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外交]「港台雙城論壇」與「台港身份認同」
台灣是香港人最愛的旅遊點之一,由香港坐飛機出發,不用兩小時就可到達台灣各地,而台灣的夜市、書店、民宿等,都是不少港人的心頭好。加上台灣物價比香港低,生活節奏較慢,兩地文化差異又不是太大,種種因素都吸引香港人移居台灣。由於台灣移民門檻低,中產家庭或退休人士都有能力負擔,加上香港前景不明,移居台灣的港人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人數由2013年的4000多,上升到2014年的6900人,比到美國(2200人)、澳洲(1900人)、加拿大(800人)的都多。移居到台灣的香港人多以台北市、新北市為家,因「雙北」有較多金融和酒店業,適合港人謀生,而且相比起重工科的南部大學,台灣北部大學也更看重經濟、金融等科目。近年還有不少年青人希望到台北開辦民宿,以逃避香港急促的生活節奏。那是否代表香港的宜居指數、乃至文化土壤,已遠遠落後?
台北Vs 香港:「慢生活」 Vs「國際化」
某程度上,確是的。台灣在2002年制訂《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例為十大目標之一;在更早的1999年,台北市開放了「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供文藝界人士作表現和展覽,口碑頗佳。這些香港不是沒有,例如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已提出要在西九地段建立文化區,並在當中設立劇院、博物館等設施,但時至今日,文化區仍未成形,而且醞釀得相當由上而下。雖然香港都有以活化古蹟作為藝術中心的例子,如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和曾是已婚警察宿舍的「元創方」,但這類活化例子的規模和口碑,亦比不上台北的1914文化區。至於軟件的文化氣息,在香港的主流社會,幾不存在。
去年9月,台北的藝文界草擬《台北市市民文化宣言》,其後搞了連串論壇和活動。當時還在競選台平市市長的柯文哲,也曾作公開回應,對宣言中強調台北文化主體性和在地文化的部分表示認同,聲言自己也希望把台北打造成亞洲的文化首都。類似的說話,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也講過。劉維公曾在香港《頭條日報》的專訪中表示,「很明白台北不似歐洲大城市般有古大教堂或廣場」,又指出「台北的優勢在於簡單的生活和『Slow Life』,而當局就要把這原有特色寫入政策中」。
然而,香港絕非一無是處。如果台北的本土文化賣點就是「慢生活」,和輕鬆的生活節奏,那香港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就應該重點推動國際化,同時強調自己是中西文化的文匯處。畢竟,香港沒可能照抄台北的慢生活;反而,香港的本土特色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就正如民政事務局介紹其文化政策願景時,第一句就是「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會,植根於中國傳統且融會多元文化」。
事實上,香港比台灣更加面向國際,例如有較好的英語能力,同時政府也積極宣傳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龍應台曾經這樣比較香港和台灣:「香港人和台灣人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台灣人在多年的政治封鎖之下,很不幸地已經相當與國際社會脫節,而香港人,由於歷史所提供的多種族、多元共處環境,以及做為中西交匯點的地理條件,很自然地感覺與國際同一個脈動。」香港文化的賣點可以是香港的多元文化;又或者,邁向國際的多元文化,其實已是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不少「本土派」不自覺而已。假如台式「慢生活」和港式「國際化」可以互為補足,大概是不少人的理想人生。
繞過政治禁忌的台港雙城論壇
說到底,香港人雖視台灣為旅遊熱點、甚至移民理想地,但目前為止,香港民間與台灣的接觸,依然是不太系統化的交流。真正到台灣留學、移民以至投資、做生意,簡單如經營一間甜品店、民宿,還有不少切實的計劃和程序需要注意。既然香港人對台北有好感,兩地又有沒有官方的交流活動?答案是有的,理論上。例如「台北-香港城市論壇」(下稱:論壇)曾經在2000、2001和2013年三度舉行,目的是促進兩地的交流,2013年論壇的主題為「活化都市風貌,開展雙城新頁」,有兩地官員、專家、學者出席。代表香港出席論壇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論壇後在網誌表示,「隨着經濟急促發展,港台兩地都要接受在都市更新、古蹟活化、文物旅遊、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挑戰」,又指「台北在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育方面都相當有成績,並值得香港學習」。雖說是官話,但似乎也跟香港人對台北的印象差不多。
然而,這並非常設框架,對一般人而言,完全可有可無。其實,這是潛力無限的。最近,新任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拋出「兩國一制」,遭不少藍營和內地媒體攻擊,指他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交流,已經連續5年舉辦的「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或遇阻力中斷。這正正體現香港的相對優勢:香港與台北組建的「雙城論壇」,由於「香港」和「台北」的城市對口,避開了政治正確的爭議,又相對能淡化「一國」的壓力,理應能繞過政治枷鎖,較務實地交流「落地」的城市民生議題。港台政府之間,乃至民間組織,如能合作多辦其他框架建設,優化儲般接觸溝道和程序,例如在就業、升學、投資等有優惠計劃,民間的接觸當能更加便捷,也讓香港人更有效地在台灣發揮「香港精神」,或謂香港軟實力,最終建立「慢生活」加「國際化」的「台港身份認同」。這模式一旦落實,香港還可考慮與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城市建立「論壇式溝通」,重新建立國際城市的地位,否則,就難逃成為只能搞「內交」的沒落威尼斯了。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3月
延伸閱讀:廣州灣
on.fb.me/24XhSNs
#台灣 #香港 #身份認同 #文化政策 #兩國一制 #雙城論壇
文物保育 身份認同 在 文化本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分貝 #羅樂然 #文化遺產 #社會認同 #身份認同 #文化保育 #建築保育 #尖沙咀火車站 #永利街 #屏山文物徑 #天星碼頭 #皇后碼頭 #花貓小編. Cherry Love Andy and 31 ... ... <看更多>
文物保育 身份認同 在 【概念通通識】文物保育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簡介 保育文物 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列舉國家 保育文物 的政策。 短片中所使用的素材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均為研究院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 ... ... <看更多>
文物保育 身份認同 在 「保育歷史古蹟會阻礙香港城市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有人說適當保育文物能夠吸引旅客,將新舊建築融合,成為該區特色,帶動香港 ... 歷史古蹟是市民集體回憶的載體,鞏固了港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對香港的歸屬感,維持社會穩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