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有被推爆 那我們就來聊聊為何我會擔心今年台灣工地管理會有重大風險
因為有版友可能不是相關產業或科系
先介紹一下台灣幾個營造現場比較特殊的狀況
(營造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遠早的發展歷程和特殊法規 所以獨特性比多數產業高)
1.層層分包特殊文化
先說一下轉包和分包不同
轉包是拿到案子後抽管理費或業務費用後
就把主要部分或整個工程再轉給其他廠商施工
但分包則是主要得標廠商將一部分工程與其他廠商分工施工
分包這件是在全球營造業都是普遍的
但是分包的方式 規模 切分方式 層數 及分包後權責歸屬則有很大差異
台灣的特色是營造業普遍規模很小
(這點跟很多人的印象應該是相反)
https://reurl.cc/KxL6D9
全台灣營造業在109年第4季共有19,028家
大約一萬四千家是丙級營造和土木包工業
這還沒有計入材料行 設備廠商 資材公司等
可能沒登記在營造業但會出入工地協助工程的廠商
還有到處走跳的師傅(個人 夫妻檔 師徒)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 營造工程很少有較長的持續性
每個工地完工後 是否有相近的工程能續接 不確定性很高
不像很多產業人員可以固定編制持續生產或提供服務
所以營造廠會保留主要的主管和核心的技術人員
等拿到下一個案子時 再依工程案的特性和規模 將工作分配給協力廠商
協力廠商同樣有一樣的問題 所以會再把人力和機具不足的部分再分給下一級廠商
這樣的層層分包 安全責任如何整體控管
就跟最上面承攬工程的營造廠觀念 能力 制度有很大關係
另外也跟各分包廠商有無合作經驗有關 有共同合作的經驗
再效率 信任度上都能提高 也能降低一些工程風險
.
2.施工人員的非制度學習
台灣早期多數施工人員的訓練都是師徒制為主
師傅用他當徒弟受到的訓練方式再複製一次來訓練自己的徒弟
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
很多工序和工種 仍然是以師徒制為主要學習方式
技術學校教的工種數量有限 而且經常與現場及時代有落差
這也導致很多工法在操作上會有各種不一致的說法和見解
甚至在安全的管理上 也缺少一致的認知和操作方式
.
3.工務及工地管理的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和學科知識為主
實務經驗和實習 台灣的大學對其重視度反而低於歐美
也就產生許多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與誤解
因為缺少實際工地與操作經驗
所以師傅一開始並不會信任大學畢業幾年 擔任工地管理人員的指令
有時會聽從 也只是因為位階權力的關係 而不是從心底聽進去
所以只要一沒有人督導 很多安全措施和流程就鬆懈了
而大學畢業擔任管理的工程人員 對於工地的適應性通常也不高
也不少人不願意與師傅和工人搭話 自然雙方更不了解彼此的顧慮和立場
無法用師傅能理解的方式傳達重要的安全事項或調整安全管理方式
直接用學校或機關理想的方式來管理 自然事倍功半......
最後實際對工地工務管理影響最大的 還是由工地出身的管理人員為主
但也因此許多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很早期的年代
.
4.公家機關的制度流程與認知
公共工程許多的制度流程訂定是為了達到規範要求而做的
多是參考國外的資料後再加以修改定案
但國外的條件往往和國內有很大的落差
也因此許多制度如果直接移入執行 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弊病叢生
後來有許多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發現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會參考多國制度後 再拼裝修訂執行的流程與相關管理制度
不過這裡又發生一個大問題
多數參與修訂的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
很少是工地出身 他們大多經常造訪工地作查核
但查核那天的準備好的狀況和平常的工地運作狀況往往很不一樣....
