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小氣自私嗎?!羅寶鴻:成人需釐清5觀念】
孩子總是不願分享,是不是很自私?成人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擁有「分享」的好品格?
許多父母在教養路上都會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問題,又或者,孩子會因為不願意分享而出現「搶奪物品」的爭執情況。孩子怎樣都不肯和別人一起玩、分享,甚至會出現很大的負面、抗拒情緒時,家長該怎麼透過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了解「分享」這抽象的名詞呢?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成人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在發展和人際關係上達到平衡?
討論這話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要跟別人分享才是正確的行為」這籠統的觀念,其實是有些問題的,為什麼這麼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各位說明一些關於「分享」的觀念:
1️⃣ 發展尚未到,孩子「不願分享」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求孩子「分享」這件事,首先要考量孩子的年齡,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成熟度,我們對一個5、6歲孩子所使用的方式,會跟一個2、3歲孩子不一樣。
5、6歲的孩子他已經開始發展社會化,會比較理解「將心比心」的觀念,但是對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些話語他是還聽不懂的,因為這階段的孩子還在發展對環境的定位、秩序與安全感,著重在自身心智功能建構,先天的內在衝動也比後天發展的意志力強,而且尚未開始發展社會化,還不懂得什麼是「尊重、禮貌、輪流、等待」,所以出現不想分享、不想輪流等待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些3歲、甚至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物權觀念尚未成熟,還不知道什麼叫做「你的」、「我的」,只會覺得「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因此會去搶別人的玩具,也不樂於分享。這時請家長不用太緊張,他並不是「自私霸道沒禮貌」,只是「成熟階段還沒到」,希望各位了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裡面不同發展成熟度的展現。
所以我會建議成人,在孩子還沒有足夠成熟到理解「分享」的觀念之前,不要強迫他必須要分享,甚至用:「你如果不分享,就是自私、不大方」的觀念來灌輸孩子,這是不正確的。
2️⃣ 分享與否,請讓決定權在於孩子
不管孩子3歲與否,或是更大的孩子甚至大人,在分享這件事的前提之下,我們也要注意一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有些東西是我們不想分享的」。
舉個例子:「您喜不喜歡跟別人分享您的錢?」又或者是「您剛買了一部新車,您願意跟別人分享嗎?」我想,答案是很顯然的。有些東西(例如有紀念價值、貴重物品)是連我們大人都不想分享,別人也強迫不來的!
將心比心,其實孩子也一樣。所以,不管孩子年齡幾歲,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有權力決定是否要分享,如果您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不想借給別人,這也是應該要允許的,因為,在心不甘情不願之下做出的強迫分享,是一種犧牲,是為了取悅別人的行為,不但會削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並非美德培養的方式,成人需要做的是,去體諒孩子不想要分享的心情。
3️⃣ 沒有該物品的擁有權,給了別人也不能說是分享
有些大人會要求孩子「大的要讓小的」,如果不借、不給,大人就會給予相對應的懲罰。但這代表玩具的所有權是大人的,所以就算大孩子把玩具讓給小小孩玩,他也不會學習到「分享」,只會感受到屈服在大人下的「委屈」。
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當下,模特梭利教育提倡的規範是:「玩具在誰手上,其他人想玩就要輪流等待,不可以用搶的。」比較好的做法是跟孩子A說:「等你玩完之後,再跟孩子B『分享』」;成人要讓孩子學習「要玩就要輪流等待」,同時嘗試轉移孩子B的注意力去玩別的東西,或者找另一個玩具。每個孩子都需要更多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值。這是急不來的,希望家長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慢慢來。
4️⃣ 培養孩子分享美德,要先從他願意分享的物品開始
在孩子心甘情願之下、釐清並接納分享的概念之後,分享的行為才會達到教育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在平時事先與孩子討論,詢問孩子有哪些玩具是在朋友來時他願意分享、哪些是他不想分享的。到了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他就可以把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出來給其他孩子玩。先從此練習,是培養孩子分享最好的開始。又或者,孩子生日時您準備了蛋糕,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平均分享給家裡的每位成員,這也是一種分享的喜悅。
學習分享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公平的」,還有出於孩子自己願意的情況下,他就會慢慢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到了。與此同時,若成人能在孩子踏出一步時,就給予即時、誠懇、具體的鼓勵,這將增長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5️⃣ 幫助孩子了解「約定」的重要性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於「分享」這件事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抗拒心理,若孩子表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不要分享。」父母除了要注意前述提及的四個重點之外,如果是有討論過且約定好,但當下孩子情緒卻強烈拒絕分享,建議大人要幫助孩子遵守約定,讓他瞭解約定的真義(約定不是高興就遵守、不高興就不遵守的事情),幫助他把之前說可以分享的玩具讓其他小朋友使用。當然,在當下他也是可以玩他願意分享的玩具(在沒有其他孩子使用下)、以及他不願意分享的玩具的(他保留給自己的那些)。
‼️ 但這時候大人要注意的是:
安定自己內心:大人內心必須先讓自己內心安頓好,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b. 要瞭解這是常有的事情:孩子年紀還小,不要把他當下行為解讀成「自私」,他只是尚未學會「大方」;
c. 同理但不處理:同理孩子情緒,但當下不要一直跟他道理;
d. 轉移他注意力:引導他讓他玩其他的玩具;
e. 不要坐以待斃:若情緒一直無法恢復,可以先把孩子帶離現場,等恢復後再回來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羅寶鴻老師您好: 我的女兒現在2歲半,最近遇到一個難題,是有關「同理但不處理」,想請教您。在不斷的練習與反覆拜讀您的新書後,終於有點抓到「同理不處理的」的精髓,實際使用後效果非常明顯。 不過,前提是我女兒沒有「崩潰」的話,就是那種爆哭、狂扭、這不是肯德基那種崩潰。雖然說,她崩潰的次數不多,但我們...
