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時代?】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
現時北京指需要整改香港發展商的「壟斷行為」,但「壟斷行為」的出現,與香港政府過往的房屋土地政策息息相關。那麼房屋土地政策會否來一場有意義的大改革?恐怕言之尚早。
現時政府放風的數個最新措施,非但不是劍指,甚至是鼓勵壟斷行為。這個弔詭之處,暫時被主流公共論述所忽略。以下十個香港政府助長發展商壟斷的行為,是否亦需要一併「整改」?
◾助長發展商加速圈地
多年來各種類型土地的發展管制,有維護城市景觀、保障生活質素與不同群體的權利,更有避免發展商全面壟斷土地資源的政策功能。但近日最新報導消息,傳出林鄭放風要大肆為發展商發展「起釘」,除放寬早已被發展商割據的濕地的發展地積比,亦打算向發展商視為「豬頭骨」的祖堂地開刀,鬆綁出售限制,預期發展商將能在新界加速囤地。
今次全方位的發展鬆綁,亦劍指市區土儲。自2010年起林鄭將強拍條件由9成收購門檻放寬到8成,十年後,今日有放風林鄭政府將舊樓強拍條件再降至7成。強拍底線似乎容許「無限後退」,在法例上不斷合理化發展商壟斷式收樓行為,相信「田牲式」收樓手法會更加放肆,而舊樓小業主及租戶的議價空間卻退無可退。
有趣的是,早前外投行的數據分析,在今次中央施壓下,估計恒基的地產謀財策略(農地王及私人市區收樓)將受最大影響。然而,今次放風的強拍放寬卻令市區舊樓最多土儲的恒基最受惠。政府跟發展商之間捆綁利益關係,在現時中央針對發展商壟斷行為下,更顯弔詭及複雜。
◾散播土地「荒」言
由2002年「孫九招」起,政府將香港房屋政策「定性」為集中土地供應,減少公營房屋供應,將私人房屋供應交由市場決定,是其後樓價飆升的重要因素。歷經20年,政府房屋大方針卻不見有大改變,繼續盲目催谷覓地,甚至不斷提倡天價人工島開,只為「做大個餅」,卻不全面收回棕地、發展商土儲及潛在違規丁地等其他土地選項。只講土地供應的政策論調背後,正配合著發展商動員打手發功,聯手在公眾輿論上背書式輸入「土地荒」的幻象,最後發展商圈地囤地等壟斷行為卻以「公共利益」之名變得合情合理。
林薪最近轉口風表示香港短期「搵夠地」,但劍指官僚「卡關」要加速審批,跟現時發展商指控回應香港房屋問題源自覓地到建屋速度「唔夠快」,明顯口徑一致,更顯政府貫徹親發展商的立場,不斷為發展商釋放土儲,助長由發展商主導香港土地供應。
◾「土地共享」度身訂做兼送基建
作為政府近年重點推銷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本身已被詬病為發展商「度身訂做」。政府以提供基建為由,幫助發展商釋放其偏遠、或有客觀條件限制(如位於濕地旁)而不適合發展的土儲,而公眾因而額外獲得的單位,往往只佔整個發展小部分(*額外*樓面面積的六成作公營房屋用途),發展商甚至能申請將官地納入發展範圍,將計劃稱為「共享」,實在是一個搵笨的公關表演,最後只會助長發展商繼續壟斷香港規劃主導權。
由發展商決定土地共享的選址,會否出現規劃錯配的社區?單從最新一宗共享申請中,恒基建議在林村杜山村鄉郊地區興建近40層高「公屋」,足見其潛在規劃災難。
可能發展商政府觀望政府會否進一步放寬發展限制,亦正與政府討價還價中,過去兩年土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只接到三宗申請,就土地供應速度而言,又是另一種「搵笨」。而昨天有發展商接受文匯報專訪就表示,在土地供應方面發展商可扮演更積極角色,表示可以提供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參與「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能是發展商心目中應酬北京施壓的其中一個成績表,能否真的解決房屋問題或壟斷問題只是一個大問號。
◾傾向避開發展商土儲收地
