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建中申請入學成績欠佳,不會是制度問題丶學生問題、大學的問題。而是因為有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師長不會輔導學生,竟然還會反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以下是個人看法:
基本概念:
這是大學招生,不是高中畢業考。
這是要發入學許可,不是要頒獎狀。
教授不是笨蛋,只是可能很忙。
Q:讀不同高中的前三名學生,大學端怎麼看待?
A:他們都很努力,學習態度良好。要錄取誰就要看其他表現,例如學測成績、審查資料。我們不會傻傻地認為他們成績一樣好,不然考學測幹嘛? 申請入學的方式是這樣:學測篩選到一定程度後,我們認為程度夠準備未來的學習,就不用再細分了,接著要看非智育成績的其他表現與特質來挑選學生了。這些表現未必需要多才多藝,甚至只要能夠真實而清楚展現一種該系需要或欣賞的特質就好。所以過去才會被誤解為多錢入學,事實上不會,因為教授自動會衡量家庭與區域背景。
Q:競賽是全國或縣市如何計分?
A:只有和本系相關的競賽項目才採計。全國性的評價較高。如何計算各系有不同評量尺規,沒有統一標準,也不應該有統一標準。最簡單的理由是不同科系看重的競賽項目不同,不同的比賽方式也展現不同的能力。我大概只會看縣市級以上的。但是有參加、有動手比沒動手好。
Q:「擔任幹部」跟「幹部當得好不好」差異很大,而老師當然都希望讓每個學生有好成績,「會不會就乾脆多設一點幹部?」
A:所以請提出"當得好"的具體證據。程式會檢查全校幹部數是否不合理,不要想作弊。
Q:學校會不會只開對學生有利的課,以數學科為例,學校是否可能盡量不開數乙,多開數甲。
A:各系看重科目不同,沒有什麼課一定有利。(建中最好多開藝術類、體育類的課;我遇到樂團、球類校隊的一定加分。但是學鋼琴不一定加分喔,因為重點是團體合作的歷程,不是表演技術有多好)
「徐建國也對大學端的評量標準產生質疑。徐建國說,大學教授知道怎麼採計才公平嗎?」
A:每個系的教授都會找出設計出能夠挑選出適合他們系的方式,能夠讓雙方最適配就是公平的。(姚明比我高近半公尺,比籃球時公平嗎? 籃球有依照身高分組比賽嗎? )這題基本上問錯了。說聯考最公平的也該更新一下資訊了:聯考只有形式公平,其他並不公平。而且家長如果還把上好大學只當作搶資源,就先不要在討論公平與否,應該回去辯論大學招生的本質、意義與功能,及高教政策與定位的問題。聯考、學測、申請入學都是技術與方法而已。
Q:有沒有可能一兩年之後,發現很難評量出來,再想出不同的指標?
A:就是因為發現光用聯考或指考的成績很難評量出未來可能表現良好的學生,因此才想再參採更多的資料來找出合適的學生。評量指標有可能變動,但是會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特別是要怎樣能力的學生是不會變的,但是要從什麼證據評比出來則可能會有變化。
最後講一個公開的秘密,很多臺大以外的前段國立大學教授,在基本成績有一定夠好的水準之後,想要挑的是學生長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動機,想看的是無法假造、無法短期衝刺呈現的具體證據。這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功能與將來會需要不斷改進的方向。
所以大學需要招生辦公室、專業人力協助處理庶務性、資料性的事務。
(新聞參見:2019-04-28 15:50聯合報 )
數學 學科能力競賽準備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成大陳政宏 Jeng-Horng Chen 教授,一一回應了建中校長對大學申請入學所不了解的種種質疑,非常精闢!文章裡面清楚說明了大學端選才的種種考量,而不是像建中校長所說的,以為大家都去灌水做幹部就可以被審查加分。
#之前發文會造成分享時陳教授原文消失
#因此重新截圖發文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
From 成大陳政宏教授:
如果未來建中申請入學成績欠佳,不會是制度問題丶學生問題、大學的問題。而是因為有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師長不會輔導學生,竟然還會反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以下是個人看法:
基本概念:
這是大學招生,不是高中畢業考。
這是要發入學許可,不是要頒獎狀。
教授不是笨蛋,只是可能很忙。
Q:讀不同高中的前三名學生,大學端怎麼看待?
