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由於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被稱為「國中國」。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
梵蒂岡雖小,但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因為,梵蒂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全世界約有12.7億信徒,也就是說,梵蒂岡領導著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
教廷人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淑萍
是迷信,還是相信?
這裡很特別,因為地理位置很特別,在德國那麼大的國家,距離慕尼黑開車不用兩小時,距離超狂景點新天鵝堡也不用半小時,然後也可以半小時進到奧地利喔!
Cherry姐,愛說故事(今天的故事有點長,但是希望在這段期間,讓你們好像跟著我旅遊一樣,我們坐在遊覽車上,放鬆,聽故事就好)
宗教信仰跟飲食一樣,是所有人類的文明習慣,因為不管是我或你媽,不管美國人或德國人,這兩件事情都是從小在家裡養成的。比如我媽咪吃蔥吃辣吃蒜吃香菜,我就吃,而我吃,我女兒當然跟著吃。宗教也許長大後會因教育環境/學習知識/朋友同事圈的影響,亦或夢境的指引,可能會有所改變,不過從小的影響還是存在。
在很多國家旅遊的時候,行程多少都會安排參觀當地知名的宗教景點,義大利羅馬梵蒂岡教皇國、法國巴黎聖母院、日本東京淺草寺、印度新德里阿克夏坦大廟、泰國曼谷臥佛寺、土耳其艾菲索斯夜鶯山……,我們台灣台北的龍山寺。
(The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朝聖教堂在維斯)德文「Wieskirche」。這個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鎮,海拔760公尺,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很南邊的一個鄉村「史坦加登村」裡。是德國洛可可藝術的完美傑作及代表,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歐地區早在250年前就存在的朝聖地~來自一尊曾經落淚的「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
(傳說中的故事,帶有傳奇性的故事,又有宗教聖蹟的故事。cherry姐看了幾篇英文報導,自己翻譯的內容,再加上我自己的敘述方式,請多包涵!)
故事要從1730年說起,史坦加登村的修道院要在復活節舉辦活動,於是請兩位當地的木匠打造了一尊「 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用了幾年過後因為重複使用開始有點破損跟落彩,所以就把這尊木頭雕像存放在修道院的閣樓。在一次聚會談話中,當地的一位農婦「 瑪麗亞•洛里 Maria Lory 」,就跟修道院表示希望能讓她帶回家侍奉膜拜,就這樣~
傳說1738年6月14日,瑪麗亞突然看見耶穌基督的眼中有淚珠,為了確認,還叫他先生上樓看看是不是地板或牆壁有漏水,真的真的沒有啊!這是這是~停
聽故事的你們千萬不要問:是哪個眼睛?是一直流還是只有幾滴?啊那為什麼不用碗去接著?還是老人家眼睛花了?
《別多想別多問!》
這是真的嗎?隔天一樣,每天都一樣,所以跟隔壁的老黃說,老黃來看,老黃也跟隔壁村的老王說,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的,超多人都想來瑪麗亞家親眼看看神奇的淚珠,而這期間也有多起來此祈求膜拜後的聖蹟出現。史坦加登村修道院為了滿足越來越多朝聖者的需求,於是建造起了一間小小的禮拜堂來重新供奉。接下來,消息跟著人們跨越過阿爾卑斯山山脈,在那只有腳跟馬車的年代,沒多久,一團又一團,一隊又一隊的朝聖者,東西南北不辭辛勞的翻過山來,只為了親眼目睹這來自天堂落下的眼淚!
要做大事了,修道院決定這次一定要好好的慎重的蓋一間真正美麗與莊嚴的教堂來供奉耶穌基督的這尊雕像,小鄉小村小修道院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相信遠在羅馬的教廷應該也給與支持及指示。但是怎麼蓋、找誰蓋還是得當地修道院全權負責,院長最後找到了在當時已經紅遍天的一對兄弟,他們可是在那時候專攻德國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和建築師。
朝聖教堂,開工於1745年,1754年完工,由茲默爾曼兄弟(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和(Dominikus Zimmermann,他人生最後11年都奉獻給教堂)聯手呈現了充滿活力、豐富色彩、愉悅氛圍的洛可可風格。讓辛苦用雙腳從歐洲各地走來的朝聖者們一走進教堂,就有如身處在天堂般中的釋放。( 至於有別的文章裡寫到的-整座教堂體現了苦難、悔罪、拯救,嗯……cherry姐個人沒有喔!)
