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保六是什麼意思-3Q經濟小學堂】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該國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快速下滑,官方數據勉強保6%,創27年半最低水準。同一時間,中經院等單位,上調我國今年GDP成長至2.3-2.4%水準,位居「四小龍」首位。
或許你會問,6%看起來還是遠大於2.3%啊,為什麼很多專業人士說中國經濟成長率不好,而台灣表現優於預期呢? 除了基期高低以外,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中國經濟「保六」背後的意義:
1.#中國經濟成長現瓶頸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人都認為,中國會超越美國統治世界。
然而,今年七月,《華爾街日報》就刊出一篇由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撰文的:〈中國的國家主導成長模式快沒油了〉文章。
文中提到,如果把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和日本、南韓、台灣經濟開始快速成長的時間放在同一個起跑點,現在的中國大概達到日本於 1970 年代初、台灣與南韓於 1980 年代-90 年代初的中等收入國家地位。
2018年的中國,名目人均GDP大約等於1990-91年的台灣,當時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仍維持在7%以上甚至接近8%,還比中國此時高。這代表一件警訊: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的時間點比其他新興經濟體還早!
台灣人均所得達到與中國現今類似水準後,接下來 10 年平均成長 7.5%,而中國在當前政治經濟體制下,很難維持這樣的水準。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可能難以追上周邊國家。只要我們台灣繼續保持現在的表現,加速產業轉型與自主化、市場多元化,中國是很難追上的!
2.#政府公布GDP未必可信
官方數據就已經疲軟,實際上的數據可能更糟糕。中國官方公布第三季數據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向松祚公開質疑數據嚴重灌水。
因為即使按照官方數據,今年5-9月中國財政收入、企業利潤衰退,稅收前三季下降近三成,所有的數字都衰退,為何加起來變成成長6%?
雖然不意外地,中國立刻刪除向松祚的發文,但中國假造GDP已經不是新聞,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胡穎堯的研究就指出:中國人均所得可能比官方數據低1/4;而芝加哥大學教授謝長泰等學者認為:從稅收等客觀數據推算,中國 2010~2016 年經濟成長率比官方數據低 1.8%。
因此,在中美貿易戰第一回合過招後,中國經濟是否還能保持穩健成長,許多專家也都相當質疑。
3.#GDP數字過於依賴政府投資
大學上過經濟學就知道,GDP =私人消費+投資總額+政府消費+(出口額-進口額)。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就引用數據指出,「中國模式」存有缺陷,國家經濟產值集中於國營事業和房地產,近年來越來越仰政府支出來撐起GDP數據,但政府負債比也已經達到鄰近國家2-4倍。
雖然,中國政府經營著世界最大的銀行,有大量資金讓政府能繼續撒錢救經濟,然而,國有銀行偏好貸款給國營企業,而國家甚至會滲透、接管成長快速的民營部門,維持關鍵產業的影響力,這對經濟競爭力是很不利的!
同時,中國也面臨「#未富先老」的問題,2017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佔人口11.4%,而人均GDP大約只等於台灣的1989-90年,當時台灣65歲以上老人只有6.2%。
簡單說,中國工作人口已停止成長,從農村到城鎮的勞動人口轉移也已經榨取的差不多。但人口老化速度卻是超級快,稅基縮小、經濟趨緩的速度也會更快。
各位爭年金的退休軍公教不用幻想了,未來中國砍年金一定是用比台灣更猛的手段砍,不然中共政權會先被自己的老人吃垮。
經濟成長已經惡化到要靠政府擴大支出,國營企業增加舉債硬撐,還要擔心被老人吃垮。這種國家要征服世界之前,內部的未爆彈是多到無法想像!如果有人說台灣經濟要靠這種國家,那麼他一定是詐騙集團無誤!