教養2至3歲的孩子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我用正向教養,卻教出一個嬉皮笑臉、看不懂大人憤怒與臉色的孩子?】
羅寶鴻老師用直播回答這位家長以下問題:
1、為何正向教養會養出這種打叉的孩子?這麼小會知道這樣一直笑,媽媽就拿他沒轍嗎?
2、當孩子這樣一直笑回應你時,大人應該怎麼應對才能讓孩子認真?我要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孩子知道媽媽生氣了,他不應該再繼續開玩笑?我後來跟他秋後算帳他也是在笑、在開玩笑,我無法好好跟他說話
3、孩子被打完事後並無任何想要討抱、尋求關愛的行為,他是不是真的不覺得媽媽很生氣?
4、兩歲的孩子有可能完全無法分辨大人臉色嗎?
5、對這種完全不理會大人憤怒的小孩,是否真的不能一直正向教養下去?教養中做一些適當處罰是否可以幫助孩子知道自己錯了?
.............
影片筆記:(感謝家長分享)
不要錯把對大孩子的期待對待2歲小孩
讓孩子知道爸媽生氣? 你的孩子要夠大!起碼6~7歲以上
孩子被打完沒有想要討抱
>恭喜你,因為孩子還沒被打壞掉,他還保有內心歸屬感
打孩子會不會乖? 他不懂乖,他只是凍結了
打罵無法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無法養成孩子正向品格
覺得2歲孩子不會看臉色?
洗澡完不願穿衣服,跑給你追是以為在玩,
嘻皮笑臉不是故意挑釁,是覺得好玩和有趣。
內在衝動比後天發展的意志力還強
內心渙散時,意志力無法控制自己服從外在指令
本來想收積木卻把積木撒一地後開心大笑,因為沒有意志力了
三歲以下沒有足夠意志力完成一個工作週期 (拿出>操作工作>收拾)
例子:
拿刷子刷桌子的動作讓他極度專注,刷完後已經沒有專注力再去聽指令收拾了
>請他收拾卻只想去騎車子
>嘻皮笑臉的只想扒住車子不想聽指令
>大聲罵沒用,甚至打他也沒用 (不夠抓住孩子專注力)
>直到拿走車子他才大哭大叫 "車子、車子" (他只專注在 "想騎車子" 和 "車子被拿走")
>因此無法發現媽媽變臉、大聲責罵和被打的痛覺
才兩歲,不會回來道歉,想秋後算帳跟他討論,他卻仍跑來跑去
>內在衝動比外在意志力強
不是故意不乖不聽話>他只是無法控制自己>才兩歲
不是故意嘻皮笑臉>兩歲沒有那麼多心機>才兩歲
最後的反思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生氣嗎?
讓孩子知錯,一定要用生氣的方式嗎?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教養2至3歲的孩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團購】#黃老斯精選童書和玩教具系列+ #小行星幼兒誌
➡️時間:2021/9/6~9/14
➡️網址:https://ppt.cc/fDuMux
=======
💓下單禮經過票選,以三票之差就選是:
B.【小行星點讀系列】識字遊戲100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1036
(當然不用點讀筆也是可以玩的!
但搭配點讀筆更有趣,下訂小行星月刊的朋友有更多玩法!)
💓有買就有下單禮唷!!
