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喇嘛幕後故事 #阿中導演川藏公路之旅
#冒險回到藏區_卻發現武警進駐😱...
如要說一個易懂的形容詞,開水喇嘛駐紮的熊托地區,就像宮崎駿的電影場景。
2016年田調時,開水喇嘛還住在山腰的洞穴裡。一如我們在書上看到的瑜伽士。長髮,馬尾。據說這樣的人會飛在天上。開水喇嘛從16歲便開始住在昏暗、潮濕,天然改成的洞穴裡。一直到49歲出關為止。修會了苯教一特別法門。不怕火,不怕燙。燭光在他的洞裏閃爍,生活的呼吐,酥油以及藏香交雜。
那一天,我領受到什麼叫把滾燙的開水澆在身上,卻不會疼。
在回程的車上,我跟攝影師說:就是他,明年我們回來。
2017年3月,我們回到藏地要開拍,一落地成都機場,事情不對了。外國人、香港人、#台灣人被禁止進入。當時所有社群網站傳的風風火火,#政府拆寺院,趕僧人,還流傳出僧尼穿軍服唱軍歌的影片。所有的行程都被打亂,本來計劃拍攝的寺廟,一間一間拆...
🔎 詳全文►►https://reurl.cc/GrRlEA
▍阿中導演手記《開水喇嘛》西遊公路之旅 (#前傳)
小貓骨灰・蚤市炸彈哥・拐盜者・活佛
►►https://reurl.cc/k0jlY9
#照片攝影許懷哲
──────────────────────────
.
.
【開水喇嘛】The Boiling Water LAMA
📺公視13 台┃11/26(四) 22:00┃紀錄觀點
📺重播時間┃11/27(五) 凌晨1:02
📺網路直播┃https://bit.ly/30PaMj6
🎬公視+#免費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11/26~12/3)
🎬導演: 盧彥中┃2019
中國四川藏區一個叫熊托的小村子,住著一位人們口耳相傳的開水喇嘛。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信眾,人們從各大藏區跋山而來,為了尋求自己生命的答案跪在開水喇嘛座前,他們問著:死去的親人哪去了?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此時,爐灶上的水煮開了,在屋外等待的信眾一個個脫下上衣,他們即將得到開水喇嘛的獨到「答案」。
★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 入圍
★第22屆台北電影節觀摩單元 入圍
★第30屆馬賽國際影展非競賽單元『平行螢幕』入圍
#一部關於相信的電影
#從川藏青海印度到尼泊爾
#從雪域深山走進了電影銀幕
#盧彥中 #林盟山 #許懷哲 #四川 #仁波切
#藏人 #轉世 #西藏 #前世今生
.
.
┃觀點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追起來☞☞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紀錄觀點┃ 首播週四22:00
╔═══════════════╗
►設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
政府拆寺院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
政府拆寺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幼兒院、佛教志蓮中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1988年5月,香港政府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政府的市區重整計劃及熱心人士的支持(特別是藝術界及演藝界的積極參與),造就了志蓮淨苑的重建計劃,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著是佛寺、學校、蓮苑等。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整個殿堂南、東、西邊設三個大門,分別是「山門」、「東門」及「西門」。整體建築佈局為「三進三重門一院」:
• 第一進(闊66米,深36米):山門/蓮池/長明燈/長廊/天王殿/鐘樓/鼓樓
• 第二進:大雄殿/客堂/藥師殿/祖堂/觀音殿/臥佛殿/淨土經變圖
• 第三進:葦公紀念堂/五觀堂/法堂/藏經樓/方丈室/念佛堂
• 一院:萬佛塔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小部份的建築手法亦採日本「和樣」形式。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群。「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為配合‘志蓮’的古樸設計,不少樹木有數以百年計樹齡,其中更有兩棵羅漢松是由湖南移植來港二千年以上,大大小小的樹木姿態各異、妙趣橫生。而整個寺院內的木窗,亦以獨特設計,窗內的木條以菱型擺放,據悉亦能阻隔雨水的進入,卻無損涼風飄送入內。無論看植物、建築、古園林設計,亦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在護理安老方面,經五年重建和擴建,志蓮護理安老院成為全港最大的護理安老院,共可容納三百五十多位長者。並有日間護理中心及物理治療中心。可見志蓮淨苑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均積極投入,蓬勃開展。1982年得到董事會主席王澤長積極支持,又開辦了達一萬平方英尺的志蓮圖書館,現時館內藏有佛學、哲學、建築及藝術書籍四萬餘冊,並公開提供圖書借閱、期刊閱覽及佛學資料查詢等服務。
政府拆寺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佛寺位於惠福東路,與北京路商業步行區交界處,是廣州市區佛教五大叢林之一,也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大佛寺始建于南漢時期(西元917—971年),初名為新藏寺,元朝(西元1271—1368年)易名為福田庵,明代(西元1368—1644年)擴建為龍藏寺,當時寺院範圍,東起今北京路,西至龍藏街(龍藏街由此得名),南接惠福路,北達西湖路。明末,寺址被改為巡按禦使公署。清兵入粵,公署毀於戰火,寺址淪為廢墟。康熙二年(西元163年),平南王尚可喜鑒於攻克廣州死難者眾,為安撫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龍藏寺舊址重建佛寺,建成後大雄寶殿高18米,建築面積達1277平方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黃銅精鑄高各6米、各10噸的大佛像,時人稱“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當時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稱“嶺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大殿用的巨型楠木柱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贈,經近350年仍完整無損;其建築藝術仿京師官廟兼具嶺南風格。全盛時期占地3萬多平方米,格局完整,規模宏偉。大佛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頭門、鐘樓、鼓樓、韋馱殿、伽藍殿、天王殿和大殿,還有方丈室、廊廡等。民國時政府變賣部分寺產改建民居,現僅存大殿、東面部分廊廡,占地5000平方米。寺門前為惠新中街,周邊為民居。另寺內現存碑記4方。大雄寶殿,面闊七間36.32米,進深五間25.36米共十九架。單簷歇山頂,上蓋素板瓦、筒瓦,素胎瓦當、滴水剪邊。灰塑雲龍、西番蓮正脊,龍身圍繞著磚砌正脊兩面穿插,生動傳神。正脊正中為鎏金葫蘆頂,垂脊、戧脊上塑獅獸。梁枋用材粗大,九架梁厚達70多釐米,上下樑間採用如意紋駝峰鬥栱承托,簷下施七踩三翹鬥栱,鬥栱用材高21釐米,厚10.5釐米,梁頭及鬥栱施彩繪,色澤鮮明而簡潔。駝峰、鬥栱造型簡樸,覆盆式鴨屎石柱礎古樸穩重,保留了明代風格。寺內原有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銅佛和一尊青銅觀音像,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除,運到南岸廢品倉庫,後市文物管理部門搶救運回安置在六榕寺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內。20世紀90年代中期,維修大殿、重鑄佛像及重建僧舍、客堂、齋堂、地藏殿、天王殿、山門和紀念亭等。2009年省政府授予大佛寺大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