A:他們都很努力,學習態度良好。要錄取誰就要看其他表現,例如學測成績、審查資料。我們不會傻傻地認為他們成績一樣好,不然考學測幹嘛? 申請入學的方式是這樣:學測篩選到一定程度後,我們認為程度夠準備未來的學習,就不用再細分了,接著要看非智育成績的其他表現與特質來挑選學生了。這些表現未必需要多才多藝,甚至只要能夠真實而清楚展現一種該系需要或欣賞的特質就好。所以過去才會被誤解為多錢入學,事實上不會,因為教授自動會衡量家庭與區域背景。
Q:競賽是全國或縣市如何計分?
A:只有和本系相關的競賽項目才採計。全國性的評價較高。如何計算各系有不同評量尺規,沒有統一標準,也不應該有統一標準。最簡單的理由是不同科系看重的競賽項目不同,不同的比賽方式也展現不同的能力。我大概只會看縣市級以上的。但是有參加、有動手比沒動手好。
Q:「擔任幹部」跟「幹部當得好不好」差異很大,而老師當然都希望讓每個學生有好成績,「會不會就乾脆多設一點幹部?」
A:所以請提出"當得好"的具體證據。程式會檢查全校幹部數是否不合理,不要想作弊。
Q:學校會不會只開對學生有利的課,以數學科為例,學校是否可能盡量不開數乙,多開數甲。
A:各系看重科目不同,沒有什麼課一定有利。(建中最好多開藝術類、體育類的課;我遇到樂團、球類校隊的一定加分。但是學鋼琴不一定加分喔,因為重點是團體合作的歷程,不是表演技術有多好)
「徐建國也對大學端的評量標準產生質疑。徐建國說,大學教授知道怎麼採計才公平嗎?」
A:每個系的教授都會找出設計出能夠挑選出適合他們系的方式,能夠讓雙方最適配就是公平的。(姚明比我高近半公尺,比籃球時公平嗎? 籃球有依照身高分組比賽嗎? )這題基本上問錯了。說聯考最公平的也該更新一下資訊了:聯考只有形式公平,其他並不公平。而且家長如果還把上好大學只當作搶資源,就先不要在討論公平與否,應該回去辯論大學招生的本質、意義與功能,及高教政策與定位的問題。聯考、學測、申請入學都是技術與方法而已。
Q:有沒有可能一兩年之後,發現很難評量出來,再想出不同的指標?
A:就是因為發現光用聯考或指考的成績很難評量出未來可能表現良好的學生,因此才想再參採更多的資料來找出合適的學生。評量指標有可能變動,但是會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特別是要怎樣能力的學生是不會變的,但是要從什麼證據評比出來則可能會有變化。
最後講一個公開的秘密,很多臺大以外的前段國立大學教授,在基本成績有一定夠好的水準之後,想要挑的是學生長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動機,想看的是無法假造、無法短期衝刺呈現的具體證據。這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功能與將來會需要不斷改進的方向。
所以大學需要招生辦公室、專業人力協助處理庶務性、資料性的事務。
數學 學科能力競賽準備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軍人/警察/消防員算不算是運動員?這是我近幾年來聽到有些人在討論的,有些人可能覺得軍警消三者不算運動員,因為他們本身所接觸的不是競技運動,但對於我而言答案是”對”的而且還必須是「超級」運動員,在此以以下幾點討論:
1.運動員的英文「athletes」,也是從古希臘文的「athls」競賽蛻變而來,意思是競技者的意思,一般運動員面對的是單一事務進行挑戰如:對人—拳擊、百米賽跑,對物—鉛球、標槍,對事—魔術方塊比賽、數學競賽。軍警消本身所面對的是與「人事物複合狀況」的競賽,如軍警—四樓間築物攻堅、消防—二樓建築物起火,有民眾受困。
2.一般競技運動員在競技失敗以後,只要在「重新」開始就可以了,但對於軍警消而言,在工作場合上的失敗,可能代表生命的消逝或身體不可逆的損傷,一輩子刻畫在身上。
3.一般競技運動員所在的環境,都有所謂的「規則」可言,再由裁判進行評估,所面臨的情境大多都比較單純;但對於軍警消,工作現場只有「準則」可以參考,由「達爾文」來篩選可以存活下來的人,所以在大腦運轉上比一般運動員所面臨的情就更多。
4. 一般競技運動員所面對的環境,都是屬於有修整過的環境,危險因子大多都被消滅了;但對於軍警消,每一個工作現場都是一個新的環境,危險因子常常都不一樣,還有可能因為時間的演進危險因子會有所增減。
因此軍警消所面對的任務比一般競技運動的條件還要嚴苛,相對的身體素質也要比一般競技運動員還要好,才可以去面對相關有危害的環境。
