馬凡陀諧音「麻煩多」,是詩人袁水拍的筆名。他諷刺自稱「公僕」的官員的那首《主人要辭職》,對任何時代的專權政治,都不失時效:
「我親愛的公僕大人!/蒙你賜我主人翁的名稱,/我感到了極大的惶恐,/同時也覺得你在尋開心!明明你是高高在上的大人,/明明我是低低在下的百姓。/你發命令,我來拼命。/倒說你是公僕,我是主人?我住馬棚,你住廳堂,/我吃骨頭,你吃蹄膀。/弄得不好,大人肝火旺,/把我出氣,遍體鱗傷!大人自稱公僕實在冤枉,/把我叫做主人更不敢當。/ 我想辭職,你看怎樣?/主人翁的台銜原封奉上。/我情願名副其實地做驢子,/動物學上的驢子,倒也堂皇!我給你騎,理所應當;/我給你踢,理所應當;/我給你打,理所應當。/不聲不響,驢子之相!我親愛的騎師大人!/請騎吧!請不必作勢裝腔!/標語口號,概請節省,/民主,民主,何必再唱!」
《萬稅》一詩諷刺政府稅多,前頭幾句是「這也稅,那也稅;/東也稅,西也稅,/樣樣東西都有稅;/ 民國萬稅,萬萬稅!」《詠國民黨紙幣》一詩諷刺通貨膨脹:「走進茅房去拉屎,忽然忘記帶草紙。袋裏掏出百元鈔,擦擦屁股滿合適」。
同一個袁水拍,在中共建政後,卻不敢諷刺,成為「歌德派」(歌功頌德派)。1976年1月 《詩刊》發表了毛澤東詩詞《念奴嬌˙鳥兒問答》,有一句「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把「放屁」入詩,不僅不雅,而且顯出縱意為之的權勢。袁水拍居然在《紅旗》雜誌稱頌毛「以屁入詩」「前無古人」,是「妙筆生花的傲視百代之作」。以「拍」為名的詩人,真是實至名歸,主人放個屁也說是香的。
「豬公狗公烏龜公」,種族至今繁衍不絕!
新詩詠人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鏡好聽詩人節 #也許我們曾經是詩人
#週一聽新詩 #持續徵稿中 #製作人文珮來相談
將你的詩投稿給鏡好聽,
就有機會將你的詩,化作聲音發表於眾人前。
-
鏡好聽的第一首詩——詩人鯨向海的〈愛演者:我們怎能孤獨〉,出版於2016年10月,是(鏡好聽的前身)鏡文化的第一首詩。
-
當時,鏡週刊創意總監、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期望為台灣的藝文環境創建專屬於創作者——特別是詩人——的網路平台「鏡文化」。每一期(即每一週)以獨立頁面呈現一首詩,每首詩作皆以一張繪圖呈現詩境(前期並搭配一則短影片),是同類型詩刊、副刊所不曾嘗試的呈現,在詩壇前賢與新秀的無私鼓勵和不吝賜稿下,從創刊時起,鏡文化詩便表現出優異的文學水平。
-
董成瑜並且認為,詩的閱讀不必僅限於「文字」,從鏡文化第一首詩的刊登開始,便邀請詩人親自發聲、朗讀作品(少部分作品由他人代讀),奠定了鏡文化詩的風格與傳統,從此而後,詩人的詩作刊登在鏡文化,同時包括了詩的文字與聲音(前期聲音鑲嵌在影片內),讀者在鏡文化讀詩,也可同時以目閱讀、以耳聆聽,不僅是華文詩刊首創、也是唯一以有聲形式發表的詩的媒體。至今上架詩作逾200首,包括:楊澤、陳義芝、鴻鴻、林婉瑜、楊佳嫻、阿芒、陳黎、零雨、任明信、宋尚緯……等知名作者在內,百餘位詩家匯集在鏡好聽,如一座眾聲齊唱的詩的國度。
-
去年初,鏡好聽成立,仍延續鏡文化詩的傳統,每週刊登一首詩,由編輯台邀約或詩人自由投稿的原創新作,無間斷地進行至今,在鏡好聽社群媒體上也成為一個固定的主題單元「週一聽新詩」。
-
2021鏡好聽詩人節,隨時隨刻,都是聽詩的好日子,點開您的鏡好聽APP,聆聽詩人們——生的歌詠、愛的追尋、真與美的探索,或質疑……。
-
詩人賜稿【週一聽新詩】,請寄:literature@mirrormedia.mg
