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白樵,是在陰性書寫的演出現場。他是在穿著全膚色的舞者裡唯一生理男性。有點詭異,有點突出,有點自戀。
後來他叫我學姐。我們都是政大被甩到山頂的外語學院學生。他說我們有一起修過廣告系的課,我不記得了,大學完全活在自己不快樂的世界裡。結果是雙主修讓我們有種邊緣的共鳴。
如果才華可以吃,我想把他醃漬成百香果泡菜,一點點吃進去,然後我就會說法文,會跳舞,有真正歐陸派的品味。為什麼是百香果,不知道,白樵今天讓我覺得很百香果。
我懷疑過自己可能上輩子出生在歐陸,或是我希望。白樵是嗎?他是我唯一能認真討論文學的人,他爬過那麼多文學獎還是有自己不卑不亢的姿態。私底下他其實很謙虛,是那種因為明瞭世界之大的真正的放低。我好喜歡這樣的他。
他學過阿拉伯文,然後介紹我看法文小說。每次想到他差點死在法國都讓我抖一下。還好沒有,我能看到「陰性書寫」,還抱著這本難得的短篇小說《#末日儲藏室》假想自己在歐陸。
「真相是被寫下之物,白樵用身體在寫作,故事充滿異域感。這八個主角是從地獄走來的人,身上還黏著燒成餘燼的皮屑。痛,氣味刺鼻,恐怖呦迷人。」
———
南方家園小客廳可以找到我們的訪談。
「醫生說我睡三天就會醒來,結果昏迷一個多月,醒來之後還發現沒辦法講話。」⠀
⠀
【EP09 駐廳作家鄧九雲|我們身上的疤痕 - 創作人 白樵】⠀
⠀
⠀
2015年白樵在巴黎讀書時罹患肺炎,沒想到治療時昏迷一個多月,甦醒後因為氣切不能說話,還瘦了幾十公斤,肌肉全流失不見。「當下我有很強烈的感覺是被身體背叛了,我不知道他會一瞬間就把所有東西拿走。」⠀
⠀
⠀
像這樣戲劇性的經歷在他的生命裡俯拾皆是。他在童年時曾看過父親渾身是血,被綁在鐵床上仍不斷地瘋狂尖叫。「從小媽媽就對我沒有任何隱瞞,但這是雙面刃,因為我還很小的時候就必須去承受這些事」。十歲時他就知道父親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一位同性戀。⠀
⠀
⠀
儘管成長過程衣食無缺,「但我很寂寞,經歷很多我覺得為什麼是我要經歷的事」。你也這樣納悶過嗎?帶著生命的疤痕一起來聽白樵的分享。⠀
⠀
⠀
🎧我們的疤痕🎧⠀
SoundOn➡bit.ly/3njzt0p⠀
Spotify➡spoti.fi/3kX7GRo⠀
Apple Podcasts➡apple.co/3iEt8ZY⠀
Google Podcasts➡ bit.ly/33JPLYZ⠀
KKbox➡bit.ly/2GgDy4v⠀
⠀⠀
—————————⠀
🎙九雲朗讀作品⠀
《共慾者》⠀
作者:白樵
政大 儲藏室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臺北市北投區復興四路70號,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張哲生 攝)
1953年,臺灣省教育廳有鑒臺北縣市人口眾多,就學子弟激增,乃於4月間決定創設省中一所,陳永康先生奉派為籌備處主任,學校定名「臺灣省立復興中學」,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所辦理的第一所中學校。其校區位於大屯山麓,面對關渡平原,因校舍依山勢而建,而有「山城」之稱。
1953年8月間,學校正式成立,惟因當時經費短絀,只有班費而缺乏開辦專款,以致圍牆和專用辦公室都付之闕如,操場也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不過大家皆秉持「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營之;陳永康先生為首任校長,當時高中收三班,初中收五班,男女兼收。
1956年,復興中學憑著一股教育熱忱,自願將全省各校問題學生一律收容,期望愛心所至能令頑石點頭;而所收學生爾後大多從軍報國,脫胎換骨,成為優秀的人才、社會的中堅。
1963年8月,王果正先生調掌復中,擔任第二任校長,逐年拆除舊舍,大事整建,校園遂煥然一新。
1966年,自強樓、篤行樓落成。
