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力新視野 - 日月潭抽蓄發電成典範 光輝歷史 風華再續(06/01/2020 台電月刊690期)
讓我們避免無謂的口水戰、意識形態先入為主,報真導正,回歸客觀、持平、專業的角度來看待能源轉型的各面向議題。
文後還有一系列相關的議題探討、解析,也頗值得大家參考。
台電月刊第690期封面故事專題企劃 - 日月潭抽蓄發電成典範 光輝歷史 風華再續
日月潭擁有全臺唯二的抽蓄水力電廠,在迎向能源轉型的今日,抽蓄機組肩負尖峰急救電力、確保供電穩定的重任,更許諾日月潭的永續經營。
來到日月潭,總讓人放慢腳步,欣賞一年四季、晨昏變幻的美,加上環湖步道與休憩設施完善,每年吸引超過600萬人次造訪,2019年更獲選全球百大綠色旅遊目的地。
然而,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日月潭不僅具有觀光休憩功能,還是提供發電的大型水庫。日月潭每日水位有將近2公尺的水位落差,這不是潮汐現象,而是台電大觀二廠、明潭發電廠每日進行抽蓄發電造成,順此變化,遊艇停靠區的碼頭設計多採用浮排;日月潭能保持清澈、避免優氧化,原因之一是抽蓄發電使潭水經常在上池(日月潭)及下池(明湖水庫、明潭水庫)間流動所致;當地餐廳供應的鮮美潭魚,則來自台電每年放養魚苗、嘉惠漁民;身為日月潭水庫管理機構,台電還肩負著水庫清淤與集水區邊坡維護工作,讓美景長青。
水力發電原鄉 再續光輝歷史
早在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前身)奠立了日月潭複雜的水力發電系統,興築水社壩與頭社壩形成日月潭人工湖,潭水來自濁水溪上游,在南投縣仁愛鄉武界地區築壩攔水,經15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引水注入日月潭,形成「離槽水庫」(即不建在溪流本流上的水庫,與「在槽水庫」相對),同時利用水位落差引水至兩座發電所(即今大觀一廠與鉅工分廠)進行發電,發完電的水再度回歸濁水溪,流經下游集集攔河堰以供應彰、雲地區的農、工、民生用水。
1970年代「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投入開發抽蓄水力發電,加上1970年代末,臺灣經濟快速成長,尖峰用電需求急遽增加,政府乃提出抽蓄發電計畫,大觀二廠、明潭發電廠先後於1985年及1995年落成啟用,明潭發電廠完工時是當時亞洲第1大、世界第4大抽蓄電廠。兩廠分別可輸出最高100萬瓩及160萬瓩電量,占今日全臺總裝置容量約6.2%,至今仍是臺灣僅有的兩座抽蓄電廠。
如果以球隊成員來比喻不同類型的電廠在電力系統裡的角色,抽蓄電廠就像一位可靠而敏捷的「備援投手」。發電處李崇賓處長指出,這是因為抽蓄機組有「起動迅速、升降載速度快、線上調度及離峰抽蓄儲能」4項特點,遇到系統負載尖離峰變化過於劇烈,或是發生大型機組跳脫導致系統頻率下降,它都能在短短數分鐘內立刻上場救援。同時,抽蓄水力發電原始設計理念是利用離峰時段剩餘電力抽水,在白天尖峰時刻放水發電,以替代其他較昂貴的發電方式,有降低發電綜合成本之效。
抽蓄發電將水資源循環利用
抽蓄電廠與日月潭風光休戚與共,然而,環湖一圈也難見廬山真面目,得翻過西側的阿里眉山來到南投縣水里鄉,往濁水溪支流的水里溪畔探尋。
來到大觀發電廠廠區,訪客第一眼總被山頂磅礡直下的5支綠色壓力鋼管所吸引,下方連接的土黃色平頂廠房為1934年建成的大觀一廠,明湖水庫則位於一廠北端,順河谷地形而建。
大觀二廠從日月潭西側水社附近取水,水從兩條各2,380公尺及2,350公尺的引水隧道,一路穿過中潭公路下方,再由壓力鋼管輸送至發電機組;明潭發電廠亦有兩條引水隧道,不同是在過河段有明管跨越頭社溪,在明湖水庫下游的水里溪築壩成明潭水庫。
抽蓄發電的原理是,水輪機帶動發電機順轉方向即發電,當離峰用電時段,再利用系統剩餘電力,將發電機反轉作為馬達帶動水輪機,把下池儲存的水順原水路,抽送回上池蓄存待用,如此循環利用,完全不浪費水資源。