而且走馬看花的查核 無法看到很多實際進行的細節和環節
所以將國外的制度拼裝後 再由缺乏基層實際經驗的專家學者和公務人員修訂後
產生更詭異的制度 而這樣的制度和流程往往不但不能有效達到規範要求
反而產生更多的虛工和紙上作業 以及越來越多的督導成本
層層督導 高層督導去督導督導的督導 就會變成這種梗圖的情境....
https://imgur.com/o3g9r8f
這種狀況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 因為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文件上
而不是現場 而且出事後 90%以上的時間和重點放在檢討和推託責任
而不是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或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
.
5.外籍勞工的管理
外籍勞工可申請投入國家建設屬大規模的營造工地
此外也有許多外勞學成後 會跑到私人案場工作
與很多人的觀念再次相反
外籍勞工如果在一開始就給與完整的安全訓練和觀念指導
反而是最有機會持續維持的群體
因為他們很怕違反相關規定會被遣送回國
所以只要是聽起來合理 不影響他們收入的措施 大多會有意願配合
這個情況在緬甸也很明顯
緬甸在最近動亂前 有一陣子和平的日子
很多地方都開始由外資投入 設置小型工業園區 想運用當度充足又便宜的人力
那時聽去緬甸勘查的工程師說 當地主要投資的外資來源有
台灣 新加坡 日本 中國
而且只要看園區工地工人的打扮和配置大概就能猜到是哪個國家投資的
安全帽反光背心備齊 還請好幾個人固定在路邊指揮交通(即使幾乎沒車子)
這園區多半是日商投資
工地工人有戴安全帽和反光背心 車輛進出時會有一組人跑出來指揮
但沒車輛時沒人在外面的 通常是新加坡投資的工業區
工地工人安全帽戴著但沒有扣好或看起來破破爛爛 背心有人有 有人沒有
車輛進出時有一人不情不願 出來看看的 大概是中國投資的光業區
至於沒有安全帽 沒有背心 擺一個電動左搖右晃的破爛假人在門口的
大概就是........
工人同樣都是緬甸當地人 但穿著和動作卻會因為不同國家的管理
而有很大的差異.... 這情況在台灣也同樣適用於外籍勞工的管理
.
以上是台灣營造工地幾個特殊的狀況
這樣的狀況在過去還能維持一些微妙的平衡
讓工地事故的機率大概略高於工地外交通事故機率
(考量從業人數和交通工具使用人數差異後的機率)
但今年因為嚴重缺工的問題 恐怕會讓許多工地事故機率暴增
嚴重缺工的原因就在於人力供需嚴重失衡
需求面上的問題:
1.科技廠快速大規模擴廠
2.房地產熱潮增加大量建案興建
3.前瞻計畫多以工程為主 短期過多工程案件需要執行
供給面上的問題:
1.年長工人退休或傷病缺工
2.工地風險衛生隱憂和起步待遇難吸引年輕人
3.缺少工地實際技術的技職訓練教育單位 (如果已經有訓練 不用從起步待遇做起)
4.新冠肺炎造成外籍勞工來往狀況不確定性
上述問題就造成今年恐怕得面對台灣營造歷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缺工潮
而上述的所有問題又會和台灣營造特殊的狀況 產生更致命的結果
這部分也蠻複雜的 明天會再開一篇文來描述
--------
另外很遺憾的
昨天找了一下兩年多前在八卦版的發文
那時就有提到一些台鐵內部的問題
雖然這次直接原因是工程外包廠商出了問題
但這也反應到台鐵在管理上 偏向把風險管理的部分也全都外包出去的心態
https://reurl.cc/NXLjGQ
對風險管理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修正
台鐵事故仍然會頻繁發生 頂多是不同的人輪流砸鍋.....』
Re: [問卦] 營造公司有沒有評鑑制度 https://disp.cc/b/27-doaf
