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凝聚親友關係;我們眼中的Henry Moore亨利摩爾】
昨天我們一行人約莫20位親友,公公邀請大家至博物館欣賞雕塑展,這是包家常有的家族性藝術聚會。
早些時候,公公就已規劃好這次的藝術聚會,並提前預約團體導覽,讓我們可以享受這次Henry Moore亨利摩爾的現代藝術創作撞擊。
亨利摩爾,英國20世紀初著名現代藝術雕塑家,以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於世。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型式,以創作大型抽象雕塑為主要風格,“母與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爾的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题。
一戰後,摩爾的銅雕都是受委托創作、作為公共藝術品的大型作品。他也喜歡收集了大量形狀各異的自然物體如:頭骨,漂流木,卵石,貝殼等等。並在這些物體中尋找對於自然形體的靈感。
他同時也是一位戰爭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繪畫作品,反映在地鐵中躲避轟炸的倫敦人。 這些繪畫為他赢得了更多的國際聲譽,在博物館裡,也用心設計地鐵防空洞的氛圍,彷彿讓人跌進時代的漩渦中。摩爾分别於1955年和1961年被授予英國名譽勳位和“Order of Merit”。 他是英國國家美術館和泰德藝廊的托管人,於1986年8月31日家中去世,终年88歲。至今,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摩爾的雕塑和繪畫作品,供世人觀賞。
他的作品風格總給我大氣又精細的感覺,善於在雕塑中運用光滑面及粗糙面,讓作品更加生動。觀賞的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台灣現代藝術雕塑家朱銘,猜想他也許也受了摩爾或是現代主義的影響,進而創作出獨特的雕塑作品,回想著也有點亨利摩爾的影子。
每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總帶給我難以言喻的震撼,在觀看的同時,如同也被帶進其時代背景,推想著那戰爭時代的不易及堅韌。這次觀展讓大家都欲罷不能,有些親友還相約1月時,再來參觀一次,我的公公也是他的粉絲之一,他的作品有著歷史的力量及獨到的見解,驚嘆又有趣。
更難得的是,親友間能有相同的藝術興趣,不僅增加生活的話題,也讓大家深刻的回憶從前的時代輪廓,無論他們年紀多長,此類的藝術陶冶仍是源源不斷,這是很典型的德國慢生活,從不同的角度、思想邏輯去探究出藝術的真諦,看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背後其創作靈感及時空背景,從而體現歷史文化的價值。
亨利摩爾也說,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會畫圖、會作圖,而是以人的情感為出發點,進而創作一件作品,簡單的說,就是藝術非技術面而是人性面。
情感豐富、生活體驗深的人,很容易跟藝術作品產生共鳴,這是一種天性、人性,容易去觀察及感受細微的事物。非常高興可以跟家人、朋友們一起享受美麗的藝術衝擊,我個人也很喜歡摩爾的作品,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審視不同的美感,聽聽每個人對於作品不同的詮釋,從作品中看見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堅強及恐懼。
欣賞藝術並不是一個形式感,而是從不同的時間背景、生活題材、材料收集、邏輯思考,進而找到與生命的共鳴。從他的些許作品中,可以看見個性、及當代社會的雛形,我學到的是歷史,是文化,是那世代對美的詮釋。
家人親友的情感維繫及話題延伸,透過這樣的藝術聚會,更能體現生活的樂趣,我們著重的是創新的生活態度及觀念,而非陳腔濫調的生活私事探討,時間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願大家都能找到自我的美好。
在德國的朋友,如果有時間,推薦大家去欣賞去參觀。
博物館資料如下:https://arpmuseum.org/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