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足成為ㄧ生的朋友
#文末有贈書分享活動
我在寫各種稿件時都是在孩子入睡後,也通常就是兩個孩子剛吵吵鬧鬧完。有時我可以平靜地做事,有時我還帶著餘慍。這是雙寶媽的一天的結束,也是很多媽媽到了晚上熬著自由的心聲。
上ㄧ個世代生育的孩子多,有時一家子就像一個村莊一樣,就這樣一起長大。然而長大後,仍會有很多延續到成年的故事:有些是對於父母忙於生計無法陪伴的遺憾,有些是因為出生序背負著家中重擔的不平感受,也有些是一路以來被迫和手足相較所產生的自卑感。
關於原生家庭的故事,總是得花一輩子去訴說。而已經長大成為父母的我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彷彿都有兩條時間軸在流動,一條是現在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另一條是在心裡我們和原生家庭互動的成像,映照出我們想要給孩子的,也閃避著我們不想要給孩子的。這兩條軸線中存在著很多教養議題,如何和手足好好互動,就是其中之一。
一邊寫著這篇文稿,一邊想著我們家兩個兒子之間的互動。和很多的媽媽感覺一樣,我們家的孩子也是俗稱的「夭飽吵😓」各式各樣的狀況都可以變成他們拿來爭執的點,舉凡超線、這是誰的東⻄、你不要管我...不勝枚舉。
在自己情緒狀況好的時候可以很平靜地聽他們爭執的內容是什麼;然而在自己心裡也很煩亂的時候,對於外在的刺激忍受度就會下降。
➡️我們第ㄧ個反應就會是『壓制』——他們不要吵了,我就可以感覺比較好
➡️第二個反應是:現在不教他們規矩,以後就會沒有規矩——這是成長過程中,所接收到的概念而形成的快速反 應。所以我們可能會出言喝斥,於是孩子所學習到的就是『吵架會被罵』,但並沒有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到如何調節自己的感受與行為。而我們其實知道,這才是能陪著孩子長大的情緒智能。
我們身為父母,不可能ㄧ直處在剛剛好的情緒,因此在陪伴孩子與處理手足 競爭上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絕對是自己。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講了三個在陪伴孩子的要點:
1、調節我們的情緒。
2、與小孩保持連結,即便我們正在設立限制,或小孩情緒很差時。
3、提供指導,不要控制或懲罰小孩,透過增進小孩情緒智商的能力,為小孩設立帶有同理的限制,來支持他們逐漸精熟、掌握各種能力。
我們家的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有一天我發現,他們從來沒有跟我說過不公平的問題。要說我對他們真的都很公平嗎?那並不可能。當孩子在表達不公平的時候,是真的在表達要 #公平 嗎?我覺得孩子是在表達:『 #我希望父母更能夠回應我的需要。』而不是要 #ㄧ模ㄧ樣的公平。從弟弟出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我與孩子們各自進行連結的方式。哥哥特別喜歡被看見,弟弟喜歡無厘頭地玩耍,兩個人都喜歡和爸媽抱抱聊天,那我就找時間去回應他們各自不同的需求。就如同作者所提到的:
💕催化良好的手足關係,最重要的是分別與每個孩子經營深刻的滋養的連結💕💕
研究顯示:如果你與每個孩子都擁有好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會較好。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也逐漸老去,有一天我們終將離開,手足將會是孩子人生中最特別的夥伴。容我稱呼這本書是手足關係處理的寶典,因為書裡羅列了眾多在陪伴孩子過程中會遇到的情境,ㄧ步步帶著我們理解,也帶著我們處理,也許一開始練習起來並不容易,但請給自己一些時間,如同孩子的成長也沒有捷徑,但每一吋足跡都將會有它的意義。
☑️贈書活動如下:
1️⃣公開分享本文。
2️⃣在本文下方分享敘述你們和孩子相處的親密時光:例如:『我最喜歡和孩子玩捉迷藏。』
將在12/4 (週五)22:00抽出3位夥伴,各獲得『#讓手足成為ㄧ生的朋友』ㄧ書喔!
此外,也歡迎大家可以加入 愛兒學 LoveParenting 的粉絲專頁,會有很多很棒的教養分享喔!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