來訪這天,大觀發電廠黃陵育副廠長帶領我們走至明湖水庫壩頂,愈靠近山壁的4道尾水閘門,愈能聽見從地底深處傳來的隆隆聲響。「這是大觀二廠正在發電,尾水排放的聲音。整座地下廠房就藏在山腹內,距離下池水面還有70至80公尺深!」黃陵育解釋,這是抽蓄機組的必要深度,「因抽水運轉啟動前,為了減輕動輪的阻力,必須先將原本充滿水輪機的水,利用空氣壓力向下壓。」
深入發電心臟 一窺抽蓄機組奧秘
要進入地下廠房,得從隧道深入。抽蓄電廠的裝置容量大,因此設備也比其他大型水力電廠來得龐大與複雜,而明潭發電廠地下廠房的量體,是所有地下廠房中最大的,其頂拱距地表約300公尺,內部空間縱向高度46公尺、長158.4公尺、寬22.4公尺,看不見的連續壁厚達2至3公尺。
大觀發電廠土木組張立平經理30多年前曾參與抽蓄工程營造,他回憶,「地下廠房開鑿時得另挖橫坑,將土石不斷清運,也要處理岩壁滲水問題。」當時有人形容開挖範圍之大:「將台電大樓結構物橫放進去,綽綽有餘」。
明潭發電廠運轉組林永聯經理與供應組廖宜英經理帶我們穿梭在迷宮般的地下電廠,最頂層稱為地下1樓,為裝機台,6部發電機排成一列,上蓋燈亮表示運轉中,因大修時需要操作起重機進行拆解與組裝,空間設計得空曠、挑高;廖宜英指著屋頂上兩部移動式起重機:「大修時最重的物件是發電機轉子,約重375噸,但一部起重機最大吊重是250噸,因此必須兩部聯合操作才吊得起來。」
走至地下2至5樓,可見水輪機隆隆運轉,各層佈滿穿來引去的各種管路、水閥裝置、調相設備、監測儀表等,侷促空間卻是值班人員每日梭巡的工作場所。曾任值班主任、經歷過傳統人工操作的林永聯說,電廠值班採「4班3輪」制,即連續3天輪值大夜班、白天班、小夜班,第4天休息,如今雖改由值班主任於控制室遠端遙控操作,現場還是需要兩名值班人員定時巡視,遇到操作系統發生異常(例如漏水、漏油),要有停電檢修與故障排除能力。
維修保養有道 隨時上場應戰
為精簡人力,1999年起,明潭發電廠廠長兼任大觀廠長,各廠下設兩位副廠長;大觀發電廠又分一廠及二廠,明潭發電廠另管轄鉅工分廠、水里機組、北山機組、濁水機組,所有機組皆可由明潭發電廠遙控操作。
明潭發電廠許宗源廠長指出,抽蓄機組的起停運轉時間及發電量大小,受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中心指揮調度。「抽蓄電廠的特性是,因調度頻繁,設備耗損較大,維護、保養與檢修也相對頻繁。」他解釋,設備維修的頻率,與運轉時間及操作次數有關。以開關場的斷路器為例:抽蓄機組斷路器一天動作4、5次,操作2,000次必須檢修,操作1萬次就得更新。「抽蓄電廠6、7年就達到操作1萬次,其他水力電廠用幾十年還達不到。」
設備維護分為定期檢查及大修兩種。抽蓄機組每8至9年需進行大修,費時4個月,大修的主要項目由電力修護處負責,「光是拆卸就要花20幾天,回裝更難,需要30幾天,中間60天做檢修。」大觀發電廠曾東釗副廠長指出,為了控制工期,大修時會將不同工項一併來做,例如同時進行調速機、勵磁系統、發電機線圈的更新,零件都須事先準備,有些零件還要現場精修。
抽蓄機組大修期間等於缺少一名「備援投手」,對電力調度茲事體大,因此,電力調度處會密切掌握與協調大修時程,「2018年備轉容量在6%以下時,抽蓄機組大修就曾臨時喊停,因為此時電力系統特別需要抽蓄機組補足電力。大修開工後,若有需要延期,也要立刻向調度處說明,以做好因應。」許宗源說。
抽蓄機組必須勤維護,才能保持最佳狀態,隨時上場打仗。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臺,深夜裡和平、協和、麥寮發電廠接連全停電(和平、麥寮為民營電廠),導致系統頻率急降,就是靠正在抽水模式的抽蓄電廠緊急跳脫因應,才化解限電危機。又如,2019年8月,麥寮電廠因故障導致3部機組同時跳機,也是靠抽蓄機組自動卸載來穩定頻率,避免限電。
「真英雄是沒有故事可以講的,」電力調度處吳進忠處長曾如此讚揚抽蓄機組貢獻:「因為真英雄第一時間出手就把問題給解了。這就是抽蓄機組的儲能價值。」
再生能源蓬勃發展 抽蓄電廠新使命
因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目標2025年將有2,570萬瓩的太陽光電與風力併接於台電電網,然而,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及瞬間出力變化劇烈的特性,對於電力系統調度的挑戰大,使得抽蓄機組的調頻服務更受倚重。
