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昶佐委員因為市場防疫的議題,陷入是不是稱職立法委員的爭論。
有關爭議當天的發言,林委員事後已有針對市場表達謙卑的歉意,但是,還是有種種攻擊餘緒未消。
我要分享「外交家雜誌」這篇報導:
台灣打造「數位民主國家」的成就,很受國際矚目,開放國會部分,也是林昶佐委員的問政所關注的焦點,國際研究因此知道聽取他的意見,我們因此在這篇報導看到他的意見被呈現出來。
立法委員問政,因為不是執行者,往往不如行政官員有能見度,但是國家建設的成功,確實有國會議員共同參與的貢獻在裡面!
林委員很多問政都有佳績,慢慢大家會了解,至少這件事,國際間的評價很高,是台灣創造「數位民主國家」中的一環,而林委員長期關心!
提供大家參考://
台灣能否提供數位威權的另一選擇?
Can Taiwan Provide the Alternative to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
(Diplomat https://ppt.cc/fjDcrx)
中國和台灣正成為匹敵的數位國家—
中國是數位威權政權,台灣是數位民主。
China and Taiwan are becoming digital states in parallel —
China as a digital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Taiwan as a digital democracy.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中國分析專家正密切關注習近平主席的下一步。另一方面,台灣正在推進 2020 年 6 月推出的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和徹底透明的政策。中國和台灣正在同時成為數位國家—中國是數字威權政權,台灣是數位民主。 兩者中,數位威權更容易實施,也已有許多學術專業定義和理解它。雖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數位民主模型,但台灣正在創造一個範例。
開放國會行動方案究竟是什麼?去年由Freddy 林昶佐立法委員提出,部分受到行政院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的啟發。 開放國會行動方案為台灣立法院制定了五個主要目標:透明、公開、參與、數位化和理解。 林昶佐委員表示他長期以來相當關注科技和政治,並補充說:“推動此方案的原因是對政府和國會的未來創造新願景。”
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包括改革,例如電視轉播,主要增加手語。 禁止閉門跨黨談判,包括委員會層面。 另一個重大變革是公開可取得的數位數據,例如投票記錄、預算和利益衝突。 目前公開的線上資訊有限,大部分的資料必須實體索取。
類似的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側重於台灣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變革來提高透明度、提供資料和增加公民參與。 因為台灣不被承認為國家,所以不能成為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OGP)的正式成員。 儘管如此,台灣依然在 2019 年宣布制訂自己的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台灣政務委員唐鳳將 OGP 描述為“一項國際倡議,提倡核心價值如透明度、問責制、參與和包容,強調政府和民間的合作和共同創造。 全都符合台灣努力的方向。” 唐鳳希望開放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是台灣加入OGP的路徑。
台灣公民科技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2020 年 COVID-19 爆發初期使用的口罩地圖、針對追蹤接觸者足跡的QR Code 簽到系統、 闢謠機器人、公民自發的群眾外包政策,等。
“[公民科技]是台灣治理未來的關鍵,也是我們如何推動整個系統向前發展的關鍵。 公民科技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昶佐委員說。
唐鳳也樂觀的表示:我相信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挑戰,包括流行疫病和假訊息大流行(infodemic),都可以透過民主深化和促進我所謂的‘人民-公眾-私人的合作夥伴關係’來克服。”
林昶佐表示,台灣與中國的主要區別在於,台灣對科技的使用(例如切斷數位連結)以及疫病大流行時權力擴張的時間設限都有監督。
一個沒有監督或信任的政府的範例就是中國共產黨,它越來越依賴數位威權來監視和控制人口。 最極端的在其周邊地區:西藏、香港和新疆。 然而,即便是北京的街道上也佈滿了監視攝影機。
“台灣的數位民主與中國的數位威權之間存在根本區別,”唐鳳說。 “北京使用社會信用體系和國家審查等數位工具的同時,台灣積極創建數位基礎設施,使一般公民能針對政策改革提出和表達意見。”
“數位民主的透明度是讓國家對大眾透明,”唐鳳繼續: “在數位威權下,‘透明’一詞表示讓民眾對國家透明。”
台灣民主的數位化可能尚未完成,但其政府和公民社會的努力指示了一個數位威權主義的可行替代方案。改革政府過程中的數位工具和政策可以應用於其他民主國家。
“對於中國來說,也許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他們多年來的大宣傳故事『民主不適合亞洲』
在台灣的進步發展下不再令人感興趣,”Ttcat 表示。
There is no clear model of what a digital democracy is yet, but Taiwan i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one.
Digital Minister of Taiwan Audrey Tang described the OGP as “an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that advocates core values such as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participation and inclusion, with an emphasis on cooperation and co-cre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These are all in line with what we are doing here in Taiwan.” Tang hopes the Open Government National Action Plan will be a path for Taiwan to enter the OGP.