若政府真的動真格應付發展商壟斷及囤積行為,運用過去數十年在法院未嘗一敗的《收回土地條例》(土收)就最適合,將高度集中的業權復歸公有作公共用途,亦能夠增加租住公營房屋供應,舒緩基層居住困境。
政府亦會在收地政策上處處配合發展商。近數年有無數案例顯示,政府會選擇性利用土收針對一般農民、非原居民村甚至小地主,如橫洲、馬屎埔等,而巧妙地被避開發展商土儲,例如屏山北的棕地發展選址,以維護發展商的「私人業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亦容許政府利用土收收回選址內小業主的業權,為大業主的土地共享申請開路,位於林村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正屬此例,申請文件建議政府利用土收收回申請範圍內某些道路的業權,為發展項目興建接駁道路。
單單看林鄭於2019年提出收回十組私人地興建公屋,兩年後現時只能夠收回三組地塊,另外有三組地塊因屬發展商而放棄收回。而宣布收回的三組地塊中,其中一組更是新鴻基地產無法獲得當中位置關鍵的「祖堂地」業權而未能發展,屬「豬頭骨」地,政府收地屬收拾殘局。而發展商和政府亦能分別在收取「壯士斷臂」及「果斷收地」的公關之效,但諸如此類選擇性收地的做法只是在助長發展商壟斷市場的行為。
◾助長囤地自肥兼送發展權
過往新市鎮發展模式,主要是政府收回土地並重新規劃,部分土地再行公開拍賣,沙田新市鎮便是一例。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卻開始加入「原址換地」等概念,(「加強版」的新市鎮發展模式),逐漸將規劃主導權拱手相讓予發展商-發展商可以保留土地的發展權,早年聞風而一湧囤地的發展商大有斬獲,亦能夠決定能在那個位置起樓。
在新界東北發展公佈前,現任財政司陳茂波被涉嫌利益衝突,搶閘新界東北囤地,最後更逃過廉署起訴。連政府官員亦「其身不正」參與囤地等壟斷操作,怎能期望政府會大力遏止囤積堆奇?「加強版」新市鎮發展模式為發展商度身訂造,「獎勵」囤地行為,誰囤地囤得最多,誰就更能有能力壟斷市場。
◾批准無底線開則
回歸早年的發水樓、屏風樓,到近年納米樓,卻是一直導致香港房屋「貴、細、擠、焗」的一大推手。往往政府給予發展商樓面面積的優惠豁免,放寬這些建築物法規時,卻縱容發展商鑽政策空子,可以「無底線」開則,賺盡每一呎,而政府一向少有適時作出管制,卻稱將問題交予市場決定及解決,造就一個個三尖八角的「怪則」單位。除了樓價貴生活成本高,連市民的居住空間也被收縮及改造。今日,上有夏寶龍聲稱要解決劏房問題,下有繼續造就恒基成為「納米地產王」,更顯政府無心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放任樓市縱火
面對發展商囤樓囤地以及熱錢流入炒賣樓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將需求管理置於不顧,更故意忽視壓抑樓市炒賣的房稅政策改革,才是香港房屋問題「貴、細、擠」多年來一直未能妥善改善的關鍵。
上年年頭大肆宣揚的一手樓空置稅,林鄭已經不敢再提,資產增值稅亦再不考慮。而早幾年政府為「應對」熱錢炒賣物業投資樓價飆升而推出的買家及特別印花稅(「辣招」),原來可以透過公司股權轉讓業權形式避開, 所以公眾不時驚訝某高官、富商或明星竟能夠「首置」買樓,才猛然醒覺這些「辣招」實質上只係用來「做下樣」,向公眾顯示已經「做咗嘢」,實質上繼續「馬照跑、舞照跳、樓照炒」。
◾卸膊公營房屋予私人參建
除了政府每年公營房屋供應長期不足外,現時林鄭自稱「重建置業階梯」一大措施首置樓,更是政府將公營房屋供應責任交予私人參建的「卸膊」發展模式。在首置樓的官方定義上卻一直彈出彈入,一時形容為「公」,一時又「私」,變相可以「捽數」,成為林鄭公私營「七三比例」達標的最大「公因數」,根本地影響原作公營房屋(公屋/居屋)的潛在土地供應數目。
當政府推銷土地共享計劃的前身「以公私合營釋放發展商農地土儲」時,強調需要在地皮提供公營房屋,但沒有明言是是哪一種(公屋/居屋),時至今日,公營房屋部分成為了「公營房屋/首置樓」。首置樓「名公實私」,作為私人發展商作出「社會貢獻」的一大賣點,讓夾心階層可以首置「可負擔」的單位,但定價上所價不菲,舉例說最新由長實發展的安達臣首置樓,定價已不考慮申請者負擔能力,而是重新與市價掛鈎,往往比居屋更加昂貴,這正是政府卸膊公營房屋的必然後果。