每次來到這裡,遠遠看著她高高在上,我都有種敬仰的感覺,在那一大片草原上唯一的一棟建築,更顯得身為人的渺小。
教堂左右兩邊的外門並不大,進去裡面你們可以看到各種語言的「 請輕聲細語」「 請不要拍照攝影」「我們這世界遺產的建築需要大家的幫忙才可以永續生存」「 蠟燭是修道士們做的,請捐獻給我們,謝謝」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 to be continued
Cherry姐,愛說故事
教廷人口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57年的歐洲最小國家-聖馬力諾】#你也去過嗎 #郵票王國
歐洲有幾個小小的「迷你國」,聖馬力諾就是其中一個。意大利北部的聖馬力諾,郵票為唯一的出口物資。
這個坐落在山崖上的小國,只有61.2平方公里,是聞名世界的「郵票王國」。郵票博物館、郵票小鋪裡形形色色的小畫片,吸引旅人踏上郵票朝聖之旅。
1957年這個國家還曾發生過推翻執政的共產政府,成功的「不流血」變更政權,和平解放了人民。
圖片日期:1957-10-12
圖說:聖馬力諾是歐洲最古老和最小的國家
來源:聯合報/4版
#報時光UDNtime #老派旅行手帳
歷史新聞
【1957-10-12/聯合報/04版】
共黨統治宣告結束
聖馬力諾組新政府
基督教民主黨接掌政權
【中央社聖馬力諾十一日合眾電】共產黨今天將這個小共和國的政府無條件地讓與基督教民主黨,但是他們發出通知說;他們將奮鬥奪回政府。
共產黨在聖馬力諾十二年統治的終結,係雙方代表在義境亞得里亞海勝地利密尼舉行的二十分鐘劇烈會議中達成的。
共黨最後忿然離開會場,拒絕簽立協定,並拒絕參加基督教民主黨的政府。
基督教民主黨立即命令警察長蘇齊率其五十人的警察隊(招募義大利聯邦警察的舊隊員組成的),登山佔領這個有一千六百年歷史的共和國的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馬力諾簡介
(本報資料室)聖馬力諾是歐洲最古老和最小的國家,建立於紀元後三百五十年,全部面積有三十八方哩,全國人口一萬五千人,這個國家位於義大利中央,在佛利省和畢沙洛厄畢諾省之間,靠近亞德利亞海,在里密尼西南十二哩,這個蕞爾小邦,全境多山,海拔最高處達二千六百五十尺,當地畜牧業及釀酒業甚發達,而山中所產建築用石料,產量亦豐,首都聖馬力諾位於鐵達諾山上,有教堂五所,聖馬力諾之憲法亦為最老的,訂於中世紀,設大會議(國會)由普選產生之議員六十人組成,其中二人複選為執政,執行政府職權,任期六個月,全國無軍隊,有民團九百人。
聖馬力諾全境有小學數所,中學一所,但無大學,有獨立幣制(里拉),並發行郵票,惟最大銷路則為世界集郵家之收購。
聖馬力諾於一六三一年獲得教廷承認其獨立,一八九七年與義大利訂定友好條約,惟前任政府為鐵幕以外的惟一共黨政府,於本月十一日始經政變而推翻。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03-19/聯合報/06版/聯合副刊】
專欄:玻璃墊上
不打不會走
【何凡】在意大利境內,靠近亞得里亞海北部的西岸,有一個歐洲最古的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國家聖馬力諾。她共有人口一萬四千人(僅多於安多拉共和國的六千人),國土三十八平方英里(僅大於賭國摩那哥的○.五九平方英里)。她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獨立,從一八七二年起才受意大利的保護。聖國的特產有酒和建築用石料,收入主要靠觀光客的遊資和發行郵票。
這個比台北一個區人口還少的國家,在意大利的懷抱裡,得到意國適當的尊重,因此她能保持國家的形勢,每半年選舉一次。世界各國觀光客在遊覽意國的時候,都願意省時省事的在日程上增加這麼一個國家。反之,要遊聖國也無法不經過意大利。
上個月,這個小國的人民不經流血的趕走了執政的共產黨政府,因之世人轟傳,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平」解決共黨的國家。在這個紅禍滔天,而人人又怕打世界大戰的時代,像是艾森豪所說的「和平解放」鐵幕國家的曙光,真從這個小國上出現了。這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祗要我們向共黨政權牙瞪眼的時問一久,他們就會一一倒台。
原來聖國過去是在共黨在國會佔多數的情形下受統治。最近因為有的共黨倒向自由,使他們成為少數。於是共黨現出原形,非法的宣佈解散國會。反共方面為了對抗,馬上設立新政府,建都於意國邊境。意國首先承認了這個政府,跟著是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也陸續承認。意大利並派了三千警察,包圍了這個小國。他們阻止了觀光客的進入,使國家經濟大感恐慌。共產黨政府沒有收入,付不出薪水,於是許多公務機關關門。
