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環創辦〈台灣文學〉時的居住地略考》
僅在台北居住過極短的時間的張文環,自1938年協同日籍妻子定兼波子返台到1943年12月25日《台灣文學》停刊,因收入減少無法維持生計,離開台北轉往台中生活。進一步探討張文環在台北的期間,前後大約只有五年,據聞他定居於太平町,約略是今日延平北路二段的範圍。
不過根據與呂泉生熟識的大稻埕耆老莊永明說法,張文環曾經與呂泉生共同賃租於靜修女中隔壁棟二樓,現址為寧夏路55號的四海豆漿大王,比對舊日地圖,日據時代地址應為蓬萊町221號。
那麼張文環與呂泉生究竟是什麼時候一起住在蓬萊町的呢?
在主編的《臺灣文學》停刊以後,張文環於1944年移居臺中霧峰,並林獻堂推薦擔任臺中州霧峰街役場主事(今臺中縣霧峰鄉公所)。同年出任台中州大里莊長、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而後又於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隸屬臺中州的能高郡地幅寬廣,範圍大約包括今日南投縣埔里鎮、國姓鄉、仁愛鄉與魚池鄉,總面積共一千多平方公里。
因1947年228事件,張文環開始對政治感到失望,進而封筆不再創作。傳聞張文環於二二八期間藏匿山區,由於張文環的嘉義梅山正位於山區,部分猜測是回熟悉的老家躲避。
隨後張文環得到鹿港辜家的協助,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今雲品溫泉酒店日月潭)擔任經理一職。並於1970年6月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結束後,透過黃得時引薦與川端康城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會面。
或許是好友的鼓勵加上遇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激勵,封筆23年的張文環於1970年再度提筆創作。最後的作品《滾地郎》(地に這うもの》耗時三年並且以日文書寫,於1975年在日本透過現代文化社發行。原先預計接續《滾地郎》創作戰前戰後三部曲的後二部,在完成第二部《地平線的燈火》初稿以後,遺憾地在1978年2月12日因為心臟病離世。
回到張文環居住於台北的時間點,呂泉生於1942年因父親離世由日返台,初時暫居於山水亭王井泉老闆住處,考量1944年張文環轉往台中發展,兩人作為室友僅有可能是1942年與1943年兩年。
無論張文環與呂泉生實際在同一屋簷下的時間有多長,自1938年~1943年張文環居住台北的五年期間,他都選擇了台北城外的大稻埕範圍——彼時的太平町是城外最熱鬧的地方,相鄰太平町的蓬萊町則是鬧中取靜,徒步至太平町也僅僅需要幾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7月31日的《台灣文學》第3號秋季特輯號收錄了呂泉生《丟丟銅仔》的樂譜,這首改編自台灣民謠的歌曲,恰巧是張文環創造台灣戲劇巔峰《閹雞》的配樂——這部在1943年9月3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的作品,甚至因為現場太民心激盪一度被日本警方臨檢禁演呢。
延伸閱讀:
《呂泉生與張文環舊居》
https://reurl.cc/gzk3Wb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 在 黃婉如愛您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趙靈芝個人國畫展
109年7月1日-7月19日 桃園市文化局3樓第二展覽室展出
趙靈芝老師今年95歲,現旅居美國。年輕歲月街奉獻予台灣美術教育與美育推廣活動,先後任教於基隆銘傳國中與基隆二信高中美工科,1959年創立「長風畫會」,並擔任「中國畫學會」兼任總務主任。1961年老師創設「靈芝畫室」於基隆開始教授書畫,成就教育英才及推廣藝術的決心。
在臺時期,趙老師活躍於「基隆美術協會」、台北「中國畫學研究會」,暨兩岸三地藝術界聯展。除此之外,還參加國內外巡迴展,向國際社會推展書畫作品,頗受好評。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藝術創作者承先啟後創造屬於自我風格的作品實屬不易。老師的筆意下的文學及詩詞更臻畫境完善,趙老師以工筆、寫意技法創作花鳥、翎毛花卉、動物、佛像等作品,無不充滿靈秀之氣栩栩如生。本次展覽,帶來歷年書畫作品與桃園藝壇民眾分享創作的喜悅之心。
國內知名書畫家王獻亞老師有其特殊見解曾說:「趙大師汲古出新的深度及胸有成竹的氣度,追求作畫靈感之啟發藝術生命的真諦,表現個人與時代性的背景,在多元社會下,趙靈芝老師的繪畫世界是多樣化的」。花卉牡丹及其文人筆意的書畫創作,有機會於7月親炙趙靈芝文人書畫創作,是一種塵世中難得的自然與幸福。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 在 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末抽獎
【出社會後的體悟:英文說得好真的很吃香!】
每年到了六七月,就會有很多高中生私訊我到底該不該填營養系?化學、生物不好,能應付營養系學業嗎?