Tang is also optimistic: “I believe many of the challenges we face today, including the pandemic and the infodemic, can be overcome by deepening democracy and promoting what I call “Peopl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ccording to Lim,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that in Taiwan, there is oversight for the use of technology, such as de-linking data, and time-limits to expanded powers during the pandemic.
“In a digital democracy, transparency is about making the state transparent to the public,” she continued. “Under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 the word ‘transparency’ means making citizens transparent to the state.”
The digitization of Taiwan’s democracy may not be complete, but the efforts of its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point to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 The digital tools and policies to reform its government can be applied in other democracies.
“For China, maybe only one thing is certain, that the propaganda narrative they ran for years— that democracy is not for Asia— is no longer appealing under Taiwan’s progress,” said Ttcat.
數位國家 定義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年只開三次會 DIGI+成效大問號❓
⚠️角色定位不清楚 整合如何有效果🤨
⚠️對抗疫情很重要 科技發展要跟上🚀
今日虹安上午開完空污記者會後,繼續於教文委員會中質詢行政院所推出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 (DIGI+) 方案。這其中羅列了很多目標也跨足許多部會,甚至需透過部會及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並結合民間和產業能量整合各資源,但虹安發現方案計畫內容不明,令人擔心是否真的能發揮出效果?
首先針對「數位創新基礎環境」方案,屬於行動計畫還是配套措施,其定義不清,究竟行政部門又該如何推動相關政策?各單位怎麼會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科技會辦辦公室回答不明確,也讓民眾無法直接了解。
其次也可以看到主軸行動計畫中,各部會都有分工,其中預算編列最多的為科技會報辦公室與科技部,然而經過詢問,到底科技會報辦公室人數有幾人?科技會辦執秘表示,共編制55員額,但就虹安掌握,正式編制為8個人,其他為行政院約聘雇16位,另31位是從法人借調(如工研院、資策會等)。而且之前與科技會報談法案時,科技會辦負責人表示,負責5G的1位,資安的也只有1位,恐怕無法因應整個龐大計畫的溝通。
另外,據科技會報辦公室執秘蔡志宏表示,其預算的執行單位還是回到各單位,跨部門協同協辦非常多。虹安發現這樣跨部門的分工方式,計劃書上卻只有簡單的列表,實際上是否會出現權責不清、績效管考不明、協調不易等情況出現?
就目前情況了解,DIGI+小組是由政委、六都首長、科技會辦、民間諮詢會組成。而此項計畫是9年期計畫,目前推動了4年,已經過了一半期程,卻只開了三次會。其中還是由林全院長主持一次、賴清德院長兩次,卻不見口口聲聲說要加速發展數位計畫的蔡英文總統及蘇貞昌院長主持。雖執秘表達目前蘇貞昌院長因防疫工作非常忙碌,但虹安再次強調,對抗疫情的同時,產業發展與科技發展也不能停止,甚至防疫科技正於此時異軍突起,希望相關部門能更加重視。
虹安期盼科技會報辦公室可主動提醒蘇院長數位計畫發展之重要性,並將散落於各部會的每年執行成果、預算執行情況等於三個月內送交教文委員會,行政院科技會辦更應將每年將方案執行成果、預算執行情況,揭示於官方網站上,以落實全民監督與了解。
<參考資料>
「DIGI+方案」推動成果—朝智慧國家邁進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22a0ad26-653c-4e0e-854a-e53da6f759fc
數位國家 定義 在 翟本喬 - 科技時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見一:推動政府數位轉型,增設行政院副院長以帶領數位創新》
自2016年開始產官學界就有設立資訊總處及政府資訊長之倡議,但由於資訊業務之多元性,資訊總處不像主計總處或人事行政總處的定義那麼單純,「資訊一條鞭」之設計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問題 [2]。因此行政院在成立了資通安全處之後,就沒有再進一步推動資訊長四法 [4] 的立法。許多人以為政府的數位創新進步必須先要建立政府資訊長及相關措施 [3],但我認為資訊業務僅是推動政府創新的一環,整個政府的數位化與創新改革,需要一個更大規模的行動。
我們發現開發中國家在新科技的接受度常常是反而高於已開發國家的,例如市話不發達的國家手機普及率反而更高。所以與其羨慕英國早在2005年就設立了政府資訊長,不如想想:我們上一輪的政府組織改造既然延到了2020才計畫完成 [5],那下一個重大的政府組織進步應該是什麼?