最後,反共政府並用他們,以意國退伍軍人組成的軍隊,宣稱將進攻設在山上的首都聖馬力諾。共黨政府既窮,人又居少數,自知不敵,祗好「鞠躬下台」,於是不知內情的人就轟傳「和平解放」成功了。聖共何以不使出他們的非法劫奪,極權統治的手段呢?因為他們知道意大利一定用「警察行動」來干涉。所以事實上他們還是被民主的實力所打垮,祗是沒流血罷了。因此世間民主國家切不可自欺,以為任何共黨政權是容許人民用選票趕他們和平下台的。杜魯門說,共產黨「祗認得拳頭」,就是這個意思。
教廷人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形成三個走廊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賽馬場,後被作為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此遇難。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國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陰荏苒,進入十六世紀後,經過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教堂已經破損。1506年,教堂重建,1626年完工。建造之初,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被聘 為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一個希臘十字形(四臂等長)建築群。1513年,年輕畫家拉斐爾接替了他,他修改了原有設計,改為拉丁十字形(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群,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在拉斐爾死後繼續教堂的設計建造工作。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前後歷時120年,完工後,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經歷了上百年建造過程,融合了多位大師的心血,它還是一座建築藝術瑰寶。同時,它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刻、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教堂正面建築1607年設計,歷時7年建成。正面寬137米,高45.5米,有5扇大門和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廊簷上站立著13座5.5米高的雕像,中間是耶穌,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廊簷兩端各有一座大鐘,左面是羅馬時間,右面是格林威治時間。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正殿穹頂由米開朗基羅1547年重新設計。在意大利的教堂建築設計上,穹頂造型的寓意是通向天堂。每當仰望高高在上的明亮穹頂,看到穹頂上教徒升天圖案,就會產生對天堂的向往。當陽光從穹頂照進殿堂,也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聖彼得大教堂北邊第一個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1499年創作的著名作品《聖殤》,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 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有意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的樣子,而不是傷心、哀愁、老態的婦人形象。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署名作品。青銅華蓋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陵墓,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所任職教堂附近墓地或者教堂地下。這樣,形成了一個特殊景觀—地下墓穴群。遊人可以通過石棺浮雕、墓穴壁畫等了解天主教喪葬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聖彼得的陵墓。
教廷人口 在 移民署粉絲團- NIA - 教廷所屬公益組織「國際明愛會」在主席塔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教廷 所屬公益組織「國際明愛會」在主席塔格雷樞機主教的率領下,共有來自20個不同國家共51位成員參加2019防制人口販運國際工作坊,使今年活動多了神聖的氣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