在開始接觸肌力與體能訓練時,訓練的教授是跟我們用美國大學運動員來解釋這個概念,在美國大學運動員對於學科與訓練均有一定以上的規定,學科太差不能打球/參加運動(對!你沒看錯在美國成績太差不能打球,因為運動員除了打球以外還是有其他的人生要過,所以他們很多明星球員都是學科與運動都很強的。)訓練時間也有限制在20小時/週,因此對於運動員有學科及訓練時間上的限制時,就必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訓練,首先他們的教練會對運動的型態進行分析,評估運動所需的力量是上肢還是下肢、是爆發力、肌力、肌耐力?能量系統是ATP系統、磷酸系統、還是乳酸系統。簡單說就是「科學化訓練」排除所有「感覺式」的講法,一切以「科學數據」來討論,以籃球來討論,在籃球裡面最多的動作不外乎以下幾種,回防/進攻(間歇衝刺15-25公尺)、跳躍(最大努力跳躍,與身體爆發力有關)、身體碰撞(以身體肌肉量進行保護自身骨骼)、投籃/傳球/過人(技巧與反應),在知道籃球運動的動作需求以後,於季外進行以深蹲、硬舉、臥推等阻力訓練強化基礎肌力等身體基礎素質,接近賽季時開始進行技巧、反應、衝刺等技術型課程,按照賽季所進行的階段會肌力訓練與技術訓練會有所比例增減、因此你絕對不會看到NBA或是大學籃球員在跑10KM,因為完全不需要,如果排進去他們的訓練課表完完全全是在浪費他們的訓練時間,並且也沒有增加他們球場上的運動表現。
鏡頭轉回台灣,現行也已經2019年網路上充滿著各種科學學識,只是資訊都很零散而已,因此在台灣有沒有人在推廣科學化訓練?答案是有的,他們大力的推廣科學化訓練,以免台灣的體育再次落入「感覺式」的討論,就像是20年前我小學田徑教練說用鴨子走路可以訓練腿,要問為什麼是鴨子走路他就會說「我以前就是這樣被教出來的」,最後再以「我覺得有效,給我快點練!」堵住你的嘴,然後就造就了大量受傷的小朋友/早夭的運動員;除此之外另一個大家比較知道的例子是國外棒球為了保護小選手避免這麼早練變化球,因為在小朋友還沒發育完成之前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所以台灣青少棒很厲害,但成棒就被打爆掉,這底下的原因有人仔細去探就跟分析嗎?有時「威權式」的教練在管理上很方便,但是也很容易使一個科學學識就再也沒有辦法繼續討論與成長。因此為了使一門科學學識成長,必須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以數據討論,以客觀的數據/標準來測量結果,並且定期重新評估測量標準是否準確。只是台灣的各種軍警消訓練機構準備好了嗎?有時知識學識就放在大寶庫內等著你去拿,只是不願意付出一點心力打開寶庫大門而已,而我們站在一個新的開端是時候好好的檢討我們所欠缺的事物,不要再讓過去的遺憾再次重演。
現行桃園市政府消防局引進戰術體能指導員及肌力與體能訓練,是為了使我們的消防員可以抵抗各種惡劣的環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變強壯,並且減少因為訓練過程受傷,使我們消防人員的基礎數值可以「接近」現行專業運動員的標準,之後再慢慢看能不能超越。而且當接觸越多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內容,也會更加了解人體並不是練越多就越強壯,必須再訓練、飲食、休息三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在這在跟大家說個例子,相信救助訓時大家都有跑過10KM的經歷,而以前的訓練法大多都是:
1一個月跑量從3KM增加至10KM。
2每天跑10KM。
3早晚跑10KM。
想要以跑量來累積跑步的實力,但事實證明每次救助訓測驗前有大量的人膝關節/踝關節不適疼痛,為了通過測驗跑去醫院打針,以這種訓練出來實力累積了一點點,但傷害可以跟隨一輩子。(筆者在這要澄清一點,長跑是一個很厲害的能力,但是「錯誤的訓練方式」會造成傷害,只是這個例子是大多數消防員所經歷過的,所以以這個為例子。)
對於一個工作十年以上的消防員,要讓他身體再次強壯,我們必須更加的小心,因為他們所累積的經驗、能力如果可以再配合上足夠的體能時,那樣可以在救災現場創造出比新進人員更大的價值,所以有人問桃園推廣阻力訓練是為了誰?我會說是為了有「一定年紀」的消防人員,因為他們本身就不太適合「狂操猛操等著變強」的模式,另外也是拿來保護我們新進的消防人員不會因為任何訓練而留下舊傷,使得他們身涯留下傷害。
by 小編 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