1968年7月1日,因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及北投鎮劃入臺北市,全稱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區」及「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位於北投的復中遂隨之更名為「臺北市立復興中學」。
1969年,科學館落成。(後來更名為勤學樓)
1970年7月,初中部結束,復中開始參加北區高中聯招。並於8月更名為「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
1973年8月,周封歧先生接任第三任校長,學校建設大有進步,新生入學報到人數亦逐年增加,淳樸的校風屢獲社會各界佳評。
1975年,行政大樓改建完成。中正堂、復興大樓、圖書館亦都次第落成。
中正堂的落成乃復中的一件大事,它在1975年9月竣工,總工程費為新臺幣一千餘萬元,裡頭可容納3500人,外觀宏偉,是一座多元性的建築,共有四層樓:地下室為社團活動中心,一樓及部分二樓乃員生餐廳,二樓尚有體育活動教室,三樓則是大禮堂兼體育館。
復興大樓亦於1975年秋天完工,四層樓共有39間教室,宏偉美麗,全部供作教學大樓;一樓是特種教室,分為烹飪、縫紉、國畫、西畫教室,其餘則作為普通教室。
圖書館共三層樓,面積達1547平方公尺;三樓為閱覽室,二樓設有閱報室、辦公室、教師研究室及輔導中心,一樓則為書庫及儲藏室。
1976年,敬業樓完工。9月間學生宿舍啟用。復中為解決遠來學生的住宿問題,並提供生活服務,特興建可供800人居住的學生宿舍,男、女各乙棟,總工程費為新臺幣一千餘萬元。男、女宿舍分別建於校園南、北兩端,設計新穎,每室住8人,每人各有一床、一桌、一衣櫃、一檯燈,另設有交誼廳、盥洗室,皆為現代化設備,並有大專畢業的輔導員細心照顧,於晚間實施課業輔導。
1978年8月,王祥鑑先生接任第四任校長,以「教學為先,行政第一」自我期許,校譽日隆。
1982年,實踐樓(特種教室)、樂群樓(學生活動中心)先後落成。
1983年,建立全校供電系統、改善照明設備、整修洗手間等工程均如期完成。
1984年,自強樓、篤行樓新舖的磨石子地面使教室煥然一新。奉教育部指定為高級中學自然科學教材實驗教學學校之一。設立資訊及數學資源教室,完成共110人使用之語言教學設備。
1985年,購置電腦13部,通往操場及莊敬樓之走廊架設完工。圖書館設立主任一人,採開架式管理,增闢期刊室,大量添購圖書,且以辦學績優教育局特准再增2班(共78班)。
1986年,採用RAC彩色瀝青膠鋪設運動場跑道。翻修復興大樓、科學館、篤行樓之教室屋頂,整修敬業樓廁所,將洗手台置於廁外。為男女生宿舍及東西向教室安裝遮陽板,並進行大禮堂屋頂鋼架油漆維護。新增視聽教室設備全套;補充電腦14部;備有地球科學教材以及新課程教學資源多種。
1987年,興建特別教室20間,充實各專科教室設備增加教學資源,使學校教學設備更臻充實完善。
1987年10月24日,強烈颱風琳恩(Lynn)侵臺,吹倒了情人坡上的情人樹。
1988年,徵收校地,擴建專科教室,整建操場、中正堂,游泳池加裝太陽能設備。
1989年8月,鄭美俐女士接任第五任校長,太陽能游泳池啟用,新建科學館逐步完成。
1990年,鄭校長推動各項獎勵辦法,使學生在課業上更加積極奮發,迭創佳績。
1991年,新科學館啟用,舊科學館改為勤學樓。蒙教育部指定為高中圖書館示範發展十大學校之一。實施補救教學,提倡讀書風氣,校務蒸蒸日上。
1995年8月,陳必讀先生由大安國中調掌本校,擔任第六任校長,積極進行操場填築加高工程,完成男生宿舍整修工程,籌設家長會辦公室。
1997年,完成操場填築加高工程 (含兩百公尺標準跑道、籃球場、排球場表演台、兩層等)竣工啟用,整建藝術類科教室、拓寬教師辦公室、整修行政大樓、圖書館,勤學樓屋頂防漏工程。利用校區天然環境發展特色,籌設藝術類科(音樂、舞蹈、戲劇、美術),自八十六學年度各招收新生一班。
1998年8月,陳萬富先生接任第七任校長,結合教師會、家長會及學校行政三方力量,致力於行政格新、加速軟硬體設備更新,提高教學品質、積極走入社區,以提學校形象與能見度。11月,全國公立高中唯一的實驗劇場落成啟用,提供了教學及藝術推廣的多重功能並與文建會合辦「教師編導研習營」,獲各界好評。