數控工具機與實習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部桃院內感染升溫:新增護理師、家人及外籍看護等4名病例,累計9人確診;醫院大清空:院內感染至少橫跨4病房,353名醫院人員將全數集中檢疫隔離、220病人將安排轉院】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自去年(2020)1月21日台灣出現首名病例以來,國內疫情進入最緊急的狀態,第二家醫院群聚感染的衛生福利部立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病例已擴散到醫護家人的第四圈,確診護理師的家人也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被匡列的醫護人員接觸者必須集中到檢疫所隔離,或者直接留院隔離,已陸續清空部桃病患,預計今天移出120人,明天移出100人,待醫院消毒完成會作為醫護人員的隔離場所,相關人員持續只出不進,形成半封院狀態。
不過疫情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我們認為疫情沒有擴大到社區(感染)程度」,目前都是個案親密接觸者、相關家人,疫情還在掌控中,傳染源清楚,希望將疫情防堵在醫院。
■新增4例,確診護理師的先生、女兒也被感染
部桃醫院群聚感染今天新增4個本土案例,其中一名是部桃護理師(案868),一名外籍看護(案869),2名是之前確診護理師的家人(案864、865),其中一人在摩斯漢堡工作。總計此波群聚已累計至9人,蔓延至社區,是疫情至今最嚴重的群聚感染事件。
今天確診的護理師(案868)是30多歲女性,和昨天確診的護理師(案863)同在醫院10B病房工作,部桃1月11日傳出首名醫師確診(案838)後,案868曾在1月12日、15日及17日接受採檢,結果皆為陰性,1月18日因發燒、喉嚨癢及頭痛症狀,至醫院再次採檢,今日確診,指揮中心研判感染源可能為案863。
昨天確診的案863,其先生(案864)和女兒(案865)也都出現咳嗽、流鼻水症狀,因匡列為案863接觸者,昨天採檢,今日確診。
■未照護確診病人的看護也被感染
案869是越南籍40多歲女性,為住院病患的看護,工作地點在9B病房,陳時中表示,這名看護沒有照顧過確診病患,曾接觸過確診的主治醫師(案856),似乎也有和首名確診的醫師(案838)接觸過,可能是病房問診檢查時遇到,到底是誰傳染的,目前還在釐清中。
今日確診的護理師(案868)在2名醫師都確診後,曾被匡列為接觸者,經3次採檢,竟都沒有篩出陽性,第4次檢驗才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據了解,這名護理人員是因有症況所以又回來採檢確診;陳時中則解釋,可能前幾次病毒量還不多,直到最近病毒量夠了才被檢出。
■院內感染至少跨4病房,醫院清空全面消毒、明今兩天將轉出220名病人
目前部桃累積的9名病例中,除首名確診醫師(案838)的同住護理師女友(案839),案863的先生(案864)、女兒(案865)3例感染地不在醫院內,確診的6名醫護橫跨ICU、7B、10B、9B等4個病房,分別是:案838住院醫師,橫跨加護病房和7B;案852是7B護理人員;案856是主治醫師橫跨7B、10B;案863、868則為10B護理人員;今天確診的外籍看護則在9B照顧病患。至於,目前被指揮中心判定,應是與案838醫師同住感染的案839,則是6A護理人員。
由於部桃群聚感染有擴大趨勢,指揮中心決定清空部桃,全面消毒,預計今天移出120名病患、明天100人,至其他醫院專責隔離病房,今天下午已有化學兵到場協助移送。
桃園市衛生局則指出,將以林口長庚醫院為北桃竹合作網絡的基地,另協調國軍桃園總醫院、天成醫院、敏盛綜合醫院、北榮桃園分院、聯新國際醫院、聖保祿醫院等6家醫院,協助急重症病人轉送的醫療能量。
陳時中表示,醫院病人所在地有2棟,會區隔開,病人和醫護人員也都區隔開,分級移動,確診者有接觸到的病人先不移動,風險較低的先移出去,會用救護車載運,傷勢較不嚴重的可能用遊覽車。
■353名醫院人員將集中隔離,陳時中:「與和平封院不同」
目前部桃必須隔離的員工,將採集中隔離檢疫,以免在家隔離,又有傳染給家人、讓疫情擴散之虞。而醫院全面消毒清空後,也將作為醫院人員集中隔離場所之一。