許宗源指出,過去2年來抽蓄電廠已經配合再生能源執行調度,今(2020)年太陽能併網大幅躍進,預估到今年8、9月時,太陽能加上風力的「瞬間」發電量將超過400萬瓩,「往後調度只會更加複雜,發、抽次數變得更頻繁,且不一定何時發、何時抽。」許宗源說。
他舉例,以前是白天尖峰時段發電,如今豔陽高照的中午,不可能透過火力電廠降載,只能靠抽蓄機組以太陽能的電來抽水,平衡系統負載,「最近就創下中午3部機同時抽水的紀錄。」
抽蓄機組設備操作次數增加,代表設備維修更頻繁,人力成本也相應提高。曾東釗點出,「不能讓變化追著跑,抽蓄電廠要先做好準備,積極應戰,發揮存在的最大價值。」電廠因應之道包括,年輕同仁都會派去其他廠支援大修,增加交流與磨練機會;建立大修作業指導書,現在還加上縮時攝影,讓核心技術不斷層。「同仁也要有心理準備,未來值班是日班忙、夜班也操。」曾東釗說。
擁抱綠電 與自然共生
面對再生能源併網對系統調度的挑戰,除了兩座抽蓄電廠持續配合調度,電源開發處也正著手進行「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可行性研究」,是利用德基水庫做上池,下游的谷關壩做下池,目前分成「抽蓄式」與「抽水式」兩案,還在綜合考量評估中,將適時提出可行方案。
同時,台電也與民間企業合作研發大型儲能系統,甫於今(2020)年5月中旬啟用的金門塔山發電廠夏興分廠之儲能系統,是重要里程碑;推動中的智慧電網,對於再生能源預測與電網調度亦是必要基礎建設;燃氣複循環機組未來也將加入調頻服務的行列。
承接著百年光輝歷史,日月潭抽蓄發電持續締造傳奇,並許諾日月潭的永續經營,不僅是系統最忠實可靠的備援投手,也是現代電廠的綠色典範。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3969
♡
攔河堰原理 在 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Low-head dams are potentially dangerous because of recirculating currents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air in the water,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stay buoyant. You can see this visualized here. And use the material below for reference. https://youtu.be/XsYgODmmiAM?t=506
夏天玩水注意自身安全!溯溪峽谷探險泛舟要有教練陪同…“水域安全人員帶領。
認識低頂壩“滾水壩及翻滾流.沸騰線…很重要!!
1.灞堤及瀑布
台灣溪流很多人工低頂水壩、攔砂壩、天然瀑布等處常可發現翻滾流及地形漩渦“很多人工壩堤瀑布後方都會有掏空現象“水簾洞”,可將人員或物體吸住翻滾或迴漩,造成受困與傷亡。當時水量大小也有關係,水量越大危險性越高。
2.翻滾流
翻滾流常見於台灣各地的溪流中,當河水流經一個地形有落差的河床時(瀑布、攔河堰、攔沙壩、低頂壩滾水壩…),由於重力的作用,下沖的水流會將落水處侵蝕成一處深潭或洞穴。然後由於撞擊河床後的水流方向改變,依據角動量守恆原理,該處的水流就會形成一個如下圖所示的鉛直面旋轉水流,這種翻滾流在水面處的水流方向是逆著河水流動的方向。
3.沸騰線
若戲水的人靠近充滿白色氣泡的這條邊界(Boil Line沸騰線)時,就會被一路吸過去,然後被強勁的水流可能捲至河床底部。
翻滾流之所以被稱為溺水機器 (drowning machine),就是因為陷入其中的人很難有脫困的機會。
避開這種危險水域才是上策。
影片中溪訓示範人員故意受困“已有繩索確保.但也喝到飽”,由安全戒護教練以繩索救援脱困。
建議水域活動應由專業教練帶領
教育是良心工作
訓練是安全保障
山嵐野趣關心您
所有探索照片影片的資訊僅供參考。請注意自身安全和遵守相關法規“為自己負責”。每次的探險行程都需注意天氣變化及穿著相關安全裝備,若颱風季節多日豪雨雷雨請不要進入溪谷.瀑布.湖泊及海邊!