現代國際級的大企業,幾乎都宣稱它就是一家科技公司。花旗銀行說:「我是一個科技公司,只是我剛好有銀行的執照。」紐約證券交易所說:「我是科技公司,只是我剛好有交易所的執照。」同樣的,一個現代的政府,應該是一個數位科技組織,只是它剛好在管理眾人之事。
行政院在2016年推出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 [1,6,7],由DIGI+小組負責推動。這個小組的總召集人是行政院長,層級夠高。在這個小組的推動之下,我們看到了很多部會努力地做出了一些成果 [8,9,10,11,12],在106/8/17、107/4/2、107/10/3開過三次會,而在蘇貞昌院長任內 (108/1/14起) 還沒有集會過 [13]。另一方面,雖然民間諮詢委員會繼續地提出建言 [14],但已經收斂到針對單一技術領域 (例如5G) 的討論。雖然國發會有在進行智慧政府的規劃 [15],但我們看到的主要也就是要求各部會的服務線上化 [16,17],而欠缺整體政府體質升級的規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因為負責規劃智慧政府的國發會人員不一定能瞭解所有部會的業務性質,所以只能就本身專業的資訊層面來進行。在意見的收集上,民間諮詢委員會幾個月一次的集會,也無法充分地討論和形成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在執行的層級上,國發會和其他部會平起平坐,也是以協調各部會的角色來進行,而無法直接對部會下命令。
張善政先生在還未加入總統選舉的時候,曾經推動過一個數位國家公投。它的內容是「訂定數位國家專法,設立直屬行政院之中央二級機關『數位創新委員會』,發揮數位時代前瞻功能,來解決政府在數位時代法規鬆綁不及、政策創新不足的醫療長照、教育、金融、交通等各種問題。」以一個新的組織『數位創新委員會』來執行政府的數位創新轉型。這個構想來自於以前美援時代的經建會『小內閣』,但其實在現在正常的政府架構之內不應該有這樣的太上組織存在。
所以我主張,政府數位轉型這件事,應該由增設一位專職的行政院副院長 [18] 來領頭,延聘各部會優秀的退休 [19] 事務官擔任顧問,加上可以熱心貢獻心力的民間人才 (視需要不斷更換),組成規畫小組,以網路通訊方式密集進行規畫會議,再和各部會溝通執行。這樣既能有熟悉人民需求的民間專家,也能有熟悉行政事務的事務官,更能有高層級的執行權力,又不會有增設部會帶來的麻煩。這個任務編組也許會存在個三五年,但只需要少量的幕僚,任務完成之後很容易解編轉移,不會造成組織上的負擔。
蔡總統最近提出了「數位發展部會」的政見,但目前還沒有細部的規畫。如果他願意採納我這個想法,我也樂於提供更多的細節。我的參選,本來就是為了給國家帶來最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這第一個政見,是後面五個的基礎。有了它,可以讓後面五個政見更容易推動,事半功倍。
《預告》
政見二:創新型態國際合作,以台灣強項製造服務投資世界新創
政見三:鑽研關鍵尖端科技,奠定未來二十年核心產業領域基礎
政見四:長期培養高階人才,營造三十年後研發大國氛圍與環境
政見五:強化前瞻法規制度,阻卻跨國企業掠奪國家戰略性個資
政見六:推動資安就是國安,防患未然制敵機先以決勝千里之外
政黨票唯一支持 6 號時代力量!
https://npptw.org/vhOpGI
[1]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f4d3319a-e2d7-4a8b-8b55-26c936804b5b
[2] 立委所提《資訊長四法》草案內容評析 https://medium.com/@tunaBR/info-legislation-e74687a8460e
[3] 台灣資訊學界連署支持 敦促政府加速「政府資訊長」四法之立法通過 http://www.bifa.org.tw/support-us/support/191-2017-06-07-07-47-00
[4] 產學界呼籲政府先推動資訊長四法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4849
[5] 6部會組改未完成 賴揆拍板暫行條例延2年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27235
[6]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https://digi.ey.gov.tw/File/79CC5E9ECE14A97E
[7]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報 https://digi.ey.gov.tw/File/202538A55CD91833?A=C
[8]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第1次會議紀錄 https://digi.ey.gov.tw/File/2376B41FE5F91576?A=C
[9]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第2次會議紀錄 https://digi.ey.gov.tw/File/53E741AC5C69AA53?A=C
[10]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第3次會議紀錄 https://digi.ey.gov.tw/File/F79F065A7C041FE5?A=C
[11] DIGI+方案成果及未來推動重點簡報 https://digi.ey.gov.tw/File/9BF2ECA1B7C8857?A=C
[12] DIGI+方案重點推動成果簡報 https://digi.ey.gov.tw/File/48CF9D2D07FF664C?A=C
[13] DIGI+小組會議紀錄 https://digi.ey.gov.tw/Page/AC1CDEFCACEFA107
[14] 民間諮詢委員會會議紀錄 https://digi.ey.gov.tw/Page/4A945DEB8596E100
[15] 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規劃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89F7971894A9B51
[16] 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行動方案推動機制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31AE03FF90081432
[17] 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行動方案推動會議第2次會議紀錄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66A71EF8C9195D1
[18] 台北市都可以有三位副市長了,為什麼行政院只能有一位副院長?
[19] 已退休,所以時間不會被日常業務所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