陳時中透露,6、7、9、10樓是警戒樓層,目前部桃全院人員隔離人數為353人,有些人在家隔離,有些人在醫院,為了避免疫情再擴大,匡列的接觸者原則上都要集中檢疫隔離,現在在家裡隔離的人,指揮中心若判斷其房間數、各方面條件不足,有必要時會召回,安排到醫院或集中檢疫所。
陳時中也坦言,目前的集中檢疫所還要容納國外回來隔離的人,「不見得夠用」,因此清空完部桃後會全面消毒,讓醫院人員在裡面隔離。
部桃目前大清空、醫護也將在院內隔離,陳時中今也被媒體問到,這與「封院」有何不同?陳時中則解釋,封院基本上是「不進不出」,和平醫院當年就是這樣;現在部桃是「只出不進」。
■新增4個案,都曾至公共場所,完整足跡仍在疫調
今天確診的4名案例都曾到過公共場所,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案863和864這對夫妻的足跡:
◎1月13日上午11點30分到12點15分曾到過桃園南門市場
◎1月16日上午11點40分到12點35分再次前往桃園南門市場採買
指揮中心呼籲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2月1日前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確實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就醫,且不得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召開記者會表示,這次本土病例的疫調足跡包括,機場捷運A7站與南門市場,機場捷運A7站的工作人員將自主健康管理,不能混到其他車站工作。另外南門市場明天也將休市一天進行消毒。
此外,針對新增個案的職場及家庭接觸者疫調部分。案864、865非同住的親屬7名,皆在採檢中,職場接觸者17名也都在採檢。昨天確診的案863接觸的病患和陪病者共14名,實習生10名,已全數採檢,都在檢驗中;5名家人有3名陰性,2人陽性。另一名接觸者則已採檢,結果為陰性。
案863、864的女兒(案865)在桃園機捷A7的摩斯漢堡店工作,1月16日到18日皆有上班,陳時中表示,這名個案除了上班,還到過哪些地方、詳細時間,都需要再釐清。這間店工作人員只有案865和一位店長,確診病患從食材準備、販售、交貨、收錢,都是工作範圍,接觸到的人沒辦法完全掌握,所以先公布足跡。一同工作的店長正居家隔離,採檢結果還沒出來。
至於,案864工作地點指揮中心則不願透露,陳時中僅表示,是一個收容處所,全封閉式的,裡面的人不能進出,可以進出的輔導老師先做居家隔離,一部分在院內隔離,該場所人員不是大量進出,目前已做嚴格的分流管制。至於確診的外籍看護足跡則還在確認中。
■陳時中:還沒有擴大到社區感染
部桃不斷傳出確診案例,其中許多都已採檢數次,或是未被匡列為接觸者。指揮中心昨日已成立前進指揮所,由醫學中心專業感控人員進駐,釐清相關環節有無漏洞,檢視環境中有無病毒。現場有記者追問,部桃感控是否有盲點?負責此事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專家小組已予以檢視,提供感染管制、動線分流、病人移出、管制區域建議,也特別成立醫護、病患、家屬關懷組,提供諮詢建議。
陳時中則表示,目前檢視環境,沒有看到新的點殘留病毒。他也補充,這波病毒跟去年第一波完全不一樣,但也不是南非或英國變種病毒,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都是這病毒,屬於強勢病毒。
他也強調,「我們認為疫情沒有擴大到社區」,目前都是個案親密接觸者、相關家人,疫情還在掌控中,傳染源清楚。
由於還未出現不明感染源,陳時中表示,目前大型活動還不用停辦,但春節有許多大型集會活動,考量集會活動人潮擁擠、距離近,主辦單位應該依循公共集會因應指引,評估該活動必要性,落實防疫措施,若無法於活動前做到,「強烈建議取消或延期」。
■ 曾協助和平醫院管控,葉金川:部桃仍在可控範圍,醫院清空作法正確