從「公營房屋」定義的變樣,明顯見到政府房屋供應政策放軟手腳,鬆章於發展商。如日後首置樓恆常化為公營房屋供應的話,將延續香港房屋供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命運。
◾讓地產利益滲入城規會
董建華時期,首次委任過半數有發展商背景的人進入城規會,將城規會審批土地發展的把關角色,慢慢被日益摻雜的發展商利益弱化。現時單靠城規會本身利益申報機制以及避席做法,已經未足夠釋取公眾對於官商勾結的質疑,例如現時城規會 「鄉郊及新市鎮規劃小組委員會會議」,已有五個委員有發展商背景,公眾對於城規會能否發揮公正審議發展申請的觀感已經大打折扣。
◾增加發展商土儲的「活化」政策
除了慣常賣地強拍舊樓,近年的活化工廈政策亦給予發展商增加土儲的機會。由初時2010年的整幢工廠改建優惠、2018年第二輪工廈重建免補地價,再到近日的工廠改契標準補地價,除了很有可能為發展商日後農地改契補地價標準化試水溫外,一連串加快重建工廠措施,據傳媒報導亦助長發展商過往十年囤積甚至炒賣工廠單位,直接導致工廠區的呎價急升。
所謂「活化」,不止助長發展商的壟斷行為由土地房屋重建,延伸至平民工廠區,在加快重建同時,卻少有安置及補償小租戶的措施,租戶愈搬愈遠/細。單是靠虛有其表的劏房租管,根本不足以解決香港中低層生活工作空間日漸收縮的問題。
◾小結
回顧過往十多年政府縱容史,縱使近日中央點名發展商壟斷行為,然而,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政府很有可能進行土地發展鬆綁大手術,短期內繼續甚至加劇這場壟斷遊戲。而未來這個利益纏繞的聯盟究竟會不會被清算/替代?或是中央施壓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長遠仍需繼續觀望香港土地利益版圖變動、未來中央施政方針以及下一任政府班底之間如何互動。
-
研究有價 月捐撐起土地研究工作: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的推薦目錄: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 在 果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珍姐幾歲就開始跟父母落田耕種,二十年前突然決心轉型做有機農業,只係想大家知道香港仍然有靚菜,結果到而家就將自己嘅人生投放晒喺農田之上,每日過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嘅耕田生活,仲喺農田到結識自己嘅一生中最愛! bit.ly/3kPIcFa
#可惜好多農地逃唔過東北發展計劃 #就連想食條本地菜都咁難
=============
💪🏼 VIP撐《蘋果》計劃
每月$300起: bit.ly/33LO1yC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民黨
公布參選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
新民黨今天(24日)正式公布參選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名單,分別為參選地區直選香港島選區、以葉劉淑儀排首位的5人團隊,及參選地區直選新界東選區、以李梓敬排首位的9人團隊。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及限聚令所限,新民黨今天的發布會在網上社交媒體廣播,先由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主持及介紹:「新民黨今天正式宣布在今年9月6日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參選名單。