1999年12月19日,與日本沖繩縣立宮古高等學校締結為姊妹校,為第一所與外國學校締結姊妹校的臺北市立高中。
2000年,結合家長會力量,於89學年度完成教室冷氣機之裝設,提供山城學子絕佳的學習環境。
2001年,復興高中與惇敘工商職業學校、華岡藝術學校、稻江商業職業學校、泰北高中、十信高中,及啟聰學校等7所學校,共組「大屯學園」,共同辦理招生宣導、跨校選課、展演合作,共享教學資源,為學校社區化跨出重要的一步。另外,溫水游泳池整修工程完竣,不僅更加美觀,且增加游泳池之使用效益。
2005年8月,第八任校長呂豐謀接掌校符,以「全人教育」為主軸,確定「精緻、適性、終身學習」之辦學三大向度,開啟復興另一新頁。響應教育部對學生髮式規定之廢止,學生服儀委員會召開會議,集合多方意見(學校行政、家長代表、老師代表、學生代表),廢止學生髮式之規定,以指導代替處罰,使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2007年,教育部實施「繁星計畫」大學入學方案,復興高中成績亮眼,共錄取14人(國立大學11人、私立大學3人),另「南星計畫」錄取中山大學1人,為全國錄取人數最多的高中。
2008年,人文史地教育實驗班獲教育局審核通過,於97學年度招收第一屆學生一班。
2011年8月,呂豐謀校長榮退,由方淑芬女士接任第九任校長。
2015年8月,方淑芬校長調任萬芳高中,由鄭雅芬女士接任第十任校長。
2019年8月,劉桂光先生接任第十一任校長。
政大 儲藏室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2月4日,作家黃麗群在政大有一場講座,講題是「想像一條虛線:寫作去哪」,歡迎校內外人士參與,詳請請見粉專 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
※
黃麗群〈我的小物業〉(節錄)
清理雜物這事情像夏日午後的雲圖、山稜上的瞬霧或腦裡眩暈一樣不可預測,這裡所謂清理不是日常整潔隨手拾掇什麼的,而是一時想把世界燒了,可是仍知道不宜縱火,你只好丟。
抽屜與衣櫃,書架與儲藏室,皮夾與首飾盒,定睛一看,都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永遠有這麼多用了一半各種顏色的指甲油,燦爛到中途就枯乾;放太久的維他命或保養品,承諾抵達前就無效;一些來自商家的滿額碎雜小贈品,醜樣馬克杯,惡俗名片夾,品味很差鑰匙圈,看著只覺昏頭昏腦,幾乎自覺不屑:這種東西,一開始幹嘛帶回家?幾匝無用名片,各種過期發票折價券,是整個時代的糜費,半場人生的徒勞。東洋傳來整理術術語「斷捨離」,口吻中帶宗教性,宛如甘露傾倒,熄滅火宅,性命從此清涼……又有詞彙為「物業」,說的是房產,但我每覺得像警語:物即是業。
物即是業。寶愛是業,棄之不顧也是業;留是執著,去也是執著。丟棄才不是割捨,丟棄是一劑微量興奮藥,就一點點,金屬針尖刺破手指,輕巧一痛並快樂著,即使只是隨手扔掉幾支斷了墨水的原子筆,都讓人有支配的錯覺,做了選擇的錯覺,生活拾級而上的錯覺。因此世上有喜歡囤積的人,當然也有喜歡丟棄的人,例如我,每每整完雜物,常常就要跟著清書,無預警把各房間各書架上的書本掃了滿地,這本要,那本不要,一邊一國不猶豫。他來我家,看見了,嚇一跳。畢竟再怎麼說,每本書裡都動員著各樣的思慮,因此棄書便總有一種殘酷意味,像一下子翻臉,說否決就否決了這麼多人心。
──全文收錄於《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面對「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的一堆雜物中,小編私自認為:在你整理以前很少想起的東西,於丟棄之後,你就更不容易想起它了。
所以不需要的物品,還是讓它們去吧!
如果囤積也是一種業:那麼就盡量讓生活,取己所需。
雖說如此,選擇扔掉生活痕跡的時刻,仍需要一點決斷的無情。
#楊舒雲 誦讀,專頁雲媽咪育兒‧養生實驗室
#JiaYiDai 手書
#茄子狂 心得
*講座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dX5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