2003年SARS,進入和平醫院,協助處理重大院內感染後管控和規畫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狀況與SARS和平醫院封院不同,當年和平醫院狀況混亂,加上沒有即刻的檢驗技術,難以區分哪些人被感染、哪些人沒有,更沒有辦法馬上找到1千多個房間讓院內人士進行隔離,最終才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直接封院。「但這次是一步一步來,先將醫院的病人清空,消毒後將病房當成醫護人員一人一室的隔離病房,這個做法沒有問題。」
葉金川強調,目前看來部桃已經有幾波感染,但每一波約感染1、2個人,還是有達到部分管控效果,否則病例可能比現在多出好幾倍,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不要讓疫情再往社區擴散,要將有可能被感染的接觸者,都先隔離14天。
「現在的狀況,如果所有人都有做隔離,就能阻斷病毒、不再傳到社區,疫情應該可以控制得住,最重要的是:不要亂!」葉金川呼籲,現在社區,尤其醫院附近居民、公眾場所等民眾不要恐慌。這一波感染雖然傳播力高、發病速度快,但即刻隔離、觀察幾天,就能讓病毒不再傳播出去。
■ 自部桃轉院及出院病人和家屬,要提高警覺、加強檢疫
至於轉出的病人、陪病家屬,更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潛在的高風險接觸者,葉金川說,當這些病人、家屬到其他醫院時,醫院不放心也可以先做檢驗,尤其COVID-19會在症狀出現前兩天就具有傳染力,因此不能等,能檢驗就先檢驗,才能更快抓到病毒。
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也認為,現在最擔心的是,有些在醫院內的病人或陪病家屬,也許已經出院,但病人還未康復,就有可能到其他醫院看病,或是陪病家屬前往醫院,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一定要主動向醫院告知具有部桃接觸史,醫院才能判斷是否需要通報、檢測。「指揮中心已經有把一些病人叫回醫院檢測,但是那些第二層、來探病的人,就得仰賴他們誠實告知,要如何主動去找,也有一定的困難度。」
古世基指出,指揮中心的疫調以「人」為中心,去了解確診者的足跡、進而匡列接觸者。但這次在部桃疫調過程中,已發現醫師休息室有4處帶有病毒,「這就代表狀況更嚴峻一些!」
古世基說,若是單純人與人間飛沫傳染,疫調就可以很清楚知道確診個案幾月幾日接觸到誰;但若是接觸休息室內的門把、冰箱等無生命物體(fomite)被感染,疫調也難以問出個案「幾日去了哪裡、摸了什麼東西」,也就無法確認確切被感染的時間。此外,人與人接觸,就是一對一傳播;但若是被環境感染,常常是一對多,傳播速度更快、路徑更複雜。
專家也呼籲,目前在部桃的住院病人,千萬不要自行轉院,可透過院方的轉送機制轉到合適醫院,到其他醫院就診時,也應清楚告知就醫史,以免重蹈SARS時病毒隨病人蔓延到其他醫院的覆轍。陳時中也強調,轉出者都移至隔離病房,不希望把疫情帶到其他醫院。(文/林慧貞、陳潔、何柏均;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
【院內感染怎麼預防、挑戰在哪裡?】https://bit.ly/3oXRnqb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bit.ly/38IiBdp
#疫情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病例 #確診 #北部醫院 #群聚感染 #院內感染
數控工具機與實習 在 健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多人問我「錦鯉做過d咩」,我支持緊佢地既本土實業實習計劃,你睇唔睇到呀? 樂文書店(旺角總店) 榆林書店 粉嶺私塾 Fanling Hideout 賣既 #未敢忘記201920 ,都會不扣除成本加入佢地既 未研香港 Made in Hong Kong Great Again 啵。
做實業,係唔係實事?