然後為了回饋大家,我來辦抽獎~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9月14日 23時59分止 (台灣時間)
⚠️參加辦法:(跟以往不太一樣喔)
1. 按讚或追蹤: 黃彥鈞 黃老斯 ( #附一下截圖)
2. 按讚並「公開」分享此貼文
3. Tag 2位爸媽
4.每人限留言一次。
會抽出1個(分享超過100就再抽一個)
走到哪玩到哪9:賴馬的益智遊戲100(基礎版)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130
5.將於9月15日貼文下方公布得獎名單
(本次活動不寄送海外,請多多包涵)
===介紹如下====
不知不覺,擔任小行星幼兒誌當中「腦筋轉轉彎」專欄的作者也第四年了!
但我似乎沒有特別對此發過文章講講寫專欄的想法?🤔🤔🤔
😄每個月交兩篇稿子:
一篇是給繪者畫圖的劇情稿
一篇是搭配該篇主題給大人看的相關內容
🙋♂️讓小讀者們在學齡前,每個月都有家長陪同一起加強衝動與情緒控制能力,漸漸地成為了我心中的一個小使命與責任。💪💪
(為求完美,有時候要花一整個白天或好幾天才能構思及寫完呢!😅)
🙋♂️不僅是我的專欄,其他內容更是精彩又用心👍
每次跟小行星的主編聊天後就知道小行星的讀者有多幸福,因為主編真的太投入製作了。(always焚膏繼晷貌)
❤️我認為每一本書、每個出版品,總是會乘載製作團隊的內心~
而小行星幼兒誌就是這麼一個充滿溫度與良善氣息的作品✨
很榮幸能成為貢獻的一份子!
🤔在小行星幼兒誌應該稱得上「微資深」的我,居然到了今天才想到要開團購!!!😅😅
總是想著要多推廣,卻沒意識到團購是個能直接回饋給訂戶的方式…
所以,現在來啦❤️❤️❤️
➡️時間:2021/9/6~9/12
➡️網址:https://ppt.cc/fDuMux
🙋♂️這次的團購,不僅有小行星幼兒誌,還有我為了學齡前的小讀者所精選的童書和玩教具:
1. 生活自理類
2.「手足相處+情緒控制」類
3.「五感啟蒙遊戲書+玩教具」類
🔍大家點進去看,不難發現有8成的書是我過往在臉書都有寫文推薦分享抽獎的(歷歷在目)
我幾乎全部都有,實在是好書呀!
可以按照孩子不同種類的需求來選擇其中的組合,看看那個折扣,真的很漂亮😂😂😂大概是能多買其他一兩本書的差價!
當然搭配的內容也很漂亮啦!
🙋還沒成為小行星幼兒誌的朋友、過去沒有抽到或買到的人,不妨好好把握這週的時間唷!
🌟適用年齡:可以點進去看詳細介紹,大部分是適合3-6歲的孩子。
🌟亮點一:新品預購開團大優惠(不是第一個也是前幾個)
【小行星首款STEAM玩具】小行星STEAM系列:小小藝術建築師-魔幻城堡
😊這款玩具我之後會發文推薦介紹,是可以自己塗鴉創作而建造的城堡,增加空間概念、精細動作的力量與協調,寓教於樂。
🌟亮點二:
有更好用的小行星點讀筆2.0(充電版)
🌟亮點三:在第二個分類「手足相處+情緒控制」中有我的書喔!
1.黃彥鈞親子教養書│爸媽請放心+給孩子情緒控制繪本
>>>大腦掌管了情緒和衝動的控制能力,也是和感覺統合發展息息相關,這兩本搭在一起看,真的是學齡前孩子的寶典呀!
重點是價格也很超值😂❤️
2.套書2冊|雙寶必備套書,教導孩子分享愛+學思達小學堂2:
都是我的+我們吵架了
>>>『都是我的』這本書我很喜歡,還曾經念過它呢(拜託不要去找),和我的書在一起看,是情緒管理、自我表達的重要讀物。
🌟書籍的相關介紹其實網址裡面都有,心得我就不一一寫上來,怕篇幅太長,如果有問題可以私訊或在下方留言,我會盡我所能回答。😌😌😌
⚠️之前的團購是0-3歲和3-4歲左右的,這次是3-6歲為主,過幾天還有到小學的,就一次讓有需要的家長參考囉!
😭😭😭因為老實講,雖然疫情趨緩孩子已恢復上學,但仍舊無法鬆懈,在家裡多準備一些好讀物、好的玩教具還是比較保險!