香港在過去一段時間經歷很不尋常的暴亂,之後面對新冠肺炎嚴峻時刻,並即將迎來下一屆立法會選舉。這次選舉對香港是極為重要,『攬炒派』現在倡議爭取議席『35+』,如果讓他們取得立法會議席過半數,香港將會萬劫不復,他們聲稱會反對所有政府議案,包括財政預算案。到時香港政府所有財政支出也會凍結,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務也會停止,包括公務員薪金、退休公務員退休金、市政服務等,後果不堪設想。請市民支持建制派及新民黨,投下神聖一票,讓我們在立法會繼續為香港市民發聲。」
葉劉淑儀團隊 參選香港島地區直選
黎棟國先生介紹,新民黨參選香港島地區直選的5人團隊,參選依次為葉劉淑儀女士、陳家珮女士、廖添誠先生、郭浩景先生,及周卓然先生。
葉劉淑儀女士表示:「轉眼間香港已回歸23年,香港經歷多年來風雨,由去年6月開始,香港更經歷前所未有的政治大風暴,幸好中央政府為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堵塞法律漏洞,也有助香港的社會環境慢慢恢復穩定。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也同時帶來一線曙光,也讓大家看到香港長久以來的深層次問題,例如香港人對國家的看法、年輕人對國民身份認同的問題、經濟增長停滯、貧富差距加大、土地房屋短缺、因經濟無法轉型令青年人難以向上流動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能夠理性務實,令立法會正常運作的人去解決。」
「我已經三次當選立法會議員,服務十二年,目睹立法會越來越混亂及無秩序,不能正常運作,我認為我應該再次參選爭取連任,為市民服務。憑我的經驗及努力,協助立法會恢復秩序及正常運作,如我能再當選,我一定會在立法會推動改革,無論是政府架構及運作,或土地、房屋、交通、運輸、教育、經濟架構等種種政策範疇都需要改革。我們應齊心協力,才可令香港在國家、地區及全球的發展,重新定位,令香港有更美好的未來。我們也致力協助青年人正面地了解國家及『一國兩制』。這次我的參選口號是『解開心結 走向光明』,希望香港島的選民在投票日投我一票,讓我再次當選,為各位市民服務。」葉劉淑儀女士總結。
葉劉淑儀團隊的另外四位成員,也公布參選宣言。陳家珮女士稱:「香港的教育影響小朋友一生,我作為母親,每天想怎樣教好我的子女,我相信良好的教育不是單純希望小朋友考第一,而是要令小朋友有正面、明辨的思維,及良好的修養。我承諾我們團隊會為政府提供有前瞻性的建議,希望市民也支持我們的理念。」
廖添誠先生表示:「我是一位大專講師,期望香港市民與我們一起振興香港經濟,創造就業,解開心結,走向光明。」
郭浩景先生表示:「我是一位金融計量分析師,我希望政府除了在照顧弱勢社群的同時,也有針對中產階層的政策,幫助中產的家庭,減輕他們住屋及教育的財政負擔。」
周卓然先生稱:「我從事銀行業,希望香港的年輕人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希望香港可把握機遇,長遠繁榮發展。」
李梓敬團隊 參選新界東地區直選
參選新界東地區直選的9人團隊,參選人依次為李梓敬先生、陳志豪先生、林宇星先生、孔永業先生、鄧肇峰先生、陳敏娟女士、黃宇翰先生、羅伊琳女士,及潘國山先生。
李梓敬先生發表參選宣言:「建設力量在去年區議會選舉失利,原本我是又一村的區議員,可惜最後未能成功連任。在過去一年,反修例事件引起的暴亂給我最大的體會,是建設力量在文宣,尤其網宣方面做得不足,在整個反修例暴亂事件,整個建制派的宣傳,就予反對派一面倒擊倒,如果香港市民受反對派的假新聞誤導,未來就算我們的地區工作做得幾好,也難得到普遍市民的支持。」