2百25萬,做2個研究4個活動。其他區議會呢?
有既話,話聲我知丫?
成日問我做過咩,我都唔知點解我好似欠左佢地咁,家陣佢地畀錢我架?而家,老娘就話你知,有人做緊實事。睇唔睇到?
想一齊睇下d 實事點做?想試下支持一個 #madeinhongkongagain 既孵化計劃,可以去呢度:https://bit.ly/mihkgreatagain
以後有人問我,有咩高見,做過d咩,介唔介意,畀返呢個post佢地睇?
謝謝。
【區議會大會批出2百25萬舉行6個專項活動/研究】
#透明區政 #公民教育
感謝各位議會同事支持,前日區議會大會成功批出2百25萬社區參與計劃撥款,舉行4個專項活動及2項研究。
﹝撥款相關文件﹞
👉🏻https://bit.ly/3m9rstF
﹝附件﹞
👉🏻https://bit.ly/34hETBK
今年受武肺疫情影響,大多區議會活動均無法如常舉辦,鮮有出現「盈餘」情況,經過連月來與各同事、機構及祕書處溝通,我們重新調撥各個委員會及工作小組的款項,並草擬了6個專項活動/研究,預留款額舉行一些可以較少受「限聚令」及疫情反覆影響的大型活動;另一方面,為完善社區建設及政策到位,可以善用區議會撥款推行政策研究,豐富區議會內的政策討論,相關區政研究並不受限於疫情以及有利推動區政討論的研究,邀請相關具規模及活動舉辦經驗的機構/團體申請「社區參與計劃」撥款︰
﹝4個專項活動﹞
1️⃣ 「單車安全日」
北區不時有單車相關的交通意外,區議會可以邀請與團體合辦「單車安全日」,於區內單車停泊處或交通黑點設立街站,為區內街坊之單車加裝「頭燈」、「尾燈」、「反光貼」及派發有關道路安全資訊,提高街坊對踩單車的安全意識。
2️⃣ 「鄉郊動物絕育日」
過往在﹝鄉郊及土地發展工作小組﹞會議中,委員一直關注東北發展工程下的動物議題,事實上,北區有大量鄉郊地方,不少村民因為意識不足或財政問題,未有為家中寵物(狗隻和貓隻)進行絕育, 以致社區動物增長失衡,影響區內環境衛生。區議會可以邀請與團體合辦「鄉郊動物絕育日」,資助居住在鄉郊地區村民的狗隻或貓隻進行絕育手術,控制社區動物增長。
3️⃣ 「北區招聘會」
疫情肆虐下本港經濟下行,失業及就業不足數字攀升,區議會可以邀請勞工署及團體合辦「北區招聘會」,集合北區及東鐵沿線地區僱主提供職位空缺,為區內失業或就業不足居民提供求職機會,渡過是次疫情的生活難關。
4️⃣ 「環保回收周」
在疫情期間,不少居民減少外出堂食,增加使用外賣次數,家居固體廢物大增,為推廣環保及提高公民素養,區議會可以邀請與團體合辦「環保回收周」,於區內設立不同回收站,便利居民進行回收,提高居民環保意識。
﹝2項研究﹞
1️⃣「北區閒置官地研究」
翻查地政署公開資料,截止2020年9月21日,北區共有167塊閒置土地可供申請運用,在全港18區中數目僅次於元朗區,但礙於申請程序複雜,而且部份土地位於鄉郊偏遠位置,雜草叢生,一般機構不諳北區地理環境或申請手續,對申請運用北區閒置土地卻步。區議會可以撥款予團體進行「北區閒置官地研究」,就上述提及的167塊閒置土地進行航拍及實地拍攝記錄,勘察官地附近的出入口及土地類型,就相關土地的面積、用途建議、面貌等提交研究報告,並將相關研究結果以資訊圖表(Infographic)或短片形式展示匯報,公開予全港各大小機構參考,善用北區珍貴的土地資源予社區建設。
2️⃣「改善垃圾站衛生研究」