新興經濟體 意思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幾個觀念我們要澄清一下,第一個是,並不是川普上台以後,美國才對中國提防,打起大國博弈的戰役。
(1)
大家回想一下,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飛彈,引起中共的強烈反彈,難道是在川普上任之後做的嗎?不!那是歐巴馬的最後兩年提出「重返亞洲」,「亞洲再平衡」的戰略方針之下的一個佈局。也就是說,美國在川普上任之前兩年,已經在對中國崛起採取對策,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威脅。
之後,美國從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撤軍,將軍事武力從中東撤出,轉而部署在南中國海與東海周邊,印證了美國的全球戰略的新部署。
川普的上台是讓這個部署更加明朗化與全面化。但是這不是他起的頭。薩德飛彈惹得中共非常憤怒,但是那是民主黨總統歐巴馬做的,這是事實。
(2)
第二個是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大陸,早在川普上任之前已經開始。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是中國大陸的工資成本相對於其他新興經濟體來說已經上漲,勞動力不再便宜。第二,中國大陸開始重視環保,提高環保的要求。這個發展方向是合理的,但是會增加企業的投資成本,甚至於逼某些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去。
毫無疑問,川普加關稅會助長這個趨勢,但這個趨勢並不是從川普起的頭。
所以,真正說來,川普是把已經在發展中的趨勢明朗化與全面化,可見現象背後的邏輯與脈絡才叫做基本面,也才是我們深入解讀現象的重點所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與經濟環境已經在轉變了,這就是說轉型與升級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
(3)
習近平之前提出「供給側改革」,意思是「製造業要去產能,房地產業要去庫存,金融業要去槓桿」,方向完全正確,但是難度非常之高。
這些問題在反映出一點,就是之前在金融海嘯的壓力下,緊急推出的4萬億財政刺激到頭來產生出這些後遺症!可見宏觀調控的部分,值得中國大陸在轉型與升級當中加倍努力,要做對功課,要找對總體經濟人才,要綜合國內與國外的見解,設計出最好的宏觀經濟對策。
新興經濟體 意思 在 基金V怪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早~~今天真是滾床的好日子(伸懶腰~
昨天分享了VV第一次的台股ETF攻略
相信有很多版友心中的疑惑應該是---
VV是如何運用台北股市裡的這些工具的?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您是舊版友
應該知道VV是從英國脫歐公投結果爆冷門後,
因為套牢了英鎊(後來反彈停損換成新台幣)
手上才開始有了新台幣這貨幣...
而也剛好因下半年全球變數將接二連三的來,
會導致周期縮短,
所以我才建議整個下半年以台股ETF操作為主
但對我來說,
台股ETF並不是個長投的好工具!!
您沒聽錯!台股ETF不是我長投的選項之一
為什麼?您一定會問...
不是一堆人存 0050或0056?
那是過去可以這樣幹啊~~
現在不行了,因為完全沒量!沒成交量!
而且以後恐怕只會更沒有!
⇢⇢⇢ 原因分享會上講很清楚囉 😁
VV必須說~~
一個新興經濟體本就會從崛起到興盛,
然後再慢慢衰退~~
如果在開始衰退的階段,
沒有適時找到自己存在的利基點,
以後就是等著被邊緣化(以上完全與政治無關)
試想!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不也是如此嗎??
另外,
如果您打算存的是台股裡國際市場ETF
不好意思,有高達九成幾乎全部都沒配息!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 攤手~
因為港股裡的沒這問題
所以VV只把台股ETF當短線操作
⇛⇛⇛尤其是可以避險的反向
或是想趁重大事件發生吃吃豆腐的工具
存股(ETF)個人是以「港股」裡的為主
所以別因為2016下半年來,
VV都操作台股ETF較多,您就又偏向它。
錯!那是因為週期變很短還有我手上剛好有NT
真正值得認識值得長投的是⇢【港股ETF】
除非啦,您不用工作可以一直盯盤隨時買賣
那至於更多人詢問的是,你怎麼知道可空它了?
很簡單!第一先判斷目前的身處的全球經濟狀況
第二就是參考VV在投資心法分享的空點觀察
所以我才說~~
其實最該先來聽的是-【投資心法分享】
PS.以上是很多人的提問綜合解答,
希望能讓您了解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謝謝
那我們晚上九點臉書周報直播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