「區議會選舉的失利,令我想到建設力量必須要改變過去只著重民生工作而忽略輿論工作的弱點,更要大膽地駁斥『攬炒派』的歪理。因此我於去年12月開始,發起了KOL100的計劃,集合了志同道合的力量,勇敢站出來,對『黑暴』及『黃媒』直斥其非,誓要奪回失去的話語權。市民對我們支持的增長比我們的想像更快,證明有很多香港人,已受夠『黑暴』及偏頗媒體,期待有人為他們發聲。這次就由我代表敢言無懼的力量,為大家發聲。」
「我們的成功重燃我為大家服務的初心,網友與市民給我的鼓勵,讓我了解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我決定參選本屆立法會新界東的選舉,希望除了在網上平台之外,也要走入立法會,為大家發聲,用立法議員的公權力及立法會議員的身分,重奪我們失去的話語權,制止『黑暴』,堅拒『攬炒』。」
「我非常感謝新民黨、葉太予我機會,代表新民黨參選,這段時間從葉太身上學到很多,她非常熟悉各項政策,我也感謝黎棟國先生,他對政策及法律非常熟悉,了解各種政策的可行性。另外,我也感謝容海恩議員,她是一位好的師姐,作為事業女性,非常勤力,希望在未來日子,可在不同崗位向她多多學習。我也要感謝公民力量、新民黨成員,在地區為市民盡力服務,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家人、太太為我照顧子女,讓我安心服務社區。今次選舉我們的選情非常嚴峻,特別是我的團隊,力爭新界東最後一席,我們有爭勝決心,不能讓反對派『攬炒』香港。這次我們團隊口號為『理直氣壯 贏返香港』,請各位市民支持我們順利進入議會。」李梓敬總結。
李梓敬團隊的另外八位成員,也分別公布參選宣言。陳志豪先生表示:「我在將軍澳長大,長時間在將軍澳服務,我會透過李梓敬,把將軍澳居民的聲音帶入立法會。我也是時事評論員,我會與李梓敬一起,把道理講清楚,頂住反對派的歪理!」
林宇星先生稱:「我曾經從事傳媒工作,我會與李梓敬隊團一起繼續講真相,做實事。」
孔永業先生稱:「我加入新界東李梓敬團隊,專注新界東北地區民生服務,關注青年住屋問題。」
鄧肇峰先生稱:「我從事金融分析,加入李梓敬團隊,決心重振香港經濟。」
陳敏娟女士稱:「作為兩個小朋友的母親,我會與李梓敬團隊一齊守護下一代。」
黃宇翰先生稱:「我是公民力量的重炮手,上年極少數敢於選舉論壇直面反對派的參選人,我支持李梓敬進入立法會為正常人發聲,在議會直斥反對派的荒謬!」
羅伊琳女士稱:「我是在沙田土生土長的90後,加入新界東李梓敬團隊,為年青人發聲,創造理想家園。」
潘國山先生稱:「我在地區扎根服務28年,我會在李梓敬隊團作堅實後盾。」
以下為新民黨報名參選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參選人資料:
參選人 年齡 職業/服務 選區
葉劉淑儀女士 69 新民黨主席 香港島地區直選
陳家珮女士 40 新民黨區域發展主任 香港島地區直選
廖添誠先生 37 大專講師 香港島地區直選
郭浩景先生 41 金融計量分析師 香港島地區直選
周卓然先生 31 銀行高級客戶經理 香港島地區直選
李梓敬先生 36 公司董事 / KOL 新界東地區直選
陳志豪先生 33 時事評論員 新界東地區直選
上市公司高級經理
林宇星先生 28 公民力量發言人 新界東地區直選
孔永業先生 28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 新界東地區直選
鄧肇峰先生 37 管治諮詢 新界東地區直選
陳敏娟女士 44 公民力量副主席 新界東地區直選
黃宇翰先生 39 行政主任 新界東地區直選
羅伊琳女士 27 社區工作者 新界東地區直選
潘國山先生 59 新民黨副主席 新界東地區直選
公民力量主席
選舉廣告
2020年立法會選舉(香港島選區)(新界東選區)
新民黨秘書處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1cDMT4APQ/hqdefault.jpg)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點解張超雄平時唔拉布,黎到東北要拉布?
因為發展計劃唔公義,解決房屋問題係藉口,利益輸送先係真!!