北區垃圾站分布三類地點,包括鄉郊地區、唐樓舊區及屋苑/屋邨,區內垃圾站衛生問題一直困擾居民,惟各地區的垃圾站軟件或硬件問題不一,建議撥款予機構就上述三類地區進行「改善垃圾站衛生研究」,包括實地定時考察收集垃圾情況、監察垃圾棄置類型、回收情況等等,藉此改善區內環境衛生。
參考本屆灣仔區議會於食物及環境衞生委員會倡議的垃圾站研究,名為「無限基金有限公司」的機構以「社區參與計劃」形式入紙申請「改善灣仔區垃圾站及資源回收系統可行性研究」 撥款,款額約29萬元,以實證研究產出地區的垃圾可回收數據,並提出改善地區衛生及營造更宜居社區的可行建議 ,建議北區區議會可仿傚有關形式,並因應本區的社區特性調節研究框架,進行相關政策研究提高本區環境衛生。
﹝其他撥款分配﹞
1️⃣ 增撥資源予區內 法團/互委會/村公所 購買防疫物資
本港疫情時有反覆,預計未來數月社會各界仍需堅持防疫工作,口罩及搓手液等已成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上一輪區議會撥款共使用了約1百萬購買防疫物資予北區居民,建議未來仍可撥款繼續添購防疫物資予區內基層市民,減輕其生活負擔,同時可以添購提升免疫力的營養品(如維他命C補充飲品)予區內長者,提高免疫系統。
2️⃣ 宣傳區議會工作及北區未來規劃、工程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大增,許多居民熱衷留意區議會工作,惟不少居民並不了解區議會日常工作及架構,建議可增加撥款予﹝宣傳工作小組﹞,製作宣傳品介紹區議會職能架構、網站、各委員會及工作小組的會議日期、未來北區重點討論議題等等,以郵寄通函形式廣發予北區全體居民,提高公民社會參與。
隨著新界東北發展及皇后山公屋、居屋落成,北區未來有20萬新增人口,社區面貌及規劃均有巨大改變,為使北區居民多了解區內的發展,建議運用撥款作推廣教育,製作宣傳短片向居民闡述區內未來數年工程的內容及規劃發展,並考慮於區內人流密集地方或交通工具上落廣告推廣,或者於媒體落廣告推廣。
3️⃣ 宣傳北區旅遊、社區、歷史、文化
北區有珍貴的郊野公園自然面貌、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有優勢向香港其他17區推廣北區旅遊項目,建議善用撥款製作北區旅遊特輯,除了向外推廣北區的不同面貌,亦有助提高區內居民的歸屬感。
如各位有其他活動/撥款運用建議,歡迎留言或PM我傾傾交流,區議會撥款有不少規則及限制,我會逐一解答。未來我們會繼續跟進上述活動的進行,善用區議會撥款惠及社區!
⋯⋯⋯⋯⋯⋯⋯⋯⋯⋯⋯⋯⋯⋯⋯⋯⋯⋯
羅 庭 德 𝖩𝖺𝗌𝗉𝖾𝗋 𝖫𝖺𝗐
• 北區區議會主席|皇后山區議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聯 絡 我 們
🔵 Fᴀᴄᴇʙᴏᴏᴋ :羅庭德 Jasper Law
✉️ Eᴍᴀɪʟ :qh@fightingtak.com (:qh@fightingtak.com)
📷 Iɴsᴛᴀɢʀᴀᴍ : lawtingtak
📱 Wʜᴀᴛsᴀᴘᴘ :5744 5155
☎️ Pʜᴏɴᴇ :2343 5556
🖨 Fᴀx : 2343 5766
🏛 議 辦 地 址 : 粉嶺軍地村101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 心 有 力 識 做 敢 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