➡️時間:2021/9/6~9/14
➡️網址:https://ppt.cc/fDuMux
#團購 #小行星幼兒誌 #親子天下 #繪本 #情緒控制 #學齡前讀物 #點讀
教養2至3歲的孩子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羅寶鴻老師您好:
我的女兒現在2歲半,最近遇到一個難題,是有關「同理但不處理」,想請教您。在不斷的練習與反覆拜讀您的新書後,終於有點抓到「同理不處理的」的精髓,實際使用後效果非常明顯。
不過,前提是我女兒沒有「崩潰」的話,就是那種爆哭、狂扭、這不是肯德基那種崩潰。雖然說,她崩潰的次數不多,但我們也不太清楚崩潰的原因。有時候跟她約定的時間到了(都有事先預告),比如洗澡時間。可能今天就會自動自發去洗澡,甚至還會自己脫衣服那種,但可能明天就會崩潰。
想請問老師,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呢?
另外,當她崩潰的時候,同理好像就沒什麼效果了,她根本聽不進去我們說話。們也試過陪在她旁邊,摸摸她,抱抱她(她不要),安撫的過程沒有講話,就是很難讓她停下來。也試過轉換一下陣地,分散注意力,但還是持續崩潰哭哭。
我們家有一個她的「哭哭地」,是一個小椅子,讓她可以在上面哭個夠,我們會在附近陪她。這方法還不錯,她自己偶爾也會想去「哭哭地」哭,然後哭完就很開心地走出來。可是問題是,她去「哭哭地」可能都會哭半小時,一小時,不太知道這樣的作法正不正確。
該如何處理「崩潰狀態」的孩子,懇請老師解惑,謝謝!
…………
你好我是羅老師。
是的沒錯,你的觀察很正確!
在Dr. Daniel Siegel的著作 The Whole Brian Child裡,他有將孩子的生氣區分為「上層腦的生氣」跟「下層腦的生氣」。
「上層腦的生氣」也可以說是「有意識的生氣」,是孩子自己決定的生氣,也是一種他能控制的生氣。他會藉由這種生氣來威脅大人,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盡管他的表現會很激烈,但這是他可以隨時停止生氣的。遇到這種情形,大人要記得「不跟恐怖份子談判」,只要我們堅持原則,不被他嚇到,不讓他得逞,並且讓他經驗選擇後的結果,孩子慢慢就會學習到該有的規範,也會慢慢瞭解生氣不是會讓他得逞的方式。
「下層腦的生氣」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歇斯底里」的生氣,是整個大腦被杏仁核夾持、會讓孩子暫時失去理智的憤怒。孩子在當下會無法理性思考,所以不要這時候跟他講道理,也會無法控制自己,所以有可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甚至會打自己,有需要時需要「抱緊處理」。
對於這種生氣,大人要有耐心一點來對待:
1 同理但不處理,不要當下跟他講道理;
2 跟孩子建立連結 (身體上、言語上):
a 抱抱孩子,給他一些身體上的撫摸;
b 用語言辨識他現前的情緒;
3 同時,帶他到他的積極暫停區休息,讓他做一些能讓他緩和下來的事情;
4 若你安撫他也安撫到累了,請自己到積極暫停區休息一下,同理自己;
5 等到他情緒緩和、你也安定後,再事後討論。
你家裡的「哭哭地」,正是在我書裡面說的「積極暫停區」。你說孩子在那邊哭完會很開心地走出來,就表示你對他的引導方式是好的,恭喜你。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來講,在休息區半小時到一小時,是常有的事。這年紀的孩子需要用比3-6歲的孩子更長時間來恢復情緒,只要大人沒有用其他不好的方式來挑釁孩子,就不用太擔心。
怎麼讓孩子情緒能更容易緩和下來,大人內在本身也是關鍵;在我書裡面有詳細說明,大人也是需要做功課的,希望你也能參考學習。
最後請記得:在孩子生氣時,給予他「負向的言語」如否定句、則被句、質問句、命令句、威脅句等,都有可能給孩子火上加油上,讓孩子更生氣。能避免的話,請盡量避免。
祝福。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教養2至3歲的孩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作者簡介:田嶋英子
• 親職教育專家
• 1961年出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教育學院。已婚,育有3子,皆進入一流國立大學就讀(東京大學1人,神戶大學2人),親自實踐並驗證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大學畢業後,至廣島縣內的高中服務,因懷孕生子離職。之後轉任大型補習班,負責模擬考業務並教授古文、國文科,輔導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或私立名校。
• 2006年對只有考試的教育產生疑惑,於是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開始從事協助為人母者強化教育子女的能耐。
• 2010年展開全國巡迴演講,與民眾深入討論教育議題,2011年擔任株式會社未來創造力的專任訓練師。
• 現為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的專家,從協助解決孩子翹課、學習不佳、不良行為等煩惱,提供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建議以及如何子女長大成人後重返職場?如何創造生活的意義感?夫婦之間如何溝通等等,從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各種需要出發,給予強大的支援。
• 著有《如何讓孩子說出口、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