下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3CN_jWD8A
Facebook:http://facebook.com/fernandochiuhungcheung
Youtube 頻道:http://youtube.com/cheungchiuhung
張超雄個人網站:http://cheungchiuhung.org.hk/chi/
Android 手機程式下載:http://goo.gl/MeQFrr
工黨網站:http://www.labour.org.hk/
字幕:
各位 我是張超雄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非常具爭議性
我在議會內 或很多村民及支持者在議會外
都與政府有很大衝突
政府說東北計劃是迫切的 必須現在發展
讓我們下一代將來有機會上樓
現在的居民或關心整個香港發展的朋友
則認為這是個不公義的發展計劃
因為它利益輸送
它所說的公屋需求是假的
我們就這兩個議題看看
究竟事實是怎樣
新界東北計劃包括兩個地方
粉嶺北 古洞北
共614公頃
如果從數字上看公屋供應或佔用土地
其實相當小
學者根據大綱圖研究出
原來(用地)只佔6%
6%的公屋土地還要再分公屋和居屋
公屋的數量可算是點綴式
政府說其實會比較多
它將河流及其他地方撇除
就說是比例上升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從公共文件看
公營房屋在整個發展計劃只佔很小的比例
只是一成以下
究竟這30-40公頃
就算是一成即大概60公頃用作房屋
是有多大需要及迫切性呢?
我們看到香港的土地儲備都不少
政府承認它有4000公頃的土地儲備
這是在麥齊光時代承認的
發展局之後不斷補充說
很多土地其實不能用
又說是斜坡 又說其他
但無論如何撇除都有數以百公頃土地
其實在等政府發展
另外它真的用作發展的
例如啟德發展區有300多公頃
究竟有多少用作公屋呢?
經過大家仔細看後
原來只有3%土地用作公營房屋
發展一個新區時
實際上是否建築公屋給基層市民享用呢?
原來比例是點綴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8eCjIWqdMg/hqdefault.jpg)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居民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郭家麒議員及張超雄議員表示,部分村民(尤其是非原居村民)只是在十分遲的階段才得悉發展建議及建議對他們的影響。他們質疑政府當局在規劃過程中有否讓受影響村民妥為參與。儘管該等村民是近日才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發展表達意見,郭議員促請政府當局認真考慮他們的意見。張議員表示,自政府當局表示會發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以來,該等地區內有大量農地已被發展商收購及破壞,很多村民已被迫遷出。他察悉,新界東北的農產品佔本地生產蔬菜的供應量約三分之一。他關注到,在沒有制訂政策支援本地農業的情況下,該項目對本地的蔬菜生產有何影響。他又詢問,如當局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項目,估計本港會失去多少農地。
張超雄議員提到深圳市政府規劃局與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在2008年9月發表《深港興建蓮塘/
香園圍口岸前期規劃研究》(下稱"聯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他詢問,新口岸每天3萬人次的設計客流量及17 850架次的設計車流量,是否按照聯合研究所述深圳居民來港無需簽證的假設計算出來,訂定設計流量時有否與公眾進行討論,以及來港無需簽證的假設是否已經落實為政策。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回應時表示,新口岸會採用"兩地兩檢"的模式運作,深圳永久居民須在來港前取得出境簽注。
陳家洛議員表示,關於受新口岸工程計劃影響的居民,雖然政府當局曾就他們可獲的補償及安置安排諮詢若干鄉事委員會及村代表,但不乏有居民在相當後期才知悉有關安排。他詢問政府當局在這方面的諮詢範圍為何。關於受影響地區的個別居民對補償安排表示不滿,張超雄議員表達類似的關注。他表示,新口岸工程計劃涉及龐大的公共開支,因而備受市民注意。新口岸啟用後無疑會有助港深融合,使兩地之間的過境活動不斷增加。落實新口岸亦與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發展項目息息相關。張議員強調,讓公眾參與有關新口岸規劃及相關事宜的全面討論至關重要。他建議事務委員會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市民就此項工程計劃表達意見。
2012年10月30日 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
日期: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時間: 下午2時30分
地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室3
會議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989w9NyZi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