我回答:「英文顧好最重要!」
這是真的,高中和大學最大的差異就是課本從中文變成原文書,英文能力不好,真的會像在看天書。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非常慚愧,我是台灣升學主義下出產的小孩,死記單字文法,雖然我當年英文學測成績是滿級分,但能力完全停留在讀跟寫,要我開口用英文聊天,完全害臊到不行啊!
記得有一次參加研討會,國外學者滔滔不絕地發表他的研究,會後有提供與會者發問和討論,我內心有滿多問題想要請教,但想到要開口在幾百人面前用幾句英文發問,就默默地把問題吞了回去。
還有另一次是去國外旅遊,當天午餐已經吃得很飽,下午只想找間咖啡廳喝杯飲料休息,看著厚厚的菜單,我竟然不知道怎麼開口用英文問一句:「請問這裡有”低消”嗎?」(低消的英文到底怎麼說啊?)
經過了幾次教訓,我逐漸意識到「口說」的重要性,只會讀寫只能應付考試,卻無法生活。因此我也開始找一些英文學習資源,想是免費的英語YOUTUBER或是看些外國電影,但因為這些學習方法都太單向,沒有辦法開口練習,因此成效依然非常有限。
直到前陣子,我找到了✨ Columbia 歌倫比亞美語顧問 #忠明CM Branch,不同於升學補習班的填鴨式教育,這裡創造了一個「說英文」的環境,讓你直接「全英文」跟外國人聊天。
一開始,我有點兒焦慮,一來擔心自己腦中的詞彙量不足,二來擔心聽不懂老師的外國口音,沒想到最後這兩件事情全都發生了!😓
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在英語的環境裡,「不會講」和「聽不懂」反而是學習加速器,短短40分鐘的對話,不斷刺激我挖掘腦中的詞彙,平常不知道怎麼講的句子也會盡力找單字去表達,而在對話的過程中老師也會引導我使用更貼近母語的句法,讓我可以說出更道地的英文,譬如我以往總會說出這種課本裡會出現的句子,像是”I had a lot of fun with my family.”,但老師卻建議我改說”I spent some quality time with my family.”(代表相處了時光是有很有品質,而不是各自滑手機)會更到味。
同時,聊天的內容不是很制式化的問候語和自我介紹,而是像交朋友一樣閒聊彼此的人生經驗、學習歷程和興趣,老師知道我是營養師,還特別準備了很多關於飲食文和營養迷思的話題來和我討論,40分鐘的課程,我們從陌生變得像是朋友一樣,天南地北的亂聊,老師非常幽默,完全化解了我一開始得尷尬和不安。
我沒有久居英語系國家的經驗,過去也極少有機會開口說英文,第一次體驗課程,有如醍醐灌頂,完全激發我的口說和聽力,當天晚上,家裡的電視正在撥放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遭白人警察以膝蓋壓頸致死的新聞,我背對著電視切水果,聽到外國記者說著”Floyd's death triggered demonstrations and protests in more than 75 U.S. cities and around the world against police brutality.”
我突然驚覺:「天啊!沒有看字幕的我竟然能夠聽得懂這段話大概的意思」,以前我看電影一定要配字幕才能完全理解,沒想到經歷下午的練習,竟然能夠有立即性的提升(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卻是我真實的感受啊),難怪很多人說學英文一定要有環境,不然就像是在陸地上學游泳一樣,怎麼能夠學得好呢!
-
🏡歌倫比亞英語 地點資訊
✔️忠明:台中市南區忠明南路758號42樓
✔️崇德:台中市北區崇德路一段629號10樓之3
✔️彰化:彰化市彰美路一段186號12樓之1
-
🎁抽獎活動:
只要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價值萬元的實體10堂Lobby Session+真人1對1英語外籍顧問互動”,總共5個名額。
(1) 本貼文按讚
(2) 留言你想要學英語的原因
(3) 分享這篇貼文
活動時間:即日起~2020/7/15
開獎時間:2020/7/16於本貼文留言處
-
🎁好康分享:
到官網填寫表單,立即送”20堂諮詢課程”
https://www.clue.com.tw/webinars/LandingPage/Get/BFz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