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新聞短打我們來聊聊快篩吧。
這幾天一聽到台灣疫情升級,一堆海外的朋友問我怎麼不去買快篩劑來自己驗驗看,還說他們那邊像驗孕棒一樣很容易買,甚至還有一位香港朋友自願要幫我寄來。目前台灣買不到快篩,但我看疫情中心的說法,似乎也不鼓勵民眾自己在家驗。如果台灣有這樣的商品,會不會讓醫院的負荷下降呢?
目前測試COVID-19是否確診的標準,是進行RT-PCR測試,也就是用機器比對病患身上採到的檢體有沒有病毒的RNA。這樣的檢測方式雖然準確,卻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與金錢。
於是許多國家核准了「自我檢測套組」,也就是抗原快篩上市,具體的樣子有點像是驗孕棒,你把口水或者鼻涕塗在上面,號稱20分鐘就能獲得結果。有些國家像是希臘,民眾可以去藥局領取免費檢測套組,供學童上學前檢測使用;另外在印度,當局直接核准快篩產品上市自由買賣,認為這樣可以舒緩醫院檢驗部門的負擔。
然而,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採取像印度這樣的作法。像是英國政府,衛生部門核准自我檢測套組上市,並且開放民眾前往藥局領取,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自我檢測。但為了避免檢測失誤和偽陰性帶來的問題,英國政府將不會開放快篩陰性的民眾有「免於管制的綠燈」,也就是說即使你快篩陰性,該遵守的管制措施還是要乖乖遵守,口罩還是要戴緊!
目前在台灣,衛福部並沒有核准任何一種在家自我檢測的快篩產品上市,想要進行快篩的民眾,必須前往診所接受檢查,這降低了民眾採檢失誤或者因為陰性輕忽防疫措施的可能,卻也讓診所和醫院的負擔上升。
你覺得呢?是要開放民眾在家自我檢測比較方便,還是交給醫生來處理比較安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