遵守“無痕山林”愛護大自然。
若喜歡戶外探險活動的朋友們,可以找專業教練及團隊帶領。
也可以參加相關戶外活動教育訓練,增進自身技能。
水無常形…水因地而制流
攔河堰原理 在 吳利成議員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年8月20日 上午6:30
相關內容
「水源保護區限制發展 大樹沒好處只得其害」居民反對重挫高屏伏流水開發
本報2016年8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高屏地區,高度仰賴高屏溪供應水資源,如何善用水資源、與水共生,成了一大考驗。南水局決定打造伏流水引取工程,做為豐水期備援方案,為水資源效力。
然而,昨天(19日)於地方說明會卻未取信當地居民,並以集體退席回應,使這項工程鎩羽而歸。
南區水資源局局長黃世偉全程主持。區民對回饋無感,地方發展受限,大樹人成為水源保護區受害者!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規劃「高屏堰上游傍河取用伏流水工程」,4月完成發包,預期未來在汛期高濁度時期營運時能產出10萬CMD(立方米/日)之備援水量。由南水局局長黃世偉親自主持,數十位大樹區大坑里、檨腳里等里民參加,但居民對於公部門長期以來在大樹地區開發水資源,帶來的限制多於發展而感受不佳。
「高雄市70%的水都是用我們大樹的水」前高雄市議員吳利成即指出。高屏攔河堰設在大樹,大樹人只得到水源保護區,土地使用受到限制,不能開發也不能發展,「大樹人是水源保護區的受害者。」他質疑,美濃、杉林都有伏流水,「為何要欺負我們大樹?」
其次,居民也擔心「抽」伏流水造成地層下陷,也擔心一旦水源引走,影響當地栽種荔枝果園,造成農業缺水。
吳利成舉台塑在大樹抽水為例,取水量沒有南水局多,一年至少固定回饋當地2000萬。南水局抽伏流水是給自來水公司賣,應該提供大樹人好的建設及回饋機制。
興田里長曾金益則指出,南水局承諾讓當地居民參與伏流水抽樣監測,卻始終沒有兌現,雖然公部門提出了數據,也說不會影響當地居民,但畢竟這些數據都沒有民眾參與,無法取得居民信任。他也提及205兵工廠即將遷至大樹,會不會影響水資源,都讓里民忐忑不安。
對於工程回饋機制,高雄市大樹區區長黃伯雄說,動工後就有回饋金使用辦法,請里長收集需求,由區公所執行。
黃世偉雖解釋水質保護區是全國性的規定,居民卻不領情。
大坑里長吳進雄詢問在場里民是否贊成,全數表示反對工程開發,要求列入會議紀錄。在幾位居民激憤發言後,集體離席,說明會應聲中斷。
未感受工程帶來的好處,居民憤而離席。
參與現場的民間團體觀察,居民的一連串反應,反映了長期來不信任政府工程,伏流水取水工程剛好蒙受其害;而看似提供當地居民的回饋機制,由區公所主持,是否專款專用,或成為區公所收入,都必須更細緻的看待處理,才能讓居民有感。
「如果回饋金到了區公所,是無分別的用在大樹區,而非用來補償三個里為公共利益付出的代價,居民當然心懷不平。」幾年來陪伴當地居民的南方水盟成員溫仲良如是說。他建議南水局多花時間向居民說明,多邀請民眾參與水資源監測。高屏溪濁度仍高 引伏流水備受關注
至於引取伏流水,與抽深層地下水原理不一樣,地層下陷的機率很低,但是有機率就會影響。
目前高雄地區每日約需160萬噸水,其中民生及公共用水佔八成,75%以上取自高屏堰地面水及伏流水,約佔110萬噸,對我們大樹地區的生態,長期下來一定會有影響。