需要來鏡好聽錄音您的詩喔〜〜
-
【詩人賜稿】
✔️作品須為個人原創,請勿冒名、抄襲、侵害他人著作權。
✔️ 作品以不曾出版、獲獎、或發表在任何報刊雜誌、網站、個人或公開的社群媒體等為限。
✔️ 來稿請提供word文字檔,行數20行以上為佳,作品採用後需要來鏡好聽錄音
-
🎧️ 你也可以先來聽聽【鏡文化詩】►https://pse.is/3hxvgu
-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新詩詠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嘴臉」新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暗黑傑作。
◎嘴臉,永遠不在於詞語,而在於他的行為本身。
◎堅持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只有尖銳的目光才能看透嘴臉之下的真相!
全書分為五輯,分別是:
Chapter 1城市生活
Chapter 2 藝術
Chapter 3 夢
Chapter 4 世界的真相
Chapter5 恨
每個人都有嘴臉。有些人還有好幾副。什麼時候該拿出什麼嘴臉,運用十分純熟。
我是什麼時候才意識到這個簡單的事實的呢?二O一五年台灣燠熱多暴雨而無颱風,我經常在詩中歌詠聖嬰,以為人類的毀滅當如佛經或聖經𥚃的描述(或者也相去不遠):先是火大解離,再來是水大,風大。
我是如此衷心期盼著人類末日的到臨。為什麼?我也不甚清楚,大概是我想看看,人類在末日之前,能拿出什麼嘴臉?
那時期的每一首詩,都像在寫一則能使人類陷入浩刧的咒語,末日前的輓歌。
我希望我在寫下這些詩時,沒有任何嘴臉。
我知道這很難。
因此如果能因此看得出誰帶著什麼嘴臉,又誰誰誰的嘴臉。
我滿心期待能親眼看見,這些嘴臉在末日降臨前的模樣表情。
我想知道,真的當這些嘴臉,知道自己在死亡面前毫無作用時,會是怎樣一副嘴臉。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新詩詠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新詩詠人 在 KK Pian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喜歡這歌
希望你們也會喜歡:)
Please enjoy
周柏豪 我的宣言 My Vow
作詞:陳詠謙
作曲:周柏豪
贈你一吻或許容易 唯獨你是那麼特殊
令我鞭策自己反省幾多次 艱苦也要為你堅持
沒有給你什麼奇遇 還是慶幸有種自然
無論未來日子 翻起幾多風雨
緊握這個愛字 貧富生死也好
亦是極其願意
只知道是時候拿著鮮花 將心愛預留在盟誓之下
共你漫遊在天邊 看著低窪
想起我倆在某天白頭 無窮犧牲也不怕
從來事情並不容易 明白愛沒有許願池
是你不計付出 花光青春賭注
只等一個約誓 而我竟這樣無知
只知道是時候拿著鮮花 將心愛預留在盟誓之下
共你漫遊在天邊 看著低窪
光陰已變做美好年華
身份也是時候期待變化 恩准我用承諾除掉牽掛
若你的心疼痛我更疼痛
捉緊我 同守衛這個家
即使心事莫名流動
剎眼已被看在眼中
如同遊同一天空
只知道是時候拿著鮮花 偏不信萬人面前跪不下
共你歷年像新詩吃盡風沙 廝守到老亦毫不驚訝
身份也是時候期待變化 恩准我用承諾除掉牽掛
俗世想動搖我 我怕什麼
聽清楚同生與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